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三学段教学质量监测高二化学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原子量:H:1 O:16 C:12 N:14 Na:23 Mg:24 Al:27 S:32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 B. 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 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 D. 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A. 化学变化涉及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故A正确;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C. 化学变化不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可以相同,故C错误;D. 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C。 2.已知:(1)Zn(s)+1/2O2(g)=ZnO(s);ΔH=-348.3kJ/mol,(2)2Ag(s)+1/2 O2(g)= Ag2O(s);ΔH=-31.0kJ/mol,则Zn(s)+ Ag2O(s)== ZnO(s)+ 2Ag(s)的ΔH等于 ( ) A. -317.3kJ/mol B. -379.3kJ/mol C. -332.8 kJ/mol D. +317.3 kJ/mol 【答案】A 【解析】 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根据已知反应可知(1)-(2)即得到Zn(s)+ Ag2O(s) ="=" ZnO(s) + 2Ag(s) ,所以ΔH=-348.3kJ/mol+31.0kJ/mol=-317.3kJ/mol ,答案选A。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H<0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B. 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能迅速进行 C. 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是熵增的重要结果 D.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是一个熵减小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H<0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不一定,如碳的燃烧,所以是放热反应,但是常温下还是不自发的,需要加热后才是自发反应。 B.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能迅速进行 ,不一定,反应自发与否和反应的快慢没有直接的联络。 C.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是熵增的重要结果 ,正确。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是一个熵减小的过程 ,是熵增大的过程;故选C 。 考点:自发反应 熵 点评:对于反应的自发性判断依据是△G=△H-T△S △G——吉布斯自由能。 △H——焓变(△H<0为放热反应,△H>0为吸热反应)。 △S——熵(物质混乱度的量度,如固体变成气体,混乱度增加,△S>0)。 T——温度 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如果△G<0 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反之则不可以自发进行。 恒温恒压下: 当△H<0,△S>0时,反应自发进行; 当△H>0,△S<0时,反应不自发进行; 当△H>0,△S>0或△H<0,△S<0时,反应是否自发与温度有关, 一般低温时焓变影响为主;高温时,熵变影响为主,而温度影响的。 大小要看△H和△S的具体数值而定。 反应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要讨论反应的自发性,也要指明反应条件。如果没有交代反应条件,只讲“某某反应不自发”“某某反应自发”,实际上是指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反应。“一定条件”指“一定的温度一定压强”。例如,反应 CaCO3=" CaO" + CO2↑ 在常温常压是非自发的,而在高温下则是自发发生的。 用吉布提自由能计算公式(△G=△H-T△S)来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时,可以看到T对△G的值有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决定△G是大于0还是小于0;式中△H 是一个与温度、压强有关的物理量。因此,讨论△G是大于0还是小于0,实际上也是在一定温度与压强下进行的。 4.分析下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C(g)=A(g)+1/2B(g) △H>0 B. 2C=2A+B △H>0 C. 2A(g)+B(g)=2C(g) △H>O D. A(g)+1/2B(g)=C(g) △H<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分析可以知道C能量高于A、B总能量,若C为反应物,则反应为放热反应;若C为生成物,则反应为吸热反应,焓变小于0放热,大于0吸热,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A、若反应为C(g)=A(g)+1/2B(g),则反应物C能量高于生成物A、B总能量,反应放热, △H<0,故A错误; B、若反应为: 2C(g)=2A(g)+B(g),反应物C能量高于生成物A、B总能量,反应放热, △H<0,且A、B、C都是气体,选项方程式中未标注物质聚集状态,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故B错误; C、若反应为2A(g)+B(g)=2C(g),反应物A、B总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吸热, △H>O ,A、B、C都是气体,选项方程式中标注了物质聚集状态, 故C正确; D、若反应为A(g)+1/2B(g)=C(g),反应物A、B总能量低于生成物C,反应是吸热反应, △H>0,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 0;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 > 0。 5.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容积增加一倍,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C. A的转化率减小了 D. B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容积增加一倍的瞬间B的浓度是原来的50%,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这说明降低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所以a<b,A的转化率增大,B的质量分数增加,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6.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若改变下列条件,可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增大压强 D. 增大反应物浓度 【答案】A 【解析】 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降低温度降低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只增大活化分子的浓度,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答案选A。 点睛: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是通过影响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量,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来实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归纳:。 7.下列物质的水溶液,由于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NaCl B. Na2CO3 C. NaHSO4 D. NH4Cl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说明该物质为酸或强酸弱碱盐,酸电离出氢离子或盐中弱碱阳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 【详解】A.氯化钠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故A错误; B.碳酸钠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导致其溶液呈碱性,故B错误; C.硫酸氢钠溶液中完全电离,溶液呈酸性,不是水解的原因,故C错误; D.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根据物质的性质及盐类水解特点来分析解答,溶液呈酸性,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酸或盐,很多同学往往漏掉盐而导致错误,为易错点,硫酸氢钠溶液是电离显酸性而非水解造成的。 8.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7的溶液 B. c(H+)=c(OH-)的溶液 C. 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 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在室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若温度不是室温,则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错误。B.在任何温度下,c(H+)= c(OH-)的溶液一定为中性溶液,正确。C.强酸、强碱的元数没有确定,所以二者以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错误。D.非电解质溶于水若发生反应产生酸或碱,则溶液可能显酸性或碱性,因此不一定得到中性溶液,错误。 考点:考查溶液的酸碱性及中性的判断的知识。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C.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和逆反应都在同时发生,同时进行; B、增大压强会破坏有气体存在并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的平衡状态; C、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详解】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和逆反应都在同时发生,同时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之一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故A错误; B、增大压强会破坏有气体存在并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的平衡状态,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无影响, 故B错误; C、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故C错误; D、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10.某同学按照课本实验要求,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NaOH 溶液在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 B. 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C. 图中实验装置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 D. 若将盐酸体积改为60 mL,理论上所求中和热不相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是不可避免的,A不正确;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损失,B不正确;反应需要搅拌,所以还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C正确;中和热是在一定条件下,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所以改变盐酸的用量,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可能不同,但中和热是不变的,D不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中和热测定的有关实验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和热实验测定原理的了解掌握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利于提示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常温下,用0.1 mol/L的HCl溶液滴定a mL NaOH稀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消耗HCl溶液b mL,此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是( ) A. 1×10-7 mol/L B. 1×107 mol/L C. 0.1mol/L D. 0.01 mol/L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氯化钠为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 【详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氯化钠为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故常温下,氯化钠溶液中c(H+)= c(OH-)=10-7mol/L;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题选A。 12.将pH=3的盐酸溶液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c(NH4+)>c(Cl–)>c(H+)>c(OH–) B. c(NH4+)>c(Cl–)>c(OH–)>c(H+) C. c(Cl–)>c(NH4+)>c(H+)>c(OH–) D. c(Cl–)>c(NH4+)>c(OH–)>c(H+) 【答案】B 【解析】 氨水是弱碱,所以pH=11的氨水的浓度大于0.001mol/L,因此在反应中氨水是过量的,溶液显碱性,答案选B。 13. 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1 mol/L)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 A. 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 B. 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C. 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 D. pH试纸显示白醋的pH为2~3 【答案】D 【解析】 要证明某物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关键是看该物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如完全电离,则为强电解质,如部分电离,则为弱电解质。浓度约1 mol/L的醋酸其pH为2~3,说明醋酸在溶液中是部分电离的,故为弱电解质。 14.95℃时,纯水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6 mol/L。若将0.01 mol NaOH固体溶解在95℃水中配成1 L溶液,则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单位:mol/L)( ) A. 10-6 B. 10-10 C. 10-8 D. 10-12 【答案】B 【解析】 【详解】95℃时,水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6mol/L,则此时KW=c(H+)×c(OH-)=10-12,0.01 molNaOH固体溶解在95℃水中配成1L溶液,c(OH-)=0.01mol/L,则c(H+)=10-12/0.01=10-10mol/L;碱溶液中的c(H+)就等于水电离产生的c(H+),所以水电离产生的c(H+)=10-10mol/L,B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题选B。 15.在25℃时,0.1 mol·L-1的HNO2、HCOOH、HCN、H2CO3的溶液,它们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4.6×10-4mol2·L-2、1.8×10-4mol2·L-2、4.9×10-10mol2·L-2、K1=4.3×10-7mol2·L-2和K2=5.6×10-11mol2·L-2,其中氢离子浓度最小的是 ( ) A. HNO2 B. HCOOH C. HCN D. H2CO3 【答案】C 【解析】 【详解】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酸溶液中,酸的电离常数越大,则该酸的酸性越强,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知,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NO2>HCOOH>H2CO3>HCN>HCO3-,酸的电离常数越小,则酸中氢离子浓度越小,所以氢离子浓度最小的酸是HCN,C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酸性强弱的判断,明确酸性强弱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酸性越弱的酸,其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相同温度下,相同浓度的酸溶液中,酸的电离常数越大,则该酸的酸性越强,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据此解答即可。 16.在0.1 mol/L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入水时,平衡逆向移动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C. 加入少量0.1 mol/L 盐酸,溶液中c(H+)减小 D.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水使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A错误; B.加入少量NaOH固体,NaOH电离产生的OH-与氢离子反应,使c(H+)减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醋酸的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B正确; C.加入少量0.1 mol•L-1HCl溶液,使溶液c(H+)增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但平衡移动的趋势是微弱的,总的来说溶液c(H+)增大,C错误;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使溶液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7.室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乘积为1×10-26,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存在的是( ) A. Cl- B. HCO3- C. Na+ D. N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室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乘积为1×10-26,这说明该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反应,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答案选B。 考点:考查水的电离和离子共存 18.用酒精灯加热下列溶液,蒸干后灼烧,所得固体质量最大的是( ) A. 20 mL 2 mol/L FeCl3溶液 B. 40 mL 1 mol/L NaHCO3溶液 C. 20 mL 1 mol/L Na2SO3溶液 D. 40 mL 2 mol/L NH4HCO3溶液 【答案】A 【解析】 20 mL 2 mol/L FeCl3溶液蒸干后灼烧,所得固体为,由铁元素守恒得固体质量为6.4g;40 mL 1 mol/L NaHCO3溶液蒸干后灼烧,所得固体为,由钠守恒得固体质量为2.12g;20 mL 1 mol/L Na2SO3溶液蒸干后灼烧,所得固体为,由钠守恒得固体质量为2.84g;40 mL 2 mol/L NH4HCO3溶液溶液蒸干后灼烧无固体残留; 1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 A. H2O+H2OH3O++OH- B. HCO3—+OH-H2O+CO32— C. CO2+H2OH2CO3 D. CO32—+H2O HCO3—+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属于水的电离方程式,错误; B.属于HCO3-与OH-的离子反应,错误; C.属于CO2与H2O的化合反应,错误; D.属于CO32-水解方程式,正确。 20.关于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 B. 若向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 C. 若向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 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电解液全部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生成氯气,阴极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A、电解时在阳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得到氯气,在阴极是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故A错误; B、在阳极附近是氯离子失电子得到氯气,滴入KI溶液,氯气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而使得溶液呈棕色,故B正确; C、在阴极是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该极附近的溶液显碱性,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故C错误; D、电解一段时间后,全部电解液几乎是氢氧化钠,溶液显示碱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 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可使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使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 B.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C.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度加快 D. 催化剂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无论是正反应方向的还是逆反应方向的,说法错误;B、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指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等,说法正确;C、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增大了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的个数,加快反应速率,说法正确;D、使用催化剂,降低了活化分子的活化能,增大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了有效碰撞,加快反应速率,说法正确。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2.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反应 2SO2(g)+O2(g) 2SO3(g)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 v(SO2)=4 mol·L-1·min-1 B. v(O2)=3 mol·L-1·min-1 C. v(SO2)=0.1 mol·L-1·s-1 D. v(O2)=0.1 mol·L-1·s-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所以如果都要氧气表示反应速率,则分别是[mol/(L·min)]0.033、0.05、3、6,因此答案选D。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大小比较 点评:在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时,除了需要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外,还特别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3.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NaX、NaY和NaZ的溶液,其PH依次为8、9、10,则HX、HY、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HX,HZ,HY B. HX,HY,HZ C. HZ,HY,HX D. HY,HZ,HX 【答案】B 【解析】 阴离子对应的酸越弱,离子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所以选B。 24.工业品MnCl2溶液中含有Cu2+、Pb2+等离子,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MnS,可使Cu2+、Pb2+等离子形成沉淀,以制取纯净MnCl2。由此可推知MnS ( ) A. 具有吸附性 B. 溶解度小于CuS、PbS C. 溶解度与CuS、PbS相同 D. 溶解度大于CuS、Pb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品MnCl2溶液中含有Cu2+、Pb2+等离子,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MnS,可使Cu2+、Pb2+等离子形成沉淀,以制取纯净MnCl2,原理利用的是沉淀转化的反应关系,沉淀转化的条件是向更难溶的方向进行,说明生成的CuS、PbS溶解性小于MnS;才能是先沉淀的转化,除去杂质;答案选D。 考点:考查沉淀转化的关系分析判断 25.锰锌干电池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2MnO2+2NH4+=Zn2++Mn2O3+2NH3+H2O。在此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 Zn B. 碳 C. MnO2和NH4+ D. Zn和NH3 【答案】C 【解析】 【详解】电池放电时,总反应方程式为:Zn+2MnO2+2NH4+=Zn2++Mn2O3+2NH3+H2O,锌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MnO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因此该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MnO2和NH4+,故选C项; 综上所述,本题选C。 26.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 + N(g)R(g) + 2L 此反应符合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 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 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 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像可知,当温度相同时,P2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P2大于P1.但压强越大,R的含量越低,说明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所以L必须是气体。当压强相同时,T1首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T1大于T2。但温度越高,R的含量越低,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选C。 27.下列关于金属腐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金属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 B. 金属腐蚀一般包括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C. 纯的金属一般难以发生电化学腐蚀 D. 镀锌铁当镀层破损后,镀层则对铁失去了保护作用 【答案】D 【解析】 考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由于锌的金属性强于铁的,因此在锌和铁构成的原电池中,锌是负极,铁是正极,所以镀锌铁当镀层破损后,镀层能对铁起保护作用,选项D不正确,其余得失正确的,答案选D。 28.若在铜片上镀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将铜片接在电池的正极上 ②将银片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③在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Ag++e– = Ag ④在银片上发生的反应是:4OH–- 4e– =O2+2H2O ⑤需用CuSO4溶液⑥需用AgNO3溶液作电解液 A. ②③⑥ B. ①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电镀时,电源正极应该接镀层金属,在本题中,应该是银作阳极,故①错误; ②银接电源正极,作阳极,故②正确; ③在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Ag++e– = Ag,故③正确; ④在银片上发生的反应是Ag -e– = Ag+,故④错误; ⑤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铜片上被还原,无法达到镀银的目的,应该用硝酸银溶液,故⑤错误; ⑥用硝酸银溶液作电解液,银离子会在铜片上析出,从而达到镀银的目的,故⑥正确。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②③⑥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点睛】电镀的特点:待镀金属做阴极,镀层金属做阳极,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电镀前后,电镀液的浓度保持不变。 29.下面是某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各组指定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 A. 2S22P2和2S22P4 B. 3s1和3s23p4 C. 3s2和2s22p5 D. 3S23P4和2S22P4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2的元素为C,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4 元素为O,二者可形成CO2,故A不选; B.价层电子排布为3s1的元素为Na,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4的元素为S,二者可形成Na2S,与题目不符,故B选; C.价层电子排布为3s2的元素为Mg,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5的元素为F,二者可形成MgF2,故C不选; D.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4的元素为S,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4的元素为O,二者可形成SO2,故D不选; 综上所述,本题选B。 30.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 1s22s22p63s23p4; 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5。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 ) A. 最高正化合价:③>②>① B. 原子半径:③>②>① C. 第一电离能:③>②>① D. 电负性: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①为硫元素,②为磷元素,③为氟元素, A项,硫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6,磷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5,氟没有正化合价,故最高正化合价:①>②,故A项错误; B项,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半径大小比较为:P>S>F,即②>①>③;故B项错误; C项,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增大,但磷元素原子3p 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Cl>P>S;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弱,故F>Cl,所以第一电离能F>P>S,即③>②>① ,故C项正确; D项,同周期,从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从上而下,电负性降低,故电负性为:F> S>P,即:③>①>②,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C。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X、Y、Z、Q、E五种元素中,X原子核外的M层只有两对成对电子,Y原子的核外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Z是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Q的核电荷数是X与Z的核电荷数之和,E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F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F的元素符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XZ2与YZ2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和_____。 (2)Q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_,它位于第________周期,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在形成化合物时它最高的化合价为_______。 (3)E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S (2). C (3). N (4). SO2 (5). CO2 (6). Cr (7). 四 (8). 1S22S22P63S23P63d54S1 (9). +6 (10). 2F2+2H2O=4HF+O2 【解析】 【分析】 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应为1S22S22P63S23P4,为S元素;Y原子核外的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Y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Y为C元素;Z是地壳内含量最高的元素,为O元素;Q的核电荷数是X与Z的核电荷数之和,原子序数为24,为Cr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应为F元素,结合元素对应单质、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应为1S22S22P63S23P4,为S元素;Y原子核外的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Y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Y为C元素;Z是地壳内含量最高的元素,为O元素;Q的核电荷数是X与Z的核电荷数之和,原子序数为24,为Cr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应为F元素,则 (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X、Y、F的元素符号分别是S,C,N;XZ2与YZ2的分子式分别为SO2,CO2;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S,C,N, SO2 ,CO2。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Q为Cr,原子序数为24,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ⅥB族,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最高化合价为+6价;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Cr,四,1S22S22P63S23P63d54S1 ,+6。 (3)E为氟元素,氟气和水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F2+2H2O=4HF+O2;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F2+2H2O=4HF+O2。 3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1)25°C时,0.1 mol·L-1NH4Cl溶液的pH____7(填“<”、“=”或“>”),其原因是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下列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铁 B.盐酸 C.氯化钠晶体 D.熔融氢氧化钠 (3)可用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制NaOH,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请写出A、B两处物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电解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成氨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重要途径,其研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 度(℃) 360 440 520 K值 0.036 0.010 0.0038 若25℃时1摩尔氮气完全转化为氨气放出92.4KJ的热量,写出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5)合成氨的原料气H2还可通过反应CO(g) + H2O(g)CO2 (g) + H2(g) 获取。 ①T ℃时,向容积固定为5 L的容器中充入1 mol水蒸气和1 mol CO,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O的浓度为0.08 mol·L-1,则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_______,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为_________。 ②保持温度仍为T ℃,只改变水蒸气和CO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充入该容器进行反应,下列描述能够说明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 CO2的同时消耗a mol H2 d.混合气中n(CO) : n(H2O) : n(CO2) : n(H2) = 1: 16 : 6 : 6 【答案】 (1). < (2). NH4++H2ONH3·H2O+H+ (3). D (4). 饱和食盐水 (5). 氢氧化钠 (6). 2Cl- +2H2O Cl2↑+H2↑+2OH- (7). N2(g)+3H2(g)=2NH3(g) △H=-92.4KJ/mol (8). 60% (9). 9/4 (10). cd 【解析】 【分析】 (1)NH4Cl属于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 (2)根据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进行判断;物质导电的条件是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自由电子,据此进行分析。 (3)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图示装置中的交换膜是阳离子交换膜,A出口主要是饱和NaCl溶液,B出口主要是氢氧化钠溶液,装置是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过程是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氯气;据以上分析解答; (4)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结合25℃时1摩尔氮气完全转化为氨气放出92.4KJ的热量,写出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 (5)①根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浓度,结合平衡常数概念计算得到; ②根据化学平衡状态,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各成分含量保持不变分析。 【详解】(1)NH4Cl属于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pH<7,离子方程式为:NH4++H2ONH3·H2O+H+;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NH4++H2ONH3·H2O+H+。 (2)A.铁是单质,不是电解质,故A错误; B.盐酸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氯化钠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但是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自由电子,不导电,故C错误; D.熔融氢氧化钠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是电解质,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3)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图示装置中的交换膜是阳离子交换膜,A出口主要是饱和NaCl溶液,B出口主要是氢氧化钠溶液,装置是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过程是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 +2H2O Cl2↑+H2↑+2OH-;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2Cl- +2H2O Cl2↑+H2↑+2OH-。 (4)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温度升高,K值减小,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25℃时1mol氮气完全转化为氨气放出92.4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92.4KJ/mol;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N2(g)+3H2(g)=2NH3(g) △H=-92.4KJ/mol。 (5)①根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浓度,T ℃时,向容积固定为5L的容器中充入1mol水蒸气和1molCO,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O的浓度为0.08mol•L-1, CO(g)+H2O(g)═CO2(g)+H2(g) 起始量(mol/L) 0.2 0.2 0 0 变化量(mol/L) 0.12 0.12 0.12 0.12 平衡量(mol/L) 0.08 0.08 0.12 0.12 平衡时CO的转化率=0.12/0.2=×100%=60%;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0.12×0.12)/(0.08×0.08)=9/4;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60%;9/4。 ②化学平衡状态,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各成分含量保持不变分析选项,CO(g)+H2O(g)═CO2(g)+H2(g),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反应; a.反应过程中和平衡状态下压强相同,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符合; b.混合气体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反应过程中和平衡状态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 c.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CO2的同时消耗amolH2,说明二氧化碳或氢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符合; d.混合气中n(CO):n(H2O):n(CO2):n(H2)=1:16:6:6,根据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可以利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计算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比较,Q=6×6/1×16=2.25=K,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符合;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 【点睛】针对问题(5):可逆反应中,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均已给定,反应进行的方向要利用浓度商与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进行判断,如果浓度商大于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反应向左,小于向右,等于达到平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