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抽测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抽测化学试题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化学试卷(100分 90分钟) 2020.1‎ 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试编号。‎ 本试卷共8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道小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道小题。‎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做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老师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14 Mg 24‎ 第I部分(选择题 共42分)‎ 本部分共1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请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1个选项。‎ ‎1.2019年国庆各省彩车标志物的主要成分属于无机非金属单质的是( )‎ A B C D 辽宁彩车 江苏彩车 浙江彩车 江西彩车 基础建设支柱——新中国第一炉钢水 超级计算机核心——我国自主研发的硅芯片 中共一大纪念木船——南湖红船 人间美学瑰宝——青花瓷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钢的主要成分铁是金属,A错;‎ B项、硅芯片的材料硅属于非金属单质,B正确;‎ C项、木船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物,C错;‎ D项、瓷器是硅酸盐材料,不是单质,D错;‎ 答案选B。‎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微粒数量关系正确的是( )‎ A. ‎2.4‎ g镁含1.2 NA个电子 B 1 mol钠与水反应生成1 mol H2‎ C. 标况下,‎22.4 L N2含NA个N原子 D. ‎1 L 0.1 mol/L NH3·H2O溶液含0.1 NA个OH−‎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一个镁原子含12个电子,‎2.4g镁含电子个数为:‎2.4g÷‎24g/mol×12×NAmol-1=1.2NA,故A正确;‎ B项、根据电子得失守恒,消耗1mol钠生成氢气0.5mol,故B错误;‎ C项、标况下,‎22.4升氮气含氮原子个数为:‎22.4L÷‎22.4L/mol×2×NAmol-1=2NA,故C错误;‎ D项、一水合氨是弱碱,不能完全电离,按完全电离计算则错误,故D错误;‎ 答案选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2O与H2O2互为同素异形体 B. 氡()质量数为86‎ C. CH3CH2OH与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D. HCl含非极性共价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同素异形体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A错;‎ B项、质量数标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该核素的质量数为222,B错;‎ C项、甲醇与二甲醚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同分异构体,C正确;‎ D项、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H和Cl形成极性键,D错;‎ 答案选C。‎ ‎4.下列物质可用于处理泄露的有毒物质Na2S的是( )‎ ‎①铁粉 ②KI ③双氧水 ④臭氧(O3) ⑤NaCl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 铁粉、② KI、⑤ NaCl不能和Na2S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处理泄露的有毒物质硫化钠,H2O2、O3均有强氧化性,能将S2-氧化,且还原产物无毒,所以③ 双氧水、④ 臭氧可用于处理Na2S。‎ 答案选B。‎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其分子结构中含醛基 B. 淀粉在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C. 油脂在体内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D. 鸡蛋清遇醋酸铅溶液发生盐析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银镜反应是检验醛基的方法,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A正确;‎ B项、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B正确;‎ C项、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在人体内水解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而被吸收,C正确;‎ D项、醋酸铅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D错;‎ 答案选D。‎ ‎6.短周期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2是红棕色气体,Z的周期数等于族序数,W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O,Al在N和O的左下方,半径比N、O都大,即:原子半径YAl(OH)3,金属性Mg>Al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A.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根离子,不能排除亚硫酸根等离子的干扰;‎ B.先滴加氯水,不能确定铁离子来源;‎ C.根据现象判断发生的反应,进而可以判断物质的还原性强弱;‎ D.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浓度不一定相等,因而无法进行比较。‎ ‎【详解】A项、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中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可能存在的+4价硫的化合物氧化成硫酸根离子,A选项错误;‎ B项、在先中先滴加氯水,无法确认检出的铁离子是原有溶液中存在的,还是Fe2+被氯水氧化来,B选项错误;‎ C项、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溶液下层呈橙红色,证明发生了反应:2Br-+Cl2=Br2+2Cl-,溴离子是还原剂,氯离子是还原产物,因为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所以Br−还原性强于Cl−,C选项正确;‎ D项、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的溶解性不同,因而所得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同,无法通过溶液的碱性比较化合物的碱性强弱,也就无法比较两者的金属性强弱,D选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1.Fe2+正确的检测方法是:先向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如果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氯水,此时若变红,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 ‎2.对比试验要控制好变量。‎ ‎12.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特尔以表彰其对于合成氨反应机理的研究,氮气和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部分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N2(g)+3H2(g)2NH3(g) △H = −92 kJ/mol A. 升高温度不能提高一段时间内NH3的产率 B. 图①→②过程吸热,图②→③过程放热 C. N2在反应过程中三键均发生断裂 D. 反应过程中存在−NH−、−NH2等中间产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在催化剂表面,氮气断开三键,并逐一与氢形成N一H键,最终形成氨气。‎ ‎【详解】A项、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所以在达到平衡前升高温度能提高一段时间内氨气的产率,A选项错误;‎ B项、图①→②是N≡N断裂过程,断键吸热;图②→③是N一H键形成过程,成键放热B选项正确;‎ C项、虽然本反应是可逆反应,但反应中,所有氮气均能断开三键,只是同时又有新的氮氮三键形成,因此体系中总含有氮气,C选项正确;‎ D项、从图中可知,断键产生的氮原子,能逐一和氢结合形成-NH-、-NH2和NH3,D选项正确;‎ 答案选A。‎ ‎【点睛】1、产率应分清是否为平衡产率:非平衡产率与反应速率和时间有关,平衡产率可用勒夏特列原理或化学平衡常数进行判断;‎ ‎2、对于可逆反应:在宏观上似乎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但在微观上,所有反应物均能转化,只是在反应的同时,产物又重新生成反应物,在宏观上看来,是反应物与产物的混合体系;可逆反应建立的是动态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但宏观上的含量保持相对不变。‎ ‎13.磷酸(H3PO4)是一种中强酸,常温下,H3PO4水溶液中含磷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微粒的浓度占各含磷微粒总浓度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3PO4的电离方程式为:H3PO43H++ PO43−‎ B. pH=2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粒有:H3PO4、H2PO4−、HPO42−、PO43−‎ C. 滴加NaOH溶液至pH=7,溶液中c(Na+)= c(H2PO4−)+‎2c(HPO42−)+‎3c(PO43−)‎ D. 滴加少量Na2CO3溶液,3Na2CO3+2H3PO4 =2Na3PO4+3H2O+3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图可知:随着PH值的增大,水溶液中各种含磷微粒的含量相应的发生改变:PH从0到4,H3PO4含量下降,H2PO4-含量上升,PH=2时,两者浓度相等,其它含磷微粒含量几乎为零;从4到10,H2PO4-含量下降,HPO42-含量上升,PH=7时,两者浓度相等,其它含磷微粒含量几乎为零;pH>10,HPO42-含量下降,PO43-含量上升,PH在虚线所标处两者浓度相等,其它含磷微粒含量几乎为零。根据图中各微粒的分布情况,结合弱电解质的电离,电中性原则及物质的基本性质可对各选项作出判断。‎ ‎【详解】A项、磷酸是三元中强酸,属于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应分步书写,A选项错误;‎ B项、由图可知,PH=2时,含磷微粒主要是H3PO4和H2PO4-,其它含量几乎为零,B错;‎ C项、根据电中性原则有:c(H+)+c(Na+)= c(H2PO4−)+‎2c(HPO42−)+‎3c(PO43−)+c(OH-),PH=7时,c(H+)=C(OH-),所以有:c(Na+)= c(H2PO4−)+‎2c(HPO42−)+‎3c(PO43−),C正确;‎ D项、生成二氧化碳的环境为酸性环境,在磷酸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得到的含磷产物主要是H2PO4-或HPO42-,D错;‎ 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中,要结合图来判断不同环境下的含磷微粒的存在形式。如D选项,要根据反应的量来判断反应后的溶液酸碱性,从而判断微粒的存在形式。‎ ‎14.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铜粉与下列试剂的反应,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铜粉,加入试剂后,立即塞上橡胶塞,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资料:Cu2++4NH3 [Cu(NH3)4]2+, [Cu(NH3)4]2+呈绛蓝色。‎ 装置 序号 试剂 现象 ‎①‎ ‎10 mL浓NH3·H2O,3 mLH2O 溶液变为绛蓝色,左侧水柱上升 ‎②‎ ‎10 mL浓NH3·H2O,3 mL H2O2‎ 溶液变为绛蓝色,且比①深 ‎③‎ ‎10 mL 20% HNO3溶液,3 mL H2O 溶液快速变蓝,产生无色气体,左侧水柱下降 ‎④‎ ‎10 mL 20% HNO3溶液,3 mL H2O2‎ 溶液变蓝比③慢,产生无色气体,左侧水柱下降 A. ①中实验现象说明O2参与了反应 B. ②中溶液颜色比①深可能是由于H2O2氧化Cu生成Cu2+‎ C. ③中左侧水柱下降可能是反应产生NO气体导致的 D. ④比③变蓝慢是由于H2O2分解造成自身消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为探究实验,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断:将铜氧化需要较强的氧化剂,实验①浓氨水不能氧化铜,因此可推测有其他氧化剂参与反应;实验②中过氧化氢有强氧性,可在一定条件下将铜氧化;③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将铜氧化;④中硝酸与过氧化氢两种氧化剂同时使用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影响。‎ ‎【详解】A项、溶液变为绛蓝色,说明铜被氧化;左侧水柱上升,说明装置内气体减少。由此推测,装置内的氧气在浓氨水的环境下将铜氧化,A选项正确;‎ B项、②中溶液颜色比①中的深,说明生成的含铜化合物浓度更高,对比可知,由于过氧化氢的存在,增大了铜的溶解量,B选项正确;‎ C项、根据现象及硝酸的强氧化性可知,铜被硝酸氧化,硝酸被还原成NO,C选项正确;‎ D项、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过氧化氢的存在对硝酸与铜的氧化反应起了干扰作用。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如果过氧化氢分解产生O2,则会与NO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与实验现象不相符,D选项错误;‎ 答案选D。‎ ‎【点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往往是根据实验的结论进行分析,做出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解题时应避免做出与实验结论不相符的推测。如本题的D选项的推测与实验现象就不相符。‎ 第II部分(非选择题,共58分)‎ ‎15.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与雾霾的形成有关(如图所示)。‎ ‎(1)过程①中NOx(x=1或2)发生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气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过程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已知:2H2S(g)+O2(g)=2S(s)+2H2O(l) △H1= -a kJ/mol S(s)+O2(g)=SO2(g) △H2= -b kJ/mol 家庭常用燃料液化石油气中含有微量H2S,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氧化 (2). NH3 (3). 2SO2+O22SO3 (4). 2H2S(g)+3O2(g) == 2SO2(g)+2H2O(l) △H= -(a+2b) kJ/mol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燃料产生的氮氧化物转化成最高价氮的氧化物,并和水反应生成硝酸,进一步与NH3生成铵盐;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最高价硫的氧化物SO3,并与水形成硫酸,进一步与氨气生成硫酸铵;两种铵盐和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形成雾霾。在此认识基础上对本题做出解答。‎ ‎【详解】(1)NO或NO2生成N2O5,N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氧化 ‎(2)与HNO3或H2SO4反应生成相应铵盐的气体是NH3,故答案为:NH3‎ ‎(3)SO2生成SO3需要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2SO2+O22SO3,故答案为:2SO2+O22SO3‎ ‎(4)由反应:2H2S(g)+O2(g)=2S(s)+2H2O(l) ①S(s)+O2(g)=SO2(g)②,由盖斯定律可知①+2×②得到H2S燃烧生成SO2的反应:2H2S(g)+3O2(g) =2SO2(g)+2H2O(l) △H,故△H=△H1+2△H2=-(a+2b) kJ/mol,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S(g)+3O2(g) =2SO2(g)+2H2O(l) △H =-(a+2b) kJ/mol,故答案为:2H2S(g)+3O2(g) = 2SO2(g) + 2H2O(l) △H =-(a+2b) kJ/mol ‎【点睛】焓变随热化学方程式变化的运算规则为:方程乘以某数,则焓变也乘以该数;方程相加减,则焓变也相加减。‎ ‎16.利用甲醇和水蒸气重整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气。甲醇和水蒸气重整的主要反应是:反应i:CH3OH(g)+H2O(g)CO2(g)+3H2(g) △H1= +49 kJ/mol。同时,存在副反应:反应ii:CH3OH(g)CO(g)+2H2(g) △H2= +91 kJ/mol ‎(1)反应i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是_______。‎ ‎(2)为探究条件对反应i平衡的影响,X、 Y(Y1、Y2)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Y一定时,反应i中H2O(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① X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_。‎ ‎② 判断Y1_______Y2(填“>”或“<”),理由是_______。‎ ‎(3)CO易使反应i的催化剂中毒,研究温度和投料比对甲醇转化率及重整气中CO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选择‎250℃‎、水/甲醇投料比为2作为最佳条件进行反应,原因是_______。‎ ‎②‎250℃‎时CO物质的量分数始终高于‎200℃‎时CO物质的量分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 (1). K= (2). 温度 (3). > (4). 反应i的正反应方向气体体积增大,当温度一定时,压强增大,反应向左移动,H2O(g)平衡转化率减小。 (5). 此条件下甲醇的平衡转化率最高,且CO的物质的量分数较小。 (6). 投料比一定,温度升高,反应ii向右移动,反应i也向右移动使c(CH3OH)减少而使反应ii左移,温度对反应ii的影响较后者大,所以整体表现为‎250℃‎时CO含量较高。‎ ‎【解析】‎ ‎【分析】‎ ‎(1)直接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即可表示出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2)反应i的特点是:气体分子数增多,水的平衡转化率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反应吸热,水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依此可判断图中X、Y分别代表的物理量以及Y1、Y2的关系。‎ ‎(3)从图中可知:随着水/甲醇投料比增大,甲醇转化率增大;CO的物质的量分数在‎200℃‎时减小不明显,在‎250℃‎时,随着水/甲醇投料比的增大而明显减小。根据这些特点及反应本身的特点,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可以对①、②小题进行解答。‎ ‎【详解】(1)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反应i:CH3OH(g)+H2O(g)CO2(g)+3H2(g) 的平衡常数K表达式是:K=,故答案为: K=‎ ‎(2)①.根据分析可知:反应i中,水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故X为温度符合题意,X为压强不符合题意,故X 表示温度;②.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水的平衡转化率下降,故Y2压强大于Y1的,故答案为:温度;>;反应i的正反应方向气体体积增大,当温度一定时,压强增大,反应向左移动,H2O(g)平衡转化率减小 ‎(3)①.一氧化碳能使催化剂中毒,所以在选择条件时,应在照顾甲醇转化率的同时,尽量减少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投料比时,‎250℃‎比‎200℃‎甲醇转化率高,且在水/甲醇投料比为2时,一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降低明显。所以反应选择‎250℃‎和水/甲醇投料比为2条件最佳,故答案为:此条件下甲醇的平衡转化率最高,且CO的物质的量分数较小 ‎②.反应i、ii均为吸热反应,所以温度高,均有利于向正向移动。i的正向移动使甲醇浓度降低,氢气浓度升高从而使抑制了反应ii的正向移动,使一氧化碳浓度下降;而ii的正向移动使CO含量升高,两个相反的影响总的结果根据图示可知:升高温度对反应ii的影响大于对反应i的影响,即温度在‎250℃‎时比‎200℃‎时CO物质的量分数高,故答案为:投料比一定,温度升高,反应ii向右移动,反应i也向右移动使c(CH3OH)减少而使反应ii左移,温度对反应ii的影响较后者大,所以整体表现为‎250℃‎时CO含量较高 ‎【点睛】1.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应尽量放大有利因素、减小不利因素,综合权衡才能最终确定;‎ ‎2.化学是门实验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多种多样,特别是在对反应的影响方向相反时,需要根据实验的结果判定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17.抗癌药物乐伐替尼中间体M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i. (R代表烃基)‎ ii. 有机物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CH3O)3CH的键线式为 ‎(1)A中含有苯环,两个取代基处于邻位,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_______。血液中A的浓度过高能使人中毒,可静脉滴注NaHCO3溶液解毒。A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B生成C的过程中,B发生了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 ‎①分子中含有硝基且直接连在苯环上 ‎②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苯环上有两种化学环境相同的氢原子 ‎③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5)F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三组峰,峰面积之比为2:1:1,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6)H生成J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7)已知E+K→L+CH3OH,K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答案】 (1). 羟基、羧基 (2). +NaHCO3→+H2O+CO2↑ (3). 还原 (4). +CH3OH+H2O (5). 或或或 (6). HOCH2CH2CH2OH+O2 OHCCH2CHO+2H2O (7). + +H2O (8). ‎ ‎【解析】‎ ‎【分析】‎ 合成E的路线: A分子式为C7H6O5,根据(1)信息,A 含有苯环、两个取代基(处于邻位),则A分子中的两个官能团只能是-OH和-COOH,所以A为;A→B是苯环上的硝化反应,根据L的结构可知,硝化的位置在羧基的对位,所以B为:;对比L可知,B→C是-NO2的还原,所以C为:;反应C→D,先按信息 i. (此处R代表为-CH3)方式反应,再将产物酸化后得D:;D再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得E:。‎ 合成K的路线:F分子式为C3H8O2,已饱和,能氧化成G(失4个H),并进一步氧化成H(加2个O),结合小题(5)信息可知:F、G、H分别为HOCH2CH2CH2OH、OHCCH2CHO、;根据E结构可对L分子沿虚线处切割:,再根据(7)信息(E+K→L+CH3OH)和K的分子式(C8H10O5),可推出K的结构简式是;根据J的分子式和K的结构可对K分子沿虚线处切割:,从而推出J的结构为:。‎ 在以上推导的结果基础上,可对各个小题进行解答。‎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推导的结果可知:A为;因为酸性强弱关系为:羧基>碳酸>酚羟基,所以A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HCO3→+H2O+CO2↑,故答案为:羟基、羧基 +NaHCO3→+H2O+CO2↑‎ ‎(2)B生成C的过程中,B失去2个O,加了2个H,加氢失氧是还原反应,故答案为:还原 ‎(3)根据以上分析推导的结果可知: D为,E为,反应为:+CH3OH+H2O,故答案为:+CH3OH+H2O ‎(4)由条件①分子中含有硝基且直接连在苯环上,结合D的结构可知,苯环上的取代基由一个不饱和度,而硝基不饱和度为1,所以其它取代基均饱和, ‎ 再根据条件②(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苯环上有两种化学环境相同的氢原子)‎ 和③(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可推出符合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或或或,故答案为:或或或 ‎(5) 根据以上分析推导的结果可知:F、G分别为HOCH2CH2CH2OH、OHCCH2CHO,则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HOCH2CH2CH2OH+O2 OHCCH2CHO+2H2O,故答案为:HOCH2CH2CH2OH+O2 OHCCH2CHO+2H2O ‎(6) 根据以上分析推导的结果可知:H为,J为 ,H生成J的化学方程式是:+ +H2O,故答案为:+ +H2O ‎(7) 根据以上分析推导的结果可知:K的结构简式是:,故答案为:‎ ‎【点睛】1.进行有机推导时,要充分结合题干和小题中所给信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正向、逆向或正逆结合进行推导。本题生成E的线路主要采用正向推导,也结合了逆向推导,生成K的线路采用正逆结合推导。‎ ‎2.有机反应一般结构变化比较小,可采用切断法对复杂分子进行分析,推出合成它的较小分子。本题J和K的推导是难点,如果采用分析中所用的切断法,则较易推出其大致结构,再根据其它信息就可以推出其结构。‎ ‎18.LiCoO2是锂离子电池最早使用的电极材料,利用原钴矿(含Cr2O3、NiS等杂质)制备LiCoO2的工艺流程如下:‎ 资料:i. 在含一定量Cl−的溶液中,钴离子以CoCl42-形式存在:Co2++4Cl−CoCl42−‎ ii. CoCl42−溶于有机胺试剂,有机胺不溶于水。‎ iii. 盐酸溶液中,有机胺试剂对金属离子的溶解率随盐酸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1)步骤ii选用盐酸的浓度应为__________。‎ a. 4 mol/L b. 6 mol/L c. 10 mol/L ‎(2)从平衡移动角度解释步骤ⅲ中加入NaCl固体的目的_____________。‎ ‎(3)步骤iv的操作是_______。‎ ‎(4)步骤vi用(NH4)2CO3作沉淀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碱式碳酸钴(Co2(OH)2CO3)。实验测得在一段时间内加入等量(NH4)2CO3所得沉淀质量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 ‎(5)步骤viii中Co3O4 和Li2CO3 混合后,鼓入空气,经高温烧结得到LiCo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6)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充、放电过程中,Li+在LiCoO2电极和碳电极之间传递。电池的总反应为:LixC + Li1-xCoO‎2 ‎C+LiCoO2‎ ‎①放电时,电池的负极是______。‎ ‎②充电时,电池的阴极反应式是______。‎ ‎【答案】 (1). c (2). 加入NaCl固体,溶液中Cl−浓度增大,平衡Co2++4Cl− CoCl42−右移,CoCl42−浓度增大,提高其在有机胺试剂中的浓度。 (3). 分液 (4). 温度过高,碳酸铵分解(或NH4+和CO32-水解程度增大),碳酸铵浓度降低,沉淀质量减少。 (5). 4Co3O4 + 6Li2CO3 + O2 12LiCoO2 + 6CO2 (6). LiCoO2 (7). Li1-xCoO2+xLi++xe−== LiCoO2‎ ‎【解析】‎ ‎【分析】‎ 分析流程图,结合提供的资料,该工艺流程过程为:处理后的原钴矿用盐酸浸取后钴溶解,溶液中含Cr3+、Ni2+等杂质;在氯化钠共同作用下,Co2+大量转化成CoCl4-,用有机胺试剂萃取,经分液后与水中杂质分离;在洗脱过程中又重新转化成CoCl2溶液,再与加入的碳酸铵发生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钴,煅烧后又生成四氧化三钴,最后与碳酸钠烧结成产品LiCoO2。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图表及相关知识可解各小题。‎ ‎【详解】(1)分析所给图可知:盐酸浓度为4mol/L、6moI/L时,杂质的含量虽然低,但Co2+的溶解率也低;盐酸浓度为10mol/L时,Co2+的溶液率很高,而杂质溶解率低,故应选择10mol/L,答案为:C ‎(2)步骤iii的目的是尽可能把二价钴转化成CoCl4-,根据反应Co2++4Cl− CoCl42−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增大了Cl-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了Co2+的转化率,故答案为:加入NaCl固体,溶液中Cl−浓度增大,平衡Co2++4Cl− CoCl42−右移,CoCl42−浓度增大,提高其在有机胺试剂中的浓度 ‎(3)有机胺试剂与水不相溶,故可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答案为:分液 ‎(4)由图可知,在一段时间内加入等量碳酸铵所得沉淀质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因考虑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一方面,温度高有利于CO32-和Co2+的水解,从而有利于生成碱式碳酸钴;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使碳酸铵的双水解程度增大,致使碳酸铵分解,浓度降低,溶液碱性下降,不利与Co2+的水解成Co(OH)2CO3,故答案为:温度过高,碳酸铵分解(或NH4+和CO32-水解程度增大),碳酸铵浓度降低,沉淀质量减少 ‎(5)不难写出步骤viii的反应为:4Co3O4 + 6Li2CO3 + O2 12LiCoO2 + 6CO2,故答案为:4Co3O4 + 6Li2CO3 + O2 12LiCoO2 + 6CO2‎ ‎(6)根据电池反应LixC + Li1-xCoO‎2 ‎C+LiCoO2:‎ ‎①.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质变化为LiCoO2→Li1-xCoO2,电极是LiCoO2,答案为:LiCoO2‎ ‎②.充电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物质的变化为:Li1-xCoO2 →LiCoO2,电极反应式:Li1-xCoO2+xLi++xe−== LiCoO2,故答案为:Li1-xCoO2+xLi++xe−== LiCoO2‎ ‎【点睛】在小题(1)中,要优先考虑原料的利用率。‎ 在小题(4)中,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要以根据实验结果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19.某实验小组探究AgNO3溶液与Na2SO3溶液的反应。‎ 实验I 操作 现象 滴加5滴0.1mol/L Na2SO3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测得混合溶液pH=5‎ 继续滴加0.1mol/L Na2SO3溶液,振荡 白色沉淀增多,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消失,测得混合溶液pH=9‎ 资料:Ag2SO3,白色固体,难溶于水;Ag2SO4,白色固体,微溶于水;AgOH,白色固体,常温下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棕褐色固体。‎ ‎(1)测得0.1mol/L Na2SO3溶液pH=10,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 ‎(2)实验小组对白色沉淀的成分提出猜想:‎ ‎①可能含Ag2SO3。‎ ‎②可能含Ag2SO4,理由是________。‎ ‎③可能含AgOH。‎ 实验产生的白色沉淀放置一段时间后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猜想③。‎ ‎(3)检验白色沉淀的成分 ‎(资料:Ag++2S2O32−Ag(S2O3)23−,Ag(S2O3)23−在溶液中稳定存在。)‎ 测得沉淀C质量小于沉淀B,试剂1和试剂2分别是_____、______,说明白色沉淀是Ag2SO3和Ag2SO4的混合物。‎ ‎(4)探究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实验小组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II 实验III 实验操作 现象 沉淀溶解 ‎① 补充实验III的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证明SO32−使白色沉淀溶解。‎ ‎② 查阅资料:Ag2SO3能溶于过量Na2SO3溶液中形成Ag(SO3)23−。白色沉淀中含有Ag2SO4,但还能全部溶解于Na2SO3溶液的原因是______。‎ ‎(5)探究AgNO3溶液与Na2SO3溶液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IV 操作 现象 步骤i:滴加一定体积0.1 mol/L Na2S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步骤ii:再加入NaOH溶液调pH=14,振荡 白色沉淀变黑,经检验为Ag 步骤ii中Ag2SO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6)综合实验I和IV,说明AgNO3溶液与Na2SO3溶液的反应类型与_______有关。‎ ‎【答案】 (1). SO32−+H2OHSO3−+OH− (2). SO32−可能被O2氧化 (3). Ba(NO3)2溶液 (4). 盐酸溶液 (5). 操作:滴加NaOH溶液至pH=9,现象:白色沉淀不溶解 (6). Ag2SO4微溶,溶液中存在SO32−,Ag2SO4易转化为更难溶的Ag2SO3,进而被Na2SO3溶液溶解。 (7). Ag2SO3+2OH−== 2Ag+SO42−+H2O (8). 反应物的相对浓度、pH ‎【解析】‎ ‎【分析】‎ 试验I在AgNO3溶液中滴加Na2S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以考虑生成Ag2SO3沉淀;同时考虑亚硫酸盐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又可以考虑白色沉淀中有Ag2SO4;加入的Na2SO3溶液呈碱性,所以还可以考虑AgOH。随着Na2SO3溶液滴入量的增加,PH值也逐渐增大,沉淀先增加后溶解,可见该反应与反应物的用量和PH有关。‎ 小题(3)是对于白色沉淀的检验:用Na2S2O3溶液溶解沉淀,使Ag+结合成Ag(S2O3)23−而溶解,释放出白色沉淀中的阴离子,再用可溶钡盐+盐酸检验可能的SO32−和SO42−。‎ 小题(4)是对于白色沉淀溶解的原因探究:根据所给信息,沉淀的溶解应是生成了Ag(SO3)23−。溶解过程中有两个量在变:Na2S2O3的量和PH,因此可从这两方面进行探究。‎ 小题(5)是探究AgNO3溶液与Na2SO3‎ 溶液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可直接判断。‎ ‎【详解】(1) Na2S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弱酸根离子SO32−的水解:SO32−+H2OHSO3−+OH−,故答案为:SO32−+H2OHSO3−+OH−‎ ‎(2)+4价硫的还原性较强,易被氧化。根据实验环境,可考虑Ag+或O2,由于Ag+的还原产物Ag为黑色,可排除,所以可能产生Ag2SO4的理由是SO32−可能被O2氧化,故答案为:SO32−可能被O2氧化 ‎(3) 对于白色沉淀的检验:用Na2S2O3溶液溶解沉淀,使Ag+结合成Ag(S2O3)23−而溶解,释放出白色沉淀中的阴离子,再用可溶钡盐将可能的SO32−和SO42−沉淀,分离出的沉淀用盐酸溶解,如果能全溶解,则不含SO42−,如果不能全溶解,则含SO42−,故答案为:Ba(NO3)2溶液;盐酸溶液 ‎(4) ①为证明是SO32−是使白色沉淀溶解的原因,本题设计了对照试验,为此要控制好变量,排除溶液PH值的影响,即应在对照组的白色沉淀中滴加NaOH溶液至PH=9,故答案为:操作:滴加NaOH溶液至pH=9,现象:白色沉淀不溶解 ‎ ‎②Ag2SO4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Ag2SO4(s) Ag+(aq)+ SO42−(aq),加入的SO32−将Ag+结合成溶解性更小的Ag2SO3,c(Ag+)降低,促进Ag2SO4转化成Ag2SO3,并进一步转化成Ag(SO3)23−,直至完全溶解,故答案为:Ag2SO4微溶,溶液中存在SO32−,Ag2SO4易转化为更难溶的Ag2SO3,进而被Na2SO3溶液溶解 ‎(5) 试验IV通过改变沉淀所在环境的PH来探究AgNO3溶液与Na2SO3溶液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试验现象及产物可知,加入NaOH溶液至pH=14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Ag,可知S应被氧化成SO42−,所以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Ag2SO3+2OH−== 2Ag+SO42−+H2O,故答案为:Ag2SO3+2OH−== 2Ag+SO42−+H2O ‎(6) 根据试验I和IV及以上分析可知: AgNO3溶液与Na2SO3溶液在PH=5时先生成Ag2SO3,发生是复分解反应;如果提高Na2SO3溶液的相对浓度(即加入过量的Na2SO3溶液至PH=9)又溶解为络合离子Ag(SO3)23−;而如果提高碱性至PH=14时生成的是Ag和SO42−,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两者的反应类型与反应物的相对浓度、pH都有关,故答案为:反应物的相对浓度、pH ‎【点睛】探究实验的两个问题:‎ ‎1.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根据题给已知的实验现象,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对现象的分析要细致,特别要注意现象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联性。‎ ‎2.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应先明确问题所在,再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本题(4)‎ 中,为探究白色沉淀溶解的原因,应先分析白色沉淀溶解过程中什么在变化、如何变化,找出可能的相关因素(本小题为亚硫酸钠的量和PH值),再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实验设计。否则思路不清,会造成无的放失。‎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