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和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都是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ACD三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均田制 B. 井田制 C. 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小农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A。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C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所有,是私有制的,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大支柱,D项错误。 3.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 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 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 C. 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 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1612年瓷器的“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乾隆年间,河南林县有集十一处,凡无业之人,早晨赴集,受雇于人,“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类似这种市场在其他省区也很常见。这种市场的出现 A.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C. 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D. 巩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可知,这是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C选项错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城镇化进程;D选项错误,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它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唐朝 C. 宋代 D. 明清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是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经济现象,D项正确;春秋战国、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均没能形成材料中所叙述的“松散的自发的商人群体”,ABC三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 A. 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 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反映了司马迁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都未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直至近代才发生改变,所以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所以C选项错误。 8.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B. 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 C. 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 D. 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商食官”是夏商周时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盐铁专营”,由国家来垄断盐和铁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物品经营;“漕运制度”,国家控制着全国的粮食贸易;“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体现都是官营手工业。综上,这些专有名词基本都体现了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故选C项。“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都是国家政策,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商业,无法体现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官营手工业,不涉及民营手工业,无法提现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故排除D项。 9.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机器面粉厂,使用进口机器磨,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府”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 清政府是一个滥施刑罚的政权 B. 外企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封建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府’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可知,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清政府善于汲取历史教训如秦朝的灭亡,为了维护统治也不会滥施刑罚,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外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排除B;李福明办的机器面粉厂是民族工业,不是外洋事物,排除D。 10.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 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 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 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答案】A 【解析】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出现的,说明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列强侵略”,排除B;材料说明荣氏企业的三次大规模的发展,无法体现“充满艰辛”,排除C;材料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想”无关,排除D。 11.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 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 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 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 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答案】D 【解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品面向市场,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和市场不发生直接联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者都是用机器生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国资金二者都有一定的依赖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均是技术决定工资高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晚清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关税自主改革措施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社会秩序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上升,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关税主权逐渐丧失,A错误;据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故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错误,D错误。 13.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 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 D.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这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顽强抵抗,B正确。实业救国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 错误。洋务企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不能推动19世纪五十年代经济的发展,D错误。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它们的共同点包括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的发展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又在技术、资金上有依赖,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步骤。其主要是在沿海一带,因此①②④正确。在1895年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在民国创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③错误,排除A、B和D项。选择C项正确。 15.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 A.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B.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选项B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选项C排除。 16.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一科学发展观 B.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一张图片是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第二张图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第三张图片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四张图片是党的十五大,此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据上分析D正确;A、B、C都不正确。 17.“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某些部分就是对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深化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 A. 阐述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C. 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D.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即强调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邓小平强调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利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党的建设问题,故C不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不正确。 18.1982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一变化 A. 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 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D.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说这时期取得成功,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即约2008年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9.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 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答案】A 【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中共十七大,故D项错误。 20.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下列选项中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B. 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分配方法,土地公有制不变,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1.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 A. 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B. 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 C. 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 D. 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 22.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 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 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 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 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等信息可知,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理学,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转变,C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到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D错误。 23.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A. 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 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 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 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答案】D 【解析】对于欧洲来说哥伦布是发现美洲“新大陆”;在美洲人看来,欧洲人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对他们来说是侵犯;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开始会合,逐步打破了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孤立、分散的状态,因此从全球史观出发,则会认为哥伦布航行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相遇;综上,选D项。ABC搭配均有错误,排除。 24.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工资和地租跌价”“ 工业利润增多”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出现的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C正确;选项A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而“价格革命”仅出现在西欧,排除;世界市场的扩大是殖民扩张导致的结果,而非新航路,选项B排除;选项D是商业革命内容,排除。 25.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何时太阳都会照耀在它的领土上。被历史学者称为“地球人类创造的文明巅峰,后来者永远无法复制的奇迹”。对这一国家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B. 曾经打败过葡萄牙的“无敌舰队” C. 是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 D. 18世纪从法国夺得北美的加拿大 【答案】D 【解析】18世纪中期,经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等殖民地,故D正确;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是荷兰,排除A;“无敌舰队”是西班牙的,排除B;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C。故选D。 26.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当时 殖民者采取武力征服、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商业殖民等方式,积极对外殖民扩张,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项,选项A、B、D概括不全面,排除。 27.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 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 地缘政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 C.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历史学家通过否定地理因素、强调制度因素对工业革命扩展方向的影响,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不是因为是大陆国家而接受工业革命影响迟钝,A项错误;材料中否定了地缘因素的优势,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业化的意义,并不是强调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 工业化,D项错误。 28.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 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 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 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这说明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够准确,“消费”具体指的是什么,材料只涉及到茶叶和咖啡;B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在“根源于”,经济基础才是决定性因素。 29.有人说“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人类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钢铁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出现了巨大突破并应用于工业生产,随着新技术、新发明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电力、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选A。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二战后,故B错误;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属于传统工业部门,尽管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但并不是最大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 30.“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选择的证据有 ①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②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③电信工具的发明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与美洲开始了物质、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故①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客观上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故②正确;当时电信工具的发明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故③正确;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美洲开始了物质、文化交流,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31.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A. 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 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 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答案】D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胡佛反对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这说明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B、C项排除,胡佛认为经济不景气并不可怕,故选D项。 32.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 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 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D. 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倡导轮流工作”“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可知,胡佛政府试图通过道德层面的帮助,缓解就业危机,A项正确。B项是罗斯福的措施,与胡佛无关,排除。C项只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排除。D项错在“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3.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为了增加就业,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 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 实行以工代赈 D. 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增加就业”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通过实行以工代赈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缓解危机,C项正确;其它三项与增加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D三项。 34.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 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 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极大加强美国总统作用。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尽管新政期间,总统作用加强,但仍坚守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总统作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自由放任政策及其弊端的信息,并且与主旨——总统作用无关,排除D项; 35.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计划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这反映出战后日本 A. 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 B.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 C. 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D. 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统制经济体制是二战时推行,与材料中战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表明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说明其成功,故B正确;材料中“196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表明快速增长,而非“泡沫经济”,故C错误;强化了市场机制,与材料中“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不符,故D错误。 36.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模式是 A. 混合市场经济 B. 计划指导型经济 C. 社会市场经济 D. 政府主导型经济 【答案】C 【解析】战后联邦德国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故选C;混合市场经济是战后英国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A;计划指导型经济是战后法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B;政府主导型经济是战后日本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D。 37.克林顿执政期间,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①大规模减税 ②缩减政府开支 ③奉行赤字财政政策 ④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实行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政策。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综上可知,①③错误,据此排除ABC三项;②④正确,即D项正确。故选D。 38.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全面经济计划”鼓励创新产品开发,仅就计算机相关的新产品的政府购买支出就达90亿美元。通过政府采购,美国扶植了IBM、惠普、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一批国际IT业巨头。这表明 A. 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B. 政府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C. 美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只是表明美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并无法证明信息技术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故A项错误;题干中美国通过“全面经济计划”鼓励创新,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这表明美国政府在鼓励产业升级,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故B项正确;题干中美国主要是鼓励和帮助信息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体现计划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兴起,故D项错误。 39.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题的材料主旨是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40.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依据所学,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都是在国内的调整,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三者都只是对内政策的调整,而不涉及外向型经济。分析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项,ABD选项排除。 41.“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多种所有制并存 C.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材料中的“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和“计划就是法令”来看,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答案为A项。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除B项;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D项。 42.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B. 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苏联为发展工业,向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发展工业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压榨农村和农民获得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的说法无关,排除。 4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在一度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知,ACD均是其共同作用,与题意不符。故选B。 4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故选C。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45.下列关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建立在美国金融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 B.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C. 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D. 适应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案】C 【解析】二战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取代了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当然同时也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适应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所以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6.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 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 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 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 【答案】A 【解析】从“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这体现出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关键;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47.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刹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 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 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 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 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欧洲加强联系合作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A项正确,BCD表述过于绝对。 48.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 区域统一的世界 B. 多元并存的世界 C. 欧洲协作的世界 D. 欧俄均衡的世界 【答案】B 【解析】欧盟的建立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现,这符合B选项表述的“多元并存”。 49.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解决争端机制授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发展中国家的信赖。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 A. 推崇贸易报复,不具有建设性 B. 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C. 重程序建设,忽视法律功能 D. 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答案】D 【解析】世贸组织成立宗旨和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实现贸易自由化,并成立了贸易解决争端机制,基本原则是平等、迅速、有效、双方接受,因此世贸组织成立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D正确;A项“推崇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表述错误,排除;其宗旨提倡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不存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故B项排除;世贸组织成立贸易解决争端机制体现法制建设,故C项排除。 50.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说明全球化 A. 对当今美国来说弊大于利 B. 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答案】D 【解析】由中、英、美等国在全球化中的起起落落,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美国等在其中主导并受益,A项错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在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B项不符合题意;大英帝国衰落是没有处理好全球化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只保守受益,在竞争中落伍了,C项错误。 二、材料题 51.美国经济政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力标,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1933年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请回答: (1)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了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在货币发行政策上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近期在财政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对材料中“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问题:经济大危机。政策:罗斯福新政。措施: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增发货币(美元贬值)。 (2)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等)。 【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即1929-1933年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又称经济大萧条。政策,根据材料“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进行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措施,根据材料“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可得出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根据材料“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可得出增发货币,即采取了美元贬值的措施。 (2)政策,根据材料“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示意图”可知,这时期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解,根据材料“美元贬值、债权国资产缩水”“造成其他国家汇率波动”“催生国家市场新的资产泡沫”“债权国资产损失、新兴国家贸易受损”等信息可知,表明美国利用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转嫁本国危机,其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他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 52.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经济的扩张过程。发达国家需要的是资源、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是资本的最大扩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还只是处于其初始阶段,不发达国家所以还能受益,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经济与西方经济的互补性:我需要资本,你需要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不是不能从这种西方向东方、资本主义向非资本主义的扩张中获益,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者,即全球化的舵盘不掌握在它们手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 材料二 世界上20%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60年的30:1,增长到1965年的82:l,并且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在过去的20多年里,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降低,30亿人——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并有8亿人营养不良。在第三世界,失业和就业不足在蔓延,大众的贫穷与有权势的巨额财富的增长相伴而生。1978年到1988年,世界制成品的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仅为2.7%。 ——《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初级阶段不发达国家还能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具有怎样的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发达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 (2)材料二说明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出现这样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机遇:引进资本、技术,迅速实现现代化。 挑战: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根源: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解析】(1)机遇,根据材料“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等信息可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进资本、技术,迅速实现现代化。挑战,根据材料“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者”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问题,根据材料“世界上20%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60年的30:1,增长到1965年的82:l,并且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社会问题。根源,根据材料“世界制成品的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仅为2.7%”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根源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有主导地位,也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