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重庆市朝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朝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0分) 1.反应C(s)+CO2(g)=2CO(g)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可以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 ①增加少量C(s) ②升高温度 ③体积不变,再通入CO2 ④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⑤体积不变,再通入He ⑥压强不变,再通入He.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详解】①C为固体,浓度视为常数,因此该反应中加入C,反应速率无变化,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体积不变,再通入CO2,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③符合题意; ④缩小容器的体积,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④符合题意; ⑤体积不变,说明容器为恒容状态,再通入He,组分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压强不变,再通入He,体积增大,组分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故⑥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示,选项D符合题意。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在无色溶液中:NH4+、Fe2+、SO42-、CO32- B. 在含大量Ba2+的溶液中:NH4+、Na+、Cl-、OH- C. 在强碱性溶液中:Na+、K+、SO42-、HCO3- D. 在强酸性溶液中:K+、Fe2+、Cl-、SO42- 【答案】D 【解析】 【详解】A.Fe2+为有色离子,且Fe2+、CO32-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NH4+、OH-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HCO3-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强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H+,K+、Fe2+、Cl-、SO42-之间不反应,都不与H+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3.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B. 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ⅥA族 C. 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Z的弱 D. M的原子半径比Y的原子半径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所给四种短周期元素因只有M为金属元素,故M只能为Al元素,则X为Si元素,Y为N元素,Z为O元素。 A.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NO3,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2SiO3,酸性HNO3>H2SiO3,故A错误; B.Z为O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故B正确; C.非金属性Si<O,则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弱,故C正确; D.电子层数越多,则原子的半径越大,故Al的原子半径比N的原子半径大,故D正确。 故选A。 4.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υ(NH3)、υ(O2)、υ(NO)、υ(H2O) 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4/5υ(NH3)=υ(O2) B. 5/6υ(O2)=υ(H2O) C. 2/3υ(NH3)=υ(H2O) D. 4/5υ(O2)=υ(NO) 【答案】D 【解析】 【详解】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则υ(NH3):υ(O2 ):υ(NO):υ(H2O)=4:5:4:6,即υ(NH3)=υ(O2)、υ(O2)=υ(H2O)、υ(NH3)=υ(H2O)、υ(O2)=υ(NO),故答案为D。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B. 摩尔(mol)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C. H2SO4的摩尔质量(M)是98 D. 气体摩尔体积(Vm)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答案】B 【解析】 【详解】A、12g中所含有的碳原子个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是6.02×1023,错误; B、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正确; C、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错误; D、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错误; 答案选B。 6.浓度均为1mol/L的KCl、CuCl2、AlCl3三种溶液,分别与AgNO3溶液反应,当生成的AgCl沉淀的质量之比为3:2:1时,所用KCl、CuCl2、AlCl3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 ) A. 9:6:2 B. 9:3:1 C. 6:3:2 D. 6:3:1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种溶液中均发生反应Ag++Cl-=AgCl↓,生成的AgCl沉淀的质量之比为3:2:1,则KCl、CuCl2、AlCl3含有的氯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3:2:1,则n(KCl):n(CuCl2):n(AlCl3)=3::=9:3:1,浓度相同体积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9:3:1,故合理选项是B。 7.某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以Li2CO3、K2CO3为电解质,以C4H10为燃料,该电池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为C4H10,b为CO2 B. 在熔融电解质中,CO32-向正极移动 C. 此电池在常温时也能工作 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4H10-26e-+13CO32-=17CO2↑+5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根据电子流向知,左边电极是负极、右边电极是正极,所以a为,b为,故A错误; B.原电池放电时,阴离子移向负极,故CO32-向负极移动,故B错误; C.电解质熔融碳酸盐,需要高温条件,常温下不能工作,故C错误;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4H10-26e-+13CO32-=17CO2↑+5H2O,故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是一种酸性燃料电池酒精检测仪,具有自动吹气流量侦测与控制的功能,非常适合进行现场酒精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流由O2所在的铂电极经外电路流向另一电极 B. O2所在的铂电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C. 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D. 微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大小而计算出被测气体中酒精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氧气得到电子被还原成H2O,氧气在正极反应,所以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呼出气中的乙醇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醋酸,在负极反应。 【详解】A. 氧气的一极为正极,是电流流出的一极,电流由O2 所在的铂电极经外电路流向另一电极,故A项正确;B. O2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项正确;C. 根据图示,乙醇失去电子生成醋酸,电极反应式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故CH3CH2OH+3H2O-12e-2CO2+12H+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D. 酒精的多少意味着电流的大小,故微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大小而计算出被测气体中酒精的含量,故D项正确。故选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 B. Na2O2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 O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 Na2O2遇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后,石蕊试纸最终变成蓝色 D. 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 Na2CO3和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钠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Cu2+=2Na++Cu(OH)2↓+H2↑,选项A错误; B、Na2O2和水反应时,氧元素由-1价变为0价,故当生成0.1 mol O2时转移0.2NA个电子,选项B正确; C、Na2O2与水反应产生NaOH和O2,NaOH电离产生OH-使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由于Na2O2具有强的氧化性,会使蓝色试纸变为白色,所以石蕊试纸最终变成白色,选项C错误; D、Na2CO3的性质稳定,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不能分解,而NaHCO3能分解,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0.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作为还原剂,已知25.0mL0.0100mol/L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S2O32-将转化成( ) A. S2- B. S C. SO42- D. SO32- 【答案】C 【解析】 【详解】完全转化为Cl-,被氧化,S元素化合价升高,令氧化产物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m,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得:,解得,所以转化为:SO42- ,故C正确, 故选C。 11.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D. 反应物A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可逆反应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注意该反应中A为固态,且反应恰好气体的体积不变。 【详解】A.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容器中的压强始终不发生变化,所以压强不变不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A选; B.该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所以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会变,当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B不选; C.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而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如果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说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 D.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所以A的质量不变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选, 答案选A。 12.实验过程中,下列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A. Ba(OH)2溶液中滴入H2SO4溶液 B. 醋酸溶液中滴入氨水至过量 C.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D. NH4Cl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导电能力的大小,要比较单位体积内离子浓度的大小。 A、氢氧化钡是强电解质,加入硫酸后,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导电能力下降直至为零,然后随着H2SO4溶液的滴入,导电性增强,A错误; B、醋酸是弱酸,导电能力不大,加入氨水后,生成醋酸铵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增强,导电性变化大,B错误; C、氢氧化钙是强电解质,通入二氧化碳后会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导电能力几乎变为零,再通入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氢钙,导电性又会逐渐增强,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较大,C错误; D、氯化铵为强电解质,加入NaOH后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和强电解质NaCl,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大,故导电性变化不大,D正确; 答案选D。 13.实验室里也可以利用以下反应制取少量氯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8H2O+5Cl2↑,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KMnO4中的锰元素被氧化 B. 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HCl在反应中只做还原剂 D. 每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KMnO4中的锰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故A错误; B.Cl2是由HCl失电子得来的,是氧化产物,不是还原产物,故B错误; C.HCl在反应中一部分价态升高,一部分价态不变,表现出还原性和酸性,故C错误; D.由2HCl~Cl2~2e-可知,每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D正确; 故选D。 14.X、Y、Z均是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 B. 氢化物的稳定性:X>Z C. 离子半径:X2->Y+>Z- D. 原子序数:X>Y>Z 【答案】D 【解析】 【详解】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则X为第ⅥA族元素,Z为ⅦA族元素;Y+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Y在Z的下一周期,则Y为Na元素,Z为F元素,X、Y同周期,则X为S元素。 A.X、Y、Z分别为S、Na、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6、1、7,故A错误; B、氢化物的稳定性:HF>H2S,故B错误; C、Na+、F-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F->Na+,故C错误; D、X、Y、Z原子序数分别为16、11、9,原子序数:X>Y>Z,故D正确。 故选D。 15.在AlCl3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理论上,加入NaOH的体积和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的示意图如下,b处NaOH的体积为1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混合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为0.2mol B. NaOH的浓度为0.5 mol/L C. 在b点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AlO2 D. 图中线段oa:ab=5:1 【答案】D 【解析】 【分析】AlCl3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沉淀,加入aLNaOH溶液时,沉淀达最大值共0.2mol,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继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铝与NaOH反应逐渐溶解,在bL时,即再继续滴加NaOH溶液(b-a)L时,氢氧化铝完全溶解,沉淀为氢氧化镁0.1mol,溶液为NaCl、NaAlO2溶液,据此解答。 【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和Al原子守恒有:n(NaAlO2)=n(AlCl3)=n[Al(OH)3]=0.1mol,故A错误; B、在bL时,溶液为NaCl、NaAlO2溶液,由图象可知:n[Al(OH)3]=0.1mol,n(Mg(OH)2]=0.1mol,根据Mg原子守恒有n(MgCl2)=n(Mg(OH)2]=0.1mol,根据Al原子守恒有n(NaAlO2)=n(AlCl3)=n[Al(OH)3]=0.1mol,由Cl原子守恒有n(Cl)=n(NaCl)=2n(MgCl2)+3n(AlCl3)=2×0.1mol+3×0.1mol=0.5mol,由Na原子守恒有n(NaOH)=n(NaCl)+n(NaAlO2 )=0.5mol+0.1mol=0.6mol,所以c(NaOH)=0.6mol÷1L=0.6mol/L,故B错误; C、在bL时,即再继续滴加NaOH溶液(b-a)L时,氢氧化铝完全溶解,沉淀为氢氧化镁0.1mol,溶液为NaCl、NaAlO2溶液,故C错误; D、加入aLNaOH溶液时,沉淀达最大值共0.2mol,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在bL时,即再继续滴加NaOH溶液(b-a)L时,氢氧化铝与NaOH恰好反应,氢氧化铝完全溶解,沉淀为氢氧化镁0.1mol,溶液为NaCl、NaAlO2溶液,所以两部分NaOH溶液的体积之比等于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即为n(NaCl)与n(NaAlO2)之比,故oa:ab=a:(b-a)=0.5mol:0.1mol=5:1,故D正确。 故选D。 16.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2(g)2CO(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气体分压(P分)=气体总压(P总)×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50℃时,若充入惰性气体,ʋ正,ʋ逆 均减小,平衡不移动 B. 650℃时,反应达平衡后CO2的转化率为25.0% C. T℃时,若充入等体积的CO2和CO,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925℃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P=24.0P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反应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当550℃时,若充入惰性气体,容器的容积扩大,使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小,因此ʋ正,ʋ逆 均减小,由于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最大的正反应方向移动,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在650℃时,反应达平衡后CO的体积分数是40%,则CO2的体积分数是60%,假设平衡时总物质的量是1 mol,则反应产生CO 0.4 mol,其中含有CO2 0.6 mol,反应产生0.4 molCO消耗CO2的物质的量是0.2 mol,因此CO2转化率为0.2 mol÷(0.6 mol+0.2 mol)×100%=25.0%,B正确; C.T℃时,平衡时CO2和CO的体积分数都是50%,若充入等体积的CO2和CO,化学平衡不移动,C错误; D.925℃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P=,D错误。 答案选B。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17.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1)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①中实验现象为___,证明SO2是___气体; (3)②中品红溶液___,证明SO2有___; (4)③中现象是___,写出SO2与H2O2的化学方程式___; (5)④中现象是___,证明SO2有___性; (6)⑤的作用是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答案】(1).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 酸性 (4). 褪色 (5). 漂白性 (6).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7). SO2+H2O2=H2SO4 (8). 溶液褪色 (9). 溶液褪色 (10). 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11). 2NaOH+SO2=Na2SO3+H2O 【解析】 【分析】根据图中反应装置中的反应物的性质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根据实验装置图及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并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详解】(1)⑥中为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故答案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①中为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硫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亚硫酸为弱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答案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酸性; (3)②中为品红溶液,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故答案为:褪色;漂白性; (4)③中中价S具有氧化性,硫化氢中-2价S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硫能把硫化氢氧化成单质硫,本身被还原成单质硫,反应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所以③中现象是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与反应,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两者反应:,故答案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5)④中碘水具有氧化性,溶液颜色为紫红色,中价S具有还原性,两者发生:,溶液褪色,该反应中二氧化硫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溶液褪色;还原; (6)⑤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防止污染空气;。 18.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燃料、香料等工业,在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常用如图装置来制备乙酸乙酯。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已知: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乙醇 0.79 -114.5 78.4 与水互溶 乙酸 1.05 16.6 118.1 易溶于水、乙醇 乙酸乙酯 090 -83.6 77.2 微溶于水,能溶于乙醇 Ⅰ制备粗品(图1) 在A中加入少量碎瓷片,将三种原料依次加入A中,用酒精灯缓慢加热,一段时间后在B中得到乙酸乙酯粗品。 (1)浓硫酸、乙醇、乙酸的加入顺序是___,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长导管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 (3)B中盛装的液体是___,收集到的乙酸乙酯在___层(填“上”或“下”)。 Ⅱ.制备精品(图2) 将B中的液体分液,对乙酸乙酯粗品进行一系列除杂操作后转移到C中,利用图2装置进一步操作即得到乙酸乙酯精品。 (4)C的名称是___。 (5)实验过程中,冷却水从___口进入(填字母);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左右。 【答案】(1). 乙醇→浓硫酸→乙酸 (2).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3). 防止暴沸 (4). 冷凝回流 (5). 饱和碳酸钠 (6). 上 (7). 蒸馏烧瓶 (8). b (9). 77.2 【解析】 【分析根据乙酸、乙醇的性质分析制取乙酸乙酯实验中的操作顺序,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根据装置图分析相关装置的作用;根据乙酸乙酯的难溶性分析在实验中的现象;根据蒸馏原理及题干信息中物质的性质分析分离操作中注意事项。 【详解】(1)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乙醇中含有少量水,应将浓硫酸加入到乙醇中,防止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液体飞溅,则加入药品的顺序为先在大试管中注入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浓硫酸和乙酸(乙酸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即加入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A中发生的反应是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发生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由于生成的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2℃,要得到液态乙酸乙酯,导管除了导气外还具有冷凝作用,便于乙酸乙酯冷凝回流,故答案为:防止暴沸;冷凝回流; (3)为了除去乙酸乙酯中的杂质乙酸和乙醇,一般要把乙酸乙酯蒸气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则乙酸乙酯在上层,水溶液在下层;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上; (4)装置C的名称是蒸馏烧瓶,故答案为:蒸馏烧瓶; (5)为了增加冷凝效果,冷却水从下(b)口进入,冷却水与气体形成逆流,冷凝效果更好,更容易将冷凝管充满水,以防蒸气入口处骤冷骤热使冷凝管破裂,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馏分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2℃,故收集产品应控制温度在77.2℃左右,故答案为:b;77.2。 19.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填选项),实验现象为___,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2)装置C中盛放烧碱稀溶液,目的是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3)能证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为___。(填序号) ①氯原子比硫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②次氯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 ③比Cl-还原性强 ④比H2S稳定 (4)若B瓶中盛放KI溶液和CCl4试剂,实验后,振荡、静置,会出现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实验现象,若B瓶中通入标准状况下44.8L氯气全部参加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 【答案】(1). A (2). 产生淡黄色沉淀 (3). Na2S+Cl2=2NaCl+S↓ (4). 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5). Cl2+2OH-=Cl-+ClO-+H2O (6). ①③④ (7). 4mol 【解析】 【分析】(1)从置换反应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分析,氯气能把硫元素从其硫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来; (2)氯气为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 (3)利用非金属与氢气化合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等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以此来解答; (4)氯气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 【详解】(1)要在C中发生氯气置换出硫的反应,在给定试剂中只能选取溶液,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S2-=2Cl-+S↓;反应中有淡黄色沉淀生产,故答案为:A;产生淡黄色沉淀;Na2S+Cl2=2NaCl+S↓; (2)氯气为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装置C中盛放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Cl2+2OH-=Cl-+ClO-+H2O; (3)能证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①氯原子比硫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形成离子,得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故正确;②通过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可以比较非金属性,不能比较其氧化性,故错误;③S2-比Cl-还原性强,根据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来判断,故正确;④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故正确;故选①③④,故答案为:①③④; (4)氯气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加试剂,溶液会分层,下层为碘单质和,所以下层呈紫色,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若B瓶中通入标准状况下氯气的物质的量为,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2mol=4mol,故答案为:4mol。 20.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并进行相关探究。 资料查阅: 实验探究: 该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___。 (2)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是a→___→e(填操作的编号)。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熄灭酒精灯,冷却 c.在“气体入口”处通入干燥HCl d.点燃酒精灯,加热 e.停止通入HCl,然后通入N2 (3)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物质由白色变为蓝色,C中试纸的颜色变化是___。 (4)装置D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探究反思: (5)反应结束后,取出CuCl产品进行实验,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的CuCl2或CuO杂质,根据资料信息分析: ①若杂质是CuCl2,则产生原因是___。 ②若杂质是CuO,则产生的原因是___。 【答案】(1). 球形干燥管 (2). c→d→b (3). 先逐渐变为红色,后褪色 (4). Cl2+2OH-=Cl-+ClO-+H2O (5). 加热时间不足或温度偏低 (6). 通入HCl的量不足 【解析】 【分析】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为抑制水解,气体入口通入HCl气体,然后加热A处试管,X为球形干燥管,X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可知CuCl2•2H2O分解生成水,且C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可知发生2CuCl22CuCl+Cl2↑,D中NaOH溶液吸收尾气;取出CuCl产品进行实验,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的CuCl2或CuO杂质,混有CuCl2与温度不够有关,混有CuO与没有在HCl的氛围中加热或者未等试管冷却就停止通入HCl气体有关,以此来解答。 【详解】(1)由图及常见的仪器可知,仪器X的名称为球形干燥管,故答案为:球形干燥管; (2)实验中有气体生成,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且热分解制备CuCl,防止CuCl被氧化和 水解,所以必须要先赶走装置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后才加热,且要在HCl气流中加热制备,反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应该要继续通入氮气直至装置冷却,所以操作顺序为:c→d→b,故答案为:c→d→b; (3)B中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产物中还有,所以C中石蕊试纸先逐渐变为红色,后褪色,故答案为:石蕊试纸先逐渐变为红色,后褪色; (4)D中是和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5)①由2CuCl2 2CuCl+Cl2↑,杂质是说明没有反应完全,分解温度不高,故答案为:加热时间不足或温度偏低; ②杂质是氧化铜,说明CuCl被氧气氧化才产生了CuO,说明装置中有氧气,可能是没有在HCl的氛围中加热或者未等试管冷却就停止通入HCl气体,故答案为:通入HCl的量不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