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九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九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使贸易范围扩大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纷纷开始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随着殖民扩张、海外市场的扩大,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并迅速扩展至欧美各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整个世界连为一体。‎ 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是其对外经济扩张的表现形式;工厂制度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经过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的传播扩散、社会治安混乱,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并采取可行性措施,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西方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通过近代工业文明使人类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客观的进步。不可否认,殖民扩张将近代工业技术和文明价值观带入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其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时代的进步。‎ ‎ 雏形出现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进一步拓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 初具规模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近代城市兴起,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最终形成 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与特征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 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影响(世界 市场进程)‎ 工场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现端倪 ‎(16世纪—18世纪中期)‎ 的开辟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 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凭工业优势 以炮舰和商品进行不平等贸易 初步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中后期以来)‎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最终形成 ‎2.主要影响 ‎(1)对欧美:攫取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欧美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2)对亚非拉: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当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 ‎(3)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从不同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的特征 总体特征:从纵向看,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从横向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同亚非拉其他地区一样,渐趋衰落。具体表现:‎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 ‎(4)从中西关系看:这一时期中西贸易频繁,中国的传统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广受欢迎,白银不断流入中国,但没有转化为资本,中国总体上处在传统社会的衰落期,逐渐落后于西方。‎ ‎2.区分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不同特点 ‎(1)工业革命前列强侵略特点 ‎①主要目的是获取巨额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②主要方式是抢占殖民地、武力抢劫、欺诈式贸易、贩卖黑奴等。‎ ‎③殖民侵略的重点在美洲和非洲。‎ ‎(2)工业革命后列强侵略特点 ‎①主要目的是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②主要方式是利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以廉价商品的“重炮”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以炮舰政策扩大侵略。‎ ‎③侵略和争夺的重点地区在亚洲。‎ ‎3.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表现: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及世界性经济危机等。‎ ‎(2)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4)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之上的,是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一种很不合理、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导致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与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2018·高考海南卷)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满分秘籍]‎ 扣题眼: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析错点: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近代欧洲的奴隶贸易 ‎(2018·高考全国卷Ⅱ,T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可知,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的数量已超过600万,迁移所学奴隶贸易的原因与影响等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析错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且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主要是靠抢占殖民地而非奴隶贸易;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选C。从材料中哥伦布“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 ‎2.(命题点:英国奴隶贸易的影响 ‎)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 年份 西非(价格:英镑)‎ 牙买加 ‎(价格: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 ‎(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31.25)‎ ‎12.22(1.58)‎ A.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 C.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解析:选C。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人口分布,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美洲地区劳动力的增加,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非洲地区的人口情况,排除D项。‎ ‎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巨变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后期 到20世纪初 生产方式 手工工场 工厂 垄断组织 生产关系 以雇佣方式进行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形式 以蒸汽为主要动力的机器化生产 以科技为先导,以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殖民扩张 以掠夺金银财富为主要手段,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目的 以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要目的 对外资本输出、瓜分殖民地,以寻求投资场所为主要目的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 基本形成并日渐成熟 最终形成 大国兴衰 葡萄牙、西班牙先崛起后衰落,荷兰称雄一时,英国崛起后取代荷兰并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德、美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世界强国,英、法发展较慢 综合归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1.经济上,人类社会生产的飞跃 ‎(1)生产力飞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工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先是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后来垄断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3)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意识增强。‎ ‎2.政治上,民主化进程的加速 ‎(1)西方国家民主化进程加快: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国、美国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国、德国等国则确立了民主制度。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2)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面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欧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为人类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3.思想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三大进步思潮 ‎(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变,流派众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内涵。‎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工业革命后,民族主义在欧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但是部分民族主义者为其殖民扩张进行辩护。在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成为民族解放的理论武器。‎ ‎(3)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科技文化 ‎(1)科技上:科学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突破层出不穷,尤其在物理学(电学)、生物学(进化论)、化学(元素周期表)等领域。‎ ‎(2)文化上: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一社会现实深刻体现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印象派、电影、电视都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5.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1)贫富分化严重: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东西方关系的逆转:亚非拉等落后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快,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环境污染严重: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4)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破坏: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5)世界大战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 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2018·高考江苏卷)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满分秘籍]‎ 扣题眼: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 析错点: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机”不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的特点 ‎(2019·高考全国卷Ⅰ,T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满分秘籍]‎ 扣题眼:解读题干材料有关蒸汽机的发明创造过程反映的特点。‎ 析错点:材料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明创造并不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 ‎【答案试解】 A ‎3.命题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018·高考海南卷)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满分秘籍]‎ 扣题眼: “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说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 析错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解析:选C。抓住题干中时间——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即工业革命前,“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说明农业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故选C项;题干的时间是工业革命前,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前农业进步对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农业而不是交通运输业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2.(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 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解析:选A。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选A项;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排除B项;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兴起,排除D项。‎ ‎ 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的盛行 ‎1.背景 ‎(1)14、15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成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原始资本积累。‎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出现并不断拓展,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3)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欧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国家。‎ ‎2.时间:盛行于17—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3.内容 ‎(1)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奖出限入。一方面,对出口商品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 ‎4.评价:反映了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推动欧洲对外贸易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出现“价格革命”,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但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它的大部分观点都存在着问题。‎ 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贸易的大旗。‎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内容: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由市场调节社会生产,限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也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经济侵略政策。‎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增强,特别是1929— 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内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以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3.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四、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调整 ‎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建立了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国营企业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 ‎2.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营经济的规模,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1.自由主义的内涵 ‎(1)思想: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18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 ‎(2)政治: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经济: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 ‎(4)艺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要求摆脱理性、规则、形式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印象派、现代派都是自由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 ‎2.“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 ‎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的演变 ‎【真题典例】‎ 命题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7·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并结合此时美国的经济状况,理解“权力和资源”回到“全体人民手中”的含义。‎ 析错点:“权力下放”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与材料内容不符;适度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重商主义政策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8世纪,大批法国亚麻布和印度棉布服装涌入英格兰。为保护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禁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这一措施(  )‎ A.推动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 B.客观上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 C.促进君主立宪制的逐渐确立 D.导致英国殖民优势日益丧失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为保护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禁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客观上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冲击英国毛纺织业,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C项;18世纪英国殖民优势突显,排除D项。‎ ‎2.(命题点: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解析:选A。根据材料“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期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使得其国内的工业免于受到英国等国的廉价商品冲击,促进了早期工业化,故选A项;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使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B项;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排除D项。‎ 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 ‎【主题概述】‎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1.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促进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20世纪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表现 ‎(1)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市场范围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过程,‎ 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经历了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4)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5)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的贸易中心;1400—1700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综合大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比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中国金银比价一直高于欧洲,早年是1∶3甚至更低,明初大概是1∶6—1∶5,随后到1∶8—1∶7,直到清代仍旧高于欧洲,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1∶10,甚至更高(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1934年的数据,1643—1650 年金银比价为 1∶15.45)。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 (De Comyn)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1/4—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 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虽然得不到有关全球状况的统计数字,但据一位经济学家估计,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生活水平是欧洲宗主国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准确地说,我们知道,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工资却略略增长了5%,从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1929年到1933年,各国之间展开货币战、贸易战,使危机一发不可控制。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矛盾越来越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与贸易战有关。‎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白银流动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 思路点拨:紧扣材料,第一小问结合时空观念,‎ 从中西金银比价差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殖民扩张等角度回答原因;第二小问注意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分别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思路点拨:注意不同的回答角度,紧扣材料,从对世界、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归纳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共识。‎ 思路点拨:紧扣材料,从建立协调机制和加强合作与协商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欧洲对亚洲商品的大量需求(亚欧贸易的发展);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答对两点即可)影响:对欧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西欧出现了“价格革命”。对中国,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对世界,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 ‎(2)积极作用:欧洲经济迅猛发展,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进一步加强。‎ ‎(3)共识: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成立国际组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 ‎【技法指导】‎ 解答“归纳概括”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逐段逐句逐层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不好概括的,特别是文言文,要找关键词。第二,概括时要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第三,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 探究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主题概述】‎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1.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2.工业革命时代 ‎(1)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二战后,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 ‎(2)罗斯福新政: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等。‎ ‎(3)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垦荒,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自然规律。‎ ‎(4)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 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发展科技;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3.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 ‎【综合大题】‎ ‎(2019·安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生态史观在历史研究中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如何发生作用。‎ 环境不仅能改变人种的类别和迁徙习惯,而且可以打破空间隔绝,使得文明相互流通,欧亚大草原形状像个哑铃,由东向西延伸,动植物跨越不会遇到不可逾越的环境阻隔,哑铃的两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通过幅员宽广的草原进行对流互动。可见环境隔绝与流通对文明发展的巨大支配力。‎ 在生态史的框架内,美洲的发现早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殖民侵略行动或孤立的政治事件,发生于500年前的环球航行以及对动植物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移植,以一种全新的会聚性模式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人们开始交换不同大陆的生命形式。疾病的播迁可能直接影响到了人口的增减。人类的迁移改变了自然的范围和本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害了生态边界,也改变了殖民地本身原有的历史格局。‎ ‎——杨念群《从“世界史”到“全球史”——‎ ‎“生态史观”的贡献与局限》‎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围绕“环境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思路点拨:本题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查“生态史观”,解题关键是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论证。‎ 答案:示例一 论题:多山靠海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阐述:多山靠海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将希腊分成若干蕞尔小国,小国寡民的特征为直接民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环境造就了工商业相对发达的经济特点,工商业中自由、公平和平等理念对雅典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雅典政治呈现出民主、平等的特征。‎ 示例二 论题:美洲的发现及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阐述:欧洲微生物和细菌传入美洲造成了美洲原居民的大量死亡;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大大提高了世界多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养活了大量人口,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示例三 论题: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世界各国合作的加强。‎ 阐述:面对全球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突出,1992‎ 年国际社会聚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讨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各国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约定“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随后共有84国签署;为了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减少化学品尤其是有毒有害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国际社会达成了《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 年生效,目前有124 个成员国,其中包括中国。‎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潍坊二模)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解析:选D。题干材料“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表明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故选D项;材料中的学者意在说明欧洲科学发展与远洋航行的关系,而非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其也并非意在说明远洋航行的目的,排除A、B、C三项。‎ ‎2.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  )‎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解析:选C。材料“总数不多,是样品”,表明达·迦马航行到印度是希望开拓新的商品市场,目的是追求丰厚的商业利润,故选C项;“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属于客观效果,不是主观动机,排除A项;达·伽马到达印度,占领印度市场,最终目的还是商业利润,排除B项;殖民的目的不是控制当地的政治,排除D项。‎ ‎3.下图是“明清高产作物分布图”。由此可以推断(  )‎ A.工业革命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海上丝绸之路以物种交流为主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 解析:选D。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与其他交流的比较,排除C项。‎ ‎4.(2019·郑州二模)从17 世纪 90 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 A.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B.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解析:选B。 据材料“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可知,这有利于保护英国国内市场,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故选B项;法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排除C项;17世纪的印度和法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 ‎5.(2019·潍坊期中)下表反映的是1700—1800年英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以1700年各项数据作为基数10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年份 ‎ 出口工业 ‎ 国内市场工业 ‎ 农业生产 ‎ 国民收入 ‎ ‎17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760 ‎ ‎222 ‎ ‎114 ‎ ‎115 ‎ ‎147 ‎ ‎1780 ‎ ‎246 ‎ ‎123 ‎ ‎126 ‎ ‎167 ‎ ‎1800 ‎ ‎544 ‎ ‎152 ‎ ‎143 ‎ ‎251 ‎ A.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B.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 C.海外市场逐渐扩大 ‎ D.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C。据表格内容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提高,国内市场工业、农业生产、国民收入稳步增长,尤其是出口工业飞速发展,说明海外市场逐渐扩大,故选C项。‎ ‎6.(2019·德州三模)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  )‎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D.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柏林会议有利于缓解列强的矛盾,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柏林会议暂时缓和了矛盾,不能称为“解决了”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划分侵略范围,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原则无关,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表述夸大了柏林会议的影响,排除D项。‎ ‎7.(2019·河南省高考适应性考试)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析:选C。18世纪后期英国对美洲输出商品增加,这给英国带来丰厚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故选C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材料所述时间是在18世纪后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英国对欧洲商品输出减少,对美洲商品输出增加,从中不能看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8. (2019·潍坊二模)‎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据图可知,该时期(  )‎ 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于英国 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解析:选A。根据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可以看出,英国所占比重始终最大,说明其贸易占有优势地位,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水平超越英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从中不能看出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排除D项。‎ ‎9.(2019·青岛模拟)1904年,德国六个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了两个大卡特尔。他们集中管理,维持价格,以较少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德国统一的完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行 解析:选B。“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德国统一的完成是在1871年,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垄断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故D项错误。‎ ‎10.(2019·黄山二模)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 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 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 解析:选B。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反思战败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英国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这说明科技竞争要求教育变革,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各国之间的教育、科技竞争,A项是教育改革的影响,排除A项;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赶上,排除C项;材料体现国家间的竞争促进教育改革、科技进步,无法从中得出“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11.(2019·滨州二模)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岁-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英国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这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民主政治进步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影响这些教育立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是人文关怀,排除C项;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与工人阶级斗争关联不大,排除D项。‎ ‎12.(2019·济宁二模)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 解析:选A。《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其“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由此可知美国的关税改革使美国与欧洲展开竞争,客观上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资本膨胀,不再是资本积累了,排除B项;题干中“目的是减少保护”说明这项改革法案将使美国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排除C项;由题干中“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关税改革使美国与欧洲展开竞争,而非向欧洲妥协让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官服中,开始出现一种圆领式结构的官服——圆领袍。这种窄袖、合身、长短过膝的圆领袍其实是一种胡服。考古研究初步判断,圆领袍很可能源自西亚。我国已发现的这种圆领袍形象大约出现在东晋早期,地点在新疆的楼兰。……相比周汉以来中国传统的交领式衣装和右衽式礼服,圆领式衣装具有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故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西北地区迅速东传,成为北方地区带有明显异域风尚的重要服饰品种。后来,同为北周柱国之臣的杨坚、李渊在各自相继取得隋、唐政权后均做出了将本为胡服的圆领袍直接纳入朝廷礼服的规定。相较赵武灵王第一次引入胡服改革中发生的激烈斗争,这次引入胡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显争论的记载出现。‎ ‎——摘编自赵连赏《浅谈历史上两次异域服饰引入对中国古代官服的影响》‎ 材料二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战争和海外殖民的需要,英国的陆海军急剧扩张,军队、海员以及海外殖民定居者、海外殖民地奴隶等服装的订货需求大增。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服饰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量体裁衣的行会男成衣匠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一种新的供应体系出现,承包商接受订单,购买布料,依靠手工工场生产。手工工场雇用大量涌入城市的女工,则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成衣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服饰业在18世纪之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服饰如长袍、夹克、马甲、外套、成套服装都实现了成衣制作。在18世纪的精英眼里,没有一个劳动群体比佣人在服饰上更奢侈。当时的小册子、戏剧、讽刺画经常将仆人的服饰作为攻击对象。总体上来看,到18世纪,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质地都有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下层大众的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随着质地的改善,服饰颜色也变得更加艳丽多彩,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服饰变得更加时尚,服饰上的饰品越来越多和繁杂。‎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圆领袍成为朝廷礼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圆领袍普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成衣业崛起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反映出的社会变迁。‎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特征以及圆领袍自身的特性来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民众生活、中华文化、民族融合、思想解放等方面的影响思考。(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18世纪英国的成衣业发展崛起与当时的市场需求、工业生产的发展、衣服物美价廉、时尚多样密切相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18世纪英国社会特征,从英国社会转型、阶级结构变化、产业革新、民众生活变化、经济发展等方面概括。‎ 答案:(1)原因: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圆领袍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北方各族相似的地理环境;杨坚和李渊同为北周重臣;隋唐统治者极力提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增强了衣服的实用性;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丰富了古代服饰;成为古服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识;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特点:受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近代手工工场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满足各阶层多样化消费需求;物美价廉,时尚多样。(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变迁:英国从农耕社会向商品社会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不断革新(机器生产兴起);中间阶层壮大并成为消费主力;服饰阶级属性趋于弱化;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人们追求时尚,审美趣味发生变化。(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生产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得出主要工业部门使用机器生产;由材料一“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得出工业和运输业使用蒸汽动力。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科学在……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即可。(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从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国际分工与合作、贸易中心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阐述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之间的关系。‎ 答案:(1)变化:主要工业部门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和运输业使用蒸汽动力。‎ 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举例: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一例。‎ ‎(2)示例 观点: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 论证:①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性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促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日益明显,非工业国与工业国的联系更为密切。⑤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五点任答四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