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020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考试时间:150分钟;物理化学生物同堂分卷考试,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分90分,共300分
7.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3 P 31 S 32 Fe 56 Cu 64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8个小题,共48分;其中每题都为单选题。
1.化学家借助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和热能,用空气和水作原料成功地合成了氨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合成中所有的电能和热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
B.该合成氨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
C.空气、水、太阳能均为可再生资源
D.断裂N2中的N≡N键会释放出能量
2.X、Y、Z为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4,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Y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5
B.稳定性:Y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
C.第一电离能:Y<Z
D.X、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3.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
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F2
Mg>Al
C.硬度由大到小: 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D.晶格能由大到小: MgO>CaO>NaF> NaCl
4.下列关于杂化轨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也可用于形成π键
B.杂化轨道可用来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C.NH3中N原子的sp3杂化轨道是由N原子的3个p轨道与H原子的s轨道杂化而成的
D.在乙烯分子中,1个碳原子的3个sp2杂化轨道与3个氢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3个C—H σ键
5.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它的正确命名是( )
A.4-甲基-3-乙基戊烷 B.3-丙基戊烷
C.2-甲基-3-乙基戊烷 D.3-乙基-2-甲基戊烷
6.乙二酸,又称草酸,通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质。其两分子结晶水(H2C2O4·2H2O)却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在分析化学中常用H2C2O4•2H2O做KMnO4的滴定剂,下列关于H2C2O4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草酸是二元弱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2C2O4═2H++C2O42−
B.草酸滴定KMnO4属于中和滴定,可用石蕊做指示剂
C.乙二酸可通过乙烯经过加成、水解、氧化再氧化制得
D.将浓H2SO4滴加到乙二酸上使之脱水分解,分解产物是CO2和H2O
7.如图所示是探究发生腐蚀的装置图。发现开始时U形管左端红墨水水柱下降,一段时间后U形管左端红墨水水柱又上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腐蚀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均为Fe-2e-=Fe2+
B.开始时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C.一段时间后发生的是吸氧腐蚀
D.析氢反应的总反应式为2Fe+O2+2H2O=2Fe(OH)2
8.常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1、体积均为100 mL的两种一元酸HX、HY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lg[c(H+)/c(OH-)]随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的酸性弱于HY B.c点溶液中:c(Y-)>c(HY)
C.a点由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 D.b点时酸碱恰好完全中和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
9.环境监测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是:
①量取a mL水样,迅速加入固定剂MnSO4溶液和碱性KI溶液(含KOH),立即塞好瓶塞,反复振荡,使之充分反应,其反应式为:2Mn2++O2+4OH-=2MnO(OH)2(该反应极快)。
②测定:开塞后迅速加入1~2 mL浓硫酸(酸化,提供H+),使之生成I2,再用b mol/L的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消耗V mL。有关反应式为:MnO(OH)2+2I-+4H+=Mn2++I2+3H2O、I2+2S2O32-=2I-+S4O64-。试回答:
(1)滴定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外还缺少______。
(2)滴定操作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右手_______,眼睛要注视________。
(3)滴定(I2和S2O32-反应)以淀粉为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_______色变为_______色。
(4)水中溶解氧的计算式是___(以g/L为单位)。
(5)测定时,滴定管经蒸馏水洗涤后即加滴定剂Na2S2O3溶液,导致测定结果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
(6)记录测定结果时,滴定前仰视刻度线,滴定到达终点时又俯视刻度线,将导致滴定结果________。
10.科学家一直致力于“人工固氮”的方法研究。
(1)目前合成氨的技术原理为:N2(g)+3H2(g)2NH3(g) △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2的变化是: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将一定量的N2(g)和H2(g)放入2L的密闭容器中,在500℃、2×107Pa下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5分钟后达到平衡,测得N2为0.2mol,H2为0.6mol,NH3为0.2mol。氮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H2的转化率为_____,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后两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③欲提高②容器中H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
A.向容器中按原比例再充入原料气 B.向容器中再充入惰性气体
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 D.液化生成物分离出氨
(2)1998年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导H+),从而实现了高转化率的电解法合成氨。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3)根据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在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掺有少量Fe2O3和TiO2)表面与水发生下列反应:2N2(g) +6H2O(l)4NH3(g) +3O2(g) △H = a kJ/mol,进一步研究NH3生成量与温度关系,常压下达到平衡时测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T/K
303
313
323
NH3生成量/(10-6mol)
4.8
5.9
6.0
此合成反应的a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1.已知:25 ℃时,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常数相等。
(1)25 ℃时,取10 mL 0.1 mol·L-1醋酸溶液测得其pH=3。
①将上述(1)溶液加水稀释至1 000 mL,溶液pH数值范围为___________,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OH-)]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或“不能确定”)。
②25 ℃时,0.1 mol·L-1氨水(NH3·H2O溶液)的pH=___________。用pH试纸测定该氨水pH的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氨水(NH3·H2O溶液)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时,氨水电离平衡常数约为___________。
(2)25 ℃时,现向10 mL 0.1 mol·L-1氨水中滴加相同浓度的CH3COOH溶液,在滴加过程中c(NH4+)/c(NH3.H2O)___________(填序号)。
a.始终减小 b.始终增大 c.先减小再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3)某温度下,向V1mL 0.1 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中pOH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已知:pOH=- lgc(OH-)。
图中M、Q、N三点所示溶液呈中性的点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图中M、Q、N三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点可能是___________。
12.2﹣羟基异丁酸乙酯能溶于水,是一种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制造的化工原料。
(1)2﹣羟基异丁酸乙酯的分子式为_______,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不同的吸收峰,则2﹣羟基异丁酸乙酯有_______个吸收峰;
(2)①②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3)已知I为溴代烃,I→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缩聚产物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5)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双选,填字母);
A.后者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而前者不可
B.两者都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
C.两者都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当两者物质的量相等时,消耗氢氧化钠的量不相等
D.两者都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2020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C 6.C 7.D 8.B
9.锥形瓶、烧杯 不断振荡锥形瓶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蓝 无 偏高 偏低
10.减小 0.01mol·L-1·min-1 33.3% 3.7 L2/mol2 A D N2 + 6H+ + 6e- = 2NH3 大于
11.3<pH<5 不变 11 取一小段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氨水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pH值 10-5 c(NH4+)· c(OH-)/c(NH3.H2O) b Q Q或N
12.C6H12O3 4 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