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唐山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化学学科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N 14、O 16、Na 23、Cl 35.5、K 39、Mn 55、Br 80、I 127‎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食盐加碘”、“骨质疏松需补钙”、“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其中的“碘、钙、铁”是指( )‎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食盐加碘”、“骨质疏松需补钙”、“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这里所说的“碘、钙、铁”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碘、钙、铁”是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2.下列关于液氯和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液氯是纯净物,而氯水是混合物 B. 液氯和氯水都有酸性 C. 液氯和氯水都有漂白性 D. 液氯无色,氯水呈黄绿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液氯是液态的氯分子,是纯净物;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在此混合物中,有氯分子、次氯酸分子、水分子、还有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详解】A. 液氯是只含氯分子的纯净物,而氯水是由分子、离子构成的混合物,A正确;‎ B. 液氯中不含有H+,不显酸性,氯水中含有H+,具有酸性,B错误;‎ C. 液氯没有漂白性,氯水中含有次氯酸分子,具有漂白性,C错误;‎ D. 液氯和氯水中都含有氯分子,都呈黄绿色,D错误;‎ 故选A。‎ ‎3.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 A. 分散质直径大小 B. 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C. 是否稳定 D. 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答案】A ‎【解析】‎ ‎【详解】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是浊液,小于1nm的是溶液,介于1nm和100nm之间的是胶体,答案选A。‎ ‎【点睛】该题容易错选B。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但不是分散系本质区别。‎ ‎4.在物质分类中,前者包含后者的是( )‎ A. 氧化物、化合物 B. 胶体、溶液 C. 化合物、电解质 D. 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后者包含前者,A不合题意;‎ B. 胶体和溶液都属于分散系,是两个平行概念,没有从属关系,B不合题意;‎ C. 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所以前者包含后者,C符合题意;‎ D. 非金属氧化物有的是酸性氧化物,有的不是酸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睛】非金属氧化物有的是酸性氧化物,如CO2、SO2等;有的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H2O等。酸性氧化物有的是非金属氧化物,有的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 ‎5. 金属钠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白色沉淀析出又有气体逸出的是( )‎ A. BaCl2溶液 B. K2SO4溶液 C. FeCl3溶液 D. Ca(HCO3)2溶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钠先和BaCl2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并放出氢气:2Na+2H2O=2NaOH+H2↑,但是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不反应,即只有气体生成,故A错误;B、金属钠先和硫酸钾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并放出氢气:2Na+2H2O=2NaOH+H2↑,但是生成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钾不反应,极只有气体生成,故B错误;C、Na首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并放出氢气:2Na+2H2O=2NaOH+H2↑,NaOH与FeCl3溶液反应会生成Fe(OH)3‎ ‎↓红褐色沉淀,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逸出,故C错误;D、Na首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并放出氢气:2Na+2H2O=2NaOH+H2↑,NaOH与Ca(HCO3)2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有沉淀生成,故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钠的化学性质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钠的化学性质,关键要知道Na与溶液反应,首先是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并放出氢气,然后发生NaOH与溶质的反应。解答本题要注意沉淀的颜色。‎ ‎6.下列变化过程中,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SO2→SO32- B. CuO→Cu C. Cl2→Clˉ D. Iˉ→I2‎ ‎【答案】D ‎【解析】‎ ‎【详解】A. SO2→SO32-,没有变价元素,不需加入氧化剂,A不合题意;‎ B. CuO→Cu,此转化中CuO做氧化剂,需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B不合题意;‎ C. Cl2→Clˉ,此转化中,虽然Cl元素的价态降低,但并不需要加入还原剂,因为Cl2与碱或水反应,就可实现,C不合题意;‎ D. Iˉ→I2,此转化中,I-价态升高,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分析物质转化时,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元素价态发生改变,可能需要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是否不另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利用物质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实现此转化。‎ ‎7.有5种待检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KCl;②Ba(NO3)2;③NaOH;④(NH4)2SO4;⑤FeCl3。若要求不用任何外加试剂鉴别它们,则鉴别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⑤④①③② B. ⑤③④②① C. ②④③①⑤ D. ③②④⑤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们从观察溶液的颜色切入,呈棕黄色的溶液为⑤FeCl3;再利用FeCl3滴入盛有少量的另外四份溶液的四支试管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溶液是③NaOH;再利用NaOH滴入盛有少量的另外三份溶液的三支试管中,有气泡逸出的溶液是④(NH4)2SO4;再利用(NH4)2SO4鉴别剩下的两份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溶液为②Ba(NO3)2;最后剩下的为①KCl。从而得出鉴别的先后顺序为⑤③④②①。答案为B。‎ ‎8.‎ ‎ 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增大 B.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C. Ca(OH)2溶解度不变 D. 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 A.由于氧化钙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因此减少了水,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会造成溶质析出,所以溶质减少,故A错误;B.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由于溶液温度不变,并且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未变,故B错误;C.饱和溶液随溶剂水的减少,溶质相应析出,变化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溶液温度没有改变,根据相同温度下的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所以,溶液的浓度(即溶质Ca(OH)2浓度)不变,故C正确;D.由于溶液温度不变,并且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故CO2是电解质 B. BaSO4难溶于水,但BaSO4是强电解质 C. 实验后剩余的金属钠不可以放回原试剂瓶中 D. 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 CO2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并不是来自CO2,而是来自CO2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故CO2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A错误;‎ B. BaSO4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完全电离,所以BaSO4是强电解质,B正确;‎ C. 在实验室,用剩的溶液和粉末状固体不能放回原瓶,用剩的块状固体必须放回原瓶,所以实验后剩余的金属钠应放回原试剂瓶中,C错误;‎ D.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一定是非电解质,D错误。‎ 故选B。‎ ‎10.实验表明:将氯水滴加到一片蓝色石蕊试纸上,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半径慢慢扩大的内外两个圆环,且两环颜色不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表明氯水有酸性、漂白性 B. 内环呈白色,外环呈红色或浅红色 C. 内外环上颜色的差异表明此变化过程中,盐酸与指示剂的反应比氧化还原反应快 D. 氯水中形成次氯酸的反应中还原产物是HClO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此实验表明氯水有酸性、漂白性,而且先表现出酸性,后表现出氧化强,A正确;‎ B. 内环是次氯酸将红色物质漂白、呈白色,外环是酸使酚酞呈红色或浅红色,B正确;‎ C. 内外环上颜色的差异表明此变化过程中,盐酸先与指示剂反应,次氯酸后与指示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 氯水中形成次氯酸的反应中氧化产物是HClO,D错误。‎ 故选D。‎ ‎11.如图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加入的是 CCl4,②加苯,③加酒精 B. ①加入的是苯,②加 CCl4,③加酒精 C. ①加入的是苯,②加酒精,③加 CCl4‎ D. ①加入的是酒精,②加 CCl4,③加苯 ‎【答案】B ‎【解析】‎ ‎【详解】CCl4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溴易溶于CCl4,CCl4层在下层;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溴易溶于苯,苯层在上层;酒精易溶于水,与水不分层;所以①加入的是苯,②加 ‎ CCl4,③加酒精,故选B。‎ ‎1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25℃‎、101kPa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 0.5molNa与足量水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 ‎20g重水(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D. 在标准状况下,‎5.6L的CCl4中所含的氯原子总数为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在‎25℃‎、101kPa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11.2L氧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所含的原子数小于NA,A错误;‎ B. Na与足量水发生反应,Na由0价升高到+1价,0.5molNa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B错误;‎ C. ‎20g重水(D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为1mol,每个D2O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则‎20g重水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C正确;‎ D. 在标准状况下,CCl4呈液态,不能利用‎22.4L/mol进行所含氯原子总数的计算,D错误。‎ 故选C。‎ ‎13. ‎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某一危险品仓库发生大爆炸,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为此我们应做好各类安全预案。下列行为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金属钠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B. 配制稀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C. 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D. 大量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往高处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钠很容易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氢气,因此金属钠着火时,立即用沙子或土灭火,不能用水灭火,错误;B. 浓硫酸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由于硫酸的密度比水大,所以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加入到水中,错误;C.若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万一漏气,短时间内大量气体与氧气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会使钢瓶发生爆炸,错误;D.大量氯气泄漏时,由于氯气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一个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往高处走,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药品事故处理方法正误判断的知识。‎ ‎14.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B. 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OH-+H+=H2O C.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Ba2++SO42-=BaSO4↓‎ D. 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O32-+2H+=H2O+CO2↑‎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澄清的石灰水中,Ca(OH)2完全电离,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应以离子表示,A错误;‎ B. 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反应,二者都能完全电离,反应的实质为OH-+H+=H2O,B正确;‎ C.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除去发生反应Ba2++SO42-=BaSO4↓外,还发生Cu2+与OH-的反应,C错误;‎ D. 碳酸钙为难溶性盐,应以化学式形式出现在离子方程式中,D错误。‎ 故选B。‎ ‎【点睛】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需考察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③看是否可拆成离子;④看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1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硫酸铜溶液 B. 氯化镁溶液 C. 碘酒 D. 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硫酸铜溶液,不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不合题意;‎ B. 氯化镁溶液,不属于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合题意;‎ C. 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不合题意;‎ D. 氢氧化铁胶体,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16.同位素的发现能揭示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2和O3互为同位素 B. 1个18O2中含有18个中子 C. 18O2与16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 16O和18O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O2和O3是O元素组成的两种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A不合题意;‎ B. 1个18O2中含有2(18-8)=20个中子,B错误;‎ C. 18O2与16O2的物理性质不同,C错误;‎ D. 16O和18O的核外电子数都是8个,D正确。‎ 故选D。‎ ‎17.在加热条件下,对于反应‎3C12+6KOH=5KCl十KClO3+3H2O,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B. 6.72L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 C. C12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 D. 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之比为5∶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于反应‎3C12+6KOH=5KCl十KClO3+3H2O,Cl2中的Cl一部分由0价升高到+5价,一部分由0价降低到-1价,所以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KCl是还原产物,KClO3是氧化产物。‎ ‎【详解】A. 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出,氧化产物KClO3和还原产物K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A正确;‎ B. 没有指明标准状况,6.72LCl2不一定是0.3mol,所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0.5mol,B错误;‎ C. C1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KOH表现出碱性,C错误;‎ D. 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A。‎ ‎1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 )‎ A. Na+、CH3COO-、NO3-、H+ B. Cu2+、SO42- 、Cl-、H+‎ C. Na+、Mg2+、SO42-、Cl- D. Ca2+ 、K+ 、OH-、CO3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H3COO-、H+在同一溶液中会反应生成CH3COOH,A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 虽然离子能大量共存,但Cu2+呈蓝色,B不合题意;‎ C. Na+、Mg2+、SO42-、Cl-四种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C符合题意;‎ D. Ca2+ 、CO32-在同一溶液中时,会反应生成CaCO3沉淀,D不合题意。‎ 故选C。‎ ‎19. 根据下列化学方程式,判断有关物质的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 ‎① I2+SO2+2H2O=H2SO4+2HI;‎ ‎② 2FeCl2+Cl2=2FeCl3;‎ ‎③ 2FeCl3+2HI=2FeCl2+2HCl+I2‎ A. I->Fe2+>Cl->SO2 B. SO2>I->Fe2+>Cl-‎ C. Fe2+>I->Cl->SO2 D. Cl->Fe2+>SO2>I-‎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则根据反应I2+SO2+2H2O=H2SO4+2HI可知还原性是SO2>I-;根据反应2FeCl2+Cl2=2FeCl3可知还原性是Fe2+>Cl-;根据反应2FeCl3+ 2HI = 2FeCl2+ 2HCl + I2可知还原性是I->Fe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还原性强弱顺序是SO2>I->Fe2+>Cl-,答案选B。‎ 考点:考查还原性强弱比较 ‎20.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此为蒸馏装置,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A不合题意;‎ B. ,用于提纯胶体分散系,B不合题意;‎ C. ,用于分离固液混合物,C不合题意;‎ D. ,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用于分离物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21. 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含一种卤离子,往甲中加入淀粉和氯水,溶液变为蓝色,再往丙中加入淀粉和氯水,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 Br-、Cl-、I- B. Cl-、I-、Br- C. I-、Br-、Cl- D. Br-、I-、Cl-‎ ‎【答案】C ‎【解析】‎ 甲中加入淀粉和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一定含有I-,可以肯定答案为C,再逐一验证,符合题意 ‎22.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原子组成HmX分子.在a克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A-N+m)mol B. (A-N)mol C. (A-N)mol D. (A-N+m)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量数,即X的近似相对质量为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X的质子数为(A-N),1molHmX中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A-N+m)mol,agHmX的物质的量ag/(A+m)g·mol-1,agHmX中含有质子物质的量为(A-N+m)mol。‎ ‎【详解】核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量数,即X的近似相对质量为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X的质子数为(A-N),1molHmX中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A-N+m)mol,agHmX的物质的量ag/(A+m)g·mol-1,agHmX中含有质子物质的量为(A-N+m)mol,故选项A正确。‎ ‎23.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H2和B容器中NH3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是( )‎ A. 2∶3 B. 1∶‎3 ‎C. 3∶2 D. 1∶2‎ ‎【答案】C ‎【解析】‎ ‎【详解】可设H原子数为6mol,则H2为3mol,NH3为2mol,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的体积之比,可得出两个容器的体积之比为3:2。故选C。‎ ‎24.用NaCl固体配制0.1 mol·L-1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 A. 将5.85gNaCl固体溶于‎1 L水中可配成0.1 mol·L-1的NaCl溶液 B. 称量时,将固体NaCl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 C. 固体溶解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直接加水稀释到刻度线 D. 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D ‎【解析】‎ 考查溶液的配制 A:溶于‎1升水中是错误的,应溶于水中配成一升溶液 B:固体一般放在纸片上 C:溶解后洗涤烧杯二至三次,一并移至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到离刻度线2至‎3cm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不正确 D:正确 答案为D ‎25.已知在热的碱性溶液中,NaClO发生如下反应:3NaClO = 2NaCl+NaClO3。在相同条件下NaClO2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其最终产物是 A. NaCl、NaClO B. NaCl、NaClO‎3 ‎C. NaClO、NaClO3 D. NaClO3、NaClO4‎ ‎【答案】B ‎【解析】‎ ‎【详解】反应3NaClO = 2NaCl+NaClO3,属于歧化反应。‎ A、NaCl中氯元素-1价、NaClO中氯元素+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均比+3价低,不属于歧化反应,选项A错误;‎ B、NaCl中氯元素-1价、NaClO3中氯元素+5价,属于歧化反应,选项B正确;‎ C、NaClO中氯元素+1价、NaClO3中氯元素+5价,NaClO还会继续反应,不能稳定存在,选项C错误;‎ D、NaClO3、NaClO4中的氯元素化合价均比+3价高,不属于歧化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 ‎26.(1)‎13.8g氮的氧化物(NOx)中含N原子数为0.3mol,则NOx的摩尔质量为___,x的数值为___,该质量的NOx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L。‎ ‎(2)某待测液中可能含有Ag+、Fe3+、K+、Ba2+、NH4+等离子,进行如下实验:①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② 过滤,得无色透明溶液,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又有白色沉淀生成;③ 过滤,取少量滤液,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加热,可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待测液中一定含有___离子;—定不含有__离子;还有____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要检验这些离子的实验方法是___。‎ ‎【答案】 (1). ‎46g/mol (2). 2 (3). 6.72 (4). Ag+ (5). Ba2+ (6). NH4+、Fe3+、K+ (7). 焰色反应 ‎【解析】‎ ‎【分析】‎ ‎(1)‎13.8g氮的氧化物(NOx)中含N原子数为0.3mol,利用公式可求出NOx的摩尔质量,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x的数值,利用公式V=n×Vm可求出该质量的NOx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利用离子反应产生的现象,进行离子的逐个分析。‎ ‎①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Ag+;② 过滤,得无色透明溶液,则不含有Fe3+;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又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Ba2+;③ 过滤,取少量滤液,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加热,可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则含有NH4+。只有K+不能确定,可利用焰色反应进行检验。‎ ‎【详解】(1)NOx的摩尔质量;14+16x=46,x=2;‎ V=n×Vm=0.3×‎22.4L/mol=‎3.36L;答案为:‎46g/mol;2;6.72;‎ ‎(2)利用离子反应产生的现象,进行离子的逐个分析。‎ ‎①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Ag+;② 过滤,得无色透明溶液,则不含有Fe3+;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又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Ba2+;③ 过滤,取少量滤液,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加热,可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则含有NH4+。只有K+不能确定,可利用焰色反应进行检验。答案为:Ag+、Ba2+、NH4+;Fe3+;K+;焰色反应。‎ ‎【点睛】在进行离子推断时,常使用共存原理和电荷守恒原则。当确定某离子后,可带回原溶液检验,看是否能因不共存,排除某些离子;最后,需利用溶液呈电中性,再确定某些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 ‎27.实验室需要480mL0.2000mo1/LNa2CO3溶液。现用Na2CO3固体配制,可供选择的仪器有:①玻璃捧②烧瓶③烧杯④胶头滴管⑤漏斗⑥天平⑦药匙⑧500mL容量瓶⑨250mL容量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仪器中,在配制Na2CO3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除①、③、⑥、⑦外,还有__(填数字序号)。‎ ‎(2)经计算,需称量Na2CO3固体的质量为__。‎ ‎(3)将所配制的Na2CO3溶液进行测定,发现浓度小于0.2000moL/L。请你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引起该误差的原因是(填字母代号)___。‎ A.定容时俯视液面 ‎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 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使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4)将配好的溶液盛装于下列(填字母代号)__仪器中,贴好标签备用。‎ A.带玻璃塞的广口瓶 B.带玻璃塞的细口瓶 C.带胶塞的广口瓶 D.带胶塞的细口瓶 ‎【答案】 (1). ③⑧ (2). ‎10.6g (3). BC (4). D ‎【解析】‎ ‎【分析】‎ ‎(1)由于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所以应选择500mL的容量瓶,另外,除①、③、⑥、⑦外,这缺少药匙、烧杯,可从配制溶液的操作中去寻找答案。‎ ‎(2)计算时,应使用选择的容量瓶规格进行计算,切不可使用‎480m进行计算,从而得出需称量Na2CO3固体的质量。‎ ‎(3)A.定容时俯视液面,溶液体积偏小;‎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溶质损失一部分;‎ 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使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 ‎(4)氢氧化钠溶液会腐蚀玻璃,不能使用玻璃塞。‎ ‎【详解】(1)由于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所以应选择500mL的容量瓶,另外,除①、③、⑥、⑦外,这缺少药匙、烧杯;答案为:③⑧;‎ ‎(2)计算时,应使用选择的容量瓶规格进行计算,切不可使用‎480m进行计算,从而得出需称量Na2CO3固体的质量为‎0.5L×0.2000mo1/L×‎106g/mol=‎10.6g;答案为:‎10.6g;‎ ‎(3)A.定容时俯视液面,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溶质损失一部分,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 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使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答案为:BC;‎ ‎(4)A.带玻璃塞的广口瓶,适合于酸性或中性固体药品;‎ B.带玻璃塞的细口瓶,适合于酸性或中性的液体药品;‎ C.带胶塞的广口瓶,适合于碱性的固体药品;‎ D.带胶塞的细口瓶,适合于碱性的液体药品。‎ 因为NaOH溶液呈碱性,会腐蚀玻璃塞,所以应使用胶塞,且为细口瓶,答案为D。‎ ‎2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其中:A中盛有MnO2,B中盛有浓盐酸。‎ ‎(1)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 ‎①用含HCl‎146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 ‎②用87g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不考虑HCl的挥发,‎ 则两种方法生成的氯气的量是方法①___②(填“>”、“<”或“=”)。‎ ‎(2)仪器B的名称是__。‎ ‎(3)C中盛饱和食盐水(氯气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小),是为了除去氯气中混有的__气体。‎ ‎(4)仪器D用来干燥氯气,其中盛放的试剂是__。‎ ‎(5)E中装铁粉,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6)G中盛有NaOH溶液,目的是___。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答案】 (1). < (2). 分液漏斗 (3). HCl (4). 浓硫酸 (5). 2Fe+3Cl2=FeCl3 (6). 吸收Cl2 (7). Cl2+2OH-=Cl-+ClO-+H2O ‎【解析】‎ ‎【分析】‎ ‎(1)MnO2与热的浓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氯化锰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当盐酸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与MnO2就不能再发生反应。‎ ‎①含HCl‎146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此时HCl为4mol,生成Cl2小于1mol;‎ ‎②87gMnO2为1mol,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可生成Cl21mol;‎ 通过前面的计算便可确定两种方法生成氯气的量的大小关系。‎ ‎(2)仪器B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3)C中盛饱和食盐水(氯气在其中溶解度很小),是为了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 ‎(4)仪器D用来干燥氯气,其中盛放试剂是液体干燥剂,只能为浓硫酸;‎ ‎(5)E中装铁粉,发生铁与氯气生成三氯化铁的反应;‎ ‎(6)G中盛有NaOH溶液,目的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详解】(1)MnO2与热的浓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氯化锰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当盐酸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与MnO2‎ 就不能再发生反应。‎ ‎①含HCl‎146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此时HCl为4mol,生成Cl2小于1mol;‎ ‎②87gMnO2为1mol,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可生成Cl21mol;‎ 则两种方法生成的氯气的量是方法①<②;答案为:<;‎ ‎(2)仪器B的名称是分液漏斗;答案为:分液漏斗;‎ ‎(3)C中盛饱和食盐水,因为氯气微溶于饱和食盐水,而氯化氢易溶于饱和食盐水,所以是为了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答案为:HCl;‎ ‎(4)仪器D用来干燥氯气,其中盛放的试剂是液体干燥剂,只能为浓硫酸;答案为:浓硫酸;‎ ‎(5)E中装铁粉,发生铁与氯气生成三氯化铁的反应,方程式为3Cl2 +2Fe2FeCl3;‎ 答案为:3Cl2 +2Fe2FeCl3;‎ ‎(6)G中盛有NaOH溶液,目的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答案为:吸收Cl2;Cl2+2OH-=Cl-+ClO-+H2O。‎ ‎【点睛】MnO2只有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才能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若溶液的酸性弱,或溶液中Cl-的浓度小,都不能被MnO2氧化,所以,MnO2与稀盐酸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9.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 ‎(1)从海水中可以得到食盐。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④⑤①③‎ ‎(2)步骤Ⅰ中已获得Br2,步骤Ⅱ中又将Br2还原为Br-,其目的为___。‎ ‎(3)步骤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同时有H2SO4生成,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由此反应可知,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___。‎ ‎【答案】 (1). C (2). 富集溴 (3). Br2+SO2+2H2O=4H++SO42-+2Br- (4). ‎ 强酸对设备的腐蚀 ‎【解析】‎ ‎【分析】‎ ‎(1)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常使用Na2CO3溶液除Ca2+、NaOH溶液除Mg2+、BaCl2溶液除SO42-,但除杂离子的加入量都是过量的,所以需考虑过量离子的处理。过量的Ba2+需使用CO32-处理,所以Na2CO3溶液应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溶液中,盐酸应在过滤之后加入溶液中,以防固体溶解。由此便可确定正确的操作顺序。‎ ‎(2)步骤Ⅰ中已获得Br2,但浓度很小,不便于提取,所以步骤Ⅱ中又将Br2还原为Br-,主要是为了富集溴。‎ ‎(3)步骤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同时有HBr和H2SO4生成,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4H++SO42-+2Br-,由此反应可知,生成了两种强酸,会腐蚀设备,所以这是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详解】(1)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常使用Na2CO3溶液除Ca2+、NaOH溶液除Mg2+、BaCl2溶液除SO42-,但除杂离子的加入量都是过量的,所以需考虑过量离子的处理。过量的Ba2+需使用CO32-处理,所以Na2CO3溶液应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溶液中,盐酸应在过滤之后加入溶液中,以防固体溶解。由此便可确定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⑤④①③;答案为C;‎ ‎(2)步骤Ⅰ中已获得Br2,但浓度很小,不便于提取,所以步骤Ⅱ中又将Br2还原为Br-,主要是为了富集溴;答案为:富集溴;‎ ‎(3)步骤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同时有HBr和H2SO4生成,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4H++SO42-+2Br-,由此反应可知,生成了两种强酸,会腐蚀设备,所以这是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答案为:Br2+SO2+2H2O=4H++SO42-+2Br-;强酸对设备的腐蚀。‎ ‎30.将一定质量的KI和KCl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形成1000mL溶液,K+浓度为0.5mol·L-1,若向其中通入足量的Cl2,完全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灼烧得到固体残留物比原固体混合物质量减少‎18.3g。‎ 试计算:‎ ‎(1)原固体混合物中KI的质量?___‎ ‎(2)固体残留物中含有什么物质?___其物质的量是多少?___‎ ‎【答案】 (1). ‎33.2g (2). KCl (3). 0.5mol ‎【解析】‎ ‎【分析】‎ ‎(1)若向KI和KCl固体混合物中通入足量的Cl2,KI与Cl2完全反应,生成KCl和I2,将所得溶液蒸干、灼烧,I‎2升华,得到固体残留物为KCl,可利用差量法,求出KI的质量;‎ ‎(2)由上面分析可知,固体残留物为KCl,按K+守恒,可确定其物质的量。‎ ‎【详解】若向KI和KCl固体混合物中通入足量的Cl2,KI与Cl2完全反应,生成KCl和I2,将所得溶液蒸干、灼烧,I‎2升华,得到固体残留物为KCl,可利用差量法,求出KI的质量。‎ 设KI的质量为x ‎ ‎ 2KI+Cl2=KCl+I2 ∆m ‎ 2×‎166g 2×‎74.5g 2×‎‎91.5g ‎ x ‎‎18.3g ‎ ‎ x= ‎33.2g 答案为:‎33.2g;‎ ‎(2)由上面分析可知,固体残留物为KCl,按K+守恒,可确定其物质的量。‎ n(KCl)=‎1L×0.5mol·L-1=0.5mol。答案为:KCl;0.5mol。‎ ‎【点睛】利用差量法计算时,不是什么量都可以用在方程式上做为差值的,差量只能为方程式表示量的差值,即可以是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的体积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