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u-6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Pb和Kr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293 B. 47 C. 61 D. 57 【答案】D 【解析】 【详解】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对于某原子有,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根据所学质子数为118,则核外电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则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175-118=57,D项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未必伴随能量变化 B. 放热反应全部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反应伴随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能量变化,A错误;B、有的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发生,如铝热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发生,B错误;C、铝热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发生,属于放热反应,C错误;D、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即主要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2C和14C互为同位素 B. 甲烷与正丁烷(CH3CH2CH2CH3)互为同系物 C. 二氧化碳和干冰互为同素异形体 D. 乙醇(CH3CH2OH)与二甲醚(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 A.12C和14C的质子数都为6,中子数分别为6、8,两者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B.正丁烷(CH3CH2CH2CH3)和甲烷(CH4)的分子组成相差3个CH2原子团,且结构相似,互为同系物,故B正确;C.二氧化碳和干冰都是化合物,是同种物质,故C错误;D.乙醇(CH3CH2OH)与二甲醚(CH3-O-CH3)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属于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难度不大,注意概念的理解。解题要点: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原子互称同位素,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4.下列措施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用Zn和2mol·L-1H2SO4反应制取H2时,向溶液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 B. 日常生活中,将食物贮藏在冰箱中 C.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添加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D. 用相同质量锌粉替代锌粒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制氢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向溶液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A错误; B.将食物储存在冰箱里,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B正确; C.加入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反应中起到催化剂作用,反应速率增大,故C错误; D.固体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D错误。 本题答案选B。 5.下列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B. 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反应 C. 苯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 D. 在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乙醇与氧气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生成乙酸与乙醇,属于取代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 B.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中的H被Cl原子取代,B项不符合题意; C.苯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发生硝化反应,苯中氢原子被硝基取代生成硝基苯,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 D.乙醇与氧气在铜做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属于氧化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D项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D。 6.下列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 KOH B. CaCl2 C. H2O D. NH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所以氢氧化钾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氯化钙中只有离子键,水和氨气中均只有共价键,答案选A。 考点:考查化学键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该题的关键是明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判断依据,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7.由Cu-Zn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锌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 铜为负极,铜片溶解 C. 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D. 铜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2 H + +2e- = 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Cu-Zn-稀硫酸原电池放电时,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 B.较不活泼的金属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不溶解,B项错误; C.电子从负极锌片沿导线流向正极铜片,C项错误; D.该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气,2H++2e-=H2↑,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8.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 锌锰电池 B. 氢氧燃料电池 C. 镍镉电池 D. 铅蓄电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锌锰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锌和锰,对环境有污染,故A错误; B氢氧燃料电池生成物为水,无污染,故B正确. C.镍镉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镍和镉,对环境有污染,故C错误; D.铅蓄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铅,对环境有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B. 葡萄糖属于多糖,能发生水解 C. 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D.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干馏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A正确;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不正确;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类物质,分为铀和脂肪,C正确;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干馏是化学变化,D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兼顾、组成以及性质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检验,难度不大。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总结。 10.已知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CO2。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的方法 A.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B. 在空气中燃烧 C. 通入足量溴水中 D. 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酸性高锰酸钾能将乙烯氧化为二氧化碳,乙烷中混有二氧化碳杂质,引入新的杂质,A项错误; B.乙烷和乙烯均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除去,B项错误; C.通过溴水时,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液态的1,2-二溴乙烷,而乙烷不反应,可以除去乙烯,C项正确; D.一定条件下通入氧气,两种物质可能都会发生反应,且气体中会引入氧气等杂质,D项错误; 本题答案选C。 11.苯的结构简式可用 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B. 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 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D. 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完全是相同的,该碳碳键既不是碳碳单键,也不是碳碳双键,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不能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A正确,B、D不正确;苯主要是以煤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C不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苯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苯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熟悉了解程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度不大。 12.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 2HI(g) I2(g) +H2(g) ,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 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B. 单位时间内消耗2moHI,同时生成1moH2 C. HI的浓度与I2的浓度相等 D.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恒温恒容时,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容器总压强不随时间改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项错误; B.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HI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生成1molH2也表示的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B项错误; C.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HI的浓度与I2 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其浓度不变,故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C项错误; D.HI和氢气为无色气体,碘蒸汽为紫红色气体,颜色不变,说明碘蒸气的浓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点睛】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13.反应3X(g)+Y(g) 2Z(g)+2W(g)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后Y减少了0.5mol,则此反应的速率v为 A. v (X)=0.05mol·L-1·min-1 B. v (Z)= 0.10mol·L-1·min-1 C. v (Y)=0.10mol·L-1·min-1 D. v (W)=0.05mol·L-1·min-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求出用Y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再根据在同一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有。 A.,得v (X)=0.15mol·L-1·min-1,A项错误; B .,得v (Z)=0.1mol·L-1·min-1,B项正确; C . ,C项错误; D . ,得v (W)=0.1mol·L-1·min-1,D项错误; 本题答案选B。 14.2SO2(g)+O2(g) 2SO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是工业上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 mol SO3的总能量比2 mol SO2和1 mol O2的总能量要高 B. 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C. 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会缩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 D. 在t1、t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v=(c2-c1)/(t2-t1)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二氧化硫与氧气的总能量高于三氧化硫的能量,A项错误; B.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增加,B项错误; C.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达到平衡的时间更长,C项错误; D.根据公式,SO3的反应速率为;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高 B. 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C. 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共价化合物可能是原子晶体,如SiO2晶体,其熔点比离子晶体要高,故A错误;B.稀有气体形成分子晶体,故正确;C.干冰升华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不变,故错误;D.金属晶体的熔点差别较大,有的很高,如金属钨(W),其熔点比某些原子晶体高,故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常见物质的晶体类型和晶体的性质是关键。分清分子晶体的状态的改变只改变分子间作用力,而分子内的化学键不变。但原子晶体的状态的改变破坏共价键。 16.下列性质可以证明某化合物一定是离子晶体的是 A. 可溶于水 B. 具有较高的熔点 C. 水溶液能导电 D. 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可溶于水的化合物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HCl等,A项错误; B.具有较高熔点的化合物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二氧化硅等,B项错误; C.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醋酸、硫酸等,C项错误; D.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所以一定是离子晶体,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点睛】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可以通过熔融状态是否导电判断,注意不能根据溶解性、熔沸点及水溶液的导电性判断离子晶体,为易错点。 17.SiCl4的分子结构与CCl4类似,对其作出如下推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SiCl4晶体是分子晶体 B. 常温常压下SiCl4是气体 C. SiCl4的分子内部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D. SiCl4熔点高于CCl4 【答案】B 【解析】 【详解】A、SiCl4与CCl4结构相似,CCl4属于分子晶体,则SiCl4晶体是分子晶体,A正确; B、SiCl4与CCl4结构相似,都可以形成分子晶体,前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故其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常温常压下CCl4是液体,故SiCl4是液体,B错误; C、CCl4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则SiCl4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C正确; D、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高,则SiCl4熔点高于CCl4,D正确; 答案选B。 18.已知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离子还原性Y2->Z- B. 质子数c>b C. 氢化物稳定性H2Y>HZ D. 原子半径X<W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A.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离子还原性O2->F-,故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c=8,b=11,则质子数c<b,故B错误;C.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性,氢化物稳定性为HF>H2O,故C错误;D.W为Al元素,X为Na元素,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Na>Al,故D错误;故选A。 考点: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19.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 B. 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C. 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并加快反应速率 D. 试管b中Na2CO3的作用是除去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溶液中 溶解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试管b中的导管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A正确;B、配制溶液时应先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振荡边加入浓硫酸,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B错误;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热试管a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并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饱和碳酸钠溶液能除去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D正确。答案选B。 考点:酯化反应 20.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 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C.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D. 蛋白质溶液遇硫酸铜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油中含有C=C官能团,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A项错误; B.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B项错误; C.淀粉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C项正确; D.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蛋白质遇重金属盐发生变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并不能重新溶于水,D项错误; 本题答案选C。 2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四氯化碳分子比例模型: B. 次氯酸的结构式为 H-Cl-O C. COS的电子式是 D. O2-离子结构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Cl原子半径大于C原子,四氯化碳分子比例模型不正确,比例模型应符合原子的大小,A项错误; B.因HClO为共价化合物,根据共价键成键的特点,氢原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氧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氯原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其结构式为H-O-Cl,B项错误; C.COS分子中碳原子与硫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COS的电子式是,C项正确; D.氧原子核电荷数是8,818O2-粒子结构示意图:,D项错误; 本题答案选C。 【点睛】由于书写原因,次氯酸经常书写成HClO,但是在电子式中,而且事实上O在H和Cl中间,属于易错点,要注意。 22.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是 A. 葡萄糖和果糖 B. 淀粉和纤维素 C. 蔗糖和麦芽糖 D. 正戊烷和新戊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据此可知选项ACDC中都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B中二者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不能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选B。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同分异构体含义以及判断依据的熟悉了解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该题难度不大,记住含义和判断标准,灵活运用即可。 23.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被腐蚀,发生的原电池反应为:2Fe+2H2O+O2 = 2Fe2++4OH-,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H2O+O2+2e- = 4OH- B. 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 = Fe2+ C. 铁在上述情况下发生的腐蚀称之为化学腐蚀 D. 钢柱在水下部分比在空气与水交界处更容易腐蚀 【答案】B 【解析】 【详解】钢铁中含有铁和碳,在潮湿的环境中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失去电子,碳作正极,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A.正极是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而不是得到2e-,A项错误; B.根据反应方程式知,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B项正确; C.钢铁在潮湿空气发生的反应为:2Fe+2H2O+O2=2Fe(OH)2,Fe(OH)2继续被氧化为Fe(OH)3,Fe(OH)3脱水生成铁锈,发生电化学腐蚀,C项正确; D.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在水下部分不如在空气与水交界处更易被腐蚀,D项错误; 本题答案选B。 24.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Na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见下图,电池总反应可表为:2H2 + O2 = 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极流向a极 B. 每转移0.1mol电子,消耗1.12L的H2 C. 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O2 + 2H2O + 4e- = 4OH- D. 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电池总反应:2H2+O2=2H2O可知:通入氢气的一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为H2-2e-=2H+,通入氧气的一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反应为O2+4e-+4H+=2H2O。 A.通入氢气的一极为负极,则a为正极,b为负极,电子的流向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由b极经外电路流向a极,A项错误; B.每转移0.1mol电子,消耗0.05mol的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但没有说明是否为标准状况,则气体的体积不一定为1.12L。B项错误; C.中间为固体电解质,该电池为酸性电池,b极上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C项错误; D.a极氢气失电子生成H+,阳离子向正极移动,b为正极。所以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点睛】 电化学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离子种类 原电池 电解池 阳离子 向正极移动 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 向负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25.已知H—H键的键能是436.4 kJ.mol-1, Cl—Cl 键的键能是242.7 kJ.mol-1,H—Cl键的键能是431.8 kJ.mol-1 。则H2(g)+ Cl 2(g)=2H Cl(g)的反应热是: A. -184.5kJ/mol B. +184.5kJ/mol C. +247.3 kJ/mol D. -247.3 kJ/mol 【答案】A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中,断开键吸收热量,形成键释放热量。断开1molH-H键,吸收436.4kJ能量,断开1molCl-Cl键,吸收242.7kJ;一共吸收436.4kJ+242.7kJ=679.1kJ。形成2molH-Cl键释放2×431.8kJ=863.6kJ;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反应总共放出863.6kJ-679.1kJ=184.5kJ,则该反应的反应热为-184.5KJ/mol,A符合要求。 本题答案选A。 二、填空题:(共包括四个小题,共50分) 26.下表列出了①~⑥六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①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 元素②的单质电子式是_______。元素⑤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 (2)③和⑥形成的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_______。 (3)HF沸点比⑥氢化物的沸点_____(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 (4)这六种元素中,位于第三周期且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填元素符号)________。 (5)这六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中,属于两性氧化物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___________。 (6)在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元素③的单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元素④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3). (4). 离子键 (5). 高 (6). HF分子间存在氢键 (7). Cl (8). Al (9). 2Na+2H2O=2Na++2OH-+H2↑ (10). 2Al+2NaOH+2H2O=2NaAlO2+3H2↑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Na,④为Al,⑤为S,⑥为Cl,然后结合化学用语及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的性质来解答。 【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Na,④为Al,⑤为S,⑥为Cl。 (1)①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ⅣA族,为C元素,元素②为N,单质为N2,N最外层有5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N和N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元素⑤为S,16号元素,各电子层的电子数为2、8、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③和⑥分别是Na和Cl,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3)HF的沸点比⑥的氢化物HCl的沸点高,由于HF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4)同周期元素原子的半径,从左到右原子半径越来越小,则半径最小的是元素⑥,Cl元素; (5)元素④是Al,其氧化物Al2O3可以与酸又可以与碱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6) Na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金属Al,得到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点睛】NH3、H2O、HF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沸点会升高。H2O和HF同主族元素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 27.某人设计淀粉利用方案如下图所示: 其中:A是乙烯,能催熟水果,B是高分子化合物,D是有水果香味的物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1)“C6H12O6”的名称是________,A的电子式为________,C中含有官能团名称_______。 (2) A→B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D:_____________________, CH3CH2OH→CH3CHO: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 (2). (3). 羧基 (4). 加聚反应 (5).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6). 2CH3CH2OH+O22CH3CHO+2H2O 【解析】 【分析】 淀粉属于多糖,水解之后得到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得到乙醇,乙醇在Cu作催化剂的作用下和O2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得到乙醛,乙醛发生氧化反应得到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具有香味的D,为乙酸乙酯。乙醇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乙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得到聚乙烯。 【详解】(1)淀粉属于多糖,水解生成葡萄糖,C6H12O6的名称是葡萄糖。A是乙烯,碳原子间存在2对共用电子,C和H之间存在1对共用电子,电子式为。C为乙酸,其官能团为—COOH,名称为羧基; (2)A是乙烯,B为聚乙烯,A生成B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3)C为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的作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乙醇中的—OH中的H脱去,乙酸的羧基中的—OH脱去,化学反应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乙醇生成乙醛,为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28.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方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下列装置如图连接,C、D、E、F、X、Y 都是惰性电极。将电源接通后,向乙中滴入酚酞试液,在F极附近显红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电源A 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甲装置中电解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如果收集乙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相同状况下)。 (4)欲用丙装置精炼铜,G应该是________(填“纯铜”或“粗铜”),精炼液的成分是__________。 (5)已知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带正电荷的红褐色的粒子,那么装置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极 (2). CuCl2Cu+Cl2↑ (3). 1:1 (4). 粗铜 (5). 硫酸铜溶液 (6). Y极附近红褐色变深 【解析】 【分析】 将电源接通后,向乙中滴入酚酞试液,在F极附近显红色;说明F极生成了OH-,惰性电极电极饱和食盐水,阴极的反应为2H2O+2e-=H2↑+2OH-,F极为阴极。则可以知道A为电源正极,B为电源负极。C、E、G、X均为阳极,D、F、H、Y均为阴极。 【详解】(1)将电源接通后,向乙中滴入酚酞试液,在F极附近显红色;说明F极生成了OH-,惰性电极电极饱和食盐水,阴极的反应为2H2O+2e-=H2↑+2OH-,F极为阴极。则可以知道A为电源正极; (2)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在阴极为Cu2+得到电子生成Cu,阳极,Cl-失去电子得到Cl2,化学方程式为CuCl2Cu+Cl2↑; (3)惰性电极电极饱和食盐水,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为1:1; (4)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G为阳极,电解液为CuSO4溶液; (5)电解过程中,带有负电荷的粒子向阳极移动,带有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移动。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带正电荷的红褐色的粒子,该粒子会向阴极移动,阴极为Y电极,则Y极附近红褐色变深。 29.某温度时,在2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 (3)该反应是由___________开始反应的。(填“正反应”、“逆反应”或“正、逆反应同时) 【答案】(1) Y+2Z3X (2) 0.15m0L/(L·min) (3)正、逆反应同时 【解析】 试题分析:(1)有图可以知道Y和Z的物质的量减少了,而X的物质的量增加了故YZ为反应物,而X为生成物,其变化为了为Y减少了0.2mol,Z减小了0.4mol,而X增加了0.6mol,所以三者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2:0.4:0.6=1:2:3,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Y+2Z3X ;(2)反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反应速率为0.6/2/2m0L/(L·min)=0.15m0L/(L·min);(3)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反应的。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确定、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确定、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图形来分析,该题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难度适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