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案(全国通用)(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案(全国通用)(1)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 题型介绍:‎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在高考的考查中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结合非常紧密,单纯考查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试题仅在有单科考试的少数省份出现过。通常的考查形式有:①与实验结合、考查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②与原理结合,考查反应的量的关系、先后顺序,通常与图像结合考查;③与元素周期律结合,考查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④与化学计算结合,考查物质的量应用与方程式中的计算;⑤与工艺流程结合;⑥与探究性实验的结合。‎ 高考选题:‎ 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 ‎【答案】C 选C。‎ ‎【考点定位】本题以海水的综合开发利用为载体重点考查了粗盐的提纯、海水提取溴、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操作、试剂的选取等,题目难度中等。‎ ‎【名师点晴】本题从知识上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考查了学生对知识了解、理解、掌握和分析、综合运用的情况。明确常见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是答题的关键。‎ 解题技巧:‎ ‎1、碳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H2CO3、CH3COOH弱酸的电离平衡 ‎②CO32-、HCO3- 、CH3COO-的水解平衡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③C、CO、CO2三角关系;‎ ‎④粗硅的制备及提纯;‎ ‎⑤合成气在反应中的平衡问题 ‎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光导纤维、高温结构陶瓷(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等)的制备及性质 ‎⑦燃料电池正负极方程式的书写 ‎⑧盖斯定律 ‎2、氮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快速制取原理)‎ ‎②合成氨及氨的催化氧化的相关问题:条件的选择、平衡移动、平衡常数 ‎③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HNO3、NO、NO2……)‎ ‎④氨气、氮气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率 ‎⑥NO的制备及还原性的检验 ‎⑦N2O4与NO2的平衡移动 ‎⑧铵盐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平衡移动)‎ ‎3、硫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SO2与H2O反应,SO2与O2反应---化学平衡理论 ‎②S2-、SO32-的水解, H2SO3的电离---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③O3、H2O2、浓H2SO4的氧化性 S、SO2、Na2SO3的还原性 ‎4、氯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氯水中的离子平衡 ‎②氯气的化学性质 ‎③次氯酸钠的碱性和强氧化性 ‎④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⑤Br、I的代表物及化学性质(周期律的体现)‎ 高频考点一:氯水成分及检验 ‎【典例】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将NaHCO3固体加入新制的氯水中,有气泡产生(H+)‎ B.新制氯水使红玫瑰变为白玫瑰(Cl2)‎ C.将AgNO3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Cl—)‎ D.新制氯水使KI-淀粉试纸变蓝(Cl2)‎ ‎【答案】B ‎【解析】B、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具有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故错误。‎ 掌握氯水的性质,应该从本质和原理的角度进行掌握,如漂白性,通过对比实验,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而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故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而不是氯气分子。还要注意氯气溶于水存在多个平衡,应该从平衡的观点进行分析。‎ 高频考点二: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比较 ‎【典例】对金属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来说,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 ‎ A.若金属锌足量,反应所放出的气体应为混合物 B.反应消耗的锌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 C.反应中所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2倍 D.由于金属铝的活动性强于锌,所以铝与浓硫酸的反应一定比锌与浓硫酸反应剧烈 ‎【答案】D 任何算都具有氧化性,因为酸中氢离子中氢为最高价,但氧化性的酸是指其中心原子的氧化性,现在中学中常见的只有浓硫酸,浓、稀硝酸。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将二者分开,判断其产物及进行相关的计算。‎ 高频考点三:守恒法在元素及化合物计算中的应用 ‎【典例】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 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  )‎ A.原混合酸中NO物质的量为0.1 mol 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H2SO4浓度为2.5 mol·L-1‎ ‎【答案】A ‎。‎ 守恒法关键问题是抓住不变的量,如原子个数、得失电子数、电荷数等,根据守恒关系列出相应的等式,然后进行计算。在此类的解决过程中,不要急于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过程的分析。‎ ‎1.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 B. 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判断,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历史背景下的化学知识,核心考点为元素化合物知识。难度为容易等级 ‎【名师点晴】我国古籍中有一些古人对化学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高中化学知识考查对古籍中描述的物质进行辨识,这种考法可能会延续几年。《本草纲目》、《淮南万毕术》等古籍中描述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可以适当关注。‎ ‎2.食品干燥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 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 C.六水合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 D.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C ‎【解析】A.硅胶多孔,吸附水分能力强,且没有毒,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等的干燥剂,A正确;B.P2O5‎ 是酸性氧化物吸水生成磷酸或偏硫酸,酸有腐蚀性,而偏磷酸有毒,因此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B正确;C.氯化钙检验吸水性,而六水合氯化钙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C错误;D.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没有毒,没有腐蚀性,因此可用作食品干燥剂,D正确,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硅胶、P2O5、氯化钙、新型植物纤维等食品干燥剂中的应用 ‎【名师点晴】本题从知识上考查了常见干燥剂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熟悉常见干燥剂的性质是答题的关键。这道高考题为一道中下档题,难度偏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的原子半径大于Br,HI比HBr的热稳定性强 B.P的非金属性强于Si,H3PO4比H2SiO3的酸性强 C.Al2O3和MgO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 D.SO2和SO3混合气体通入Ba(NO3)2溶液可得到BaSO3和BaSO4‎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由非金属性强弱来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的强弱,铝、镁、硫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名师点晴】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非金属性和元素的金属性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氧化物的类别与性质,SO2、SO3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和硝酸盐的性质等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该题基础性较强,是每年高考化学的热点。‎ ‎4.纯净物X、Y、Z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Z的水溶液 X+Y Z 电解 溶于水 点燃 A.X可能是金属铜 B.Y不可能是氢气 C.Z可能是氯化钠 D.Z可能是三氧化硫 ‎【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性质及转化关系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名师点睛】在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中,要充分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同时掌握电解原理并加以灵活应用。电解物质时首先要看清电解时阳极材料是活性电极还是惰性电极,活性电极是电极本身被氧化,惰性电极,就要看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的阴离子放电顺序确定阳极的电极反应,再根据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的阳离子放电顺序确定阴极电极反应式,利用在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将两个电极反应式叠加得到总反应方程式,了解电解原理,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装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A ‎ ‎【解析】A.人工固氮中氮气转化为氨气,是N2转化为NH3的过程,N化合价由0→-3‎ 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A错误; B.工业合成氨是典型的人工固氮方法,故B正确;C.根据自然界中氮循环图知,通过生物体可以将铵盐和蛋白质相互转化,实现了含氮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故C正确;D.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也有碳、氢、氧元素的参与,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非金属元素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涉及氮的固定、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名师点晴】考查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除N2、NH3、NOx、铵盐、硝酸盐等无机物外,还可以蛋白质等有机物形态存在,氮的循环中氮元素可被氧化也可能发生还原反应,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变化过程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情况,要明确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6.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 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 +2OH-=== Cl-+ ClO-+ H2O 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 H2OHClO+ 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Cl2:2H++ Cl-+ ClO-= Cl2 ↑+ 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 ClO-= HClO+ CH3COO—‎ ‎【答案】B ‎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名师点晴】将元素化合物(氯气、HClO等)与化学反应原理相结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理论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D.SiO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Na2CO3固体受热不易分解,故A错误;B、Fe(OH)3胶体是红褐色,故B错误;C、以上三种气体都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故C正确;D、SiO2和氢氟酸反应,没有生成盐和水,不是两性氧化物,故D错误;此题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几种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还涉及到胶体的性质。‎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具备的知识基础是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关键是化学性质中热稳定性的比较;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质中除了需要重点掌握其具有丁达尔现象,同时不能忽略它的颜色等性质。在氧化物性质中考查了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同时要注意二氧化硅作为酸性氧化物不能说明的一个性质,它可以与氢氟酸反应。‎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都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BC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Na2CO3和NaHCO3固体、苯酚的性质,Cl2、I2氧化性强弱的比较以及Fe2+的检验,以及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之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在判断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一致性的时候,先判断操作是否正确,如果操作正确能否得到相应的现象,再看结论与现象是否吻合,这一类题通常侧重于现象和结论的关系,判断现象和结论的一致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物质的性质,在整个实验中体现的是什么性质。‎ ‎9. 0.1mol下列气体分别与‎1L0.lmol·L-1的NaOH溶液反应,形成的溶液pH最小的是( )‎ A.NO2 B.SO‎2 C.SO3 D.CO2‎ ‎【答案】C ‎【解析】A、N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二者恰好反应得到是NaNO3和NaNO2的混合溶液,该溶液中含有强碱弱酸盐,水溶液显碱性;B、S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SO2+NaOH=NaHSO3,该物质是强碱弱酸盐,由于HSO3-电离大于水解作用,所以溶液显酸性;C、SO3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SO3+NaOH=NaHSO4,该盐是强酸强碱的酸式盐,电离是溶液显酸性,相当于一元强酸,酸性比NaHSO3强;D、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CO2+NaOH=NaHCO3,该物质是强碱弱酸盐,由于HCO3-电离小于水解作用,所以溶液显减性。故溶液的酸性最强的是NaHSO4,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溶液酸碱性的判断、相关物质的性质。‎ ‎【名师点睛】本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物质之间的反应,准确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结合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电离和盐类水解原理做出相应的判断。充分体现了化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特点,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盐酸可除去烧瓶内残留的MnO2 B.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NaOH溶液 C.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 D.煮沸自来水可除去其中的Ca(HCO3)2‎ ‎【答案】C、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名师点睛】本题以试管的洗涤、药品的存放和硬水的软化为载体考查相关物质的性质。准确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题目难度不大。‎ ‎11.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粗硅Cl2‎ 高温 SiCl4H2‎ 高温 Si ‎ B.Mg(OH)2盐酸 MgCl2(aq)电解 Mg C.Fe2O3盐酸 FeCl3(aq)蒸发 无水FeCl3‎ D.AgNO3(aq)NH3·H2O [Ag(NH3)2]OH(aq)蔗糖 ‎△‎ Ag ‎【答案】A ‎【解析】A、Si+2Cl2SiCl4↑,SiCl4+2H2Si+4HCl,故正确;B、工业上制备Mg,是电解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镁,故B错误;C、FeCl3是强酸弱碱盐,直接加热蒸发最终得到的是氧化铁,故C错误;D、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故D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名师点睛】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水解原理等知识,工业制取硅,碳和二氧化硅制取粗硅,混有未反应碳,然后和氯气反应,最后和氢气反应,最终得到纯硅,工业电解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镁得到镁单质,FeCl3是强酸弱碱盐,直接加热蒸发,促进水解,得到氧化铁,注意实验反应的细节问题。‎ ‎12.下列物质见光不会分解的是( )‎ A.HClO B.NH4Cl C.HNO3 D.AgNO3‎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稳定性与反应条件的关系的知识。‎ ‎【名师点睛】‎ 我们在使用物质、研究物质、保存物质时,都应该考虑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在保存物质、使用物质时才可以方法得到,使物质不发生变质、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和实验目的。上述几种物质都不稳定,有的干燥容易分解,有的加热容易分解,掌握好其分解条件是本题的关键。‎ ‎13.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 )‎ A.还原性 B.氧化性 C.漂白性 D.酸性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是由于发生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在该反应在二氧化硫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故答案的A。‎ ‎【考点定位】考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知识。‎ ‎【名师点睛】二氧化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态物质,其因为会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而臭名昭著。只有对其性质充分认识和了解,才可以合理利用,对污染进行治理,对环境进行保护,才可以变废为宝,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检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具有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主要表现还原性。掌握SO2的化学性质是了解各种溶液褪色原理的关键所在。‎ ‎14.与氢硫酸反应有沉淀生成的电解质是( )‎ A.硫酸铜 B.氢氧化钠 C.硫酸亚铁 D.二氧化硫 ‎【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分类及反应现象的正确描述的知识。‎ ‎【名师点睛】氢硫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同时该物质具有还原性和不稳定性。可以根据其性质,结合反应产生的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及物质的分类知识判断选项的正确性。以氢硫酸为线索,间接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本题的目的。‎ ‎15.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解题要点为氯水成分的检验,需要学生熟悉常见微粒的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A、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因此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A正确;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这说明氯水中含有Cl-,B正确;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气体是CO2,这说明氯水中含有H+,C正确;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反应中有氯化铁生成。由于氯气也能把氯化亚铁氧化生成氯化铁,因此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D不正确,答案选D。‎ ‎【命题意图】考查氯水性质、成分及其检验,涉及氯气、氯离子、氢离子、次氯酸等检验方法,考察学生对物质检验的方法及常见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能通过现象看到反应的本质,考察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实验能力,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6.下列关于物质应用和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P2O5可用于干燥C12和NH3 B.“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 ‎ C.CC14可用于鉴别溴水和碘水 D.Si和SiO2都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B、C ‎【命题意图】学习物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物质的性质、加以灵活应用。充分体系学以致用的目的。考查物质应用和组成的的知识。它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夯实基础:‎ ‎1.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则通入的气体可能是( )‎ A.CO2 B.NH‎3 ‎ C.NO2 D.H2S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SO2不与BaCl2溶液反应,通入CO2,也不反应,通入NH3,SO2与NH3、H2O反应可能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能生成baso3沉淀,通入NO2,NO2与H2O反应可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HNO3能把SO2氧化为H2SO4,H2SO4与BaCl2反应可生成BaSO4沉淀,通入H2S,SO2与H2S反应可生成S沉淀,故答案为A。‎ ‎2.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 ‎ B.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产生 ‎ 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 ‎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02、CO、Cl2等气体 ‎【答案】D ‎3.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B.SO2和双氧水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C.硫化钠溶液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D.亚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在空气中蒸干不能得到对应的溶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水分使溶液的浓度降低,浓盐酸有挥发性,由于溶质挥发而使溶液的浓度降低,可见浓度降低的原因不同,错误;B.SO2和双氧水都是因为二者有还原性,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原因相同,正确;C. 硫化钠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S单质而变浑浊;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是由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弱,会发生反应:CO2+H2O+Na2SiO3=Na2CO3+H2SiO3↓,可见变质原因不同,错误;D.亚硫酸钠有还原性,在空气中加热会被氧化变为硫酸钠,氯化铝是强酸弱碱盐,其溶液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盐的水解反应,水解产生的氯化氢挥发,得到氢氧化铝,也不能得到对应的溶质,可见不能产生原物质的原因不相同,错误。‎ ‎4.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BaCl2溶液变浑浊 SO2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了BaSO3沉淀 B Na2S溶液变浑浊 SO2与Na2S溶液反应产生了S单质 C KMnO4溶液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D 品红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答案】A ‎5.下列与含氯物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水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盖有橡胶塞的棕色瓶子中,置于冷暗处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D.电解NaCl溶液得到‎22.4 L 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所以需要放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但是不能用橡胶塞,错误,不选A;B、沸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到红褐色停止,即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选B;C、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错误,不选C;D、每生成1摩尔氢气,转移2摩尔电子,错误,不选D。‎ 能力拓展:‎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 溶液,则丁可能是CO2‎ ‎【答案】C ‎7.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 )‎ 选项 X Y A SO2‎ H2S B Cl2‎ CO2‎ C NH3‎ CO2‎ D SO2‎ Cl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沉淀,则有沉淀生成,故A不选;B.氯气、二氧化碳均不与氯化钡反应,则一直没有沉淀生成,故B选;C.氨气与氯化钡不反应,再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铵,则开始没有沉淀后来有沉淀生成,故C不选;D.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但二氧化硫与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然后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开始没有沉淀后来有沉淀生成,故D不选;答案为B。‎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不一定是SO2‎ B.因为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所以硫的非金属性比碳强 C.有些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中的任何一种反应 D.依据液体物质的沸点,推断将两种互溶液态混合物用蒸馏法分离的可行性 ‎【答案】B ‎9.碘在地壳中主要以NaI3的形式存在,在海水中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几种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淀粉-KI试纸和食醋检验加碘盐时淀粉-KI试纸会变蓝 B.足量Cl2‎ 能使湿润的、已变蓝的淀粉-KI试纸褪色的原因可能是:5Cl2+I+6H2O═2HI03+10HCl C.途径Ⅱ中若生成1 molI2,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10NA D.由图可知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2>IO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加碘盐中含有NaIO3,其在酸性条件下可被I-还原生成I2,故用淀粉-KI试纸和食醋检验加碘盐时淀粉-KI试纸会变蓝,故A正确;B.根据图示转化Ⅲ可知Cl2>NaIO3,已变蓝的淀粉-KI试纸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氯气将碘氧化为HIO3,反应方程式为5Cl2+I2+6H2O═2HI03+10HCl,故B正确;C.根据转化关系2IO3-~I2~10e-可知,生成1 molI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10NA,故C确;D.由途径I可知氧化性Cl2>I2,由途径Ⅱ可知氧化性I2<NaIO3,由途径Ⅲ可知氧化性Cl2>NaIO3,故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O3->I2,故D错误;答案为D。‎ ‎10.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石墨烯是最薄、最坚硬、几乎透明的物质,可制成电阻率最小的纳米材料,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透光性 ‎ B.石墨烯属于新型有机化合物,熔沸点较高 ‎ C.石墨烯、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 D.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2、CO或二者的混合物 ‎ ‎【答案】B 自我提升:‎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iO2可与HF反应,因而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 B.SiO2可与水反应生成H2SiO3‎ C.向氯水中加CaCO3粉末,可提高溶液中HClO的浓度 D.向氯水中滴加蓝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SiO2可与HF反应,因而氢氟酸能腐蚀玻璃,A正确;B.硅酸不溶于水,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2SiO3,B错误;C.向氯水中加CaCO3粉末,CaCO3粉末能与盐酸反应,促进氯气与水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进行,可提高溶液中HClO的浓度,C正确;D.氯水显酸性和强氧化性,向氯水中滴加蓝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D正确;答案为B。‎ ‎12.下列溶液中通入大量的CO2气体一定会产生浑浊现象的是( )‎ ‎①氯化钙溶液 ②澄清的石灰水 ③碳酸钠溶液 ‎ ‎④偏铝酸钠溶液 ⑤硅酸钠溶液 ⑥次氯酸钙溶液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④⑤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氯化钙溶液与CO2不反应,①错误;②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CO2首先产生白色沉淀,CO2过量后沉淀又消失,②错误;③碳酸钠溶液与CO2反应产生碳酸氢钠,不一定会析出沉淀,③错误;④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一定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铝,④正确;⑤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一定产生白色沉淀硅酸,⑤正确;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次氯酸和碳酸氢钙,⑥错误,答案选C。‎ ‎13.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粗硅的提取中发生反应‎2C+SiO2=2CO+Si,硅被还原,所以碳的还原性大于硅的还原性 ‎ B.硅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所以硅酸钠可以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试剂瓶中 C.用SiO2制取硅酸,应先使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再通入CO2‎ D.由Na2CO3+SiO2 CO2+Na2SiO3可知硅酸的酸性大于碳酸 ‎【答案】C ‎14.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氢氟酸具有酸性 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 B 氯水显酸性 可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 C NH3极易溶于水 NH3可用作制冷剂 D ClO2具有强氧化性 ClO2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答案】D ‎15.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K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它是一种超硬物质,具有耐磨、耐腐蚀、抗冷热冲击、抗氧化的特性。它是以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为原料来生产的,图中C、M、K均含A元素,M的分子式为A(NH2)4;E为不含A 元素的氢化物,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G、F均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H为氧化物,J为气体;其余物质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提示:NH3和H2O的化学性质在某些方面相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指定物质的化学式:A ,C ,F 。‎ ‎(2)K的化学式为 。‎ ‎(3)写出图中下列序号的化学方程式:‎ ‎ 反应④ ;‎ ‎ 反应⑤ 。‎ ‎(4)写出图中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 。‎ ‎【答案】(1)Si ;SiCl4 ; H2SiO3 (H4SiO4) ; (2)Si3N4 ‎ ‎(3)④Si+2NaOH +H2O=Na2SiO3+2H2↑ ⑤SiO2+2NaOH=Na2SiO3+H2O ‎ ‎(4)⑥SiO32-+2CO2+2H2O=H2SiO3↓+2HCO3- ‎ ‎【解析】‎ ‎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是零散知识,在高考过程中容易忽视且得分不高的知识。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要引起做够的重视。我们要能够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等知识进行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