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9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文明(14—18世纪)学案
第9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文明(14—18世纪) 【时空定位】 【线索提炼】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英、美分别确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封建制度迅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发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封建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阶段一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开辟 1.原因 (1)主观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客观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兴起,传统商路受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支持;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圆学说的流行。 2.过程 (1)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2)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3)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4)麦哲伦船队: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1)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但大量白银流入亚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4)人类由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早期殖民扩张 1.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2.英国:通过海盗式掠夺、殖民战争、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等方式,逐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1.区分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不同特点 (1)工业革命前列强侵略特点 ①主要目的是获取巨额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②主要方式是抢占殖民地、武力抢劫、欺诈式贸易、贩卖黑奴等。 ③殖民侵略的重点在美洲和非洲。 (2)工业革命后列强侵略特点 ①主要目的是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②主要方式是利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以廉价商品的“重炮”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以炮舰政策扩大侵略。 ③侵略和争夺的重点地区在亚洲。 2.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近代早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真题典例】 1.命题点:近代欧洲的奴隶贸易 (2018·高考全国卷Ⅱ,T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可知,16-18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的奴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析错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且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主要是靠抢占殖民地而非奴隶贸易;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2018·高考海南卷)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满分秘籍] 扣题眼: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析错点: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 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达·迦马远航印度)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 )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解析:选C。材料“总数不多,是样品”,表明达·迦马航行到印度是希望开拓新的商品市场,目的是追求丰厚的商业利润,故选C项;“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属于客观效果,不是主观动机,排除A项;达·伽马到达印度,占领印度市场,最终目的还是商业利润,排除B项;殖民的目的不是控制当地的政治,排除D项。 2.(命题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的雏形 解析:选B。题干论述了三个变化,而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故A项错误;题干论述的三个变化,充分体现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国际格局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题干反映的是王权逐步高于教权,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在经济上的体现,即资源、人口能够自由流动,故D项错误。 3.(命题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解析:选A。根据材料“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结合所学茶叶主要来自东方的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故A项正确;材料“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不能体现“主要”,故B项错误;材料“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不能体现茶叶贸易中心在英国,故C项错误;“17世纪中叶”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 故D项错误。 阶段二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确立过程 (1)1688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君主立宪制确立。 (3)18世纪前期,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2.基本特点 (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 (2)国王是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 (4)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3.影响 (1)保证了资产阶级和平控制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稳定;是制度上的创新。 (2)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制度,为各国提供一种民主政治体制发展模式。 二、美国联邦制共和制的确立 1.确立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局动荡不安。 2.基本内容 (1)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 (2)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管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具有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特点。 (3)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对宪法负责;美国总统兼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和政府不对国会负责。 3.基本原则:分权制衡;主权在民;联邦制;共和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转移、四大特点、四个趋势 (1)三个转移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颁布)。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责任制内阁形成)。 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并下移到全体公民。 (2)四大特点 ①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②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③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④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3)四个趋势 延续性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早期内阁的形成到责任制内阁的完善 渐进性 1689年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1721年形成责任制内阁;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普选 创新性 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都具有开创性 法制化 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 2.美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 (1)从联邦政府的设计上,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授予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形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专制政体出现的可能性。 (2)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权力,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 (3)美国的两党政治也是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表现,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防止了独裁政权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4)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代表社会的上层,众议院代表社会的下层,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分权制衡原则在立法领域的表现。 3.美国1787年宪法与《独立宣言》的比较 (1)背景 ①《独立宣言》在独立战争正在进行的情况下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独立和一系列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鼓舞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1787年宪法则是在独立战争结束后,为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统治,为建设新国家而制定的根本大法。 (2)目的 ①《独立宣言》目的在于反对殖民统治,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理想主义色彩很浓。 ②1787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平衡各州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 (3)内容 ①《独立宣言》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人民主权和人民革命的权利。 ②1787年宪法确定了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是一大进步;但在民主性方面, 未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与《独立宣言》相比具有一定保守性,这主要表现在《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而1787年宪法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权利法案》 (2017·高考海南卷)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满分秘籍] 扣题眼: 材料中“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表明世袭的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 析错点: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的权力的来源是与生俱来的,未体现出天赋人权;材料中这一事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而民主共和下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材料体现出议会、法律对王权的单向限制,不符合双向的权力制衡。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权力 (2015·高考全国卷Ⅰ,T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信息国王权力的变化,迁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理解。 析错点:材料反映了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这是对“光荣革命”成果的维护而非侵蚀;“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制内阁基本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光荣革命的意义)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为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通过决议实现政权和平转移,确立王在法下原则,故选B项;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旧有行政大权,并未彻底丧失统治权,排除A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排除C项;议会立威廉为国王,说明英国依旧实行君主制度,排除项D项。 2.(命题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改革举动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 B.英国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挑战 D.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解析:选C。“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是减少国王对议会的影响,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近代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真题典例】 1.命题点:美国总统的职权 (2017·高考全国卷Ⅱ,T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中总统对内阁成员行使免职权可知,这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迁移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理解。 析错点:材料涉及的是联邦政府内部总统和内阁成员之间的矛盾斗争;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内阁有明确的权限划分且总统有权任免内阁成员;材料中美国总统亚当斯和内阁成员都属于联邦党人,两者政见不同属于联邦党派内部的斗争。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1787年宪法 (2019·高考海南卷)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满分秘籍] 扣题眼: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说明1787宪法存在局限性。 析错点:“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说明不是禁止立法;国会掌握立法权,1787宪法赋予国会立法权,而不是修正案;国会掌握立法权是三权分立的体现,不是破坏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制宪会议)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代表们唇枪舌剑,争论得异常激烈,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代表们争议最少的问题可能是( ) A.美国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B.国会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 C.行政官由人民还是议会选举 D.黑人奴隶是否纳入征税范围 解析:选A。根据材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美国邦联制软弱无力,无法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同时实行分权制衡,确保美国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 2.(命题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及原则)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下列原则或制度属于政府权力“纵向”分割的是( ) A.邦联制 B.人民主权原则 C.联邦制 D.三权分立原则 解析:选C。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是联邦制度,废除了之前的邦联体制,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C项;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是联邦制度,废除了之前的邦联体制,邦联与材料中“联邦宪法”不符,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不符,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D项是横向分割,与材料中“纵向分割”不符,排除D项。 阶段三 人文精神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 一、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 (1)实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 (2)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代表: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的《歌集》 (4)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宗教改革 (1)背景:文艺复兴的推动;长期受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因为教皇兜售“赎罪券”而矛盾激化。 (2)实质:披着宗教外衣反对罗马教会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内容: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并提出信仰得救、《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主张。 (4)意义: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启蒙运动 (1)兴起:17-18世纪兴起,倡导理性主义,呼唤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2)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人物及观点 ①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④康德:“人非工具”;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尊重他人。 (4)意义: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发展了人文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构建蓝图。 二、近代自然科学 1.天文学: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2.物理学 (1)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创制了望远镜等实验科学仪器。 (2)牛顿经典力学: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兴起和传播。 3.生物学:林耐着重研究群体,主要运用观察和分类法,为进化论的产生打下基础;哈维着重研究个体,为细胞学说的创立开辟道路。 1.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2.启蒙思想、《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之间的关系 (1)联系: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1787年宪法核心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而这些都是启蒙思想。 (2)区别: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都是“原则民主”,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加以赞美;1787年宪法是“程序民主”,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予以认同。具体如下: ①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为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其中一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另一部分阐述了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等。 ③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违背了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关于“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3.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1)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①近代科学的序幕——近代天文学革命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开始的。文艺复兴中的思想解放直接为打破“地心学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同样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新的思想解放。 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即地心体系,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物学掀起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观点开始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这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运动等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2019·高考江苏卷)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信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析错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罗马神权统治;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2018·高考江苏卷)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满分秘籍] 扣题眼: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与材料中“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相符。 析错点:材料中“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表明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但并不是不信仰上帝;近代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与材料中“16世纪”不符。 【答案试解】 C 3.命题点:启蒙运动 (2015·高考山东卷)“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满分秘籍] 扣题眼: 启蒙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法制等主张,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驾驭能力又体现了对自然的驾驭能力。 析错点: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并没有能力驾驭自然,是要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自由;宗教改革时期追求的是宗教信仰中要靠自己,体现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并不能驾驭自然;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应该是天文学革命,但并不能体现人对自然的驾驭能力。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文艺复兴与妇女解放运动)美国妇女史家和女性主义者琼·凯莉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进步——她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人文主义文化一起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作者强调文艺复兴( ) A.并未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 B.强化了妇女的独立精神 C.对妇女内心世界进行关怀 D.凸显了妇女的理想信念 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所有进步……一起把妇女塑造成一种摆设: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可知,文艺复兴并没有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从属地位,而不是其独立精神,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所有进步……一起把妇女塑造成一种摆设”,没有对其内心世界进行阐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理想信念,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B。体制障碍包括宗教、政治等多方面,材料中“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只涉及宗教,不能说消除了体制障碍,故A项错误;思想解放成为近代科学兴起的前提,与材料中“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相符,故B项正确;“根本上消除了”表述绝对化,故C项错误;直接呼唤与材料中“或间接地”不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启蒙运动的内容)“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说 解析:选C。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C项正确;天赋人权说主张宣扬人生而享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学说主张国家权力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以保持权力平衡,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说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故D项错误。 主题一 从学科素养、通史、中外比较角度考查早期欧洲社会转型的特点 【主题概述】 (1)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欧洲工业文明的准备时期,也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该时期从经济的变化、政治的变革、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体现了欧洲社会转型的特点。 ①农业文明逐渐向工业文明转变,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农牧场取代个体农耕。 ②阶级结构变化: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力量逐步产生、壮大。 ③欧美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定代议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④世界各地相互关系、相互交往日益密切。 ⑤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人文主义复兴发展,自由、平等、法制深入人心;追求财富和享受;个人主义成为普遍价值观。 (2)近几年高考重视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角度,综合考查这一阶段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现象及反映的时代特征。其中经济模块命题较多,其次是文化模块和政治模块。备考要重点关注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联;近代科技的产生及影响;人文主义与东西方科技的关联。 【综合大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思路点拨:本题答案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审准题是关键。设问“历史背景”要从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分别概括。欧洲,根据材料一“ 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中国,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概括欧洲方面;再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方面。第二小问共同作用,从改进生产方式、改变人口结构、促进文化交融等角度归纳。 答案:(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技法指导】 (1)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都要找准比较项、对比要素、对比角度等。 (2)回答时,如果部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多角度组织答案,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 (3)充分利用题目设问中标注的分值,大致确定要点的数量和分布。 (4)答案要做到“四化”:整洁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主题二 纵横考查公元14-18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差异 【主题概述】 公元14-18世纪的中国处在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农耕经济繁荣且出现新气象、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学艺术发展等,具有社会繁荣且暗藏危机的特点;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代议制确立、人文思想兴起等,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同时期的西方实现了社会的重大转型,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趋向,决定了中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高考重视从中西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差异角度,考查其体现的社会特征。 【综合大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欧洲 人物 著作 人物 著作 李贽 《焚书》《藏书》 霍布斯 《利维坦》 顾炎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王夫之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卢梭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唐甄 《潜书》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思路点拨: 审题: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材料反映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思想活跃局面,批判封建专制,推动后来民主思想启蒙,并未转化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思想动力;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反专制主义、反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描绘理想蓝图,为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提供了思想动力。从材料可知,17、18世纪中国思想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思想动力不足;欧洲产生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等。可从这些角度提炼主题。 答题:根据材料提示“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可结合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启蒙运动等相关内容进行评述,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 主题:17、18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兴起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评述: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还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 主题: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论述:17、l8世纪的东西方,都出现了一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新思想。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撼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发社会巨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尚未形成资产阶级。而统治阶级仍实行文化高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革新。总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学生也可从“17、18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和“17、18世纪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等方面组织答案)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朝阳区期末) 符合上图空白处的内容是( ) A.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B.研究基督教原始教义形成新教教义 C.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教会的腐败 D.西欧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解析:选A。由材料地理大发现可知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始改变,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人们为追求现世的幸福而奋斗,故选A项;宗教改革强调研究基督教教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而非文艺复兴的内容,排除C项;宗教改革促使西欧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排除D项。 2.(2019·泰安一模)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解析:选B。由表格信息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些物种的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项;“部分物种”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排除A项;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排除C项;仅由“中国产量世界第一”的信息,不能直接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也有可能是种植面积大的原因,排除D项。 3.(2019·青岛二模)1544年,英国商人威廉·彻斯特与其他商人一起开创了英国的炼糖业;同一时期,商人托马斯·奥弗曼大量投资制皂业,后来成为伦敦最大的制皂业主。这说明近代英国商人( ) A.热衷于投资新兴的行业 B.推动了英国生产成本外部化 C.不断扩大海外市场范围 D.具有商人和生产者双重身份 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材料中的商人既是商人又开创炼糖业、制皂业,由此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商人既是商人又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商人热衷于投资新兴行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商人推动了英国生产成本外部化,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英国商人不断扩大海外市场范围,排除C项。 4.(2019·泸州一模)从16世纪中期开始,法国使用的货币图尔里佛(货币名称)的含银量不断下降,1541年时该货币的含银量是50%,到了1571年则只有17%,1591 年则仅有5%。对该现象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解析:选A。16世纪随着法国的不断向外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含银量不断下降说明货币价值下降,这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促进了法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A项;法国先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后出现货币含银量不断下降的现象,因果颠倒,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D项。 5.(2019·宣城二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对天主教腐败与黑暗及其经院哲学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强烈的革命性 B.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同一性 C.宗教改革运动的必然性 D.人文主义者摆脱了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解析:选B。材料“一方面对天主教腐败与黑暗及其经院哲学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表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基本教义是相一致的,故选B项;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文学艺术等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体现强烈的革命性,排除A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深信不疑,故无法体现宗教改革运动的必然性,排除C项;材料“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表明人文主义者没有摆脱封建神学思想束缚,排除D项。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解析:选A。根据材料“英国‘民会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可知,该做法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依旧拥有行政权,故B项错误;这一做法,更多是为了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故C项错误;议会的这一做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故D项错误。 7.(2019·郴州一模)1702年某国国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国王厌恶占多数席位的某党派,于是解除了某党派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另一党派人。这种情况发生在(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选A。材料“国王即位”说明该国实行君主制,材料“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说明该国实行两党制,1702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符合题意,故选A项;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统治之下,属于君主专制,排除B项;德国当时处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尚未统一,排除C项;美国此时尚未独立,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D项。 8.(2019·滨州二模)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 年份 西非(价格:英镑) 牙买加(价格: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 算(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31.25) 12.22(1.58) A.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 C.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解析:选C。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各地人口分布、美洲地区的劳动力、非洲地区的人口情况,排除A、B、D三项。 9.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解析:选B。材料中反映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法、英、德三国的思想家们对本国政治的不同态度,体现了政治环境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10.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 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 A.打击了教会的权威 B.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各国的革命 D.体现了新教徒的诉求 解析:选A。材料中中世纪教皇以《君士坦丁赠礼》作为其权力的凭证,而学者瓦拉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否定了教皇权威,否定了教权主义,故选A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精神独裁,但没有要求取消宗教,仍然信仰上帝,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教皇权威的否定,不能体现推动了各国革命,排除C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才出现新教和新教徒,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2019·临沂期中)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相较“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下图)色彩纷呈,五花八门。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 A.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B.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 C.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的秩序 D.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 解析:选A。根据材料“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色彩纷呈,五花八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美国的联邦制原则,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故选A项;牌照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交通秩序,排除B、C两项;材料中牌照各具特色,但不能反映相互制衡的一面,排除D项。 12.(2019·昆明摸底)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 ) 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解析:选C。材料强调美国联邦制而非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公民而非黑人奴隶,故B项错误;由材料“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可知,扩大了政府的权力, 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联邦制而非公民的权利,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三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什么是现代国家?近代以来,人们根据源于西方的各种观念,或将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联邦制、地方自治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普选制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这些理解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政体即政治运作方式来认识现代国家的。 ——摘编自(英)克里斯·皮尔森《论现代国家》 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又是欧洲的一部分,它必须关注欧洲大陆战略格局对它产生的任何有利或不利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改变英国这种虚弱状态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因此,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案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美国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崛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解析:(1)根据材料一“或将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联邦制、地方自治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普选制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信息归纳。(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得出从波浪式发展到“光荣革命”后连续加速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得出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由材料二“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得出英国利用了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发展海外贸易,建立起强大的海军;由材料二“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得出早期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由材料二“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案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得出适时调整经济策略,从实行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由材料二“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得出推行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答案:(1)北美大陆移民经过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实现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纵向分权;美国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两党制。 (2)特点:从波浪式发展到光荣革命后连续加速发展。原因: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英国利用了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发展海外贸易,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早期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适时调整经济策略,从实行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推行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14.(2019·泰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三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的信息从“只有实行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才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来归纳观点。 (2)属于观点论证题,依据上述材料从“科学制约权力”角度概括观点,材料一从“人民监督权力”角度概括;材料二从“用权力制衡权力”角度说明观点;材料三从“制度和法律角度制衡权力”来分析回答。史实分别从“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英美议会制衡”“英美代议制中形成主要政治制度”以及“英美颁布的主要法律”角度论证观点。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字数符合即可。 答案:(1)观点:只有实行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才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2) 观点 史实 科学有效地制约权力,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 用法律约束权力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用制度约束权力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内阁制;美国建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制;政党制度 用权力制衡权力 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制衡;美国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与制衡 让人民监督权力 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