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全国I卷高三历史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版附答案)
绝密 ★ 启用前 2020 年全国 I 卷高三最新信息卷 历 史(十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 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 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25.汉文帝时,将齐国之地分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之后又采取“入粟拜爵”的措施,即 准许富人可以买粟输入边疆。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只卖虚爵不卖实职,却给文帝一朝赚取了巨 额财富)。上述措施( ) A.体现了“无为而治”思想 B.彰显了“重农抑商”政策 C.基本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D.为汉武帝治国提供了借鉴 26.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路线 概况 第一条 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 汴水入京 第二条 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 第三条 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 入京 第四条 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 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 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 27.王夫之推测 “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王夫之将“天 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 :“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王夫之的这一观点( ) A.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B.推动了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 28.1858 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地传教、游历与通商”,很快清政府就 发函给英、法公使,请求将“游历”与“通商”分开申请护照,后经协商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 商务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这反映出( ) A.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近代化 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C.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愚昧无知 D.清政府意在保护洋人安全 29.对于西晋灭亡后百余年的历史,曾有“五胡乱华”之说。1914 年新版本国史教材表述为“五族 同化和汉化”、“孝文帝慕华于中国”;至二三十年代,又有部分教材称中华各族同源,文化平 等交融,不存在同化一说;今天的教材则表述为北方民族内迁。由此说明( ) A.两种解释均背离了历史事实 B.历史意见不如时代意见可靠 C.历史解释映射着时代的需求 D.政治动荡影响史学稳定发展 30.下面是近代美术家张乐平在《抗战漫画》上发表的《三毛的大刀》该漫画( ) A.继承了现代主义画作的基本风格 B.表现了张乐平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 C.描绘了农民积极参与抗战的场景 D.旨在倡导民族团结共同抗日的思想 31.20 世纪 50 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 了工科专业;20 世纪 70 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 世纪 90 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 工 程”“985 工程”计划;2016 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B.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D.高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32.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的罚金”, 既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现象。材料主 要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B.以保护私产为核心 C.部分条款缺乏灵活性 D.以私法裁决为主体 33.19 世纪中叶英国议会颁布法令,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在政府的感召下,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到 这场运动中来。中产阶级妇女尤为突出,她们积极走访,宣传卫生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卫生 知识的作用。由此可见,此次英国公共卫生运动( ) A.民间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 B.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环境卫生 C.妇女的政治权利得以保证 D.适应了英国工业社会的需要 34.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从西方国家获得了贷款,还引进了一些设备、技术和人才。这一现 象表明当时苏联( ) A.抓住有利时机推进现代化 B.改变了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方向 C.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资本 D.继续以新经济政策为指导方针 35.194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 由;1947 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贫困及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 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 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 C.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 D.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 52 分。第 41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第 41 题 25 分,第 42 题 12 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 题~第 47 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 15 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谷物——葡萄生产结构影响了 法国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 规模小,产量有限。到 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 1840年的约 142万吨, 上升到 1892年的 209.7万吨。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 ——摘编自周之桐《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等 材料二 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 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 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 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更广,除已有的棉产区外,东北也成为了重要的棉花产地,甚至在江 南部分地区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的现象。 ——摘编自朱玉婷、徐峰《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以及 19 世 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以及影响。(13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图 1:1950 年 12月 11日封 面。标题:红色 中国的毛泽东。 图片的基调为 红。周围蝗虫是 美国对中国人的 蔑视。 图 2:1972 年 3月 6日封面。 “友”字将封面 分成四个小图, 内容分别对应美 国人心中的领 袖、政府、国家、 和意识形态。 图 3:1976 年 9月 20日封面。 (9月 9日毛泽东 在北京逝世)内文 谈到了毛泽东的 多个话题,全文无 一处恶意诽言,行 文尊重。 图 4:2005 年 6月 27日封 面。本期主要谈 “中国制造”, 封面中故去的毛 泽东穿上了时髦 的 LV—也是“中 国制造”。 美国《时代》周刊多次将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上面图片列举了其中四次。请从任意两幅或多 幅图片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 目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 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 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 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 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 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针对《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全部罪责,1921年 3 月 12日,德国外长西 蒙斯在国会发表演讲:“我们已经在和约上签署了一项表明德国唯一承担战争罪的声明,但并不意 味着关于德国是唯一的战争罪犯的指责是真实的。世界必须逐渐了解关于德国是唯一罪犯的说法是 错误的,竭尽全力来澄清这一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在英国大陆均衡政策和美国的帮助下,德国经 济迅速恢复。1926年德国在不承认战争罪责的条件下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从而洗脱了战争 罪责的。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德国推卸战争罪责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后德国推卸战争罪责的认识。(7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罗伯特·舒曼,法国政治家。舒曼年轻时曾就读于波恩、慕尼黑和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参加了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加入法国国籍。舒曼对法德之间的历史宿怨有亲身体会,渴望 能够彻底结束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西欧人仍把德国看成一种威胁,非 合作伙伴。但随着柏林封锁、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时任法国外长的舒 曼意识到,法国必须调整对德路线。为此,舒曼在 1950年 5 月宣布实施一场外交革命——“舒曼计 划”。他说:“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 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德国人最先认可了这一计划,接着是意大利、比利时、 荷兰、卢森堡。1951年,六国订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舒曼又推动建立了“欧洲经济 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舒曼计划”的实施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他也被 誉为“欧盟之父”。 ——摘编自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舒曼能够促进法德和解的有利因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的实施如何为欧洲一体化开辟了新途径。(8 分) 绝密 ★ 启用前 2020 年全国 I 卷高三最新信息卷 历 史 答 案(十一) 第Ⅰ卷(选择题)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 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 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 合,排除 B项;“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商王通过占卜、祭祀等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 C 项;材料未将商朝与其他朝代比较,无法得出“分工已十 分细致明确”,排除 D 项。 2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文帝时,将齐国之地分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之后又采取‘入粟拜 爵’的措施,即准许富人可以买粟输入边疆。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只卖虚爵不卖实职,却给文帝 一朝赚取了巨额财富)”,可知汉文帝时将大诸侯国进一步分为多个小诸侯国,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同时还通过卖爵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故选 C 项;汉初采用“无为而治”,但材料提到的增加诸侯 国数量和卖爵属于“有为”,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汉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是“重农 抑商”,排除 B 项;材料只提到汉文帝的措施,并没有表明为汉武帝提供了借鉴,排除 D 项。 2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北宋设置转运使, 掌握地方财赋,是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的表现,故选 B 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 城,不能反映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 A 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不能反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排除 C 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不涉及所占比重, 不能反映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排除 D 项。 2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说明王夫之 否定原来的华夏中心论,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结合明清中国衰落得出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 之风,故选 D 项;据所学,王夫之的思想不是主流思想不能颠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排除 A 项; 据所学,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 B 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不是商品经济,排除 C 项。 2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对“将‘游历’与‘通商’分开申请护照,后经协商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商务 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可知中国政府对于通商行为要求更加严格,这是对我国商业环境的保 护,故选 B项;列强入侵确实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的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思想启蒙化等相关内容,排除 A 项;不同目的不同护照是合法合理的制度设计,无法体现清政府对 国际法的无知,排除 C 项;清政府明确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商务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可知 主要目的在于限制商业活动,排除 D 项。 29.【答案】C 【解析】根据“对于西晋灭亡后百余年的历史,曾有‘五胡乱华’之说”“1914 年新版本国史 教材表述为‘五族同化和汉化’、‘孝文帝慕华于中国’”“今天的教材则表述为北方民族内迁” 可知,“五胡乱华”之说是封建王朝华夷观念的产物,“五族同化和汉化”是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 体现,而“北方民族内迁”的表述是现代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一种反映,这说明历 史解释映射着时代的需求,故选 C 项;题干中的两种解释均没有背离历史事实,只是处于不同的时 代和立场而已,排除 A 项;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没有可靠与否的区别,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对 同一事件因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不同表述,不是政治动荡影响史学发展,排除 D 项。 30.【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内容,抗战时期征兵处以年纪小而拒绝三毛参军,而三毛认为“不问年纪,只 要有力”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抗战爱国没有限制的情感,故选 B 项;漫画风格不属于现代主义, 排除 A 项;根据漫画内容,不能反映参加征兵的人物是农民,排除 C 项;根据漫画内容,作者想要 表达的抗战爱国没有限制的情感,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排除 D 项。 31.【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 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 世纪 70 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 世纪 90 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 的‘211 工程’‘985 工程’计划;2016 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可知不同时期高 校改革的侧重点也不同,故选 C 项;据材料可知经济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排除 A项; 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形势,排除 B 项;高校改革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适应大规模 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 D 项。 32.【答案】C 【解析】据材料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 的罚金”,既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部分条款缺乏灵活性,故选 C 项;材料对不法砍伐树木的都处同样的罚金, 既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有的时候会损害当事人的利益,排除 A 项;材料表 现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但无法判断是不是罗马法的核心,排除 B 项;材料表现出罗马法对私法 的重视,但不能判断出其是否为主体,排除 D 项。 3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弊端,为了改 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英国议会于 19 世纪中叶开始颁布法令,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甚至“民间力 量也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说明英国的这场公共卫生运动适应了英国工业社会的需要,即一 方面开展工业革命,另一方面也重视生存环境,故选 D 项;题干中仅是述及“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 到这场运动中来”,但没有提及是否成为了这次运动的主导,排除 A 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人们广 泛参与这场公共卫生运动,但没有述及其结果,排除 B 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女广泛参与这场公 共卫生运动,但是没有涉及其政治权利是否得到保证,并且妇女的政治权利得到保证是在 20 世纪以 后,排除 C 项。 34.【答案】A 【解析】根据“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从西方国家获得了贷款,还引进了一些设备、技术和 人才”可知,当时苏联抓住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利用西方的资金、设备、技术 和人才等,有力的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故选 A 项;利用西方的资金、设备等资源,并不会改变斯 大林模式的发展方向,排除 B 项;题干只提到了苏联获得了西方国家的贷款,但不等于当时苏联经 济发展依赖于国际资本,排除 C 项;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就逐步被取消,排除 D 项。 35.【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7 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贫困及恐惧的自由’, 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可知二战后杜鲁门调整了自由的内容,而 企业的自由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故选 D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排除 A项; 自由主义存在不可调和的问题,只能适时调整不能回归,排除 B 项;材料提到的自由是关于个人和 企业的,与福利国家无关,排除 C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25 分) 【答案】(1)共同特点:普遍注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 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一点 2 分,四点 8 分)新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粮食生产突破性 增长;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一点 2 分,三点 6 分)影响: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 利于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部分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 口数量激增。(一点 2 分,三点 7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一“葡萄生产……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材料 二“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可得普遍注重精耕细作;根据材料一“19 世纪中 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以及材料二“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 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可得生产模式较为传统;根据材料一“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 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以及材料二“甘薯、玉米等……成为平时活口, 歉时救人的口粮”可得粮食自给自足为主;根据材料一“谷物……到 19 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 增加,粮食总产量从 1840 年的约 142 万吨,上升到 1892 年的 209.7 万吨”及材料二“经济作物的 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可知重视种植经济作物。第二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一“谷物……到 19 世 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 1840 年的约 142 万吨,上升到 1892 年的 209.7 万吨” 可知其发展是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根据材料一“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用 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可知其发展引入工业生产技 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再结合材料中“法国比较重视发展谷物”等信息,可以推知其新发展 是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可知精耕细作 技术提高;根据材料二“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可知 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再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局势,可知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社 会劳动力的供应也相应增加;除去以上原因之外,“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也是非常重要因素。第 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 六石”、“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经济作物的种 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等诸多史实,可知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经济 向近代转型,部分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数量激增。 42.(12 分) 【答案】参考示例: 观点: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影响了美国人的对华印象(3 分) 论证:图 1、美国人对华印象恶劣。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之前长期的战争给 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1950 年为了巩固新中国安全,中国毅然出兵抗美援朝,所以图 1反映 了当时美国人对贫弱新中国的敌视。图 2、美国人对华印象改变。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 基础,60 年代中国科技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就,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尼克松访华,图 2 反映了美国改变之前的对华敌视态度,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图 4、美国人对华有了新印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尤其是 2001 年,中国正式加 入世贸组织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机遇,“中国制造”逐渐风靡世界,图 4 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引起了美国的不安,同时“中国制造”也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名片。(8 分) 总之,国家印象与该国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有助于改善他国对我国 的印象和看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1分) 参考观点:《时代》周刊封面可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国家利益是影响美国对华印象和态度 的重要因素(其他观点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据材料美国《时代》周刊多次将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上面图片列举了其中四次。题 目要求从任意两幅或多幅图片中提炼一个观点,可得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影响了美国人的对华印象。 结合所学史实,图 1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毅然出兵抗美援朝,所以图 1 反映了 当时美国人对贫弱新中国的敌视;图 2美国人对华印象改变。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60 年代中国科技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就,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此背 景下,尼克松访华,图 2 反映了美国改变之前的对华敌视态度,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图 4、美 国人对华有了新印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尤其是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 组织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机遇,“中国制造”逐渐风靡世界,图 4 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引起了 美国的不安,同时“中国制造”也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名片。总之,国家印象与该国的综合实力 密切相关,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有助于改善他国对我国的印象和看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最 后,总结成文即可。 45.(15 分) 【答案】(1)背景:北魏入主中原,统一黄河流域;统治者重用汉族士大夫并接受汉文化;北 魏孝文帝改革。(6 分)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2 分);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2 分);有利于强化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2 分);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2分);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1 分)。 (共 9 分) 【解析】(1)据材料“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可知北魏入主中原,统一黄河流域;据材料“从 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可知统治者重用汉族士大夫并接受汉文化;据材料“迁 都洛阳后,孝文帝……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 养亲的办法”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2)据材料“北魏律基本定型”可知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鲜卑 族的封建化;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相关知识可知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结合其历史影响 可知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46.(15 分) 【答案】(1)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德国国内民族主义浪潮激荡;英美推 行均势政策,不愿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在美国资本扶植下,德国经济快速复兴。(8分) (2)认识: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交战双方都负有战争罪责;《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及 其盟国承担全部罪责是不公正的,但作为一战挑起者的德国承担最主要的战争罪责是不容置疑的; 推卸战争罪责作为战后德国的错误反思,推动了德国重新走向世界战争之路。(7 分) 【解析】(1)根据材料“针对《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全部罪责”,并结合所学 知识,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根据材料“但并不意味着关于德国 是唯一的战争罪犯的指责是真实的。世界必须逐渐了解关于德国是唯一罪犯的说法是错误的,竭尽 全力来澄清这一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由于协约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 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根据材料“在英国大陆均衡政策和美国的帮助下,德国经 济迅速恢复”,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英美为避免法国过度削弱德国,使得法国在欧洲大陆势力 膨胀,因此转而扶持德国,使德国在一战后经济迅速复兴。 (2)结合所学知识,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负有责任;根据材料“针对《凡 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全部罪责”,并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德国挑起一战,承担战争主 要罪责是应当的,但一战后对德国及其盟国进行的严厉惩罚、使其承担战争所有罪责却是不公正的; 根据材料“1926 年德国在不承认战争罪责的条件下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从而洗脱了战争罪 责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德国国内激进民族主义和英美的扶持下,德国没有正确反思战争罪责, 反而成功推卸战争罪责,为以后德国再次挑起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47.(15 分) 【答案】(1)有利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中心地位;舒 曼特殊的个人经历;欧洲联合自强的思想流行。 (2)搁置争议,经济生产实行共管;依托国际组织解决问题;分领域逐步推进;逐步吸纳新国家 加入。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舒曼对法德之间的历史宿怨有亲身体会,渴望能够彻底结束法德 之间的敌对状态”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舒曼特殊的个人经历;根据材料“随着柏林封 锁、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可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中心地 位,欧洲联合自强的思想流行。第(2)问,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西欧人……对德路 线”可得出搁置争议;根据材料“法国政府建议……的组织之中”可得出经济生产实行共管,依托 国际组织解决问题;根据材料“1951 年,六国订约……开辟了新的途径”可得出分领域逐步推进; 逐步吸纳新国家加入等途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