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9

5‎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B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马歇尔计划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最终目的则是( A )‎ A.争夺欧洲 B.构建北约 C.统一欧洲 D.遏制法西斯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西欧经济恢复、旨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计划,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目的在于争夺欧洲,故A正确;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与经济援助无关,排除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控制、争夺欧洲,并非统一欧洲,排除C;二战结束后,基本上消除法西斯势力,排除D。‎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B )‎ 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解析: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虽然都很强大,但是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因为“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实际上反映的是美苏冷战的情形,故选B项。‎ ‎4.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B )‎ 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 B.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 C.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 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 解析: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的金额需要美国国会逐年审批,受援国必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这些规定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故选B;马歇尔计划采用国家拨款的形式,排除A;当时西欧普遍衰落,不可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排除C;国会负责审批,不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排除D。‎ ‎5.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是( C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5‎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故C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不是军事性,故可排除A;杜鲁门主义主要针对的是苏联,故可排除B;欧洲共同体是欧洲在经济领域里进行合作而建立的,不是“侧重政治军事领域”,故可排除D。‎ ‎6.2018年4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朝韩领导人跨越板门店军事分界线握手会晤是历史性的时刻。我们期待以此次板门店历史性会晤为契机,进一步开启半岛长治久安的新征程。造成战后朝鲜半岛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C )‎ A.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苏冷战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随着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冷战的加剧,导致朝鲜半岛的分裂,故C项正确;朝鲜半岛分裂不是由于阶级矛盾造成的,故A项排除;B项发生在朝鲜半岛分裂之后,排除;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D。‎ ‎7.“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材料中“它”的建成( D )‎ 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 B.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 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D.加剧了美苏的对峙与紧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是指柏林墙,修建于1961年。故与朝鲜半岛无关,排除A。1949年德国分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故先是德国分裂然后才修建了柏林墙,排除B。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故排除C。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加剧了美苏的对峙与紧张,故选D。‎ ‎8.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 872次,共击落1 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 C )‎ A.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B.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 C.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D.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派出空军和高射炮兵参战并击落大量美国战机,而苏联和美国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一方面,朝鲜战争中苏联没有明确宣布参战,而实际苏联是派军参战的,因此苏联与美国达成这种默契有利于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苏联派空军和高射炮兵参战造成了美国战机的大量损失,是美军的耻辱,因此美国与苏联达成这种默契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故这种默契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而双方战场对抗明显不能说明美苏冷战有缓和,也不可能推动朝鲜战争的和平解决,A、B、D三项错误。‎ ‎9.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这说明( D )‎ 5‎ A.世界出现和平契机 ‎ B.苏联处于战略优势 C.苏美准备再次合作,和平共处 D.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逐渐走上对抗,处于“冷战”状态。但美苏之间亦有缓和,材料所示正是缓和的表现,但对抗依然存在。故选D项。‎ ‎10.德国的历史学家曼弗雷德·马伊说:“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如果它不想毁灭自己和整个人类的话。”这说明美苏“冷战”( C )‎ A.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威胁到世界和平,使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 C.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美苏开始形成对峙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材料“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说明在美苏冷战之下,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避免了核大国之间爆发直接的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是美苏争霸,使世界面临战争的威胁,A项错误;B项“使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表述夸大事实,且材料未体现,排除;美苏开始形成对峙的局面是在50年代,D项错误。‎ ‎11.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针对某事件指出:“他们并不是想发射这些导弹,因为如果他们要进行一场核战争,他们在苏联有的是导弹。”由此可知,该事件( C )‎ A.改变了美苏间核力量均衡 B.迫使美国最终放弃核竞赛 C.体现了美苏对抗的克制性 D.说明苏联军事开始占优势 解析:材料中美国认为苏联不会发射导弹,说明美国在该事件上采取了克制态度,同时苏联事实上也没有发射导弹,也体现了苏联的克制性,因而该事件体现了美苏在对抗时都具有克制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所述事件特征可知,肯尼迪评论的是古巴导弹事件,此事件最终以苏联撤走导弹结束,它既没有改变美苏间的核力量对比,也没有使美国放弃核竞赛,同时还体现了苏联在军事上仍居劣势,A、B、D三项错误。‎ ‎12.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苏两国尽管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妥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C )‎ A.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 B.双方不了解对方的实力 C.双方力量对比相对均衡 D.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双方没有能力轻松战胜对手,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出现这一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5‎ ‎13.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和实质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10分)‎ 答案:(1)第一,这表明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第二,这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三,这表明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2)直接目的是帮助欧洲经济实现恢复与发展。实质目的是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扶植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进而控制整个欧洲,遏制共产主义。‎ ‎(3)杜鲁门主义用语强硬,但它只是一项政策声明;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对杜鲁门主义进行的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解析:(1)根据“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走上全球扩张和对抗遏制苏联的道路,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愈发明显,不再坚持之前的孤立主义政策,而是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2)根据“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在于帮助欧洲经济恢复与发展。但其实质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援助扶植西欧,进而控制欧洲,以达到对抗苏联和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鲁门主义更多地体现了美国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立场态度和声明,而马歇尔计划则是实行经济援助的实践,实际上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内的体现和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对古巴进行制裁,试图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转向苏联寻求援助。‎ 5‎ ‎1962年7月,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 ‎10月14日,两架美国U-2飞机在古巴上空,发现了苏联导弹的部署情况。‎ ‎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对苏发出战争威胁。同时,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声明:“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下达命令拆除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11月20日,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至此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摘编自《肯尼迪对决赫鲁晓夫——古巴 导弹危机始末》‎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围绕着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26分)‎ 答案:示例:‎ 观点:冷战——对抗与缓和并存。‎ 论述: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说明,美苏因国家利益(或意识形态)等原因,难免发生激烈对抗;对抗中甚至不惜动用核武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导弹危机的化解说明,双方不愿真正爆发大战,紧急关头,化险为夷,使关系缓和。(或提出:“冷战”是处理国际关系走向理智的表现、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国际关系格局等观点,并加以有效论述亦可)‎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首先,根据材料“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围绕着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概括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围绕着所提观点概括作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