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 ‎ A. 天子 B. 卿 C. 士大夫 D. 诸侯 ‎【答案】D ‎【解析】A“诸侯”的大宗不可能是天子,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B“诸侯”的小宗是“卿”,故B项错误; C“诸侯”的大宗不可能是士,故C项错误; D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调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即可。 宗法制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 2.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确立的时期,也是民族的传承时期,同时秦汉时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故选: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切入,结合秦朝的统一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秦汉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要掌握。 ‎ 3.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 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D. 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 ‎【答案】C ‎【解析】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设立军机处。 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管制,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应该是调整地方官制。 C.三省六部制度实行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 D.材料不是强调三省六部制度之下对全国政务的筹划,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 六部职能的衰退 C. 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 宰相权力的反弹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内阁权力逐渐上升,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但是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权力现在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增强,正确答案为A。 材料只是表明六部地位下降,并没有反映出其职能的衰退,排除B。 内阁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只是为皇帝服务,排除C。 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试重点:①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③区分西周和明的分封的异同。 本题考查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的理解,明代内阁制是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实际说明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 2.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 A. 前者按财产多少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B. 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C. 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 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答案】B ‎【解析】梭伦改革时期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人选。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可理解为行政区,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 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建立四百人会议;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奴制等。 (3‎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比较型选择题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 1. 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  )‎ A. 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B. 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C. 使国王丧失了国家元首地位 D. 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答案】B ‎【解析】”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 2. 如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该条约的影响是(  )‎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并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A. 导致了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是甲午战争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甲午战争以后,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如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 年和 b 年分别指(  )‎ ‎ A. 1921 年和 1922 年 B. 1937 年和 1938 年 C. 1927 年和 1928 年 D. 1949 年和 1950 年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出,a年下半年较上半年党员数量大幅减少,而在b年6月又得到较大发展,党员成分构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先以工人占主导发展到以农民占主导。a年指1927年,b年指1928年,1927年大革命由高潮转向失败,中共党员人数大幅减少,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革命队伍的壮大,1928年党员人数又大幅增加,而且农民占多数,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相关数据等信息的准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员力量演变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答案】B ‎【解析】从亚当•斯密的主张可知目标是公平分配财富,社会公平、正义,而资本主义发展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是社会主义,结合题目要求--“率先在政治方面”,巴黎公社符合要求,故B正确; A是理论,不是实践,故A错误; C不符合“率先”,故C错误; D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 1.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干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 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重要标志,故 A项正确。 B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故B项不正确。 C项的意思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题意不符合。 D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展的,故 D项不正确。实行无敌国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 故选:A。 本题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作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2.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 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 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C ‎【解析】1947-1948年国际局势是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均是1947-1948年成立的,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冷战,解题的关键是“1947-1948年国际局势”。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冷战,1947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实质是援助西欧、稳定西欧、控制西欧。 ‎ 3.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B项明显错误。C、D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故选:A ‎。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等考点的理解。 ‎ 1. ‎《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水坝的修建表明胡佛政府(  )‎ 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C. 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 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答案】D ‎【解析】胡佛政府并没有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罗斯福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故B项错误。 胡佛水坝的修建并不能说明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信息可知,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新路,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条件下产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 3.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忽视民主与法制 C.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苏联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A B D 项均是斯大林体制造成的,均非主要原因。 A B 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 1. 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A. 殖民扩张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 大企业制度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ACD与题干无关,排除。 B英国工业革命(1765--1840),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曼彻斯特人口的增长正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的表现,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曼彻斯特人口的增长。 本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 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本题实际上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AC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故AC错误。 D是商业发展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市场竞争激烈,商家采用丰富多彩的广告形式来招揽顾客。说明了北宋时期的广告行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商业促进广告出现,反过来又促进商业的繁荣。 ‎ 3. 有学者曾提出中国近代史上存在“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转石效应”相吻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A.材料涉及到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下面选项中只有洋务运动,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洋务运动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为后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条件,紧接着就冲击到中国的政治领域,为后来戊戌变法创造了条件。 B.戊戌变法是政治改革的开端,不符合材料中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 ‎ C.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不是改革。 D.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不是经济体制改革。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的转变。 ‎ 1.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①“做事讲求道德”讲究积极救世,是儒家学派的观点; ②超凡脱俗、自在、无为的生活是道家无为观点的体现,是道家思想; 故选:A。 本题以两学派主张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诸子百家中学派思想观点的主张的掌握理解,考查了知识点的准确记忆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阅读的能力。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与庄子。儒家思想主要是仁和礼,道家思想主要是强调无为而治的观点。 ‎ 2. ‎《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  )‎ A. 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B. 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C.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答案】D ‎【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和谐、并存的思想,而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称霸世界,实行冷战,故D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 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限制君权 C. 民主共和 D. 民为邦本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中,反映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提出“众治的主张”。AD两项也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C项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众治”。 ‎ 1. 牛顿临终时曾说:“我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为牛顿、达尔文、西门子“提供肩膀”的巨人分别是(  )‎ A. 哥白尼、胡克、爱因斯坦 B. 伽利略、拉马克、法拉第 C. 伽利略、胡克、爱迪生 D. 开普勒、拉马克、普朗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造条件的应该是伽利略,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创造条件的应该是拉马克,为西门子发明电动机提供理论基础的,应该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 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 卢梭--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 薄伽丘--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D ‎【解析】A中的主张不是普罗塔格拉的,而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A; B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B; C中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C; 只有D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康德的思想。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D.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忠孝”思想无法从题干中体现,应排除。 B项“忠君”思想与题干相悖,应排除。 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题干孙中山强调的“忠”,不是忠君,而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故C项正确。 D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需要掌握孙中山国家民族意识的思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考查对孙中山国家民族意识的思想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 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感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异同。‎ 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的“重要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小题1】(1)“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感影响的理智的体现”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第一小问,“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防止专制独裁,促进美国发展。 (3)第一小问,“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明确地把法律作为治国之“体”,把权力作为治国之“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 故答案为: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原因: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 理念: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意义:防止专制独裁,促进美国发展。 (3)创新:明确地把法律作为治国之“体”,把权力作为治国之“用”。 看法: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韩非子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异同、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孙中山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需结合韩非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孙中山的思想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材料要求学生要任意选择两个阶段进行评析我们可以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间段分别来进行,从古代来讲,伏尔泰之所以对中国有如此的赞扬,首先是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次是由于西方社会政治和现实斗争的要求,当然伏尔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不认识的偏差,体现了社会思想要求符合现实的这一特征。从中国近代来讲,可以看出列强为了侵略中国的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来对中国进行丑化,也不是客观的评价中国的表现,而从当代的角度来看,明显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力增强的一种担忧,也是对中国的一种敌视态度,体现了冷战的思维,也是对中国社会现实歪曲的反映。 故答案为: ①古代: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但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 ②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 ③当代: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特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点,以及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事实,和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表现来综合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古代中国近代和现代中国的客观发展情况,其次要了解社会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然后要搞清楚,西方之所以对中国形成这样不同的认识,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存在着主观上的认识错误。 ‎ 1. 材料 康熙元年,下了一道严令: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这以后,康熙帝又规定了具体条例,把垦荒和人口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各级官员升降奖罚的基本依据。康熙帝说得好:“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康熙八年,他亲政之始,便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朕缵承丕业、乂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深为可悯。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这场公开掠夺民地的暴行,延续多年以后,终于被永久禁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执政初期农业政策的作用。‎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农业政策,依据材料“下了一道严令: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康熙帝又规定了具体条例,把垦荒和人口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各级官员升降奖罚的基本依据”可以得出提倡和奖励垦荒;“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可以得出抑制土地兼并。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第一小问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盛世”确立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1)农业政策:提倡和奖励垦荒;抑制土地兼并。 (2)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盛世”确立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考查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及其作用。需要掌握康熙帝的农业政策措施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及其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