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 1.19世纪前半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现状感到失望与不满。反映这种社会情绪的文学作品是 A. 《西风颂》 B. 《双城记》 C. 《老人与海》 D. 《人间喜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前期出现的文学艺术流派主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现状感到失望与不满”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A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BD是现实主义小说,C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一位被称为“预言家”的著名诗人,在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写到:“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e far behind?”其作品风格属于 A. 现代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印象主义 【答案】C 【解析】“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e far behind?”意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一位同学在图书馆查找文学流派的研究资料时,借阅了《欧也妮·葛朗台》、《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等图书,该同学研究的时代与流派分别是 A. 19世纪 浪漫主义 B. 19世纪 现实主义 C. 20世纪 浪漫主义 D. 20世纪 现实主义 【答案】B 【解析】《欧也妮·葛朗台》、《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是现实主义文学,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开展后出现的文学流派,故选B;《欧也妮·葛朗台》、《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C;现实主义是19世纪工业革命开展后出现的文学流派,排除D。 4.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我从未通过想象创作出什么东西来,我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所熟悉的材料,那时才能创造出好东西。”下列作品属于这种创作理念的是 A. 《悲惨世界》 B. 《西风颂》 C. 《红与黑》 D. 《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根据“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所熟悉的材料”可知,果戈里的语言体现现实主义的风格,《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故选C;《悲惨世界》《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这首耳熟能详的《欢乐颂》的作曲者是开创了浪漫音乐先河的 A. 德彪西 B. 贝多芬 C. 海顿 D. 莫扎特 【答案】B 【解析】《欢乐颂》是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6.据记载,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原本是献给拿破仑的,当拿破仑称帝并背离法国大革命理想时,贝多芬把题词改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贝多芬具有强烈的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B. 贝多芬是18至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 C. 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D. 《英雄交响曲》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瑰宝 【答案】A 【解析】根据“当拿破仑称帝并背离法国大革命理想时,贝多芬把题词改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可知,贝多芬具有反封建、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故选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英雄交响曲》是浪漫主义音乐,排除D。 7. 弗兰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位绝食表演者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被关在铁笼里与野兽一道供人们参观,由于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导致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该作品反映的创作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由于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导致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体现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充满了绝望迷茫,因此属于现代主义,故D项正确。 8.“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 雪莱 B. 毕加索 C. 莫奈 D. 巴尔扎克 【答案】B 【解析】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其创作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等离奇表现手法,毕加索具有这一创作精神,故选B;A项是浪漫主义诗人,C项是印象派画家,D项是批判现实主义诗人,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915年发表《变形记》,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作品反映了 A. 对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的向往 B. 资本主义社会被金钱扭曲的灵魂 C. 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与人性的善恶 D. 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表达苦闷、迷惘、虚无情绪等 【答案】D 【解析】卡夫卡的《变形记》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表达苦闷、迷惘、虚无情绪等,故选D;A是浪漫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被金钱扭曲的灵魂、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排除BC。 10.在19世纪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某一画派注重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以下属于该画派代表作品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在自己身边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指的是印象画派的风格特点,《日出·印象》是莫奈的印象派代表作,故选D;A属于现代主义绘画代表作,B属于现实主义画作,C属于浪漫主义代表作,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看电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有人把电影称作是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之后人类创造的“第七艺术”,下列有关电影的描述正确的是 A.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科技进步而产生 B. 电影将会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而被完全取代 C. 电影艺术的不断商业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 电影是当今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答案】C 【解析】电影艺术的不断商业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表述正确,故选C;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A错误,排除;B项中“完全取代”表述太绝对,错误;电视是当今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D错误,排除。 12.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是 A. 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 B.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是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故选A;B是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厚因,排除;CD是摇滚乐产生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 达芬奇 B. 莫奈 C. 塞尚 D. 毕加索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可以看出,该美术流派属于现代主义。上述四个选项中毕加索属于现代派画家,故答案为D。达芬奇的作品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莫奈和塞尚属于印象画派,排除BC。 14.太原教育电视台《名师公益课堂》开播使得广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学习相关的知识。材料反映了电视的哪项功能 A. 开展远程教育 B. 快捷传播资讯 C. 展现优秀艺术品 D. 满足娱乐要求 【答案】A 【解析】太原教育电视台《名师公益课堂》的开播使得广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反映了电视具有开展远程教育的功能,故选A;B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5.2003年3月21日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电视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直播。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电视媒介,全球百姓真切地看到从航空母舰上飞腾冲天的导弹、巴格达耀眼的炮火和燃烧的建筑物,听到巴格达刺耳的防空警报声。这充分体现了电视媒体的 ①时效性 ②覆盖面广 ③现场感强 ④完全取代了传统媒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电视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进行了直播,使全球百姓真切地看战争的场面,体现了电视媒体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现场感强的特点,①②③正确,故选A;电视不能完全取代了传统媒体,④错误,故排除BCD。 16.“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以上材料的用意在于 A. 强调中体西用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B. 认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和矛盾性 C. 主张中学应该完全取代西学 D. 主张改革政治,实现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材料驳斥了中体西用论,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而洋务派吧两者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是说需要完整系统的引入西学,故选B;材料驳斥了中体西用论,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信息,排除D。 17.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分析清朝学术史时曾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是指 A. 学习西方文化的开拓精神 B. 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总结 C. 注重经典考据的学术风气 D. 批判传统学术的进步思潮 【答案】A 【解析】所谓“道咸以降之学新”,是说道咸以后由于西学的传人,以及中学对西学的吸纳,中国固有的学术发生了质的衍变,故选A;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总结、注重经典考据的学术风气无法体现“新”,排除BC;“道咸以降之学新”指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1839年林则徐派人选译编辑的《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该报道旨在 A. 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歌颂林则徐进步思想 C. 唤醒国人了解外部世界 D. 谴责外商在华不法行为 【答案】C 【解析】林则徐在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设立译馆,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书籍,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可知,该报道旨在唤醒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在维新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明白无误地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夙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慈禧太后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B. 慈禧太后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C. 慈禧太后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D. 变法遭遇慈禧太后蓄意阻挠 【答案】C 【解析】根据“变法乃夙志”,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危机中和有可能失掉显赫皇权的威胁下,慈禧太后就其自身利益而言,她是支持变法的,根据“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可知,慈禧太后是有条件地支持变法,故选C;根据“变法乃夙志”可知,慈禧太后支持变法,排除AD;根据“在维新变法酝酿之初”“变法乃夙志”可知,慈禧太后主张进行政治变革,排除B。 20.谭嗣同曾说过:“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也可以共废之。”其观点类似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 A. 权力制衡论 B. 天赋人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君主立宪说 【答案】C 【解析】“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也可以共废之。”说明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可以有权推举或罢免君主,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故选C;材料信息与权力制衡论、天赋人权说无关,排除AB;材料也不能体现君主立宪,排除D。 21.冯友兰先生说:“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一局面主要得益于蔡元培 A. 启发了下层民众的救国热情 B. 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 C. 活跃了北大学术研究的氛围 D. 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 【答案】C 【解析】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活跃了北大学术研究的氛围,使北大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故选C;A项错在“下层民众”,排除;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北大“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关系不大,排除D。 22. 严家炎指出,“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人物评孔批孔,并不是针对孔子本身,而是针对现实中的复辟事件和定孔教为国教这类政治举措。”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知识分子反对旧道德崇尚新文化 B.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C. 新文化运动并不完全与传统相悖 D. 知识分子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割离传统,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依据材料中的“并不是针对孔子本”,故排除B项。D项依据材料“针对现实中的复辟事件和定孔教为国教这类政治举措”,可以排除D项。 23.严复批评“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 据此判断严复 A. 抨击顽固势力“自居名流" B. 反对学习西方“格致诸学” C. 推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D. 主张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 【答案】D 【解析】根据“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可知,严复对不懂西学而“自居名流"的批判,可知主张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故选D;A不是严复的主要目的,排除;严复主张学习西方“格致诸学”,排除B;中体西用是推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严复属于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C不符合题意,排除。 24.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说明民众对于维新变革漠不关心。主要是民众的思想愚昧,所以梁启超认为应该开启民智,故C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排除。 25.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评价下列人物中谁的思想 A. 林则徐 B. 魏源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答案】C 【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是指维新派,“亡灵”、“受崇敬的服装”是指出借孔子之名。故选C。A和B属于新思想萌发者;D属于新文化运动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 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李鸿章全集》第三册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材料四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的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2)材料二中的“奇业”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材料三是哪一派的观点?与材料一、二相比,在对待西学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答案】(1)主张:中体西用。说明: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即以西方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 (2)奇业:洋务运动。材料一中体西用思想是材料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派别:早期维新派。进步: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4)民主代替君主、自由代替专制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国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抛弃专制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5)由学习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解析】 (1)主张:根据“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得出中体西用。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实际是以西方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 (2)奇业:根据“自强”“李鸿章”得出洋务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派别:根据“郑观应”可知是早期维新派。进步:根据“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得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4)根据“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得出民主代替君主、自由代替专制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根据“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得出中国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抛弃专制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5)综合材料,可从由学习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等方面总结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文学和其它艺术的古典表现形式逐渐让路于新的文化趋势。这个时代的作曲家们以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情感。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或许就是这种力量的典型代表,他性情暴躁,感情丰富,易于激动,却是19世纪音乐界的天才人物。 ——约翰·史蒂文森《彩色欧洲史1001—184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文学反映了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的秩序或者说制度。查尔斯·狄更斯以自己的经历,叙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他揭露的社会不平等和底层人民贫困悲惨的生活,呼吁进行社会改革。 ——约翰·史蒂文森《彩色欧洲史1849—2002年》 材料三 现代美术流派众多,多姿多彩,但他们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技法上,它们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可谓它们共有的特点。在创作主旨上,它们都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感情和内心世界。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中“新的文化趋势”指什么?请写出贝多芬两部代表作。 (2)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以狄更斯等为代表的文学潮流是什么?简述其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 (4)有人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请简要评价这种观点。 【答案】(1)趋势:浪漫主义。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2)潮流:现实主义。特征:19世纪30年代后,资本主义社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 (3)在技法上,反传统,反理性,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在创作主旨上,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感情和内心世界。 (4)“文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说明文艺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符合唯物主义思想。 【解析】 (1)趋势:根据“表达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情感”得出浪漫主义。代表作:结合所学可知,贝多芬的代表作有《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 (2)潮流:根据“叙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得出现实主义。特征: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30年代后,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现实主义文学产生,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3)根据“技法上,它们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缺乏透视可谓它们共有的特点”得出在技法上,反传统,反理性,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根据“在创作主旨上,它们都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感情和内心世界”得出在创作主旨上,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感情和内心世界。 (4)可从文艺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体现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 ——恭亲王奏章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派别的文化主张。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思想有哪些进步之处? 材料三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社会思潮的主流。 【答案】(1)观点:中体西用。主张: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是根本,西方的先进技术是辅助。 (2)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3)放弃专制政体,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 (4)救亡图存。 【解析】 (1)观点:根据“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得出中体西用。主张:结合所学回答中体西用的含义即可,即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是根本,西方的先进技术是辅助。 (2)根据“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得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3)根据“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得出放弃专制政体,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 (4)综合材料可知,晚清社会思潮的主流是救亡图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