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霞浦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A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Cu-64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9年科幻片《流浪地球》中有个画面,冰原上是身穿“核电池全密封加热服”的人类,一旦被卸下核电池,人类就被冻僵,该装置提供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 A. 化学能 B. 生物质能 C. 动能 D. 热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核电池全密封加热服”可知,该装置提供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故选D。 2.北周庾信《杨柳歌》中提到“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下列哪个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蛋白质 A. 飞絮 B. 鹅毛 C. 青丝 D. 马尾 【答案】A 【解析】 【详解】飞絮的成分是纤维素;鹅毛、青丝、马尾的成分都是蛋白质,故选A。 3.25 ℃时0.1 mol·L-1的下列溶液中,NH4+离子的浓度最小的是 A. NH4Cl B. NH4HSO4 C. CH3COONH4 D. (NH4)2SO4 【答案】C 【解析】 【详解】同浓度的NH4Cl、 NH4HSO4、CH3COONH4、 (NH4)2SO4溶液,(NH4)2SO4电离出的铵根离子是NH4Cl、 NH4HSO4、CH3COONH4的2倍,所以(NH4)2SO4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最大;氯化铵、醋酸铵、硫酸氢铵溶液中电离出的铵根离子浓度相等,醋酸铵溶液中醋酸根离子促进铵根离子水解、硫酸氢铵溶液中氢离子抑制铵根离子水解,所以铵根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NH4HSO4>NH4Cl>CH3COONH4,所以NH4+离子的浓度最小的是CH3COONH4,故选C。 4.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CO32-、OH-、Na+、H+ B. Al3+、Na+、S2-、Cl- C. Cl-、H+、SO42-、Cu2+ D. Ba2+、HCO3-、K+、SO42- 【答案】C 【解析】 【详解】A、OH-、H+反应生成水,OH-、H+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A; B、Al3+、S2-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化氢,Al3+、S2-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B; C、Cl-、H+、SO42-、Cu2+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选C; D、Ba2+、SO42-生成BaSO4沉淀,Ba2+、SO42-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D。 5.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成2molA-B键,吸收b kJ能量 B. 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kJ热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该反应热ΔH=(b-a)kJ·mol-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题给图像可以得到上述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为吸热过程,化学键形成为放热过程。 【详解】A. 化学键形成为放热过程,所以形成2molA-B键,放出b kJ能量,故A错误; B. 该反应吸热,每生成2mol AB吸收(a-b) kJ热量,故B错误; C. 根据图像,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正确; D. 该反应吸热,焓变为正值,该反应热ΔH=+(a-b)kJ·mol-1,故D错误。 6.对于反应2X+Y2Z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升高温度则能使 A. 反应速率不变,Z的产量减少 B. 反应速率增大,Z的产量增大 C. 反应速率增大,Y的转化率降低 D. 反应速率减小,Z的产量增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是增大,由于正方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生成物的产量减少,答案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重要考点,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熟悉了解程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kJ·mol-1,2C(s)+O2(g)=2CO(g) ΔH=-221 kJ·mol-1,则C(s)+H2O(g)=CO(g)+H2(g) ΔH为 A. -704.6 kJ·mol-1 B. +262.6 kJ·mol-1 C. -131.3 kJ·mol-1 D. +131.3 kJ·mol-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C(s)+H2O(g)=CO(g)+H2(g)的ΔH。 【详解】①2H2(g)+O2(g)=2H2O(g) ΔH=-483.6kJ·mol-1, ②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②÷2-①÷2得C(s)+H2O(g)=CO(g)+H2(g) ΔH=-221 kJ·mol-1÷2+483.6kJ·mol-1÷2=+131.3 kJ·mol-1,故D正确。 【点睛】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不变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8.已知常温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X、NaY、NaZ溶液的pH分别为8、9、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和1mol HY酸,需要的NaOH稍小于1mol B. HX、HY、HZ三者均为弱酸 C. 在X-、Y-、Z-三者中,Z-最易发生水解 D. 在三种酸HX、HY、HZ中以HX酸性相对最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恰好中和就是恰好完全反应,中和1mol HY酸,需要1mol NaOH,故A错误; B、NaX、NaY、NaZ溶液的都呈碱性,说明X-、Y-、Z-都发生了水解,HX、HY、HZ三者均为弱酸,故B正确; C、NaZ的PH最大,说明Z-水解程度最大,故C正确; D、因pH越大,说明酸根离子水解越是强烈,对应的酸越弱.所以HX、HY、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X>HY>HZ,故D正确; 选A。 9.与下列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铁跟稀硫酸反应 2Fe+6H+=2Fe3++3H2↑ B. 碳酸钙溶于醋酸 CaCO3+2H+=Ca2++H2O+CO2↑ C. Na2CO3溶液的水解 CO32-+2H2OH2CO3+2OH- D. 碳酸镁跟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跟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是Fe+2H+=Fe2++H2↑,故A错误; B. 碳酸钙溶于醋酸生成醋酸钙、水、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是CaCO3+2CH3COOH=Ca2++H2O+CO2↑+2CH3COO-,故B错误; C. Na2CO3溶液的水解分步进行,离子方程式是CO32-+H2O HCO3-+OH-,故C错误; D. 碳酸镁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水、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是MgCO3+2H+=Mg2++H2O+CO2↑,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 10.对于反应mA(s)+nB(g)eC(g)+f D(g),当其它条件不变,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方程式中n<e+f B. 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C. 达到平衡后,若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D. 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减小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详解】A、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n>e+f,故A错误; B. 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不变,故B错误; C. 根据图像,达到平衡后,若升温,C%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C正确; D. A是固体,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量,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因素等,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平衡移动原理,根据图象判断温度和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1.关于NaHCO3溶液的表述正确的是 A. c (Na+)=c (HCO3-)+c (CO32-)+c (H2CO3) B. c (Na+)+c (H+)=c (HCO3-)+c (CO32-)+c (OH-) C. HCO3- 的电离程度大于HCO3-的水解程度 D. 其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2-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根据物料守恒,NaHCO3溶液中c (Na+)=c (HCO3-)+c (CO32-)+c (H2CO3),故A正确; B.根据电荷守恒 c (Na+)+c (H+)=c (HCO3-)+2c (CO32-)+c (OH-),故B错误; C. NaHCO3溶液呈碱性, HCO3- 的电离程度小于HCO3-的水解程度,故C错误; D. NaHCO3是强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故D错误。 12.已知:2H2O2=O2↑+2H2O,下列各组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实验序号 H2O2溶液浓度/% H2O2溶液体积/mL 温度/℃ MnO2用量/g A 5 10 20 0.1 B 15 10 20 0.1 C 20 10 30 0 D 20 10 30 0.1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使用催化剂均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选项D中H2O2溶液浓度最大、温度最高、使用了MnO2做催化剂,所以反应速率最快,故选D。 1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蒸干AlCl3溶液可得纯净的无水氯化铝 B. 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预先要用蒸馏水湿润 D. 实验室配制SnCl2 溶液时,需要加入少量的盐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 AlCl3易水解,蒸干AlCl3得到的是Al(OH)3,故A错误;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腐蚀性,可腐蚀橡皮管,所以应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故B错误; C. 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如果是酸性溶液则pH偏大、如果是碱性溶液则pH偏小,故C错误; D. SnCl2易水解,实验室配制SnCl2 溶液时,加入HCL可以抑制水解反应的发生,故D正确。 14.已知25 ℃时三种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常数分别是:Ksp(FeS)=6.3×10-18 mol2·L-2、Ksp(CuS)=1.3×10-36 mol2·L-2、Ksp(MnS)=2.5×10-13mol2·L-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5 ℃时,FeS的溶解度大于MnS的溶解度 B. 25 ℃时,饱和CuS溶液中,Cu2+的浓度为1.3×10-36 mol·L-1 C. 除去某溶液中的Cu2+,可以选用FeS或MnS作沉淀剂 D. 因为H2SO4是强酸,所以反应CuSO4+H2S=CuS↓+H2SO4不能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 FeS、MnS结构相似,Ksp越大溶解度越大,FeS的Ksp=6.3×10-18,MnS的Ksp=2.5×10-13, FeS的溶解度小于MnS的溶解度,故A错误; B. CuS的Ksp=c(Cu2+)×c(S 2-) ,饱和CuS溶液中,Cu2+的浓度=×10-18 mol·L-1,故B错误; C. 一种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所以用FeS或MnS作沉淀剂除去某溶液中的Cu2+,故C正确; D. CuS↓难溶于H2SO4,所以反应CuSO4+H2S=CuS↓+H2SO4能发生,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溶度积Ksp的相关知识,Ksp与溶解度的关系、利用Ksp的计算,反应的发生问题、除杂利用沉淀的转化问题(难溶电解质易转化为更难容的物质)。 15.已知:N2(g)+3H2(g) 2 NH3(g) ΔH=-92.4 kJ·mol-1。一定条件下,现有容积相同且恒容的密闭容器甲与乙:① 向甲中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 kJ;② 向乙中通入0.5 mol N2和1.5 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2 kJ。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Q1=2Q2=92.4 B. 92.4=Q1<2Q2 C. 92.4>Ql>2Q2 D. Q1=2Q2<92.4 【答案】C 【解析】 【分析】 N2(g)+3H2(g) 2 NH3(g)反应可逆,甲中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 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本题利用等效平衡思想比较甲、乙容器内反应放热多少。 【详解】N2(g)+3H2(g) 2 NH3(g)反应可逆,甲中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所以92.4>Ql;利用等效平衡思想,甲是乙投料的2倍,假设甲容器体积为乙的2倍,则甲乙为等效平衡,甲中放出的热量是乙的2倍,然后对乙容器扩大体积,平衡逆向移动,甲中放出的热量大于乙的2倍,故C项正确。 16.网络趣味图片“一脸辛酸”,是在人脸上重复画满了辛酸的键线式结构(如图)。辛酸的结构简式可以简写成“R-COOH”,请问“R-COOH”中的烃基“R-”中共有几个碳原子 A. 6个 B. 7个 C. 8个 D. 9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羧酸分子中碳原子数命名为某酸。 【详解】辛酸分子中共8个碳原子,去掉-COOH中1个碳原子,烃基“R-”中共有7个碳原子,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题,共52分) 17.25℃时有甲、乙、丙三种溶液,甲为0.1mol·L-1NaOH溶液,乙为0.1mol·L-1HCl溶液,丙为0.1 mol·L-1CH3CO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___________mol·L-1。 (3)写出丙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a=___________________。 (4)向丙中加入乙,会_____________(“抑制”或“促进”)丙的电离,c(H+)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丙的电离平衡常数Ka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各取25 mL的乙、丙两溶液,分别用甲中和至pH=7,则消耗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V(乙) ____________V (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1). 13 (2). 1×10-13 (3). CH3COOH H++CH3COO- (4). c(H+) •c(CH3COO-)/c(CH3COOH) 或 (5). 抑制 (6). 增大 (7). 不变 (8). 大于 【解析】 【分析】 (1)根据pH=-lgc(H+)计算; (2)盐酸抑制水电离,由水电离出的c(H+)=溶液中的c(OH-); (3)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为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书写表达式; (4)0.1mol·L-1HCl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0.1 mol·L-1CH3COOH;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5)NaCl是强酸强碱盐,其水溶液呈中性,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 【详解】(1)0.1mol·L-1NaOH溶液中c(OH-)=0.1mol/L,c(H+)=Kw/ c(OH-)=1×10-13 mol/L, pH=-lgc(H+)=13; (2)0.1mol·L-1HCl溶液中c(H+)=0.1mol/L、c(OH-)=1×10-13 mol/L,盐酸抑制水电离,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H+)=溶液中的c(OH-)=1×10-13; (3)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为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是CH3COOH H++CH3COO-;其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a=c(H+) •c(CH3COO-)/c(CH3COOH); (4)0.1mol·L-1HCl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0.1 mol·L-1CH3COOH,向醋酸溶液中加入盐酸,c(H+)增大,CH3COOH H++CH3COO-逆向移动,所以抑制醋酸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不变; (5)各取25 mL的乙、丙两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相同,此时溶质分别是NaCl、醋酸钠,NaCl是强酸强碱盐,其水溶液呈中性,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要使醋酸钠溶液呈中性,醋酸应该稍微多些,所以各取25mL的乙、丙两溶液,分别用氢氧化钠中和至pH=7,则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大小关系为V(乙)>V(丙); 【点睛】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及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等知识点,明确弱电解质电离特点及弱电解质电离影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注意(4)中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酸碱性及浓度无关。 18.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其反应为:2NO+2CO2CO2+N2。假设常温下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试解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条件下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ΔH_____0(填写“>”、“<”、“=”)。 (2)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B.N2的浓度不再改变 C.消耗CO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NO、CO、CO2、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2∶1 (3)既要加快反应速率又要提高NO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____。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4)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某科学家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 时间(s) 0 1 2 3 4 5 c(NO) ( mol•L-1) 1.00×10-3 4.50×10-4 2.50×10-4 1.50×10-4 1.00×10-4 1.00×10-4 c(CO) ( mol•L-1) 3.60×10-3 3.05×10-3 2.85×10-3 2.75×10-3 X 2.70×10-3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①X=____________mol·L-1; ②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L-1·s-1; ③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AB (3). D (4). 2.70×10-3 (5). 1.88×10-4 (6). 5000或5000 L·mol-1 【解析】 【分析】 (1).根据自发反应△H-T△S<0判断; (2)根据平衡标志判断; (3)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移动方向的因素分析; (4)①参加反应的NO、CO的比为1:1,根据表格数据,4s内消耗NO 0.9×10-3 mol·L-1;②根据v(N2) 计算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③利用“三段式”计算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详解】2NO+2CO2CO2+N2 气体物质的量减小,△S<0,自发反应△H-T△S<0,所以ΔH<0; (2)A.2NO+2CO2CO2+N2 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压强是变量,所以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时,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根据平衡定义, N2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消耗CO与生成CO2都是指正反应,消耗CO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不一定平衡,故C错误; D.NO、CO、CO2、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2∶1时,浓度不一定保持不变,所以不一定平衡,故D错误。 (3)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平衡不移动,NO的转化率不变,故不选A; 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2NO+2CO2CO2+N2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O的转化率减小,故不选B;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不选C; D.2NO+2CO2CO2+N2正反应体积减小,缩小容器的体积,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选D。 (4)①参加反应的NO、CO的比为1:1,根据表格数据,4s内消耗NO 0.9×10-3 mol·L-1,消耗CO的浓度也为0.9×10-3 mol·L-1,所以4s时CO的浓度X=3.60×10-3-0.9×10-3=2.70×10-3mol·L-1; ②前2s内△c(NO)=0.75×10-3mol·L-1,根据方程式△c(N2)=0.375×10-3mol·L-1,v(N2)= 0.375×10-3mol·L-1÷2s=1.88×10-4 mol·L-1·s-1; ③反应在4s时达到平衡, 2NO + 2CO 2CO2 + N2 开始1.00×10-3 3.60×10-3 0 0 转化 0.9×10-3 0.9×10-3 0.9×10-3 0.45×10-3 平衡 0.1×10-3 2.7×10-3 0.9×10-3 0.45×10-3 =5000 L·mol-1 。 19.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被认为是中国在工程技术和空间科学方面的双重跨越和创新。 I.肼(N2H4)又称联氨,常温时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 (1)已知在25℃、101kPa时,16g N2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放出312kJ的热量,则N2H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下图所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上述燃烧原理设计一个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如图甲)并探究氯碱工业原理和粗铜的精炼原理,其中乙装置中X为阳离子交换膜。 根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2)甲装置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乙装置中石墨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电解后丙装置精铜质量增加3.2g,则理论上甲装置中肼消耗质量为___________g。 III.对金属制品进行抗腐蚀处理,可延长其使用寿命。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又以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为电源对铝材表面进行如下处理: (5)流程⑤中以铝材为阳极,在H2SO4 溶液中电解,最终可在铝材表面形成氧化膜,该电解的阳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取少量废电解液,加入NaHCO3溶液后产生气泡和白色沉淀,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2H4(l )+O2(g)=N2(g)+2H2O(l) ΔH=-624 kJ·mol-1 或1/2N2H4(l )+1/2O2(g)=1/2N2(g)+H2O(l) ΔH=-312 kJ·mol-1 (2). O2+2H2O+4e-= 4OH-或O2+2H2O+4e- → 4OH- (3). 将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C电极附近,看试纸是否变蓝色 (4). 0.8 (5). 2Al+3H2O-6e-= Al2O3+6H+;或2Al+3H2O → Al2O3+6H++6e- (6). Al3++3HCO3-=Al(OH)3↓+3CO2↑ 【解析】 【分析】 (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量的反应热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 甲装置是燃料电池,正极上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3)乙装置中石墨电极是阳极,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 (4)根据转移电子相等,列出关系式:N2H4~2Cu进行分析求解; (5) 流程⑤中阳极上铝失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铝; (6)铝失电子生成铝离子进入溶液,废电解液中含有铝离子,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详解】(1)16.0g气态肼(N2H4)物质的量为0.5mol,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放出热量312kJ,1mol气态肼(N2H4)燃烧放热624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l) △H=-624KJ/mol; (2) 甲装置是燃料电池,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3) 乙装置中石墨电极是阳极,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检验氯气的方法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观察是否变蓝; (4) 转移电子相等,有关系式: N2H4 ~ 2Cu 32 128 m 3.2g 则m= =0.8g; (5) 流程⑤中阳极上铝失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铝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2Al+3H2O-6e-=Al2O3+6H+; (6)铝失电子生成铝离子进入溶液,废电解液中含有铝离子,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l3++3HCO3-=Al(OH)3↓+3CO2↑。 【点睛】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原理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及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等。 20.氨水、胆矾都是中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试剂,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上也都有广泛应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水的浓度,并用氨水作为提纯胆矾时的试剂,根据所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如下: 查阅资料: ①甲基橙的变色范围:pH<3.1红色,pH=3.1~4.4橙色, pH>4.4黄色 ②酚酞的变色范围:pH<8.2无色 ,pH=8.2~10.0粉红色,pH>10.0红色 ③已知:Fe3+、Fe2+、Cu2+转化为氢氧化物时相应的pH如下表: 实验一 标定氨水的浓度 取25.00mL约为0.10 mol·L-1氨水于锥形瓶中,用0.1000 mol·L-1盐酸进行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1)滴定产物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知选择的滴定指示剂应为__________________。(填“甲基橙”或“酚酞”) (2)该氨水的准确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mol·L-1。(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3)编号3中溶液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提纯胆矾晶体 某学习小组同学拟从含FeSO4、Fe2(SO4)3杂质的CuSO4溶液中提纯胆矾,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 往混合液中加入3% H2O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氨水调节溶液pH,过滤。 第二步 往滤液中加入稀硫酸调节溶液pH至1~2,提纯胆矾。 (4)加入3% H2O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稀氨水调节pH应调至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物质可用来替代稀氨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NaOH B.Cu(OH)2 C.CuO D.NaHCO3 【答案】 (1). NH4++H2ONH3·H2O+H+ (2). 甲基橙 (3). 0.1000 (4). [Cl-]>[NH4+]>[H+]>[OH-] 或[Cl-] [NH4+] [H+] [OH-] (5). 把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或把溶液中的FeSO4氧化为Fe2(SO4)3 (6). 5.2>pH≥3.7 或3.7≤pH<5.2 或[3.7,5.2) (7). BC 【解析】 【分析】 (1).用盐酸滴定氨水,滴定产物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要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 (2)根据c(NH3·H2O)V(NH3·H2O)=c(HCl)V(HCl)计算氨水的浓度; (3)编号3的实验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铵、盐酸; (4)除去溶液中的铁元素,而不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需要把Fe2+氧化为Fe3+; (5)根据Fe3+完全沉淀、Cu2+不能沉淀,判断调节pH的范围; (6)可用来替代稀氨水的物质,需要符合的条件是:能使溶液PH升高而不引入新杂质。 【详解】(1). 滴定产物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溶液呈酸性,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是NH4++H2ONH3·H2O+H+;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要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故选甲基橙; (2)第三组实验数据偏离正常的误差范围舍去,根据1、2、4三组数据,平均消耗盐酸的体积是25.00mL;c(NH3·H2O)V(NH3·H2O)=c(HCl)V(HCl),c(NH3·H2O)= 0.1000 mol·L-1×0.025L÷0.025L=0.1000 mol·L-1; (3)编号3的实验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铵、盐酸,所以离子浓度[Cl-]>[NH4+]>[H+]>[OH-]; (4)除去溶液中的铁元素,而不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需要把Fe2+氧化为Fe3+,所以往混合液中加入3% H2O2溶液的作用是把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 (5)使Fe3+完全沉淀、Cu2+不能沉淀,所以调节pH的范围是3.7≤pH<5.2; (6)Cu(OH)2、CuO能使溶液PH升高而不引入新杂质,可用来替代稀氨水;NaOH、NaHCO3引入新杂质,不能代替稀氨水,故选B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