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24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作业
课练24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安徽亳州检测]苏共领导人在总结某项政策时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这项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在内外反动势力基本平定的基础上实行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苏俄建立之初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借助人民的政治热情和军事任务、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1955年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成立经互会,故D项错误。 2.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答案:B 解析: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表明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故A项错误;“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战争的需要,故C项错误;苏俄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与材料的内容反映“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太原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1939年以后,跟1918年的台词无关,故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故D项错误。 4.[2019·安徽合肥模拟]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 )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可知,这一时期的列宁主动放弃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发展工农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列宁对改变苏俄落后现实的强烈愿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不难推知,列宁的这段话表述于十月革命之后,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已然取得了胜利,故D项错误。 5.[2019·天津市河东区模拟]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 A.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B.全面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C.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并结合“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得出列宁主张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张以新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过渡,故C项正确。 6.[2019·河南六市模拟]列宁说:“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答案:B 解析:依所学,新经济政策中主张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不是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小农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可知需要开展工业化从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而非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故C项错误;依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确保战争的胜利,而非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故D项错误。 7.[2019·江西上饶模拟]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非自由贸易的作用,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1927年后,与1925年不符,故C项错误;农民的地位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就得到提高,故D项错误。 8.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9.[2019·辽宁沈阳模拟]1921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 )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B.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 C.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 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得出商品交换不符合市场规律,逐步恢复了市场和货币关系,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贸易存在问题,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 10.[2019·广州测试]1921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生产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 ) A.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C.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 D.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答案:B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开始于1918年,1920年取得胜利,与材料中“1921年夏”的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生产资料”“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结合“1921年夏”的时间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严格……经济核算”,可知国家并未放弃对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控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主导,并未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故D项错误。 11.1924年苏联颁布法令,将农民所担负的各种国家实物税全部改征为货币税,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来完成。这说明( ) A.国家经济实现了好转 B.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 C.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D.自由贸易进一步活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为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恢复市场和商品贸易的措施,不能得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结果,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农业税征收形式发生变化,不能得出粮食税税率高低,故B项错误;在农业领域恢复市场交易不等同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粮食税征收货币和粮食市场贸易行为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12.[2019·河南洛阳统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签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 ) 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 答案:B 解析:材料“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不会冲击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通过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已经放弃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是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经济,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无关,故D项错误。 13.[2019·吉林模拟]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 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列宁论述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然性,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故A项正确;B项农业集体化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加快而是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错误;D项牺牲农业来加快工业化的速度,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 14.[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考]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不是借此建立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是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苏俄暂时将部分企业租让和租借,说明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承认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而不是举借内债,故D项错误。 15.下表是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占全部零售贸易的比重 年份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占全部零售贸易比例 37% 28% 16% 7% 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扩张 C.经济政策的调整引起市场萧条 D.苏联经济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答案:C 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就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B项错误;1926年苏联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逐渐取代市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经济政策的调整引起市场萧条,故C项正确;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占全部零售贸易的比重的变化和苏联经济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没有太多联系,故D项错误。 16.[2019·重庆调研]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和调整,故A项错误;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都对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没有在文化教育领域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在当时,苏联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故D项正确。 17.[2019·广东韶关模拟] 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与此同时,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苏联也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这说明苏联( ) A.实行新经济政策多措并举建设社会主义 B.抓住世界缓和局势与西方贸易互通有无 C.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快速建成工业化强国 D.利用大危机借助西方科技实施“一五”计划 答案:D 解析: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斯大林模式取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1928~1929年”“1932年”可知经济危机加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故B项错误;1928年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1928~1929年”“1932年”时间信息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材料中“苏联与美国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可知苏联利用大危机借助西方科技实施“一五”计划,故D项正确。 18.[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 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就是执行政府的行政命令,故C项错误;由材料“1932年底”时间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结合材料中“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可知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故D项正确。 19.[2019·广东肇庆模拟]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此,苏联( ) A.开展“一五”计划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成立经互会 答案:C 解析:材料说的是为苏联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问题,不是开展“一五”计划,故A项错误;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提出来的,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故B项错误;苏联为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成立经互会是在“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 20.[2019·山东济宁模拟]“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 A.满足战争需要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推动农业发展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农业集体化发生在1927至1937年,结合史实可知当时并没有战争,因此农业集体化并不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材料中“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了农业集体化给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当时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目的是配合当时的工业化建设,给工业生产提供资金和原料,因此农业集体化能够促进国家工业化,故D项正确。 21.[2019·安徽宿州模拟]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 答案:A 解析: 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时代的农轻重比例失调,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的,故A项正确;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斯大林模式,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这一建议( ) 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 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加强利润刺激的新的分配建议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故符合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故B项正确;当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根本触动旧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该建议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故D项错误。 23.[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A对: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B错: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C错: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符。D错:材料仅提到了七年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24.[2019·安徽蚌埠模拟]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可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17年9月,列宁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强有力的手段”。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由此可知,列宁心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 A.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而采取的措施 B.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C.向资本主义暂时退却的过渡政策 D.战争年代的特殊政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完全是出于战时的需要,早在战前就有这种想法,故A项错误;由材料“列宁宣布……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强有力的手段”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向资本主义暂时退却的过渡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材料中列宁宣布是在1917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是1918年,故D项错误。 2.[2019·陕西宝鸡模拟]1917年9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中写到:“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表明当时在列宁看来( ) A.粮食国家垄断是巩固政权的手段 B.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 C.暴力革命是巩固政权的必然选择 D.普遍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标志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知粮食国家垄断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得出,当时在列宁看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暴力手段,故C项错误;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知普遍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标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 年份 项目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产量比重 生产资料 43.7% 48.1% 43.4% 43.9% 43.9% 消费资料 56.3% 51.9% 56.6% 56.1% 56.1% 上表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答案:C 解析:“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中,1913年和1921年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政权,故A项错误;在“俄国(苏联)1913~1926年”,没有确立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看,从1913~1926年间,“消费资料”多数情况下比“生产资料”要略高一些,可见对国计民生产业有所关注,故C项正确;从表格中看到,除开1921年外,其他各时间消费资料比生产资料均大体相当,没有出现完全失衡,故D项错误。 4.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答案:D 解析:1925年实行的是固定的粮食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错误;“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表明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故D项正确。 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1926年上任的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 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可知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非利用市场价值规律,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非材料中用行政手段,说明新经济政策在逐步废除,故B项错误;据材料“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可知利用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1927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故D项错误。 6.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 A.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B.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 D.反映了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和“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得出允许土地流转,故可以推动大规模农业生产,有利于使用更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允许雇佣劳动力,利用雇佣关系获得更多劳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故C项正确。 7.[2019·山西晋中调研]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大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斯大林承认,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立的。这主要说明( ) A.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C.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D.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封锁 答案:B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此时的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说明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故B项正确;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封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2019·广东东莞模拟]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这说明他( ) 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 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 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政权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题目中并未抓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实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相符,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此时苏联正在进行构建斯大林模式期间,D项表述不准确,故D项错误。 9.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 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答案:A 解析:1932年正是苏联的“一五”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大量人才、技术设备,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A项正确;苏联的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太绝对化,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故D项错误。 10.[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答案:D 解析:经济危机是在1929年10月24日爆发,1929年10月1日尚未爆发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政府的作为,而不能得出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呈现渐进性,192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稳步均衡,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苏联为进行工业化建设,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故D项正确。 11.[2019·重庆调研]下图是一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漫画作品,图一为“苏联和平经济不断高涨”,图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该漫画作品( ) A.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 B.完全不能反映历史事实 C.揭示出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 D.夸大了苏美两国政治的对立 答案:A 解析:图一“苏联和平经济不断高涨”,图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图里多次提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见其目的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故A项正确;两幅图反映了苏联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情况,故B项错误;战后苏联没有实行两种体制,其漫画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社会,故C项错误;漫画反映了战后苏联、美国两国发展和军事竞赛的对立,是“冷战”时期的体现,故D项错误。 12.1965年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 A.加强了企业经营的独立性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错误 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实际上是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答案为A项;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承认市场调节,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讯)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式的经济”是什么?给苏联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哪些?(16分)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的需要;为了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9分) (2)“苏联式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6分) 解析:第(1)问,由“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可知,小农经济占优势;材料“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体现了苏联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最后联系所学知识,从国防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式的经济”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问题”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提炼要点即可。 14.[2019·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有人据此绘制了下图。 ——据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摘编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答案:示例1 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1分) 态度:赞成。(1分) 论证:①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②普京时期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有效地应对了车臣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③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冲击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造成了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混乱和损失;④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8分,学生应从正反两面论证) 总结:综上所述,俄国各历史时期领导人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的结果,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 示例2 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斯大林建立了垂直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1分) 态度:反对。(1分) 论证:①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②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了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③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④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8分) 总结:综上所述,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2分) 示例3 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从是否建立垂直政权和确立私有制等角度来评价俄国领导人。(1分) 态度:此观点片面,还应该增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是否增强综合国力等角度。(1分) 论证:①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角度出发,斯大林通过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迅速把苏联建成了一个工业国,顺应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故应给其积极评价;②从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和牺牲农民利益的经济政策,使人民的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故应给其消极评价;③从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角度出发,50年代以后的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下降,故应给其消极评价;④从是否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角度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应给其积极评价。(8分) 总结:综上所述,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从多角度分类分项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更为科学合理。(2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首先要提炼出《教师手册》的观点,“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可以归纳出《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探讨。如果赞成,需要结合斯大林时代、普京时代强化中央权力的积极性正面肯定,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混乱反面证明;如果反对,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阻碍苏联改革。此题也可以补充观点,从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推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论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