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月考 高三历史科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 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 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乡举里选”“大中正官必须是在中央任职官员”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只是否定了地方官向中央推荐选官的权利,并没有否定地方官员的所有特权,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主要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项。‎ ‎3.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 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B. 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 C. 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 D. 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周亚夫引用汉高祖的“约定”制止了汉景帝的想法,可知D项正确;只一件皇帝未达成所愿的事件记载,没有提及官员争夺权利“严重”,A项错误;这一“封侯无果”事件,结果是丞相制止导致的,不是外戚干政,西汉初期也没有“外戚干政的局面”,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无关地方具体的管理事务,C项错误。‎ ‎4.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 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 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 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 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法律对土地买卖行为的限制意在防止土地兼并,体现了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选项C正确;法律规定不能随意买卖土地,可见当时土地买卖较为严重,但是买卖土地并不影响土地私有的属性,选项A排除;材料只涉及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无法得出经济立法完善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士族门阀对经济的把控,排除D。‎ ‎5.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A. 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 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 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D. 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可知,宋朝时官府控制榷场贸易,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边境贸易繁荣、官府推崇重农抑商,排除AB;南宋时对外贸易发达,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A.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 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 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艮的中心思想为“百姓日用”,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认为王艮的思想具有平民意识的色彩,故选择B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逐渐兴起,选项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明朝的官方主流思想为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与材料思想不符,故排除C选项;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核心为“仁”,材料的“百姓日用”思想并没有颠覆其价值观,故排除D选项。‎ ‎7.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精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 ‎8.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A.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C. 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D. 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等信息可知,城邦利用戏剧演出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材料“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信息可知,通过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这些都是强化城邦意识,C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A错误;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是文艺复兴时期,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地位的问题,D错误。‎ ‎9.在莎士比亚盼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 A. 打着复兴古典旗号 B. 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 C. 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 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说明莎士比亚、莫里哀都维护国家王权和统一。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扩展时期的代表人物,莫里哀是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文学反映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不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排除;C项,浪漫主义流派的表述与材料中“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的信息,相反强调的是遵从王权、国家利益,排除。‎ ‎10.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来看,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排除D项。‎ ‎11.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达维特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他创作出《马拉之死》(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拿破仑加冕》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这表明达维特的作品(  )‎ A. 深受现代主义影响 B. 推动历史革命进程发展 C. 反映社会重大题材 D. 属于浪漫主义美术的范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达维特的作品“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这表明其作品反映社会重大题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与材料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达维特的作品反映了社会重大题材,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不能推动历史革命进程的发展;D选项错误,达维特的作品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不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表明工业革命 A. 有助于生产的合理化 B. 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 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D. 降低了社会人文关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追逐利润,对贫穷以及及失业漠不关心,可见当时社会推崇财富,忽视人文关怀,选项D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领域,选项A排除;材料中提及的是贫困和失业,未提及社会财富的集中,因此不能得出贫富差距结论,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 ‎13.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在《德国制造》一文中说:“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里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的。”这位记者意在说明 A. 英国自由主义政策遇到困境 B. 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 D. 英德两国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的出口,结果却导致了此时德国商品的大量涌入,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遇到困境。故答案为A项。1896年德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德国政治经济制度并不比英国先进,排除C项;英德两国互设贸易壁垒,对英国也有不利的一面,排除D项。‎ ‎14.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A.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 民主政治基石坚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 ‎15.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 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侵略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而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正确判断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然后要知道材料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盘散沙、地方势力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16.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 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妇女有了维护权利民主意识 D. 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真正实现了女子获得参政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不能单纯说明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A错误;材料中女子参政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明女子参政的信息,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C错误。‎ ‎17.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A. 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 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 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的《八一宣言》,在该宣言中,中共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排除B;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排除D。‎ ‎18.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A. 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 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 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 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 ‎【点睛】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19.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的月球着陆,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而他当选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这说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权力在不断增强 B. 军事实力总体上处于落后 C. 政策受国际形势影响 D.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苏争霸时期,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期压制苏联。而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都与和苏联争霸无关,所以国会没有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与国会的权力变化无关;B选项错误,美国军事实力总体发达,并非落后;D 选项错误,国会向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拨款不能说明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肯尼迪政府充分利用凯恩斯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国家经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ⅠⅠ卷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 材料二 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000人。乡坤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乡中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 ‎——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 ‎(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 原因:晚明:宗法传统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据材料“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据材料“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知,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 ‎(2)不同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据材料二“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据材料一“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可知,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据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可知,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据材料二“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可知,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 原因:晚明:据所学可知,明代乡绅注重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是宗法传统的影响;材料“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与当时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还可结合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 英国:结合16—17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人员阶层流动的加快;据所学可知,此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可知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英国贵族制度变化 ‎22.(20世纪世界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 ‎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150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 ‎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或:南方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南北方在土地、市场、关税等问题上矛盾尖锐。)②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③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④黑人奴隶制的存在和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现代化的障碍,它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盾的焦点。⑤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各邦觉得无望,纷纷退出联邦,这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废除了黑奴制,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根据“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据“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得出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根据“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盾的焦点;根据“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得出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根据“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废除了黑奴制;根据“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得出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根据“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出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937年8月,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采取积极行动援助中国。当时的苏联给予了中国政府除了派兵参战外一切的援助,还贷款数亿美元给中国。苏联派遣志愿飞行员入华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并且帮助国民党训练军队。至1939年底苏联派出志愿空军飞行员计5个大队2000人和1000余架飞机,参加过保卫武汉、重庆、成都、兰州的空战,许多苏联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截至1939年年中,由于苏联的军事援助以及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国民政府得以扩编大规模武装,包括:245个步兵师、16个骑兵师和1个机械化师。国民政府军队拥有了80万支步枪、5万挺机枪、1075门火炮、213辆坦克和150架飞机。 ‎ ‎——摘编自李佳玉《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 材料二 1950年,新中国向苏联贷款3亿美元,占三年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的14.3%。中国将苏联贷款集中使用在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等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上。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向中国援建47个项目,其中能源项目占44.7%,东北建设项目占76.6%。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大量科技情报和文献。1953年,接受苏联科学出版物的中国机关达到300个,总量有42136套。1950年至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他们不仅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还培养中国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大都集中在重工业和燃料工业部门。除此之外,苏联还协助中国制定“一五”计划,从起草、修改到最终的定稿,苏联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 ‎——摘编自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支持中国的抗战;集中于军事援助;援助形式多样化。‎ 影响: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弥补了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实力较弱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军事和物质支持;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 ‎(2)特点:集中于经济援助;涉及面广;介入较深。‎ 原因:中苏结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极为困难;苏联基于扩大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中国巩固新政权的需要;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封锁;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之后苏联采取积极行动援助中国。”、“当时的苏联给予了中国政府除了派兵参战外一切的援助,还贷款数亿美元给中国。苏联派遣志愿飞行员入华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并且帮助国民党训练军队。”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支持中国的抗战、集中于军事援助、援助形式多样化等方面概括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当时的苏联给予了中国政府除了派兵参战外一切的援助,还贷款数亿美元给中国。苏联派遣志愿飞行员入华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并且帮助国民党训练军队。”、“由于苏联的军事援助以及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国民政府得以扩编大规模武装”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支援了中国的抗战、弥补了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实力较弱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军事和物质支持、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等方面分析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影响。‎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1950年,新中国向苏联贷款3亿美元……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向中国援建47个项目……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大量科技情报和文献。”、“1950年至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他们不仅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还培养中国技术人才……除此之外,苏联还协助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集中于经济援助、涉及面广、介入较深等方面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特点。‎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将苏联贷款集中使用在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等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上。”、“他们不仅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还培养中国技术人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中苏结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难状况、苏联扩大和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中国巩固新政权的需要、为了打破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封锁、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等方面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一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白银供给来源增加;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白银功能和流通范围扩大,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2)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可知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依据材料“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可知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依据材料“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以及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等回答。‎ ‎(2)影响:依据材料“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依据材料“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可知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可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依据材料“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可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