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学案)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体系构建 线索提炼 线索一 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线索二 科技成就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三 文艺成就 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题组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1.(题点:儒家思想的社会价值)《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2.(题点: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3.(题点:古代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根据下表中古希腊思想家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材料可知,这些思想家(  )‎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养浩然之气;人性本善 A.都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 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 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 题组二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4.(题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5.(题点:理学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  )‎ A.社会的进步 B.理学的兴起 C.女权的发展 D.教育的发展 ‎6.(题点: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种主张(  )‎ 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 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 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题点:黄宗羲的治国理念)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题组三 古代科技的辉煌与沉沦 ‎8.(题点:古代科技成就)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9.(题点:古代科技的特点)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10.(题点:“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题点:传统中医的现代价值)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 目录 ‎……‎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 ‎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题组四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12.(题点:汉字的演变)“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 ‎“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13.(题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完整统一。”与材料中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A.《诗经》 B.《离骚》‎ C.《马拉之死》 D.《老人与海》‎ ‎14.(题点:文学反映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15.(题点:中外文明的比较)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该学者强调(  )‎ 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知识清单]‎ 清单一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1.孔子:“仁”“礼”;“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3.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4.老子:“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韩非子: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6.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2.荀子主张制命、坚持法制、反对神鬼、明于辩察的精神实际已兼儒法、合道墨。‎ ‎3.韩非子熔法、术、势的思想于一炉,同时还吸收了老子的哲学精髓。‎ ‎4.百家争鸣前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 ‎5.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清单二 儒家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 ‎1.西汉: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宋明:转型与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3.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 ‎(1)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4)王夫之:唯物论、发展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 ‎2.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儒、佛、道三教合流,实现了社会功能上的互补和意识上的融合。‎ ‎4.陆王心学把“天理”内化为人的品质,即人的“良知”。‎ ‎5.明清儒家思想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 清单三 古代科技成就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 ‎2.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4.北魏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编写《农书》;明朝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 ‎5.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书籍;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1.古代科技强调实用技术,服务于传统农业和日常生活。‎ ‎2.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明清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未实现向近代自然科学的转变。‎ 清单四 文学艺术的繁荣 ‎1.先秦至秦汉 ‎(1)汉字:商代出现甲骨文,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出现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楚辞盛行;汉赋集中体现汉代文学成就。‎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明清 ‎(1)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盛行。‎ ‎1.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宋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的世俗化、文化的平民化。‎ ‎3.两宋“重文轻武”,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考点题组答案 ‎1.B [宋明理学的形成表明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故A项错误;《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时期,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2.A [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3.A [从材料中这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或者特点,都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是一种保守的政治观,并不强调个人的作用而是主张“贵贱有序”,故B项错误;古雅典的思想先哲,无论是普罗泰哥拉还是苏格拉底,代表的都是以工商业奴隶主为首的公民的利益,故C项错误;都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点对于普罗泰哥拉和孟子并不符合,故D项错误。]‎ ‎4.C [“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5.B [材料体现了对女性评价标准的改变:从“貌”到“才”,体现了评价思想的不同。社会的进步在材料无法反映,故A项错误;关键在宋代推崇才女,反映了宋明理学思辨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女权的发展是在近代,故C项错误;教育的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得知,这位倡导“知行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王守仁,奠定理学形成基础的是唐代的周敦颐而非王守仁,故A项错误;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 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而非王守仁,故B项错误;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道安大师而非王守仁,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王守仁的知与行的关系,故D项正确。]‎ ‎7.C [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属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故并未提出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B项内容并未体现题目中“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恢复宰相,故D项错误。]‎ ‎8.A [图书传播速度快,与技术革新相关,唐宋之际雕版印刷术诞生并取得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科举制改革不会达到“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的效果,故B项错误;同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图书传播迅速不存在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重教兴学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但是“即日传播”“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更多与技术相关,故D项错误。]‎ ‎9.B [我国古代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地理、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故D项错误。]‎ ‎10.D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②④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11.C [根据材料的阐述和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材料中所提及古代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是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故A项错误;“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故B项错误;“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属于《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和评价,故C项正确;“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指的是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同样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12.B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故A项错误;通过“会意”和“形声”‎ ‎,形、音、义相结合来表达一定的意思,是汉字的构字特色,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未出现书法艺术,故C项错误;汉字的演变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不具有神秘性,故D项错误。]‎ ‎13.B [材料中“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反映出该作品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诗经》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故A项错误;《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14.B [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材料侧重的是小说的内容,故A项错误;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对现实社会中贪官污吏的不满,故B项正确;小说的出现也是市民阶层的要求的反映,但材料侧重的是小说的内容,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扩大,故C项错误;官民价值观念不会趋同,故D项错误。]‎ ‎15.B [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领先于中国的农业文明,但材料强调文化层面,故A项错误;材料“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体现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在文化层面的落后,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英国靠坚船利炮打败中国,故D项错误。]‎ 题线1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追溯高考1】 (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 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排除D。‎ 答案 C ‎『知识拓展』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 ‎②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对点训练1】 (2017·广东五校联考)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 A.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解析 材料中体现上天设立君主的意志与原始宗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天立君主,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君主实行德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上天就会奖赏君主,如果君主对百姓实行暴政,上天就会惩罚,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君主要服务于民,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君主要实行德政,是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滥用,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2 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 ‎【追溯高考2】 (2011·课标全国,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答案 C ‎『知识拓展』全面认识儒家思想的演变 ‎(1)自汉武帝时期至清朝末年,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在秦朝受到打击、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在宋明进一步发展、在明清之际活跃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完善自身,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对点训练2】 (2017·山东滨州模拟)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解析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宋明理学实现世俗化、生活化,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是对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题线3 古代中国传统科技的艰难转型 ‎【追溯高考3】 (2012·海南单科,8)‎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 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答案 B ‎『知识拓展』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因素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3)思想上: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北宋以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政策上: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文化专制。‎ ‎(5)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6)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对点训练3】 (2017·广东惠州三模)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解析 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B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C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C 题线4 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追溯高考4】 (2013·课标全国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 题干材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再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等世俗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知识拓展』 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 ‎“文”为“道”(政治)服务被称为“文以载道”,它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文学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文学视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诸子著书立说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2)唐代诗人的抒情作品中体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杜甫诗的核心内容是忧国忧民,不懈追求儒家仁政理想,深切关怀国家人民的命运。李白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3)明清总结性文学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社会观点。‎ ‎【对点训练4】 (2017·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解析 材料与儒道伦理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体现了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诱导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小说,没有涉及到官方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是顾炎武批评小说败坏社会风气,而不是佛教批评儒学败坏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题1】 (2017·湖北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摘自朱熹《朱子家训》‎ 材料二 康有为坚决反对封建礼教中的一些陋习,他不但阻止女儿裹足并成立了不裹足会,希望通过破除这种愚昧的残忍行径减轻更多妇女的痛苦。他把教育作为开展维新运动的一个主要手段,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们关心时事、独立思考、通经致用、挽救世变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他著书立说,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中描绘了理想的政治蓝图,希望通过社会变革,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他一生有很多探寻中国道路的实践,其中“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运动是影响比较大的政治实践。虽然变法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但这些变法的具体方案无疑是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的先进性举措。‎ ‎——摘编自《论康有为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治家理念并指出其时代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家国情怀”‎ 的表现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答案 (1)理念:家国情怀,重德修身,家庭和谐,读书明理。‎ 意义:继承和弘扬了儒家伦理思想,将个人、家庭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表现:去除封建陋习;用教育启迪民智;从理论上寻找治国出路;以变法改变社会现状。‎ 背景: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刻。‎ 宋元时期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考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1:‎ 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 理由: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了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 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于鸦片战争,这是无法回避的史实。‎ 示例2:‎ 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合理,从十七八世纪的明清时期起,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变革的因素。‎ 理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政治腐败,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明清之际的理学家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产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 观点评述(评析)类试题 观点评述(评析)类试题的主要命题特点是材料围绕一个主题从多角度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观点,要求考生从中任意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或对几种观点分别进行对比或评述,并根据所学知识阐述理由。具体解题步骤为:‎ 第一步:审明观点。材料明显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观点一从十七八世纪的明清时期起,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变革的因素;观点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 第二步:链接知识。十七八世纪的明清社会发展;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敲定思路。观点一,可以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分析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变革的因素;观点二,需要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社会性质、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的萌发。言之有理即可。‎ 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政策上,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