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仿真模拟四习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仿真模拟四习题含解析

考前仿真模拟(四)‎ ‎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B:11 O:16 P:31 Fe:56‎ Ni:59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B.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C.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利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成葡萄糖,可作人类的营养物质 答案 B 解析 高碘酸为强酸,A错误;淀粉水解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B正确;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利用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C错误;纤维素在人体中不能水解,D错误。‎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6 g Fe与过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苯含C—H键的数目为0.6NA C.K35ClO3与浓H37Cl反应制得‎7.1 g氯气,则生成的Cl2分子数为0.1NA D.‎6.4 g Cu与40 mL 10 mol·L-1浓硝酸充分反应,生成的NO2分子数为0.2NA 答案 A 解析 ‎5.6 g Fe的物质的量为0.1 mol,与过量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3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故A正确;标准状况下苯为固体,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故B错误;K35ClO3与浓H37Cl反应制得的氯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所得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是71,则‎7.1 g 氯气的物质的量不是0.1 mol,所含有的分子数不为0.1NA,故C错误;浓硝酸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变为稀硝酸,故‎6.4 g Cu不能完全反应生成NO2,还有部分生成NO,故D错误。‎ ‎9.(2019·山西孝义高三期末)已知、、的分子式均为C8H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p、b、d的一氯代物分别有2、3、4种 - 14 -‎ C.b、d、p中只有b、p能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液反应 D.b、d、p中只有p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 B 解析 b的同分异构体可以为环状烃,也可以为链状烃,不只是d和p两种,故A错误;b含有3种等效氢,d含有4种等效氢,p含有2种等效氢,所以p、b、d的一氯代物分别有2、3、4种,故B正确;b、d、p均可以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液发生硝化反应,故C错误;b、d、p中均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故D错误。‎ ‎10.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其中c、d为单质,其他物质为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c是Z的单质,f为强酸,g的水溶液有漂白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Y>Z>X B.元素的非金属性:W>X C.Y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各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只含离子键 答案 C 解析 a为淡黄色固体,且为化合物,故a为Na2O2;c为单质,b、c反应的生成物f为强酸、g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由此联系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故c为Cl2,则b为H2O,由此可知W、X、Y、Z分别为H、O、Na、Cl。简单离子半径:Cl->O2->Na+,A错误;O的非金属性比H大,B错误;NaCl中Na+、Cl-的最外层均为8个电子,C正确;O、Na可组成Na2O、Na2O2,前者只含离子键,后者含离子键和共价键,D错误。‎ ‎11.氮化铝(AlN)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常温下AlN+NaOH+H2O===NaAlO2+NH3↑。某课题小组利用甲图所示装置测定样品中AlN的含量(杂质不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4 -‎ A.量气管中的液体应为水 B.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有利于控制反应速率 C.反应结束时,a、b两管液面的差值即为产生气体的体积 D.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实验结束时按乙图读数,测得AlN含量偏高 答案 D 解析 反应产生的气体为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量气管中的液体不应为水,A错误;长颈漏斗没有玻璃旋塞,不能控制液体的滴加,也就不能控制反应速率,B错误;反应结束时,待气体冷却到室温,调节右侧的量气管,使左右两端的液面相平,才能读数,根据起始和结束时右侧量气管的液面的差值,计算产生气体的体积,C错误;俯视量气管的读数,使所量气体的体积增大,氨气的量增大,氮化铝的量增大,测得AlN含量偏高,D正确。‎ ‎12.在一定条件下,利用CO2合成CH3OH的反应为:CO2(g)+3H2(g)CH3OH(g)+H2O(g) ΔH1,研究发现,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副反应:CO2(g)+H2(g)CO(g)+H2O(g) ΔH2,温度对CH3OH、CO的产率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ΔH1<0,ΔH2>0‎ B.缩小体积,增大压强有利于加快合成反应的速率 C.生产过程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CH3OH的产率 - 14 -‎ D.合成CH3OH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CH3OH的产率逐渐减小,CO2(g)+3H2(g)CH3OH(g)+H2O(g)平衡逆向移动,则ΔH1<0;CO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CO2(g)+H2(g)CO(g)+H2O(g)平衡正向移动,则ΔH2>0,A正确,C错误;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B正确;合成CH3OH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D正确。‎ ‎13.已知:H2SO3HSO+H+'Ka1、HSOSO+H+ Ka2。常温下,向某浓度的H2SO3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中H2SO3、HSO、SO三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曲线3表示的微粒是SO B.溶液的pH=4.2时:c(Na+)+c(H+)=c(OH-)+‎2c(SO)‎ C.常温下,=1000‎ D.溶液的pH=1.2时:c(Na+)+c(H+)=c(OH-)+c(H2SO3)‎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曲线1、2、3表示的微粒分别是H2SO3、HSO、SO,A正确;溶液的pH=4.2时,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a+)+c(H+)=c(OH-)+c(HSO)+‎2c(SO),B错误;溶液的pH=1.2时,c(H2SO3)=c(HSO),Ka1==1×10-1.2,溶液的pH=4.2时,c(HSO)=c(SO),Ka2==1×10-4.2,则=1000,C正确;溶液的pH=1.2时,c(H2‎ - 14 -‎ SO3)=c(HSO),且c(SO)=0,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a+)+c(H+)=c(OH-)+c(HSO),则有:c(Na+)+c(H+)=c(OH-)+c(H2SO3),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8分)‎ 二、必考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43分)‎ ‎26.(2019·北京东城高三期末)(15分)探究0.5 mol/L FeCl3溶液(pH=1)与不同金属反应时的多样性的原因。(各组实验中:所用FeCl3溶液体积相同;金属过量;静置、不振荡)‎ 实验 金属 现象及产物检验 Ⅰ 镁条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金属表面变黑,该黑色固体能被磁铁吸引;液体颜色由棕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片刻后气泡减少;金属表面覆盖有红褐色沉淀,此时取反应后的液体,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Ⅱ 铜粉 无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1)根据实验Ⅰ的现象,推测红褐色液体为胶体,并用光束照射该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到________得以证实。‎ ‎(2)已知Fe和Fe3O4均能被磁铁吸引。‎ ‎①为了确定黑色固体的成分是否含有Fe和Fe3O4,重复实验Ⅰ,及时取少量镁条表面生成的黑色粉末,洗净后进行实验如下:‎ 该实验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结合现象写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除上述结论外,分析实验Ⅰ的现象,可知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一定还有________。‎ ‎(3)实验Ⅰ、Ⅱ现象的差异,与Fe3+、Mg2+、Fe2+、H+、Cu2+的氧化性强弱有关,其顺序是Mg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