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2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B )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1952年 100 40.3 59.7 1957年 100 23.6 76.4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大跃进”运动开始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据此推知( A )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 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五” 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增加,据此可以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于改变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成立,“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 A )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邢台月考)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 A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解析: 材料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为了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5.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 6.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该讲话的发表( D ) 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 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是1952年完成的,这一时期仍有资本家,故A项错误;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1956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说明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根据材料中的“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说明形式比较灵活,体现了从当时实际出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正确。 7.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 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 解析:从材料“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可知,材料中的号召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目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主要是建立重工业企业,没有涉及钢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程度的政策,不包括“以钢为纲”的号召,故B项错误;“大跃进”提出全民炼钢运动,号召“以钢为纲”,实质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8.(2019·泉州模拟)1958年1月9日,毛泽东签署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做法( C ) A.完善了城市户籍的管理制度 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C.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D.调动了全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材料“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表明对城乡居民户口的严格管理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 9.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B )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才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故A项错误;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信息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并未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 10.1962年1月11日—2月7日,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C ) A.确立了“八字方针” B.清除了“左”倾错误 C.反思了“三面红旗”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根据题意,题目中并未出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清除”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城市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 11.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B ) 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一五”计划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统计图可知,1959—196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故B项正确;此时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D项错误。 12.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C ) 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 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 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 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解析: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的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段1964年至1978年,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国家政策的重点是阶级斗争而非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在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并威胁要对中国沿海工业区进行核打击,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做出将重要工业西迁的关键举措,故C项正确;同样,这一时期国家工作的重点并非经济建设与恢复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两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 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 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两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1957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国家、领域、范围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苏联和西方国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方向、范围、方式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得出,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根据材料二“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得出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和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敌对政策得出,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 答案: (1)特点: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涉及部门范围广;注重技术合作(引进人才与自身技术积累相结合)。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或答“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 (2)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引进的专家以苏联一国为主;从范围上看,中国引进的人才除涉及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或中国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的交流(或中国引进专家具有官方交流性质)。 评价:①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②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③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1936年,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综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述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解析:根据“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这一论题,进行破解并提出论点。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进行的探索历程。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成到已经建成”的阶段,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使各项建设脱离了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年解体。中国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推行改革开放,初步实现了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转变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答案:举例: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失,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效仿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使改革严重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