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南阳市2019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文献资料表明,古雅典公民大会的很多关乎城邦利益的重大决策至少要达到6000票才能通过生效,即公民大会至少要有6000人参加才算合法。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一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公民参政热情不高 B. 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 C. 民主范围极其狭隘 D.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可知,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因此B项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说法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2.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物。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这一观点 A. 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 B. 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 C. 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 D. 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批判,近现代的间接民主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仅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C项,雅典民主不是奴隶主独享的民主,排除;D项,材料是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而不是雅典居民对政治现实的态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 A. 法治思想具有理性色彩 B. 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 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思想应该具有理性,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的效果,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法律至上的信息,排除C;材料强调法律的理性,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了罗马法 A. 程序严谨体系缜密 B. 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转型 C.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 推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表明罗马法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罗马法程序严谨体系缜密,故A项排除。罗马法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罗马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故D项排除。 5.西塞罗:“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古罗马司法程序不规范 B. 罗马法明确维护贵族既得利益 C. 经济发展影响司法公正 D.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反映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性、秩序等自然理性的集合。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强调的是自然法强调的是公平、正义观念受到挑战,D选项符合题意。自然法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罗马法的审判是有严格的程序的,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和司法公正的问题,相反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司法的完善,C选项排除。 6.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C. 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 D. 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颁布后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国王手里,从材料中的“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而主要由国王任命来看,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故答案为C项。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A、D项;内阁制的确立在1721年以后,排除B项。 【点睛】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限制国王权力。《权利法案》明确规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中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等等。《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 7.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中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这种“旧制度”被淘汰开始于 A.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B. 17世纪晚期政党政治开始 C. 18世纪初责任制内阁形成 D. 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颁布后,上议院仍然就有较大的权力,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的17世纪晚期此时的贵族为代表的上议院可以凌驾于下议院之上,故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的责任内阁形成之初上议院仍具有较大的权力,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的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更多的进入议会实力大增,旧贵族的实力受到冲击,故符合题意正确。 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这表明,新生的美国 A. 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 B.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 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D. 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各州宪法附上《权利法案》,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了民主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影响,故B项正确;美国未采取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A项错误;宪法的规定是防范举措,为了防止出现“基本权利”遭受政府威胁,C项错误;独立战争后的1787年制宪会议上,美国确立了联邦制,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9.“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 A. 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 B. 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 C. 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 D.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选项排除。 10.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A. 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 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 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 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错误;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错误。 11.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 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D. 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建立了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政治,其民主政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种威权政治适应了德意志发展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德意志第二帝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受皇帝制约,没有独立的立法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下表是关于美洲发现史的一些说法,但是只有被哥伦布确认是美洲的发现者,这是因为 A. 前人的发现是孤立传闻或缺乏有力的证据 B. 前人的发现发生在相对隔绝和分散的世界 C. 哥伦布的发现有明确的记录和实际的影响 D. 哥伦布的发现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且美洲的发现促进了全球化进程,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据材料欧洲很多口传文化谈到,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腓尼基人、爱尔兰人、挪威人、威尔士人等诸多欧洲民族,就曾为捕鱼或伐木涉足美洲。法国汉学家德吉涅甚至还提出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就已达到美洲(扶桑国)的假说。确有史料依据的美洲“发现”经历,是公元1000年左右,由维京人伊利克率领从冰岛出发,抵达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岛的事件。不过这些或传言、或是信史的经历,只是无计划、无连续性的偶然事件,没有对自身及美洲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故A错误;不仅前人的发现发生在相对隔绝和分散的世界,而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也是发生在“相对隔绝和分散的世界”,B错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是原因,与其发现美洲的真实性关系不大,排除D。 13.《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6、17、18世纪先后控制黑奴贸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是殖民争夺的结果,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D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不是同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4.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到,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被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 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C.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D. 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可知,英国国内市场规模较大。这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国内市场条件。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区间的分工”,排除A项;材料“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与圈地运动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促进英国谷物的大量进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谷物进口情况,没有英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数据,得不出对外贸易处于入超低位,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土地贵族政治地位的上升,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农产品价格下降,排除D。 16.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B. 生铁产量变化改变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生铁的产量迅速增长,而材料反映的时间主要是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这与蒸汽机的使用密切相关,故D正确;材料看不出大工厂制的产生,排除A;图片信息看不出世界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图片反映的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而电力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错误。 17.1835年,美国巴尔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四十年后煤气公司达到四百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仗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A. 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 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 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显示美国的大城市中煤气用于照明公司有多家,而农村或者小城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说明城市化的规模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 正确;A中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B中主要是利用煤气照明,不涉及电;D中发展缓慢错误。 18.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B. 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C. 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D. 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可知是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三大潮流出现.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而“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些现象的实质表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故C正确;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指客观效果,不等于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故A错误;B项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且催生与材料中的“促进了”不符,故B错误;D项材料“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三大社会潮流: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展(社会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自由主义)、民族解放运动(民族主义)。 19.恩格斯在晚年不但高度评价了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模式,还认为它是从私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过渡的模式。这反映出恩格斯 A. 借鉴资本主义私有模式 B. 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理论 C. 对共产主义理论自我反思 D. 认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恩格斯认为股份制企业是从私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过渡的模式,说明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除了暴力革命的方式以外,也有和平过渡的可能,即材料反映的是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的自我反思。故答案为C项。恩格斯高度评价股份制企业,是认为它可以真正向公有制过渡,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恩格斯认识到向公有制过渡也存在和平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恩格斯认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排除D项。 20.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不仅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包括其它城市平民,故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故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且没有联系和发动农民阶级,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在政治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选项正确。 21.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C 【解析】 A项B项与“1789年和1793年、 1871年”相同;D项与1871年相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相同,故本题答案选C项。 【名师点睛】由“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结合所学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22.古希腊人崇拜神,与人有着一样的七情六欲,与人有着一样的形体。神只是因为形体长得比人更完美而受到人的崇拜。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崇尚自然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反对神灵崇拜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神只是因为形体长得比人更完美而受到人的崇拜”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因为神在形体上的优于人的自然美,并非神的超自然权威,体现了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与信仰,但未反映宗教意识,排除AD两项。C项,题干信息与物质生活无关,排除。 23.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的群氓”。由此可知 A. 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 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 C. 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 D.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艺复兴的参加者和支持者”排除了劳动者,说明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文艺复兴的主导者排斥劳动者,但不代表劳动者不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B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排除。 24.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C。 25.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26.18世纪的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这表明 A. 理性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B. 思想宣传功效受到了格外重视 C. 思想传播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 D. 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欧洲思想界正在进行启蒙运动,根据材料“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可知体现的是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近代科学,A选项排除。思想宣传只是材料意思中的一部分,比较片面,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政治运动,C选项排除。 27.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A. 催生了启蒙运动 B. 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 普及了无神论 D.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使得“上帝”在自然世界遭到怀疑,人们无法依靠上帝获得真理,转而寻求新的能够获得真理的东西,即理性,这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A项正确。牛顿三大定律的出现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此时的欧洲仍旧信仰基督教,无神论并没有得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是在讨论牛顿三大定论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28.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 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 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这反映了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可以用来说明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的相互交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并未涉及启蒙运动的社会基础;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并非主要体现近代大学成为新思想的摇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学观念对学习过它的人的影响,不能体现自然科学常识的逐渐普及。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19世纪中期,斯宾塞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进化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自然过程,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不应人为地干涉,反对社会福利和国家计划,也反对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这反映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A. 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B. 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C. 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既得利益 D. 说明科学理论影响社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斯宾塞以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发展,反对人为干涉社会进化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基本确立,其理论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故C正确;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能断定其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A错误;自由主义思想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B错误;斯宾塞是以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发展,但其理论并非科学理论,D错误。 30.1939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 A. 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B. 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 D. 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美国措施是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为了使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有其他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可得出这些措施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到国会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涉及的改革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上述的改革是为了走出经济危机,但材料没有涉及到紧缩政府开支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措施,没有涉及到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故D选项错误。 31.“里根经济学”认为,我们的价值之根本在于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的核心是经济上的自由。“撒切尔方案”对英国经济社会进行了“巨大扭转”,将大量的国企私有化,并且削减从教育到儿童牛奶在内的福利开支。两者都强调的是 A. 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B. 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C.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D. 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里根经济学”“撒切尔方案”都体现了这一措施,故A正确;80年代美国政府是削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加强干预,B错误;80年代美国政府是减少国家干预,减少国家政府开支,C错误;80年代美国没有恢复自由放任的政策,而是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个人自由的核心是经济上的自由”“削减从教育到儿童牛奶在内的福利开支”,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解答。 32.《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苏联实施“战略退却”回归到与人们现实的文化心理与传统相适应的经济政策,采取人们尤其是小农“完全可以接受完全可以理解的措施”过渡到新制度,就成为必然。该评论的主题是 A. 苏俄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B.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 探寻农业集体化心理根源 D. 新经济政策的文化动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由材料“实施战略退却,回归到与人们现实的文化心理与传统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背景,故A不符合题意;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 33.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 A. 工业化方针 B. 固定粮食税 C. 农场租赁制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体现了苏联要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变革,A与材料无关,排除;BC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 34.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 A. 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 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 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 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故C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向美出口商提供贷款,无法体现美国摆脱了大萧条,排除A;1937年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没有结盟,D错误。 35.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 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 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 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 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36.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这一宗旨 A. 确保了欧洲的持久和平 B. 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C. 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 D. 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集体防御”“共同价值观”,以及“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表明北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作用,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 37.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的绝对霸权变为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故B项错误;美元仍然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 38.冷战结束后,一些实力较强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这一“态势”反映出 A. 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 B. 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 C. 美国力量遭到了削弱 D. 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说明冷战结束后处于多个较强的国家或集团争极的状态,说明冷战后新的国际格局还没有定型,故A选项正确;“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说明各个大国或集团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才会出现争极的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说冷战后的实力较强的大国或国家集团,没有提及美国的力量被削弱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冷战后实力较强的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争极说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但不能够说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故D选项错误。 39.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 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A. 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优越性 B. 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 C. 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 D. 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功夫熊猫》同时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选项D排除;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电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并未出现同质化,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40.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这股潮流折射出的流派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启蒙理想的破灭”可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和风格,故A符合题意;B是现实主义风格,C是现代主义风格,D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故BCD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随着英国内阁责任制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劫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方式。 ——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联邦紧急救济法》的实施需耗资30亿美元,参众两院相应成立了3个委员会进行数十次听证,保障了法案的实效性。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 【答案】(1)趋势:监督对象由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监督方式由弹劾转变为不信任投票。 原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司法权的独立等。 (2)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得出监督对象由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根据“弹劫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方式”得出监督方式由弹劾转变为不信任投票。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司法权的独立等方面分析总结。 (2)根据“面对经济危机”得出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根据“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得出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根据“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得出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帝国的年代:1875—1914》是它的第三部,其中的第一章概述如下: 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一帝国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反叛和革命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上述内容中提取一个叙述,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叙述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叙述“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 历史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 概述和评价: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以及垄断组织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美国、德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参考示例: (1)叙述:“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历史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基本建立。 (2)叙述: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 历史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工人运动迎来一个高潮。 (3)叙述: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现象: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帝国的时代》的第一章节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完成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科学艺术的革新,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发展;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力量消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与殖民地呈现倒挂现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以任意提取一个方面内容进行叙述,结合史实进行概述及评价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43.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答案】(1)特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 背景:封建中世纪的压迫,古典文化遗存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特征:将人文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成为评判一切标准(理性至上),与科学联系密切。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研究;但是也僵化了思维方式,机械地研究社会科学。 (3)关系:人文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根据材料“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可见文艺复兴强调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呈现的特点需要从当时的社会性质、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等角度分析。 (2)特征: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可见理性主义将人文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与科学联系密切。 影响:启蒙运动主张的影响需要从资产阶级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3)关系: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可知二者的关系是:人文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