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化学试题

鲁山一高高三化学11月月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F:19 C:12 Na: 23 Mg:24 Al: 27 Cl:35.5 S:32 Fe:56‎ 一、选择题 ‎1.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硅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可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 B. 用SO2漂白纸浆和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的原理不相同 C.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 D. 废旧钢材焊接前,可依次用饱和Na2CO3溶液、饱和NH4Cl溶液处理焊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硅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不是硅酸钠,硅胶可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硫漂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活性炭脱色是利用其吸附性,原理不同,选项B正确;‎ C、氢氧化铝、碳酸氢钠均能中和盐酸,具有弱碱性,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选项C正确;‎ D、Na2CO3、NH4Cl在溶液中水解,溶液分别呈碱性和酸性,饱和Na2CO3溶液可以除去焊接点处的油脂,饱和NH4Cl溶液可以除去焊接点处金属氧化物,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2.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 NaHSO4晶体含有的离子数为3NA B. 标准状况下,44.8 L HF含有2NA个极性键 C. 19g羟基(-18OH)所含中子数为10NA D. 0.1 mol/L KAl(SO4)2溶液中SO42-的数目为0.2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 1mol NaHSO4晶体物中含有1molNa+,1molHSO4 - ;所以阴阳离子的总数为2NA,故A错误;‎ B. HF在标况下是液体,44.8 L HF的物质的量远大于2mol,含有的极性键个数也远大于2NA,故错误;‎ C. 19g羟基是1mol,一个-18OH中含有10个中子,1mol羟基(-18OH)所含中子数为10NA,故C正确;‎ D.没有告诉该硫酸铝钾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及数目,故D错误;‎ 正确答案C。‎ ‎3.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A.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时,先加入少量H2O2,再滴加KSCN溶液 B. 配制100mL lmol/L NaCl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 NaCl固体 C 将FeC13饱和溶液煮沸制备Fe(OH)3胶体 D. 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苯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应先滴加KSCN溶液不变色,再向溶液中滴入氯水或H2O2,看溶液是否变色,顺序不能颠倒,故A错误;‎ B.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可称量5.9gNaCl固体,故B错误;‎ 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应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出现红褐色时停止加热,不能长时间煮沸,防止胶体聚沉,故C错误;‎ D.乙醇与水混溶,加入石蕊呈紫色;乙酸水溶液呈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苯不溶于水,分层;三者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食醋除水垢:‎ B 稀硝酸中加入少量亚硫酸钠:‎ C. 处理工业废水时Cr(Ⅵ)的转化:‎ D. 用酸性KMnO4测定草酸溶液浓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食醋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故A错误;‎ B.‎ ‎ 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和NO,离子方程式为3SO32-+2H++2NO3-=3SO42-+2NO↑+H2O,故B错误;‎ C. 处理工业废水时Cr时,生成,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 草酸溶液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方程式: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草酸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里不能拆,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C。‎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明确物质性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离子方程式书写要遵循客观事实、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转移电子守恒,有些化学反应还与反应物的量有关,注意B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已知:C(s)+O2(g)===CO2(g) ΔH1 ‎ CO2(g)+C(s)===2CO(g)  ΔH2‎ ‎2CO(g)+O2(g)===2CO2(g) ΔH3 ‎ ‎4Fe(s)+3O2(g)===2Fe2O3(s)  ΔH4‎ ‎3CO(g)+Fe2O3(s)===3CO2(g)+2Fe(s) Δ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A. ΔH1>0,ΔH3<0 B. ΔH2>0,ΔH4>0 C. ΔH1=ΔH2+ΔH3 D. ΔH3=ΔH4+ΔH5‎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ΔH1<0,ΔH3<0,A项错误;‎ B. 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ΔH4<0,反应CO2(g)+C(s)===2CO(g) 为吸热反应,ΔH2>0,B项错误;‎ C. ①C(s)+O2(g)===CO2(g) ΔH1;②CO2(g)+C(s)===2CO(g) ΔH2;③2CO(g)+O2(g)===2CO2(g) ΔH3;④2Cu(s)+O2(g)===2CuO(s) ΔH4;⑤CO(g)+CuO(s)===CO2(g)+Cu(s) ΔH5;由反应可知②=①-③,由盖斯定律得ΔH1=ΔH2+ΔH3,C项正确;‎ D. 由反应可知 ,由盖斯定律得,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盖斯定律:若一反应为二个反应式的代数和时,其反应热为此二反应热的代数和。也可表达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 ‎6.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1/2。甲、乙、丙、丁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是某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上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r(Y)>r(Z)>r(W)‎ B. 化合物N与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且原理相同 C. 含W元素的盐溶液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 Z与X、Y、W形成的化合物中,各元素均满足8电子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即乙为H2O2,乙和丁组成的元素相同,则丁为H2O,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则N为SO2,根据转化关系,M是单质,H2O2分解成O2和H2O,即M为O2,甲在酸中生成丙,丙为二元化合物,且含有S元素,即丙为H2S,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都为短周期元素,X为H,Y为O,如果W为S,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1/2,则Z为Na,如果Z为S,则W不符合要求;‎ ‎【详解】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即乙为H2O2,乙和丁组成的元素相同,则丁为H2O,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则N为SO2,根据转化关系,M是单质,H2O2分解成O2和H2O,即M为O2,甲在酸中生成丙,丙为二元化合物,且含有S元素,即丙为H2S,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都为短周期元素,X为H,Y为O,如果W为S,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1/2,则Z为Na,如果Z为S,则W不符合要求;‎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r(Na)>r(s)>r(O),故A错误;‎ B、SO2能使溴水褪色,发生SO2+Br2+H2O=2HBr+H2SO4,利用SO2的还原性,乙烯和溴水反应,发生的加成反应,故B错误;‎ C、含S元素的盐溶液,如果是Na2SO4,溶液显中性,如果是NaHSO4,溶液显酸性,如果是Na2SO3,溶液显碱性,故C正确;‎ D、形成化合物分别是NaH、Na2O/Na2O2、Na2S,NaH中H最外层有2个电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故D错误,答案选C。‎ ‎【点睛】微粒半径大小比较:一看电子层数,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三看电子数,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半径随着电子数的增多而增大。‎ ‎7.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①无色溶液中:K+,Cl—,Na+,H2PO4—,PO43—,SO42-  ‎ ‎②使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H)4]-,NO3-,S2—,SO32—‎ ‎③水电离的H+浓度c(H+)=10—12mol·L—1的溶液中:Cl—,HCO3—,NO3-,NH4+,S2O32—‎ ‎④加入Mg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NH4+,Cl—,K+,SO42- ‎ ‎⑤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Fe3+,MnO4—,NO3-,Na+,SO42- ‎ ‎⑥酸性溶液中:Fe2+,Al3+,NO3-,I—,Cl—,S2—‎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H2PO4-与PO43-离子之间能够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够大量共存,故①错误;‎ ‎②使pH=11的溶液中存在电离的氢氧根离子,CO32-、Na+、S2-、AlO2-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也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②正确;‎ ‎③室温下水电离的c(H+)=10-13mol/L的溶液为酸性或者碱性溶液,碳酸氢根离子能够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够大量共存,故③错误;‎ ‎④加入Mg能放出H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离子,NH4+、Cl-、Na+、SO42-离子之间不反应,也不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④正确;‎ ‎⑤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为酸性溶液,MnO4-、NO3-、Na+、Fe3+离子之间不反应,也不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⑤正确;‎ ‎⑥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能够含有碘离子、亚铁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够大量共存,故⑥错误;故可以共存的是②④⑤,C正确。‎ 答案选C。‎ ‎8.根据下列实验和现象,所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适量稀硝酸,再滴加少量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含有SO42-、SO32-、HSO3-中一种或几种 B 将纯碱和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 出现白色胶状沉淀 酸性:H2SO4>H2CO3>H2SiO3‎ C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 氧化性:Cl2>Br2>I2‎ D 试管a出现白色沉淀,试管b出现黄色沉淀 溶度积:Ksp(AgCl)>Ksp(AgI)‎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产生的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可以是BaSO4或AgCl,因此原溶液中也可以含有Ag+,A项错误;‎ B. 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说明发生反应: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根据酸与盐反应遵循“强酸制弱酸”原理,可以得出酸性:H2SO4>H2CO3>H2SiO3,B项正确;‎ C.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是因为Cl2与NaBr反应置换出Br2,可以得出氧化性:Cl2>Br2,而右边棉球变为蓝色,既可以是Cl2与KI反应置换出I2,也可以是Br2与KI反应置换出I2,无法得出氧化性:Br2>I2,C项错误;‎ D. 试管a中AgNO3溶液过量,当将试管a中溶液与试管b中NaI溶液混合时,AgNO3与NaI直接反应生成AgI黄色沉淀,不能证明Ksp(AgCl)>Ksp(AgI),D项错误;‎ 正确答案是B。‎ ‎9.化合物 (b)、(d)、(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A. b为苯,苯的同分异构体还有CH3—C≡C—C≡C—CH3等,故A错误;‎ B. b的二氯代物有3种,d的二氯代物有6种,p的二氯代物有3种,故B错误;‎ C. b、p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故C错误; ‎ D. d、p中都存在类似甲烷的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0.已知某有机物X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为C10H10O6‎ B. X在一定条件下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1 mol X分别与足量的Na、NaOH溶液、NaHCO3溶液反应,消耗这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4 mol、1 mol D. X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和酯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X的化学式为C10H10O6,故A正确;‎ B.含酚-OH,则X在一定条件下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故B正确;‎ C.醇-OH、酚-OH、-COOH均与Na反应,只有-COOH与NaHCO3溶液反应,酚-OH、-COOH、-COOC-与NaOH反应,且酯水解生成的苯酚结构也与NaOH反应,则1 mol X分别与足量的Na、NaOH溶液、NaHCO3溶液反应,消耗这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4 mol、1 mol,故C正确;‎ D.含-OH、-COOH均可发生酯化反应,但该有机物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不符合消去反应的结构特点,故D错误;‎ 答案选D。‎ ‎【点晴】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把握结构中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选项A中酯与NaOH反应及选项D中消去反应为解答的易错点。‎ ‎11.水杨酸冬青油、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水杨酸制冬青油的反应是取代反应 B. 阿司匹林的分子式为C9H8O4,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得水杨酸 C. 冬青油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4种 D. 可用NaOH溶液除去冬青油中少量的水杨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水杨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冬青油;‎ B.阿司匹林含有酯基,可水解生成水杨酸;‎ C.冬青油苯环不对称,含有4种H;‎ D.二者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详解】A.由水杨酸制冬青油,可与乙酸酐发生取代反应制得,选项A正确;‎ B.阿司匹林的分子式为C9H8O4,含有酯基,可水解生成水杨酸,选项B正确;‎ C.冬青油苯环不对称,含有4种H,则一氯取代物有4种,选项C正确;‎ D.二者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用碳酸氢钠除杂,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12.在实验室中,以一定浓度的乙醛—Na2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模拟乙醛废水的处理过程(如图),乙醛在两电极分别转化为乙醇和乙酸。下列对电解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以铅蓄电池为电源,则a极为Pb电极 B. 石墨Ⅱ电极附近的pH逐渐减小 C. 阳极反应为CH3CHO+H2O-2e-=CH3COOH+2H+‎ D. 每处理含8.8g乙醛的废水,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钠离子、氢离子向石墨II极移动,石墨II为电解池的阴极,b为电源的负极,a极为电源的正极,以铅蓄电池为电源,铅为负极,二氧化铅为正极,因此a极为PbO2电极,A错误;‎ B.在阴极氢离子、乙醛,得电子生成氢气和乙醇,电极反应式为4H++4e-=2H2↑,CH3CHO+2H++2e- = CH3CH2OH,溶液的pH逐渐变大,B错误;‎ C.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H3CHO失电子被氧化为乙酸,阳极反应为CH3CHO+H2O-2e-=CH3COOH+2H+,C正确;‎ D.8.8g乙醛其物质的量为0.2mol,有0.1mol乙醛在阳极被氧化:CH3CHO+H2O-2e-=CH3COOH+2H+,有0.1mol乙醛在阴极还原:CH3CHO+2H++2e- = CH3CH2OH,所以0.1mol乙醛发生氧化或还原均转移电子0.2NA,D错误;‎ 答案选C。‎ ‎1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序数之和为42,X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Y的最外层电子数,Z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W能形成酸性最强的含氧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熔点:Z>X B. Z与Y、W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 气态氢化物的沸点:X”、“< ”或“=”) k逆增大的倍数。 ‎ ‎②若在1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NO,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40%,则=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2a+2b+c)kJ•mol-1 (2). 1050K前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增大 (3). 20% (4). 4 (5). A (6). < (7). 0.25‎ ‎【解析】‎ ‎【分析】‎ ‎(1)利用盖斯定律解答。‎ ‎(2)①在1050K前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增大;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左移,NO的转化率降低。恒温恒压下体积分数等于物质的量分数。‎ ‎②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 ‎(3)A反应速率快,先达到平衡,故活化能最小。‎ ‎(4)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则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小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时,υ正=υ逆,故=c(N2)c2(CO2)/[c2(NO)c2(CO)]=K。‎ ‎【详解】(1)① SO2(g) + NH3•H2O(aq) =NH4HSO3(aq) △H1 = a kJ•mol-1;‎ ‎② NH3•H2O(aq) + NH4HSO3(aq) =(NH4)2SO3(aq) + H2O(l)△H2 = b kJ•mol-1;‎ ‎③ 2(NH4)2SO3(aq) + O2(g) =2(NH4)2SO4(aq) △H3= c kJ•mol-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2+②×2+③可得2SO2(g) + 4NH3•H2O(aq) + O2(g) = 2(NH4)2SO4(aq) + 2H2O(l)的△H =(2a+2b+c)kJ•mol-1,故答案为:(2a+2b+c)kJ•mol-1。‎ ‎(2)①在1050K前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增大;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左移,NO的转化率降低。根据反应C (s) + 2NO(g)N2(g) + CO2(g),假设加入1molNO,在1100K时,NO的转化率为40%,则△n(NO)=0.4mol,故n(CO2)=0.2mol,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故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20%,故答案为:1050K前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增大;20%。‎ ‎②根据反应C (s) + 2NO(g)N2(g) + CO2(g),假设加入1molNO,在1050K时, α(NO)=80%,平衡时n(NO)=0.2mol,n(N2)=0.4mol,n(CO2)=0.4mol,各物质的平衡分压p分(NO)=Pa,p分(N2)=×1.1×106Pa,p分(CO2)=×1.1×106Pa,故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p=×1.1×106Pa××1.1×106Pa÷( Pa)2=4,故答案为:4。‎ ‎(3)A反应速率快,先达到平衡,故活化能最小,故答案为:A。‎ ‎(4)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则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小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故k正增大的倍数小于k逆增大的倍数。故答案为:<。‎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时,υ正=υ逆,故=c(N2)c2(CO2)/c2(NO)c2(CO)=K,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平衡时c (NO)=c(CO)=0.6mol∙L-1,c(N2)=0.2 mol∙L-1,c(CO2)=0.4 mol∙L-1,故= c(N2)c2(CO2)/[c2(NO)c2(CO)]=(0.2×0.42)/(0.62×0.62)=20/81≈0.25,故答案为:0.25。‎ ‎20.铁氰化钾,化学式为K3[Fe(CN)6],主要应用于制药、电镀、造纸、钢铁生产等工业。其煅烧分解生成KCN、FeC2、N2、(CN)2等物质。‎ ‎(1)K3[Fe(CN)6]中所涉及的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填元素名称),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CN)2分子中存在碳碳键,则分子中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_______。‎ ‎(3)CO能与金属Fe形成Fe(CO)5,该化合物熔点为253 K,沸点为为376 K,其固体属于_________晶体。‎ ‎(4)下图是金属单质常见的两种堆积方式的晶胞模型。‎ ‎①铁采纳的是a堆积方式.铁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该晶体中原子总体积占晶体体积的比值为_________(用含π的最简代数式表示)。‎ ‎②常见的金属铝采纳的是b堆积方式,铝原子的半径为r pm,则其晶体密度为__________g·cm-3(用含有r、NA的最简代数式表示)。‎ ‎【答案】 (1). 铁 (2). N>C>Fe>K (3). 3:4 (4). 分子 (5). 8 (6). (7). ‎ ‎【解析】‎ ‎【分析】‎ ‎(1)K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9,价电子排布式为4s1,Fe的价电子排布为3d64s2,C的价电子排布为2s22p2,N的价电子排布为2s22p3;非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越大,且N的2p电子半满为稳定结构;‎ ‎(2)C≡N中含1个σ键、2个π键,HCN的结构式为H-C≡N;‎ ‎(3)熔点为253K,沸点为为376K,可知熔沸点低;‎ ‎(4)图a中Fe原子处于顶点与体心,是体心立方堆积,图b中Al原子处于顶点与面心,属于面心立方最密堆积,以此来解答。‎ ‎【详解】(1)基态K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简写式为[Ar]4s1,K3[Fe(CN)6]中所涉及的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Fe,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Fe>K,故答案为:[Ar]4s1;Fe;N>C>Fe>K;‎ ‎(2)(CN)2的结构式为N ≡C一C≡N,存在碳碳单键,则分子中σ键有3个,π键有4个,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3:4; 故答案为:3:4;‎ ‎(3)CO能与金属Fe形成Fe(CO)5,该化合物熔点为253K,沸点为为376K,其固体属于分子晶体;‎ ‎(4)①铁的a堆积方式为体心立方堆积,与一个铁原子最近的铁原子距离为立方体边长的,这样的原子有八个,所以铁的配位数为8;如图所示:,晶胞中铁原子数为:8×+1×=2,体心立方晶胞中r=,所以铁原子总体积=2×=2×= ,晶胞体积=a3,则该晶体中原子总体积占晶体体积的比值为。‎ ‎②②铝的b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堆积,晶胞中含有Al原子数为:8×+6×=4,则晶胞质量为:g;该晶胞结构侧面可用如图表示:,铝原子半径rpm=r×10-10cm,设晶胞边长为acm,晶胞边长a与铝原子的半径为r的关系为:2a2=(4r×10-10)2,解得a=r×10-10,所以晶胞体积为:(r×10-10)3cm3,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则晶体密度为:g÷(r×10-10)3cm3=g·cm-3。‎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