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第5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历史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再具有行政职能,而是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 贵族政治的影响被削弱 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秦以后的爵只有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没有了行政职能,说明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故A选项正确。秦朝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政治制度确立,B选项说法错误,排除。由材料“爵……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说明汉时期仍然存在封建等级,没有趋向瓦解,排除C选项。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标志着选官用人的制度的日益成熟,排除D选项。 2.“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 B.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C.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D.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籍田”之礼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思想,不能体现出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材料信息“ 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说明“籍田”仪式强化了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 3.泰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托古 改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对此,最符合的史学理念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 历史是虚无的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站在现实立场上对历史的认知存在差异。尽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开展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材料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对儒学的认识不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点睛:儒学“仁”“仁政”等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秦始皇时期信奉法家思想,儒学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把儒学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近代康有为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等,无不反映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密切关系,表现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特点。 4.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 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 5.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 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B.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C. 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D. 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知唐朝赋税制度改变,由以人丁为主转变为财产和土地并重,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推动了人口的增加,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自耕农受到政府保护,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口的增多,D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6.明清时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盛行永佃制,地主占有“田底”,向佃农收租;佣农占有“田面”,可永久使用土地。“田面”可继承也可出租或出售。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 A. 农民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主体 B. 部分农村的人身依附松弛 C. 土地产权交易在南方比较繁多 D. 乡间剥削关系受严重冲击 【答案】B 【解析】 永佃制下,得到永佃权的农民有更多的经营自由和选择,地主也不干涉“田面”的转移,体现出人身依附关系的进一步松弛,故选B。农民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逐步成为主体,排除A;永佃制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田面可继承也可出租或出售,但不意味着产权发生转移,排除C;即使在永佃制之下,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冲击地主土地私有制,故乡间剥削关系不可能受到严重冲击,排除D。 7.下表是1891年至1902年江南制造局炼钢厂产量(单位:吨)统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 产量 年份 产量 年份 产量 1891年 9.84 1892年 62.58 1893年 36.67 1894年 341.80 1895年 320.63 1896年 348.97 1897年 2058.55 1898年 747.03 1899年 673.84 1900年 564.24 1901年 387.23 1902年 558.74 A. 实业救国思潮涌现 B. 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成熟 C. 工业化的进程曲折 D. 独立工业体系开始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数据显示,1897年是高峰,后又开始下降,1902年小幅度回升,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曲折,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实业救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1895年后洋务运动就失败,排除B;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根本谈不上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建立,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企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题干相关数据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決问题的关键。 8.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A. 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 B. 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 C. 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 D. 货币多样化阻得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看出,白银和货币流通总量都呈较快的增长趋势,结合所学,1651~1790年是我国的清朝统治时期,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白银和货币流通总量都有较快的增长,故C正确;材料反映我国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无法体现“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不是对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排除B;材料只能看出制钱、白银两种货币,无法体现“货币多样化”,排除D。 9.“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的信息说明西方国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贸易产品,白银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流入中国,起到了“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作用,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黄金流入欧洲引起的现象,A错误;欧洲对于美洲的经济的掠夺并没有促进美洲生产方式的变化,C错误;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D错误。 10.影响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1949年底 448.8 2.5 59.6 1956年 1250.4 8.8 52.4 A. 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 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年中共五大上工人党员比例占50.8%,而农民党员比例仅18.7%,而1928年,距离五大不到一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到10.9%左右,而农民党员比例上升到76.6%。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五大召开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同一年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多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同样,1949年底工人党员比例为2.5%,到1956年上升到8.8%,而农民党员比例则从59.6%下降到52.4%,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当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由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工人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因此,造成两次党员比例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故答案为C;表格数据本来就显示中共是工农联盟组成,没有比较不能说发展壮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革命统一战线、不能体现出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BD错误。 11.1926年,瞿秋白指出:“在阶级斗争中,必要时,利害有相同之点的几个阶级仍然可以暂时联合战线,共同反对别的阶级。”据此可知,瞿秋白 A. 肯定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做法 B. 提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建议 C. 认为国民革命符合中国国情 D. 正确分析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必要时,利害有相同之点的几个阶级仍然可以暂时联合战线,共同反对别的阶级”是讲几个阶级之间的合作,结合1926年这个时间可知,A符合题意,因为当时已经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B并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C 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 12.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 实施统制经济全力围剿工农红军 B. 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经济 C. 借鉴苏联经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D. 受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推动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下,国民党着手做抗战的经济准备,故D项正确;国民党要加紧物资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为抗战做准备,而是不是为了剿灭红军,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都是与战争有关的一些计划,不是正常的建设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 13.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 生命至上 B. 城邦优先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的城邦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出流放比死刑更为严重,因此不能说生命至上,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说明并未体现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 14.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A. 三权分立 B. 中庸折中 C. 君民共主 D. 共和主义 【答案】D 【解析】 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了古罗马的混合均衡政体,是社会几个基本成份共同组成政府、彼此制衡的一种政体,属于共和制,故D正确;三权分立指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中庸指不偏不倚,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君民共主指领导或者皇帝与民众一起不分主仆、平起平坐,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15.“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以上表述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自由权力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启蒙思想,故D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权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反映社会契约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16.据统计,1664年英国进口东方棉纺织品的总值是进口总额的73%。20年后东方棉纺织品的进口量占比增长到83%。18世纪初,英国议会多次颁布禁止东方棉纺织品进口的法令,为弥补市场的需求,英国工匠尝试对东方棉纺织品进行仿造。据此推知 A. 经济政策转变延缓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市场需求扩大刺激棉纺织业技术创新 C. 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有内在合理性 D. 政府贸易政策的调整保护了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7世纪在中英贸易中东方棉纺织品出口英国比例较大,为了弥补市场的需求而颁布了禁止东方棉纺织品进口的法令,其结果必定推动英国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体现了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有内在合理性,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内在推动因素,而没有体现经济政策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市场需求扩大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政府贸易保护政策推动本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没有体现保护海外市场,故D选项错误。 17.从1714年到1760年,英国贵族在上院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1747年,贵族还控制着下院议席总数的30%。在工业革命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煤铁燃料大部分来自贵族地主的地产。材料反映出 A. 英国的贵族政治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 英国封建贵族始终操控着议会立法权 C. 英国下院始终从属于贵族控制的上院 D.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地主阶级产生分化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中“从1714年到1760年,英国贵族在上院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1747年,贵族还控制着下院议席总数的30%”和“在工业革命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煤铁燃料大部分来自贵族地主的地产”可知,英国的贵族政治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A项。B、C项没有体现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且“始终”说法错误,故BC排除;工业革命前地主阶级就已经发生分化,故D项错误。 18.据统计,在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约占成年人口的4.4%,英国符合选举资格的农村选民约占农民总数的4%,城镇选民约占城市居民总数的1%多一点。这说明英国 A. 君主仍然掌握实权 B. 议会下院掌握实权 C. 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D. 工业革命受到阻碍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有选举权的人占成年人口太少,以及城镇选民占城市居民总数比例更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民主改革势在必行,工业资产阶级应当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利,选民的城乡分布应当更为合理,故答案为C项;这一时期责任内阁制早已形成,君主不再掌握实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没有受到阻碍,排除D项。 19.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示意图。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 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D选项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内容不是中国与外国建交,故B选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0.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年,成为法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共和国。其根本原因是 A. 保皇派的长期内讧 B. 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共和派与人民结成统一战线 D. 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多数席位 【答案】B 【解析】 共和派之所以能把关键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的是工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实力, 因此共和制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保皇派长期内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不正确;共和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与人民结成统一战线,故C不正确;共和派获得多数席位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故D不正确。 21.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曾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后来,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主要动力是 A. 德意志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 B. 铁血首相俾斯麦的领导 C. 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市场统一的需要 D. 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席勒发出这一感慨时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这是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主要动力,因此C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其他选项都是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重要因素,但并非主要动力,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A. 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B. 以儒家“仁”“礼”的思想规范君主的行为 C. 继承儒家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以儒家思想反教会思想专制倡导理性自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设问可知为根本目的,在联想题干主要人物为伏尔泰,即欧洲的启蒙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主要是反对专制,提倡人权,倡导理性和自由;故排除ABC,答案为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目的 2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 建立国民自卫军 C. 没收资本家的工厂 D. 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答案】A 【解析】 根据“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A项符合题意;BCD的内容与材料中体现的原则无关,故排除。 24.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A. 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B. 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 已与临时政府决裂 D. 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答案】A 【解析】 十月革命前,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规定,全体军人,包括临时政府的军队,以及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要服从苏维埃的命令和要求。这说明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苏俄才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两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未与临时政府决裂,故C项错误;此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没有控制全部俄国军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之前,英国的邮政事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弊端丛现。当时英国的邮政体系非常复杂。以伦敦为例,就有三个不同的邮政机构,邮资通常由收件方负担,且由于邮费昂贵,除了议员等特权阶层之外,没有人享有免费通信的权力,因此,“即便中产阶级,也很少有人不觉得邮费负担沉重的”。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如果邮递员送信加收钱的话,一个半小时他只能送67封信;如果不需要收钱的话,半个小时就能送570封信。邮递员收来的钱在层层递墩的过程中时有贪污行为。罗兰希尔1835年前后开始关注邮政改革,他提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统一邮资,二是实行邮资预付。希尔认为,经济上的成功及其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益是无与伦比的。此外,降低邮资能让穷人们也用得起邮政,而原来享受免费邮寄权利的阶层则被剥夺了特权,这对于社会趋向公正也是有益的。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近代邮政在英国兴起并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客邮从中国各通商口岸不断向中国内地扩张,执行各国邮章,使用各国邮票,收寄华洋商民信件。郑观应等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要求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通信事业。但清廷对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一直缺乏规划。因签订《马关条约》需要大量赔款而又财政拮据时,总理衙门才意识到新式邮政“裕国便民”的功用,指望从邮政来增加税收。1896年3月,总理衙门奏请光绪皇帝扩充海关邮务,改为正式的国家邮政。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后,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邮政仍由海关管理。1911年,清代邮局和代办所发展到6000余处,邮路达30余万公里,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邮政通信网。至1916年邮政业务彻底脱离海关,正式形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邮政机构。 ——摘编自李崇寒《中国邮政开办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邮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邮政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进行改革;当时邮政事业已具备一定基础;邮政管理体系混乱;邮资昂贵、计费复杂;效率低下;腐败与不公平现象丛生。 (2)特点:受西方近代邮政影响创办;洋人把持要职,总揽大权,具有半殖民地色彩;有识之士推动;由缺乏统一规划到政府开办;发展速度较快;邮政业务由海关代管到逐步走向独立自主。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 (1)根据材料“在19世纪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之前,英国的邮政事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行改革,并且当时邮政事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根据材料“弊端丛现。当时英国的邮政体系非常复杂”得出当时英国邮政管理体系混乱;根据材料“由于邮费昂贵”“如果邮递员送信加收钱的话,一个半小时他只能送67封信”“邮递员收来的钱在层层递墩的过程中时有贪污行为”等信息可得出当时英国邮资昂贵、计费复杂,效率低下,腐败与不公平现象丛生。 (2)特点,根据材料“各国客邮从中国各通商口岸不断向中国内地扩张”得出晚清时期中国近代邮政受西方近代邮政影响创办;根据材料“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邮政仍由海关管理”得出洋人把持要职,总揽大权,具有半殖民地色彩;根据材料“郑观应等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得出有识之士推动;根据材料“清廷对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一直缺乏规划”“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后”得出由缺乏统一规划到政府开办;根据材料“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邮政仍由海关管理”“正式形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邮政机构”得出邮政业务由海关代管到逐步走向独立自主。作用,根据材料“清代邮局和代办所发展到6000余处,邮路达30余万公里,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邮政通信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邮政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邮政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际交流与改变人生活方式方面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制宪过程艰难曲折。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2)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制宪及实践中,注意借鉴和学习别国经验,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并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形式;有利于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到破坏,人权意识的淡薄等,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制宪历程。从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中国的制宪历程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势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经济和传统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1982 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完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7.近代晚期以来,英国议会下院与内阁之间的权力博弈不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和议会至上原则的相对性失落……既是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国家机器的职能范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取决于明显的主观因素。对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政府工作效率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这比任何抽象的宪法原则更重要。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统治阶级宁愿让首相和内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占据政治中心。 ——阎照祥《论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 材料二 2019年下半年以来,英国下议院与内阁之间围绕“脱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燃了英国宪政危机。 7月23日 鲍里斯·约翰逊当选新任保守党领导人,成为英国新任内阁首相 8月28日 约翰逊提请女王同意议会自9月10日—10月14日休会。本次超长的休会时间使英国政坛和舆论界普遍认为:首相在试图剥夺议会在“脱欧”问题上的发言权,有独裁倾向,是在向议会民主发起挑战。 9月4日 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在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约翰逊随即提议解散议会,在10月15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议会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 9月10日 约翰逊再次提议解散议会,议会再次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 9月24日 英国最高法院裁定,首相约翰逊要求议会休会5周以“阻止议会履行职责”的做法违法。 9月25日 当地时间11:30,议会复会。 ——据新华网整理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18世纪推动英国“议会至上原则”逐步确立的重大事件。据材料一,分析近代晚期“内阁权力扩张”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此次危机的表现,指出议会下院与内阁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认识。 【答案】(1)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 原因:克服政府弱点,扩大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内阁与议会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表现:内阁挑战议会权力,斗争尖锐。 变化:议会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加强。 影响:推动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存在权力运行危机。 (3)认识: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调整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解析】 (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谓“议会至上原则”逐步确立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完善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过程是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 原因:根据材料“既是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国家机器的职能范围”可知,内阁权力的扩大原因在于克服政府弱点,扩大政府职能;根据材料“对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政府工作效率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这比任何抽象的宪法原则更重要”可知,英国政府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统治阶级宁愿让首相和内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占据政治中心”可知,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内阁与议会关系的调整与发展);从目的来看,内阁权力的扩张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表现:根据材料“首相在试图剥夺议会在‘脱欧’问题上的发言权,有独裁倾向,是在向议会民主发起挑战”和“ 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在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约翰逊随即提议解散议会,在10月15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议会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可知,宪政危机的表现是内阁挑战议会权力,斗争尖锐。 变化:根据材料“约翰逊再次提议解散议会,议会再次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和“当地时间11:30,议会复会”可知,议会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加强。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宪政危机有助于推动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此次宪政危机的表现来看,英国的宪政体制存在权力运行危机。 (3)认识:开放性试题,从内阁与议会关系调整对代议制的促进角度和制度的完善需要过程角度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 影响因素 典型姓名 西汉 皇帝追求长生不老 严延年韩延寿耿寿昌车千秋陈万年 东汉 尊儒读经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 詹飒 佛儒道并行,文学昌盛 李义府狄仁房玄龄李白(号青莲居士)杜如晦(《诗经》风雨如晦)武三思 宋朝 重文轻武,理学发达,以老唯美 张择端(字正道)石守信包拯(字希仁)欧阳修(号醉翁,谥文忠)司马光(号迂叟) 清朝 起名立意假托玉器、青铜器等以避祸 和坤施琅姚鼐田文镜 1949—1976 重大重件 郑建国赵援朝尹互助张超英钟卫星 新时期 思想解放,价值多元 颜开乐田蜜蜜唐林婉儿杨柳娉婷张珍妮李享(谐音理想)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①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③中国人命名体现了从遵循传统到追求个性的变化。(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④中国人的命名由古代多名制到现代的单名制。(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⑤中国人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姓名相关的信息;然后,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再次,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即可。如,通过东汉、唐朝、宋朝等材料可以得出特点一;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说明,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等角度分析即可。如,通过新中国材料得出特点而:中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结合改革开放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予以说明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