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鲁科版第7章第21讲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科版第7章第21讲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作业

‎1.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在强碱存在的条件下,酯的水解反应进行较完全 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 C.可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快速制取氨气 D.加压条件下有利于SO2与O2反应生成SO3‎ 答案 B 解析 应注意区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应用范围,加催化剂只能提高反应速率,故B项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2.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全部 答案 A 解析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必生成2n mol NO,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变,则表示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⑤气体体积固定、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则密度始终不变;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⑦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且该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气体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纳米钴(Co)常用于CO加氢反应的催化剂:CO(g)+3H2(g)??CH4(g)+H2O(g) ΔH<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技术的应用,优化了催化剂的性能,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 B.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浓度增大 C.温度越低,越有利于CO催化加氢 D.从平衡体系中分离出H2O(g)能加快正反应速率 答案 B 解析 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转化率,A项错误;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但移动的结果不能抵消条件的改变,CO的浓度还是增大的,B项正确;工业生产的温度应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C项错误;从平衡体系中分离出水蒸气,反应速率减慢,D项错误。‎ ‎4.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 D 解析 S为液体,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反应,随着反应进行,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A项错误;硫为液体,分离出硫后正反应速率不变,B项错误;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D项正确。‎ ‎5.(2018·北京朝阳区一模)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如下:‎ Ⅰ.向5 mL 0.05 mol·L-1 FeCl3溶液中加入5 mL 0.05 mol·L-1KI溶液(反应a),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溶液分为两等份 Ⅱ.向其中一份中加入饱和KSCN溶液,变红(反应b);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极浅的紫色 Ⅲ.向另一份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紫红色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a为2Fe3++2I-??2Fe2++I2‎ B.实验Ⅱ中,反应a进行的程度大于反应b进行的程度 C.实验Ⅱ中变红的原理是Fe3++3SCN-??Fe(SCN)3‎ D.比较水溶液中c(Fe2+):实验Ⅱ<实验Ⅲ 答案 B 解析 由药品用量看,Fe3+与I-能恰好反应,再依据实验Ⅱ、Ⅲ现象,可知,反应混合物中存在Fe3+和I2,因而Fe3+与I-的反应为可逆反应,A正确;结合实验Ⅱ、Ⅲ现象可知,a反应后I2浓度较大,b反应后I2浓度较小,说明SCN-结合Fe3+的能力比I-还原Fe3+的能力强,使2Fe3++2I-??2Fe2++I2的平衡逆向逆动,B错。‎ ‎6.某温度时,发生反应2HI(g)??H2(g)+I2(g),向三个体积相等的恒容密闭容器A、B、C中,分别加入①2 mol HI;②3 mol HI;③1 mol H2与1 mol I2,分别达到平衡时,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 A.平衡时,各容器的压强:②=①=③‎ B.平衡时,I2的浓度:②>①>③‎ C.平衡时,I2的体积分数:②=①=③‎ D.从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的时间: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根据等效平衡原理:若1 mol H2与1 mol I2完全转化为HI,则HI为2 mol,所以①和③是完全相同的等效平衡,所以二者的浓度、百分含量、压强、转化率等都一样;②与①相比增大了HI的量,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HI的量,达到平衡时新平衡与原平衡相同,所以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不变,但是浓度增大。‎ ‎7.CO2经催化加氢可合成乙烯:2CO2(g)+6H2(g)??C2H4(g)+4H2O(g)。0.1 MPa时,按n(CO2)∶n(H2)=1∶3投料,测得不同温度下平衡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曲线b代表H2O的浓度变化 C.N点和M点所处的状态c(H2)不一样 D.其他条件不变,T1 ℃、0.2 MPa下反应达平衡时c(H2)比M点大 答案 C 解析 温度升高,H2的浓度增大,平衡左移,故逆向吸热,正向放热,ΔH<0,则曲线a为CO2的浓度变化,根据方程式的比例关系,可知曲线b为H2O的浓度变化,曲线c为C2H4的浓度变化,故A、B正确;C项,N点和M点均处于同一T1 ℃下,所处的状态的c(H2)是一样的;D项,其他条件不变,T1 ℃、0.2 MPa相对0.1 MPa,增大了压强,体积减小,c(H2)增大,反应达平衡时c(H2)比M点大,D项正确。‎ ‎8.(2018·大连调研)已知反应:CO(g)+3H2(g)??CH4(g)+H2O(g)。起始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充入反应物,不同压强条件下,H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M、N点标记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的ΔH<0‎ B.N点时的反应速率一定比M点的快 C.降低温度,H2的转化率可达到100%‎ D.工业上用此法制取甲烷应采用更高的压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像,随着温度的升高,H2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正确;N点压强大于M点的,M点温度高于N点的,因此无法确定两点的反应速率快慢,B项错误;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C项错误;控制合适的温度和压强,既能保证反应速率较快,也能保证H2有较高的转化率,采用更高的压强对设备的要求更高,增加经济成本,D项错误。‎ ‎9.工业上以CH4为原料制备H2的原理为CH4(g)+H2O(g)??CO(g)+3H2(g)。在一定条件下a、b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均通入1.1 mol CH4(g)和1.1 mol H2O(g),测得两容器中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别为a和b。已知容器a的体积为10 L,温度为T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容器a中CH4从反应开始到恰好平衡时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min-1‎ B.a、b两容器的温度可能相同 C.在达到平衡前,容器a的压强逐渐增大 D.该反应在Ta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27‎ 答案 B 解析 观察两容器中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和b可知,当CO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便达到平衡状态,a容器用了4 min,b容器用了6.5 min,两个容器中反应快慢不同,因此温度肯定不同。用三段式分析a容器中各物质的相关量:‎ CH4(g)+H2O(g)??CO(g)+3H2(g)‎ 起始量(mol) 1.1 1.1 0 0‎ 转化量(mol) 1 1 1 3‎ 平衡量(mol) 0.1 0.1 1 3‎ A项,容器a中CH4从反应开始到恰好平衡时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 min-1,正确;B项,根据以上分析a、b两容器的温度不可能相同,错误;C项,因为该反应条件为恒温恒容,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在达到平衡前,容器a的压强逐渐增大,正确;D项,该反应在Ta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 mol2·L-2=27 mol2·L-2,正确。‎ ‎10.(2018·福州模拟)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 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 ⅱ.CO2(g)+H2(g)??CO(g)+H2O(g) ΔH2‎ ⅲ.CH3OH(g)??CO(g)+2H2(g) ΔH3‎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反应ⅱ中相关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H—H C==O C≡O H—O E/kJ·mol-1‎ ‎436‎ ‎803‎ ‎1 076‎ ‎465‎ 由此计算ΔH2=____________kJ·mol-1。已知ΔH3=99 kJ·mol-1,则ΔH1=________ kJ·mol-1。‎ ‎(2)一定比例的合成气在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反应12小时。体系中甲醇的产率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温度为470 K时,图中P点________(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490 K之前,甲醇产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0 K之后,甲醇产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定能提高甲醇产率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选择合适催化剂 D.加入大量催化剂 答案 (1)36 -63‎ ‎(2)①不是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升高温度,反应ⅰ逆向移动,催化剂活性降低 ②AC 解析 (1)反应热=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故ΔH2=(2×803+436) kJ·mol-1-(1 076 kJ·mol-1‎ ‎+2×465 kJ·mol-1)=36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ⅱ-反应ⅲ=反应ⅰ,故ΔH1=ΔH2-ΔH3=36 kJ·mol-1-99 kJ·mol-1=-63 kJ·mol-1。‎ ‎(2)①温度为470 K时,图中P点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490 K之前,甲醇产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490 K之后,甲醇产率下降的原因是升高温度,反应ⅰ逆向移动,催化剂活性降低。‎ ‎②增大压强,反应ⅰ平衡正向移动,A项正确;升高温度,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B项错误;选择合适催化剂,可提高甲醇产率,C项正确;加入大量催化剂,不影响平衡,D项错误。‎ ‎11.(2019·厦门质检)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出的NOx、SO2等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其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Ⅰ.NOx的消除。汽车尾气中的NO(g)和CO(g)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2NO(g)+2CO(g)??N2(g)+2CO2(g) ΔH。‎ ‎(1)已知:CO的燃烧热ΔH1=-283.0 kJ·mol-1,‎ N2(g)+O2(g)??2NO(g) ΔH2=180.5 kJ·mol-1,则ΔH=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探究催化剂对CO、NO转化的影响。将NO和CO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相同时间内测量逸出气体中NO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脱氮率即NO的转化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两种催化剂均能降低活化能,但ΔH不变 B.相同条件下,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没有影响 C.曲线Ⅱ中的催化剂适用于450 ℃左右脱氮 D.曲线Ⅱ中催化剂脱氮率比曲线Ⅰ中的高 ‎②若低于200 ℃,图中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SO2的综合利用 ‎(3)某研究小组对反应NO2(g)+SO2(g)??SO3(g)+NO(g) ΔH<0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使用某种催化剂,改变原料气配比[n0(NO2)∶n0(SO2)]进行多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测定NO2的平衡转化率[α(NO2)]。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如果将图中C点的平衡状态改变为B点的平衡状态,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②图中C、D两点对应的实验温度分别为TC和TD,通过计算判断:TC________(填“>”“=”或“<”)TD。‎ 答案 (1)-746.5 kJ·mol-1‎ ‎(2)①AC ②温度较低时,催化剂的活性偏低 ‎(3)①降低温度 ②=‎ 解析 (1)CO的燃烧热ΔH1=-283.0 kJ·mol-1,则①CO(g)+O2(g)===CO2(g) ‎ ΔH1=-283.0 kJ·mol-1,‎ ‎②N2(g)+O2(g)??2NO(g) ΔH2=180.5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①式×2-②式得,2NO(g)+2CO(g)??N2(g)+2CO2(g) ΔH=(-283.0 kJ·mol-1)×2-180.5 kJ·mol-1=-746.5 kJ·mol-1。‎ ‎(2)①两种催化剂均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ΔH不变,A项正确;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脱氮率增大,B项错误;根据图像,曲线Ⅱ中催化剂在450 ℃左右脱氮率最高,曲线Ⅱ中的催化剂适用于450 ℃左右脱氮,C项正确;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转化率,不影响脱氮率,D项错误。‎ ‎②低于200 ℃,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为温度较低时(低于200 ℃),催化剂的活性偏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小。‎ ‎(3)①C点和B点原料气配比相同,B点NO2的平衡转化率大于C点,说明将C点的平衡状态改变为B点的平衡状态,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放热反应,故应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温度。‎ ‎②C点,原料气配比为1,N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则 NO2(g)+SO2(g)??SO3(g)+NO(g) ‎ c(起始)(mol·L-1) 1 1 0 0‎ c(转化)(mol·L-1) 1×50% 0.5 0.5 0.5‎ c(平衡)(mol·L-1) 0.5 0.5 0.5 0.5‎ C点,化学平衡常数KC===1。‎ D点,原料气配比为1.5,NO2的平衡转化率为40%,则 NO2(g)+SO2(g)??SO3(g)+NO(g)‎ c(起始)(mol·L-1) 1.5 1 0 0‎ c(转化)(mol·L-1) 1.5×40% 0.6 0.6 0.6‎ c(平衡)(mol·L-1) 0.9 0.4 0.6 0.6‎ D点,化学平衡常数KD===1。‎ C点和D点的化学平衡常数相等,则TC=TD。‎ ‎12.(2018·淮安检测)汽车尾气中CO、N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4CO(g)+2NO2(g)??4CO2(g)+N2(g)  ΔH=-1 200 kJ·mol-1。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NO2,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0~10 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CO)=________,从11 min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容积变为1 L,则n(NO2)的变化曲线可能为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2)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2v逆(NO2)=v正(N2)‎ 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3)对于该反应,温度不同(T2>T1)、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图像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0.03 mol·L-1·min-1 d (2)CD (3)乙 解析 (1)0~10 min内v(CO)=2v(NO2)=×2=0.03 mol·L-1·min-1。从11 min起压缩容器容积,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n(NO2)应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2)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可以说明达到平衡,A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相等,因此压强保持不变,可以说明达到平衡,B对;v逆(NO2)=2v正(N2)才能说明达到平衡,C错;反应体系中物质全部为气体,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D错。(3)甲,温度升高,v正、v逆应该均出现突增,错误;乙,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NO2的转化率降低,正确;丙,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应该减小,错误。‎ ‎13.(2018·南昌县莲塘一中月考)T ℃下,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O和CO,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NO和CO浓度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c(NO)/×104mol·L-1‎ ‎10.0‎ ‎4.50‎ c1‎ ‎1.50‎ ‎1.00‎ ‎1.00‎ c(CO)/×103mol·L-1‎ ‎3.60‎ ‎3.05‎ c2‎ ‎2.75‎ ‎2.70‎ ‎2.70‎ ‎(1)则c2合理的数值为________(填字母)。‎ A.4.20 B.4.00‎ C.2.95 D.2.80‎ ‎(2)将不同物质的量的H2O(g)和CO(g)分别通入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O(g)+CO(g)??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 温度/℃‎ 起始量/ mol 平衡量/ 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H2O CO CO H2‎ Ⅰ ‎650‎ ‎2‎ ‎4‎ ‎2.4‎ ‎1.6‎ ‎5‎ Ⅱ ‎900‎ ‎1‎ ‎2‎ ‎1.6‎ ‎0.4‎ ‎3‎ Ⅲ ‎900‎ a b c d t 若a=2,b=1,则c=________,达到平衡时实验组Ⅱ中H2O(g)和实验组Ⅲ中CO的转化率的关系为αⅡ(H2O)________(填“<”“>”或“=”)αⅢ(CO)。‎ ‎(3)二甲醚是清洁能源,用CO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二甲醚的反应原理为2CO(g)+‎ ‎4H2(g)??CH3OCH3(g)+H2O(g),已知一定条件下,该反应中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投料比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a、b、c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图像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0.6 = (3)①a>b>c ②投料比相同,温度越高,α(CO)越小,平衡左移,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析 (1)由于CO为反应物,逐渐被消耗,故c2应介于2.75~3.05之间,又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即3.05-c2>c2-2.75,故应选D。(2)由H2O(g)+CO(g)??CO2(g)+H2(g)可知Ⅱ中平衡时n(H2O)=0.6 mol,Ⅱ可看作向容器中加入1 mol CO、1 mol H2O建立平衡后 又加1 mol CO重新建立的平衡,Ⅲ可看作向容器中加入1 mol CO、1 mol H2O,建立平衡后又加1 mol H2O重新建立的平衡,故对平衡右移的促进作用完全相同。故c(CO)=0.6 mol,αⅡ(H2O)=αⅢ(CO)。(3)①α(CO)越大,越大,故a>b>c,②由图像知温度越高,α(CO)越小,平衡左移,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