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北京市清华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居家自主学习在线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北京市清华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居家自主学习在线检测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清华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居家自主学习在线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Fe-56 Cu-64 Zn-65 Rb-8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应 B. 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反应 C. 二氧化碳与碳单质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D. 铁与盐酸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是常见的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碳单质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要吸收能量,是常见的吸热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铁与盐酸的反应放出热量,是常见的放热反应,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2. 下列做法的目的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 )‎ A. 在糕点包装内放置小包除氧剂 B. 在糖果制作过程中添加着色剂 C. 高炉炼铁前先将铁矿石粉碎 D. 牛奶在冰箱里保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糕点包装内放置小包除氧剂的目的是防止食品变质,减慢糕点腐败变质的速度,故A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关;‎ B.在糖果制作过程中添加着色剂的目的是改变糖果的颜色,故B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无关;‎ C.高炉炼铁前先将铁矿石粉碎,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C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关;‎ D.牛奶在冰箱里保存,降低温度,减缓食物变质的速率,故D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关;‎ 答案选B。‎ ‎3. 已知2Na+2H2O=2NaOH+H2↑,该反应中相关物质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 NaOH的电子式 B. 中子数为12的钠原子:Na C. H2O的电子式:‎ D. Na+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OH中,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即形成氧氢单键,氧原子得到钠离子给的电子,与氢原子形成了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形成离子键,故氢氧化钠的电子式为,故A正确;‎ B.中Z代表质子数,即原子序数,A代表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钠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的钠原子质量数为23,所以中子数为12的钠原子可表示为,故B错误;‎ C.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所以电子式可表示为,故C错误;‎ D.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所以钠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Na+的结构示意图,故D错误;‎ 答案选A。‎ ‎4. 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鉝(Lv)是116号主族元素,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Lv位于第七周期第VIA族 B. Lv在同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弱 C. Lv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D. 中子数为177的Lv核素符号为Lv ‎【答案】B ‎【解析】‎ ‎【分析】鉝(Lv)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6,可能是第VIA族的元素,由零族定位法可知,118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零族,则116号的鉝(Lv)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第VIA族,据此分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Lv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ⅥA族,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由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Lv在同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故B错误;‎ C.同位素原子质子数、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C正确;‎ D.中子数为177的Lv核素,质量数=116+177=293,则核素符号为Lv,故D正确;‎ 答案选B。‎ ‎5. 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B的物质的量浓度在20s内,从2.0mol/L变成了1.0mol/L,则这20s内B的反应速率为( )‎ A. 0.05‎mol/(L·s) B. ‎‎0.05 ‎ C. 0.5mol/(L·s) D. 0.05mol/L ‎【答案】A ‎【解析】‎ ‎【详解】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B的物质的量浓度在20s内,从2.0mol/L变成了1.0mol/L,则这20s内B的反应速率V(B)=Δc(B)÷Δt=(2.0mol/L-1.0mol/L)÷20s=0.05mol/(L·s),答案选A。‎ ‎6. 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 碱性:CsOH > KOH B. 氢化物稳定性:H2O >H2S C. 金属性:Na >Mg D. 热稳定性:Na2CO3 > NaH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Cs> K,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碱性:CsOH > KOH,能够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 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O >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能够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 ‎ 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原子序数:Na>Mg,则金属性:Na >Mg,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 Na2CO3加热不分解,NaHCO3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则热稳定性:Na2CO3 > NaHCO3,与元素周期律无关,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7. 反应C(s)+H2O(g) 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 增加C的量 B. 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 C.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的压强增大 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的体积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因该反应中C为固体,则增加C的量,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故A错误;‎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浓度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的压强增大,氮气不参与反应,反应体系中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的体积变大,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8. 如图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B. 锌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 电流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 D. 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锌和铜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稀硫酸是电解质溶液,锌和稀硫酸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了闭合回路,满足原电池的四个条件,形成了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锌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出发,经导线流向正极,由此分析。‎ ‎【详解】A.该装置是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A错误;‎ B.锌和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锌电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电子的流向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电流由Cu片通过导线流向Zn片,故C错误;‎ D.铜作正极,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生成氢气,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减小,故溶液的pH变大,故D正确;‎ 答案选D。‎ ‎9. 为了从海带浸取液中提取碘,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I− + H2O2=I2 + 2OH−‎ B. ②中分液时含I2的CCl4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C. ③中得到的上层溶液中含有I−‎ D. 操作Z的名称是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中在酸性溶液中不可能生成OH−,故A错误;‎ B.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②中分液时含I2的CCl4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故B错误;‎ C.碘化钠水溶液的密度比四氯化碳小,③中得到的上层溶液中含有I−,故C正确;‎ D.从含有碘的悬浊液中得到碘,应该采用过滤的方法,故D错误;故选C。‎ ‎10. 工业制取硫酸中的一步重要反应是SO2在400~‎500℃‎下催化氧化:2SO2+O2⇌2SO3,这是一个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述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相等 B. 若消耗2molSO2同时生成1molO2,则反应达到平衡 C. 在上述条件下,SO2不可能100%的转化为SO3‎ D. 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不是相等,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要依据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进行判断,故A错误;‎ B.消耗2molSO2等效于消耗1mol的O2,同时生成1molO2,说明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反应物不可能100%的转化,故C正确;‎ D.使用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平衡不移动,故D正确;‎ 答案选A。‎ ‎11. 锗(32Ge)与钾(19K)同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锗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 B. 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38‎ C. 锗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D. 碱性:Ge(OH)4>KOH ‎【答案】C ‎【解析】‎ ‎【详解】A、Ge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4,则其位于第四周期 IV A族,A错误;‎ B、的中子数位38,电子数位32,则中字数和电子数的差值为6,B错误;‎ C、Ge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上,其单质可用作半导体材料,C正确;‎ D、第四周期中,Ge位于K的右侧,则K的金属性大于Ge,所以碱性:KOH>Ge(OH)4,D错误;‎ 故选C。‎ ‎12. 一定温度下,在‎2 L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时,υ(A) =υ(B)‎ B. 反应开始到5min,B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2 mol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2B+C D. 反应开始到5min,υ(C) =0.04 mol/(L·min)‎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图可知,a点时,A、B两物质反应的时间相同,但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不同,反应速率不相等,故A错误;‎ B. 反应开始到5min,B的物质的量由0变为0.4 mol,则增加了0.4 mol,故B错误;‎ C. 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由0.8 mol减少为0.2 mol,变化量为0.6 mol,A为反应物,B的物质的量由0增加到0.4 mol,变化量为0.4 mol,C的物质的量由0增加到0.2 mol,变化量为0.2 mol,B、C为生成物,化学反应计量系数之比等于反应体系中物质变化量之比,∆n(A):∆n(B) :∆n(C) =0.6 mol:0.4 mol:0.2 mol=3:2:1,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2B+C,故C正确;‎ D. 反应开始到5min,∆n(C)= 0.2 mol,υ(C) ==0.02 mol/(L·min),故D错误;‎ 答案选C。‎ ‎13. 我国研发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铷(Rb)原子钟,每3000万年误差仅1秒。Rb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下列关于37R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同周期元素53I的原子半径比:Rb>I B. 中子数为50的Rb的核素:Rb C. 元素的金属性:K>Rb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KOH>RbOH ‎【答案】A ‎【解析】‎ ‎【分析】铷元素(Rb)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第ⅠA族,为碱金属元素,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相似,以此来解答。‎ ‎【详解】A.铷和碘位于同一周期,铷在碘的左侧,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Rb>I,故A正确;‎ B.中子数为50的Rb的核素表示为:Rb,故B错误;‎ C.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K<Rb,故C错误;‎ D.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故碱性RbOH>KOH,故D错误;‎ 答案选A。‎ ‎14. 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X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稳定性:YH3>H2Z B. 还原性:Z2-<W-‎ C. 酸性:H3YO4>HXO3‎ D. 离子半径:W−<Z2-‎ ‎【答案】D ‎【解析】‎ ‎【分析】X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X是N元素;根据X、Y、Z、W在盐酸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Y、Z、W分别是P、S、Cl,据此分析。‎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气体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PH3<H2S,故A错误; ‎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所以还原性:Cl−<S2−,故B错误 ;‎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减弱,所以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H3PO4<HNO3,故C错误; ‎ D.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半径:Cl−<S2−,故D正确;‎ 答案选D。‎ ‎15. 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O,原子半径S>O,得电子能力SO,原子半径S>O,得电子能力SO,原子半径S>O,得电子能力SSe,则H2SeO3的酸性比H2SO4弱,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可与NaOH溶液反应,则SeO2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与NaOH溶液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bd;‎ ‎②室温下向SeO2固体表面吹入NH3,可得到两种单质和H2O,根据物料守恒,生成的单质应为N2和Se,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eO2+4NH3=3Se + 2N2 + 6H2O,答案为:3SeO2+4NH3=3Se + 2N2 + 6H2O;‎ ‎(5)0.01 mol M2O3在碱性溶液中与Zn充分反应可得到M的简单氢化物,则氢化物中M的化合价为最低价态,M为主族元素,M最高正价=8-M最低负价的绝对值,设M的氢化物中化合价为-x价,则M由+3价变为-x价,0.01 mol M2O3完全反应共得到2×(3+x)×0.01 mol的电子,金属Zn由0价变为+2价,被M2O3氧化的Zn为0.06 mol,共失去2×0.06 mol的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2×(3+x)×0.01=2×0.06,解得x=3,则M的氢化物中化合价为-3价,则M最高正价=8-3=+5,主族元素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故M可能位于元素周期表第VA族,答案为:VA;‎ ‎29. 某化学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对教材中Fe2+氧化为Fe3+的实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Cl2能将Fe2+氧化为Fe3+,那么Br2和I2能否将Fe2+氧化为Fe3+?‎ ‎(一)理论推测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可能将Fe2+氧化为Fe3+,他们思考的依据是___。‎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还有同学认为Br2能将Fe2+氧化为Fe3+而I2不能。他们思考的依据是从上到下卤素单质氧化性减弱。‎ ‎(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在大试管中加适量铁粉,加入10mL稀盐酸,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取上层清液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 操作 现象 ‎①‎ 先向试管中加入2mLFeCl2溶液,再滴加少量红棕色的溴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②‎ 先向试管中加入2mLFeCl2溶液,再滴加少量棕黄色的碘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三)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I)同学甲认为①中现象说明溴水能将Fe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___。‎ 同学乙认为应该补充实验,才能得出同学甲的结论。请你帮助同学乙完成实验:‎ 实验2:‎ 操作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3)___‎ ‎(4)___‎ ‎(II)该小组同学对②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可能1:碘水与FeCl2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可能2:___。‎ 实验3:进行实验以确定可能的原因。‎ 操作 现象 向试管②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0.5mLCCl4,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为紫色;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浅红色 同学丙认为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是“可能‎2”‎成立,同学丁认为不严谨,理由是___。‎ 于是,同学丁重新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碘水与FeCl2溶液反应的程度很小。‎ ‎(III)Cl2、Br2、I2氧化Fe2+的能力逐渐减弱,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 ‎【答案】(1). 均为第ⅦA族单质,氧化性均较强 (2). 2Fe2++Br2=2Fe3++2Br- (3). 取少量①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振荡 (4). 溶液变为红色 (5). 可能2:碘水与FeCl2溶液发生反应,但FeCl3溶液也是黄色的,所以没有明显现象 (6). 亚铁离子与空气接触会被氧化,应该减少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7).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减弱。‎ ‎【解析】‎ ‎【分析】Cl2、Br2、I2均为第ⅦA族单质,化学性质相似,都有较强的氧化性;溴水能将Fe2+氧化为Fe3+,离子方程式为:2Fe2++Br2=2Fe3++2Br-;要证明溴水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 ‎,只要检验有没有Fe3+即可;I2的稀溶液和FeCl3溶液均为黄色,故不能确定I2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分析,据此分析。‎ ‎【详解】环节一:Cl2、Br2、I2均为第ⅦA族单质,化学性质相似,都有较强的氧化性; 环节三:(I)溴水能将Fe2+氧化为Fe3+离子方程式为:2Fe2++Br2=2Fe3++2Br-;要证明溴水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只要检验有没有Fe3+即可,因此实验操作为:取少量①的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振荡;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II)I2的稀溶液和FeCl3溶液均为黄色,故不能确定I2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可能1是没有发生反应,那么可能2是碘水与FeCl2溶液发生反应,但FeCl3溶液也是黄色的,所以没有明显现象;要检验亚铁离子中有没有Fe3+,应当让亚铁离子与空气隔绝,因为与空气直接接触会被氧化生成Fe3+;‎ ‎(III)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减弱,故Cl2、Br2、I2氧化Fe2+的能力逐渐减弱。‎ ‎30. 某实验小组研究KI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 实验序号 Ⅰ Ⅱ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紫色褪去,溶液变为棕黄色 紫色溶液迅速变为棕褐色悬浊液,然后沉淀消失,溶液变为棕黄色 资料:i.MnO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Mn2+。‎ ii.酸性条件下氧化性:KMnO4>KIO3>I2。‎ ‎(1)实验1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___。‎ ‎(2)实验小组继续对实验II反应中初始阶段的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①经检验,实验II初始阶段I-的氧化产物不是I2,则“实验现象a”为___。‎ ‎②黑色固体是___。‎ ‎③实验证明在“紫色清液”中存在IO,写出生成IO的离子方程式:___。‎ ‎(3)探究实验II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I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___。‎ ‎(4)实验反思:KI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过程中,所得产物成分与有关___(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 I2 (2). 溶液分层,下层液体无色 (3). MnO2 (4). 2MnO+I-+2H+=2MnO2↓+IO+H2O (5). MnO2+2I-+4H+=Mn2++I2+2H2O (6). 试剂的相对用量(滴加顺序)、溶液酸性强弱 ‎【解析】‎ ‎【分析】(1)实验1中碘化钾过量,MnO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Mn2+,碘水呈棕黄色;实验II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过量,滴加顺序不同,产物不同;‎ ‎(2)①I-的氧化产物不是I2,则CCl4层呈无色;②二氧化锰能催化双氧水分解;③利用IO的氧化性,证明在“紫色清液”中存在IO;④高锰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KIO3;‎ ‎(3)在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 ‎(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详解】(1)实验1中碘化钾过量,MnO 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Mn2+,碘水呈棕黄色,所以实验1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I2;‎ ‎(2)①I-的氧化产物不是I2,则CCl4层呈无色,“实验现象a”为溶液分层,下层液体无色;‎ ‎②二氧化锰能催化双氧水分解,黑色固体加入过氧化氢,立即产生气体,则黑色固体是MnO2;‎ ‎③IO具有氧化性,IO可以被Na2SO3还原,取少量“紫色清液”,逐滴加入Na2SO3溶液,振荡,溶液紫色消失变成棕黄色时,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存在IO;‎ ‎④高锰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KI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MnO+I-+2H+=2MnO2↓+IO+H2O;‎ ‎(3)在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反应方程式是MnO2+2I-+4H+=Mn2++I2+2H2O;‎ ‎(4)根据以上实验分析,KI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过程中,所得产物成分与试剂的相对用量(滴加顺序)、溶液酸性强弱有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