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2)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2)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专题六检测卷 ‎(2019.5.21周二晚自习)‎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因为煤太多了。”这段反映当时社会情形的对白,直接揭示了 A.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B. 贫富悬殊严重 C. 劳资关系日益恶化 D.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煤太多了”“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这反映虽然煤炭生产太多,由于普通民众购买力有限,而煤炭销售不佳导致工人失业。大规模失业就是经济危机的外在表现。由此可见,材料直接反映经济危机是基于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贫富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反映劳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间的矛盾,故D不符合题意。‎ ‎2.下图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公开销毁牛奶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A. 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产品过剩 B. 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尖锐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 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的前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描述的是美国在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时不得以直接销毁产品的现实,产品销毁的原因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市场萎缩使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所致,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生产和市场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答案选B项,A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 点评: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是: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而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和消除。‎ ‎3.观察下表: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 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 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 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 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答案】B ‎【解析】‎ 由上表看,美国1928年4-6月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是61.4%是信贷,而38.6%‎ 是现金,也就是说信贷占了将近2/3,银行信贷成为民众主要的消费方式,这还包括其中23.9%的未成交部分,其中中高档车占了更多的比重,所以这给资本家一种市场繁荣的虚假信息,刺激资本家扩大再生产,而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会引发经济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故选B;与B相比,AC不是主要消极影响,故排除;D不是上述消费方式带来的直接影响,故排除D。‎ 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4.“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是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的流行说法。对当时这一说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美国人民购买力的增强 B. 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 反映了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 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中分期付款透支了美国的实际购买力,是虚假繁荣的表现,不能反映出美国人民购买力的增强,故,排除C,A符合题意;分期付款错误发出需求旺盛的信息,诱导资本家错误扩大再生产,从而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故BD不符合题意。‎ ‎5.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②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故①③正确;由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可见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故②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危机的背景而非经济危机的影响,故④错误。故正确组合是①②③,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6.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1500万—1700万人。这表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A. 波及范围广 B. 持续时间长 C. 破坏性特别大 D.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导致失业严重,故C正确。波及范围广,指经济危机波及的行业领域多,波及的国家范围大,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持续时间特别长,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 ‎7.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陷入瘫痪状态,工人大量失业,所以纽约的城市市民“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发生时商品价格下跌; C 项与大量工人罢工,社会不断涌现暴乱不符;D项说法错误,为转嫁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展开激烈的贸易战争。‎ 考点: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是: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而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和消除。‎ ‎【详解】‎ ‎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这次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有 ‎①造成金融危机 ‎②工业生产下降 ‎③农业遭到毁灭打击 ‎④社会秩序混乱 ‎⑤人们对现有制度丧失信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使美国银行倒闭,造成金融危机,市场萧条,工农业生产下降,社会秩序混乱,从而使人们对现有制度丧失信心,故①②③④⑤正确;所以答案选B。‎ ‎9.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经济危机 A. 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 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可知,经济危机使得人们质疑资本主义制度,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故D符合题意;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社会贫富分化、世界局势的紧张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 ‎10.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 “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 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叙述了首次经济危机,又强调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同时举出例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世界性特点的原因,而不是考查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弄清这一点,很容易选出D,答案为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题干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世界性特点,考查其原因,此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11.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B. 美国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转嫁危机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被削弱,严重依赖美国扶持 D. 美国为应付危机撤回大量对外投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答案】A ‎【解析】‎ 之所以形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其实还是因为“世界”市场的作用,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并未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严重依赖美国扶持并非形成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为应付危机是进行罗斯福新政而非撤回大量对外投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只有管得少的政府,才能管得好”,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干预的市场来决定。这种经济思想是 A. 罗斯福的经济思想 B. 自由放任 C. 重商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强调的是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干预的市场来决定,故B符合题意;罗斯福的经济思想即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AD不符合题意;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现贸易顺差,增加金银输入,故C不符合题意。‎ ‎13.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 加剧了美国工人的贫困 B. 加深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C. 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 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于人民购买力大大剩余了,而柯立芝放任资本家的生产,并且拒绝帮助穷人而任其贫困,为产品相对剩余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因此正确答案为D。A、B、C都是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影响,但不是最大的影响,故不选。‎ 考点: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审题时注意抓住关键词“最大影响”‎ ‎14.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 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 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提高关税,实行关税壁垒,目的是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入,不是刺激本国产品出口,故A项错误。1930 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增加进口商品的税率是保护本国贸易,这必然激起别的国家的反制,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故B项正确。材料的措施不是缓解危机的有效模式,在危机到来时应该加强贸易联系,加强国际合作,而不应该实行贸易壁垒,故C 项错误。此时可知关税壁垒政策不但不能加快摆脱危机的进程,反而加剧了危机的危害,故D项错误。‎ ‎15.“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下列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 B. 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 表明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D. 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英国对外国商品征收高关税,既不利于经济发展,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性行为,导致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D与题意相符。由“1932年3月1日”可知英国颁布《进口税法》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有关,由“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可知该法案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侧面说明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故A、B、C不题意不符。‎ ‎16.“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调整农业、以工代赈和计划指导都属于国内调整经济发展的措施,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则促使商品大量对外倾销,将经济危机对外转嫁到其他国家,具有民族主义色彩,故排除A、C、D项,故选B。‎ ‎17.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 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 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答案】D ‎【解析】‎ 材料“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日本大举侵华的外交政策的背景是1929年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也想着建立自己的同盟,故D项正确;区域集团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市场,故B项错误;苏联是逐渐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18.胡锦涛在2009年4月召开的G20峰会上说:“近年,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保护主义曾盛行一时,带来了严重后果。”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曾使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政治危机。下列事件与此相关的是 A. 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 1929~1933年“大萧条”‎ C. 二战后石油提价导致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 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材料引用胡锦涛的话来批判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乘机上台,并间接引发了二战,故B符合题意;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时,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没有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石油危机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严重“滞涨”,但没有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故C不符合题意;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努力下,没有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故D不符合题意。‎ ‎19.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这说明 A. 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 B. 只有走法西斯道路 C.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失败 D. 胡佛信任新政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反映胡佛政府承认反危机措施失败,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对法西斯道路的态度,故B不符合题意;胡佛政府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表达胡佛政府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没有涉及对新政府执政能力的判断,故D不符合题意。‎ ‎20.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 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 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胡佛任职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40%,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胡佛总统面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政策,这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对经济是有限度的干预,不是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没有取得成效,故D项错误。‎ ‎21.‎ ‎ 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 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 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 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 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A项错在时间上,凯恩斯主义被证明不合时宜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后。B项与题意无关,题干是讲胡佛政府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它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反。D项与史实不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所以答案选择C项。‎ ‎22.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 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 B. 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 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D. 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反映罗斯福要求取得授权以全面干预经济,故C符合题意;材料“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可见罗斯福是要求依法授权,并非专制擅权,故A不符合题意;当时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非外敌入侵,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的程度,故D不符合题意。‎ ‎23.‎ ‎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以高于农产品市场价,预购参加土地减耕计划的农场主的农产品,在农作物收获后,如果谷物市场价格高于预购价,农场主可以以预购价把自己的农产品赎回进行销售,偿还抵押贷款;否则这些农产品将归政府所有。材料反映新政中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 A. 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压缩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 消除农民对政府不满情绪 D. 打击大农场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政策目标是压缩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故选择B。这项措施需要有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农业措施。‎ ‎24.下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 A. 整顿金融 B. “以工代赈”‎ C. 通过工业复兴法 D.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为著名的蓝鹰标志,和蓝鹰运动有关。蓝鹰运动是1933年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罗斯福政府发动的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故C符合题意;整顿金融是罗斯福新政中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以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通过扩大就业以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故D不符合题意。‎ ‎25.1933~1936年,美国政府给一些企业悬挂下图所示的标志,其目的是 A. 调整农业 B. 整顿银行金融业 C. 复兴工业 D. 实施社会保障与救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的能力。面对经济危机的困扰,为了减少盲目生产,复兴工业,所以美国政府给一些企业悬挂蓝鹰标记。故选C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实施新政 ‎26.1933年6月,一边是国家给遵守全国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一边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美国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人们购买物品都寻找有蓝鹰标志的产品,或者是该产品出自建筑物上挂有蓝鹰徽章的企业。这突出地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鼓动美国人民购买本国产品 B. 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C. 国家干预经济,以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D. 市场经济主导,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材料体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选项符合题意。鼓动美国人民购买本国产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限制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27.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 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 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 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扩大内需,拉动就业,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工代赈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之一。故选A。B项不是直接的目的;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D项不是直接的目的。‎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此题是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的基本知识。为了扩大就业,恢复和发展经济,罗斯福除了直接救济以外,采用了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通过建立兴修一些公共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兴修为以后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8.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是 A. 实行社会救济 B. 兴办公共工程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题干的意思是帮助别人的最好方法是教给他们技艺,而不是给予施舍。新政中最能体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这一特点的措施是兴建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故选B。A指的是“授人以鱼,三餐之需”;C不符合题意;D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政策调整。‎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措施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特点和实质:‎ ‎(1)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对以往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目的。即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29.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罗斯福新政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既有利于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能够吸纳大量失业人员,从而刺激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④项因兴办公共工程与抑制物价上涨无关而被排除。‎ ‎30.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 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 社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法令意在保障工人们的就业以便刺激消费,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减轻而非加强对工人的剥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未放弃自由企业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 ‎31. 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 A.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B. 经济“大萧条”时期来临 C. 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D. 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欧洲经济学家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的目的是刺激民众消费,这恰恰说明当时存在一种消费疲软的现象,结合20世纪中期的时间来考虑,应该是面临着经济“大萧条”的形势,所以经济学家提出这种主张。故选B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美国·世界经济大危机 ‎32.罗斯福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这说明 A. 罗斯福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 B. 罗斯福新政实施的重点是中小企业 C. 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美国的失业问题 D.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关键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说明罗斯福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实施的重点是复兴工业,只是罗斯福看到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贡献,故B不符合题意;实际上,大中小企业都在美国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归功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并非单一措施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33.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 调节农业生产 C.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罗斯福关注当时美国低收入工人的生活,消费能力低,致使工厂和农场无法充分运转的历史现象。C有利于增加工人收入,保障工人基本生活,从而刺激消费,最终有利于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是整顿金融业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恢复金融秩序,克服金融危机,A项不符合题意;B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目的是要克服农业危机,B项不符合题意;D项并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 ‎34.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 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 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 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 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紧急救济法》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材料表明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A项正确;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排除C、D两项。‎ ‎35. “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罗斯福新政举措中能体现挽联中“大同”思想的主要是 A. 实行工业复兴政策 B. 恢复银行信用 C.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 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C ‎【解析】‎ 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贫困人群利益,属于“大同”思想表现,C正确;其他体现不出大同思想,排除。‎ ‎36.《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符合题意;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故A项不符合题意;主张兴修佛寺,招募低工价劳动力,并没体现要求百姓忍耐,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37.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国内成立了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美国民族主义党等法西斯组织。面对着整个社会不满情绪和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兴盛,下列罗斯福政府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缓和社会不满情绪,打击法西斯苗头,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 A. 放弃金本位制 B. 成立农业调整署 C. 加强社会福利救济 D.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爆发社会危机,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和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兴盛”。为此,罗斯福实行新政,实施了一些缓和社会危机的政策。放弃金本位制是罗斯福的经济政策,不是社会救济政策。故A项错误。该项是为了调节农业市场而设立的机构,也属于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193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帮助各州直接进行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社会救济措施,维护工人权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缓解社会危机,打击了法西斯的苗头,故C项正确。该项是针对工业方面的措施,并不是最有利的缓解社会不满情绪的措施。故D项错误。‎ ‎38.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前两项是旧四大自由的合并,在西方已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增加的核心就是“免于匮乏”的权利。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一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作出的重大举措是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 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材料说明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从这一观念出发,一系列的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法令不但有了依据,而且是政府和社会强势集团应尽的责任。“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的观念和机制从此逐步确立。因此选择D。A是金融方面的措施,B是工业措施,C是农业措施,A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体系 ‎39.在德国,俾斯麦任首相期间,1882年德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3年开始实施强制疾病保险,疾病保险基金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6年此法应用于农业工人。1899年德国议会通过了《老年保障法》。这三项社会保险法实施 A. 有利于构筑德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 B. 是俾斯麦为了完成德国的统一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C. 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D. 体现了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德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对当时和今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示范作用,故A符合题意;德意志统一的标志是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1917年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体现了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故D不符合题意。‎ ‎40. 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话集中体现了(  )‎ ‎①罗斯福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 ‎②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③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④新政的出发点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③的说法错误,排除③,答案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4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 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 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 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 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广泛的行政权”“把那种大权授予我”可知罗斯福主张加强政府权力,实际上是主张在处理经济危机时政府要加强对经济干预,因此选项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始终在维护美国民主制度,选项A排除;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并不是放弃市场经济,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弄清罗斯福要求加强政府权力的目的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2. 在1933—1943年之间国会通过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罗斯福及联邦政府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 ‎①加强了美国总统的权力 ②打破了三权分立的传统 ‎③削弱了美国国会的独立性 ④使美国集权化趋势有所加强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国会行使立法权,罗斯福新政并未破坏美国政治体制,故②项表述错误,①③④均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符合题意,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43.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这充分说明 ‎①新政之前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占主导地位 ‎②新政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取代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③这一变化不符合广大私营企业老板的利益 ‎④这一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可知,新政之前,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大危机;新政后,不在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是进行政府干预,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故①②正确;罗斯福新政前后,美国政府都是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都是维护大私营企业老板的利益,故③错误;罗斯福新政是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失败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故④正确。故正确组合是①②④,排除ABD,C符合题意。‎ ‎4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计斯塔里夫阿诺斯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受到了关注,对计划经济持有怀疑的人开始转变为兴趣,甚至模仿。由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西方进入大萧条时期,而此时计划经济在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是以国家调控为经济发展主要手段。因此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以摆脱经济危机,故A正确。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与题意中的计划经济不符,故B 错误。社会福利制度强调对社会的福利保障,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故C错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作用,故D错误。‎ ‎45.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 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答案】B ‎【解析】‎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排除A;战后美国进一句引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加强对经济进行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美国战后经济进入黄金阶段提供主要动力,故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起到促进作用,不是战后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排除C;低失业率极低,通胀变成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是经济稳定的表现,排除D。‎ ‎46.“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 A. 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 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 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D.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二战”后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明显的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发展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47.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 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 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 C.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发展,纷纷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社会变革,其本质是通过部分调节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故排除A,B项符合题意;国家干预经济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C不符合题意;国家干预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 ‎48.二战以后,英法两国都曾推行国有化政策,到七八十年代又开始掀起私有化浪潮,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两者都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两者分别受到了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C. 反映了资本主义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逐渐成熟 D. 国有化是导致七十年代“滞胀”的根本原因,由此开始私有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导致七十年代“滞胀”的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无论是国有化政策还是私有化浪都是特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国有化政策是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实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体现,私有化浪潮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体现,它受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到减少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对经济干预拿捏度的自信与从容,反映资本主义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逐渐成熟,故C不符合题意;。‎ ‎49.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凯恩斯主义的体现 B. 与里根政府的措施完全相同 C. 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 D. 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将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相结合,故选D项。‎ ‎5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 A. 刺激社会消费 B. 改善政府形象 C. 改善劳资关系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发生的的新变化之一就是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世界各国尽管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但是其目的无一例外的主要在于缓和社会矛盾,以做到资本主义统治的长治久安。‎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政策 ‎51.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消除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 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己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D. 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较高的比重,这一方面会给发达国家带来沉重负担,另一方面过高的福利待遇不利于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更无法消除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实际,B C D三项表述正确,答案选A。‎ 考点:“福利国家”的发展 点评: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52.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 扩大了社会消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福利开支的扩大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选B.‎ 考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点评:评价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2)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53. 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 ‎②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 ‎③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 ‎④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福利国家”的建立。依据所学可知,“福利国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错在“根本”的表述上。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建立 ‎54.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 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 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 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 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重要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故选C项。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就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 项可排除;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是导致“滞胀”的原因,D项可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把握美国经济的阶段特征。‎ ‎55.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和所学史实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有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过后,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 ‎56.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信奉自由主义”的信息可知,撒切尔“改革”不会大力国家干预,只会减少国家干预,A项错误;材料中“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表明,80年代以后(1979—1990年在任)英国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不是“建立”,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是指发达国家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但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故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福利国家”‎ ‎57.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新经济”。这一现象主要出现于 A. 杜鲁门政府时期 B. 肯尼迪政府时期 C. 里根政府时期 D. 克林顿政府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经济”通常指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出现在克林顿执政时期(任期1993年——2001年1月),故D符合题意;杜鲁门政府从1945年至1953年,肯尼迪政府时期从1961年到1963年,里根政府从1981年至1989年,故ABC不符合题意。‎ ‎5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经济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的产物 ‎②其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知识经济是经济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的产物,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部门,其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故①②正确。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故③正确。知识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故④错误。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 ‎59.由于体力劳动者减少,20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技革命 B. 启蒙运动 C. 社会改革 D. 习俗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业者不断增加,“白领阶层”扩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故A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时间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科技革命促成第二、三产业革命的发展,推动社会改革和习俗革新,可见CD颠倒因果关系,故CD不符合题意。‎ ‎60.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A. 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B. 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 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D. 召唤了知识经济的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直接”体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故A项不符合题意;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体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而形成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要求企业主共同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用以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范围、工资及工时数,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并对产品产量严格限制。该法案第七条规定,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禁止雇主强迫雇员加入公司工会或反对雇员加入其他工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该法案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提高社会购买力。此外根据法案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在政府指导下,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 ‎——《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70年代已接近20%。‎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阐述的经济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 ‎(2)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一的主张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依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些变化与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理论是否有本质区别?‎ ‎【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国家干预经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 ‎(3)变化:政府扩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没有本质区别,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等方面来分析。‎ ‎(1)由“[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可知此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联系工业革命的有关背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由“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在政府指导下”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3)依据政府所进行的“科研拨款”“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分析回答。‎ ‎6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二“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材料二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 ‎(3)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 ‎(4)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内容:“公平竞争”、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产业复兴法(或工业复兴法)。‎ ‎(2)评价:“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得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 ‎(3)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一方面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 邓小平做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 ‎(4)共同点: ‎ ‎①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③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概括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第二小问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工业复兴法。‎ ‎(2)‎ 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评价:根据材料“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概括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得益:根据材料“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可知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根据材料“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关于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相似之处,可以从坚持社会制度不变、注重计划和市场的集合、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为切入点,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及评价;还把罗斯福新政与邓小平改革相比较,考查两者相同点。作为20世纪以来,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稳定了国家统治、推动经济恢复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后世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