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对应的一项应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世官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宗祠强调的是血缘宗法关系,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图示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并未实施。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导致了“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D。 考点:科举制 点评:唐代科举制选拔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都需要掌握。 3. 反腐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十九大以来,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反腐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下列选项中与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是 A. 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 B. 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 C. 明朝设置的内阁制度 D. 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纪检监察机关”、“反腐倡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明朝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B. 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在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权力大,而到了唐朝,则成为委员会制,宰相需要在政事堂议事,这体现了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故A正确。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主义在不断的加强,而不是被削弱,故B错误。材料只是描写了政事堂,没有体现机构重叠的含义,故排除C。材料中指出政事堂是最高的议事机构,是宰相议事的部门,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掌握实际权力,故D错误 【点睛】本题以汉唐时期宰相制度的差异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5.19世纪末,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美国不像其他列强通过武力侵略中国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的策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美国有别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主要地区已被列强瓜分殆尽 B. 中国面临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C. 美国可以凭借经济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D.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是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当时美国已经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但其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需要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利用它的经济优势来排挤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优势,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根本原因不是由于中国主要地区被瓜分殆尽;B选项错误,中国形成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不是形成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D选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上的失败 C 国民革命 南昌起义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 D 红军长征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太平天国出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C选项错误,国民革命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南昌起义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的产物,两者不符合史实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D选项错误,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近代以来,中国人因结合力之薄弱,故事多失败。然又以不应当结合而转滋多事者,不应当结合者何?即近时之武人与政客及外人三者之结合也。三者结合乃为治不足而为害有余矣。三者何能结合者,盖以能相互利用故也”。作者意在强调 A. 军阀和帝国主义勾结危害甚大 B. 国家分裂导致了西方列强入侵 C 太平天国运动使政局动荡不安 D. 国人缺乏凝聚力导致国家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即近时之武人与政客及外人三者之结合是也。三者结合乃为治不足而为害有余矣。”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时之武人与政客及外人三者之结合”指是军阀和帝国主义相勾结,“为治不足而为害有余矣。”指的是其对近代中国的危害巨大,所以作者强调的是军阀和帝国主义勾结危害甚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不是中国国家分裂导致的;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缺乏凝聚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干王超过洪秀全的表现是 A. 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 B. 提出了一整套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 C. 制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天朝田亩制度》 D. 提出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干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许多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建议,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他超过洪秀全的主要表现,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不是洪仁玕;B选项中“一整套”的表述错误,这不是干王超过洪秀全的表现;C选项错误,洪仁玕并未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某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这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引发的中国的变化在于 A. 近代化、工业化 B. 城市化、福利化 C. 民主化、法制化 D. 近代化、城市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信息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福利化的内容,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 国共两党领导了国民大革命 B. 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C.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中心城市暴动失败后,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为主要目标,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长征属于战略转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 如图记录了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与北平国民党守军换岗的情景。这一事件意味 A. 国共和谈的成功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平津战役胜利,和平解放北平 D. 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放军与北平国民党守军换岗”这一情景,说明北平已经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其余选项不正确,国共和谈恢复是在1949年4月,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是1947年6月,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是在1949年4月。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平津战役开始后,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克张家口和天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2.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百日维新模式主张君主立宪,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不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故A错误。孙中山模式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市场导向性,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故选B。毛泽东模式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排斥市场导向。故C项错误。邓小平模式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故D错误。 13.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14.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生产关系的“大跃进” D. 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遭到无端迫害,这反映的是当时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革”时期许多经历者受到迫害,并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C选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并非发生于“文革”时期;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革”时期许多经历者受到迫害,并非文学艺术的浩劫。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的会晤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如图所示)。在会谈中,两人重申要坚持“九二共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这里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一个中国原则 B. “一国两制”构想 C. 和平统一策略 D. 共同发展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符合“九二共识”的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A项是在中印和中缅总理会见时提出来的;B项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宗旨;D项错误,中国是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名师点睛】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1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由于对雅典民主政治发表言论,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许多人劝苏格拉底逃走。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尊重。”材料最能说明 A.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民主暴政” B. 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C. 法律公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保障 D. 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苏格拉底遵守法律的判决,体现了他的公民意识,从“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则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公民普遍参与政治”;C选项错误,材料中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表明法律并不公正;D选项错误,从苏格拉底的话可以看出他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而不是反叛和蔑视。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以下对罗马法演变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A. 《十二铜表法》一《公民法》-《万民法》 B. 《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一《公民法》 C. 《公民法》一《十二铜表法》一《万民法》 D. 《万民法》一《十二铜表法》-《公民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叶,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罗马法由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所以罗马法的演变顺序为《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尤以第三次最为持久,直至影响到今天的世界各国。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 A. “虚君共和”的民主观念 B. 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的观念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D.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是指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它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从而使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了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成了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武器。但是,这次以法律为武器的征服却是各地区广泛接受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需的,而非伴随武力而来去,所以,也就成了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虚君共和”是指君主仅以国家元首身份存在,是一个虚位,并不享有政治实权,它开启于近代英国,不符合古代罗马的政治特征;B选项错误,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的观念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不是古代罗马法中蕴涵的内容;C选项虽然也是罗马法中蕴含的原则,但不是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观察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官员由皇帝任免,希腊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很多官职 B. 中国实行君主独裁,希腊实现了人人平等 C. 中国和希腊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均体现了权力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该制度下官员由皇帝任免,图2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度,该制度下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很多官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无权参政,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希腊实行的是民主制度;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希腊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权力制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 光荣革命 B. 工业革命 C. 责任内阁制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他们就转而追求自己的政治权利,而这一过程就是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通过议会改革,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相应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22.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近、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1689年“光荣革命”是这种政体建立的前提。它主要体现在《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通过,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下列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胜利 B. 1640年开始的两次内战起了决定性作用 C. 利用议会通过立法实现权力的有效移交 D. 国王逐渐成为失去任何权力的“虚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自己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而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不能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胜利;B选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D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使英国的国王成为真正的“虚君”。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法国存在了70年,成为“长寿”的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得以“长寿”的根本原因是 A.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党醒 B. 工业资产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 C.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有雄厚的阶级基础 D. 保皇派恐惧恢复帝制会激起法国人民的革命浪潮 【答案】B 【解析】 共和派之所以能把关键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的是工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实力,可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其他项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故排除ACD,选B。 24.“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军国主义色彩 B. 专制主义色彩 C. 民族主义色彩 D. 中央集权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皇帝直接任命帝国宰相和官吏,有权召开和解散国会。并且有权创立法律,明显体现的是专制主义色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的军国主义色彩;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看不出民族主义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主要是强调皇帝的专制权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武帝时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编自《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的主张并说明这种制度怎样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并分析实行这种制度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从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中,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总趋势。 【答案】(1)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郡国并行。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实行行省制度。 (4)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信息可知李斯主张废分封,行郡县制。 体现: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2)制度:依据材料二中“巴蜀郡、南阳郡和长沙国”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后果: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威胁了中央集权。 (3)依据材料三中“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信息可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 (4)结合所学可知,从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而有关抗日战争起始点及延续时间,学术界历来争论颇多,有四年(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八年(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九年(1936年西安事变——国共由对抗转为合作)十四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区别对待论”、“不可定论”等说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有关抗日战争起始点及延续时间的说法,任选一观点进行阐述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答案】观点:赞同十四年抗战说。 理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的抗战由此开始。 十四年抗战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增兵并扩大对中国侵略,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抗战。 十四年抗战说法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四年抗战,说更能全面反映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以及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十四年抗战说法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完整的还原了抗战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选择性较强。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来具体分析其理由。例如可以选择“十四年抗战”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确定“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说明。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亦可,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87年9月,美国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并对其他国家宪法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联邦政府的构成: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 材料二 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与邦联制政府相比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把 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联邦宪法对中央权力架构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该宪法对中央权力规定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宪法协调了哪些矛盾,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有人认为,美国联邦宪法是一部“妥协性的产物”,例如对黑人歧视性条款的制定等,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答案】(1)基本特征:权力制衡或三权分立或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其它两项权力。积极意义:避免了绝对的权力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重大影响: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1787年宪法是多方面商议的结果,在宪法制定之前,美国就存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其中南北方的矛盾体现为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为了尽量协调各方利益,为此在1787年宪法中出现了联邦制政体、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划分和对黑人歧视性条款的制定,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最大程度上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的。 【解析】 【详解】 (1)基本特征:依据材料一中“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中央权力机构分为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避免了绝对的权力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矛盾:依据材料“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可知协调的矛盾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 影响:其重大影响体现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可以从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动荡、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等方面进行分析,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