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60分)‎ ‎1.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先后创立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重要基础。这一理论成果的取得除了进一步定量实验外,还综合了以下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A.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 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 D.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的研究 ‎2.‎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 改良社会风气 B. 恢复汉族传统 C. 推翻专制统治 D. 革除满清恶俗 ‎3.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4.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 A. 欧洲启蒙思想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 B. 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 C. 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D. 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 ‎5.‎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6.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主要是因为 A. 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C.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阶段、领导者、动力、前途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D. 中国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7.下表为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的合理推论应是:‎ A. 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 B. 《新青年》特别关注西方习俗礼仪是为了反对封建礼教 C. 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新青年》最主要的撰稿者 D.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一股强大潮流 ‎8.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 表明新中国建设已摆脱了苏联模式 B.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9.史学界认为:新三民主义的重要问题是认识到了民族的敌人,明确指出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这里的“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A.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 B. 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 突出了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 D. 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革命理论 ‎10.毛泽东同志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1.近代由思想家对前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情况作出如下评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严复 D. 陈独秀 ‎1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其说明1860年代 A. 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 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14.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 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 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 ‎15.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康有为认为:“至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材料说明康有为 A. 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 B. 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C. 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D. 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的倾向 ‎16.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的国际友人时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7.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8.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A. 三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 B.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是渐进的 C. 上海已经实现文化多元化 D. 维新思想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2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 A. 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 纠正王明、傅古“左”倾错误 C. 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D.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21.下图反映了英国某一时期铁路兴建的情况(单位:英里)。图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英国是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 B. 蒸汽机的发明和普及提供了动力条件 C. 英国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D. 英国广阔的海外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区 ‎22.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使一些人得救。当时这种最先进的通讯技术最有可能是 A. 电话通讯技术 B. 有线电报技术 C. 无线电报技术 D. 电子信息技术 ‎23.《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C.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4.“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5.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自身价值观 C. 打击了基督教神学权威 D. 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26.下图是某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推动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 B.成就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C.说明了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建立 D.展现当时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 ‎27.下图为张亮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查阅资料时看到的某书的部分目录。该书的出版 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 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 C. 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D. 促进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28.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后失败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告诫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梁启超思想的西化 C. 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D. 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 ‎29.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 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 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 C.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 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 ‎30.史家陈旭麓认为:“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认为“中体西用”论 A. 被后人多数讥讽否定 B. 企图以西学凌驾中学 C. 为引进西学打开通道 D. 倡导中西学相通相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0分)‎ ‎31.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继丹麦的奥斯特和英国的法拉第揭示电、磁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奥秘之后,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物质的电子学说、电磁辐射等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电机、电动机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 ‎(2)材料二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一特点?这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有何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③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思想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毛泽东“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三,指出他开辟这一革命道路的原因。‎ ‎33.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C B C D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C A A B B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C ‎ C ‎ C ‎ A ‎ C ‎ C ‎ C ‎ C ‎ D ‎ C ‎31.(1)贡献: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思想价值: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进一步摆脱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2)特点:科学理论的突破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影响:推动了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2. (1)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原因: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利于开展革命。‎ ‎33.(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2)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认识: ‎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如:“世界观”的变化是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