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二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化学试题 1. 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 )+O2(g) △H1=-571.6kJ·mol-1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 △H2=+131.3kJ·mo1-1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 △H=+206.1kJ·mol-1 A. 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 反应③使用催化剂,△H3减小 D. 反应②中,反应物的键能大于生成物的键能 【答案】D 【解析】A.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B.反应的△H2=+131.3kJ•mol-1>0,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的大小,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故C错误;D.为吸热反应,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则反应物的键能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故D正确;故选D。 2. 已知:2CO(g)+O2(g)=2CO2(g) △H=-566 kJ·mol-1 2Na2O2(s)+2CO2(g)=2Na2CO3(s)+O2(g) △H=+452 kJ·mol-1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CO 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283 J B. Na2O2(s)+CO2(s)=Na2CO3(s)+O2(g) △H=-226 kJ·mol-l C. CO(g) 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 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1.204×1024 D. CO 的燃烧热为566 kJ·mol-1 【答案】C 【解析】A、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燃烧释放的热量,1molCO燃烧放热283kJ,故A错误;B、根据2Na2O2(s)+2CO2(g)=2Na2CO3(s)+O2(g) △H=+452 kJ·mol-1可知,Na2O2(s)+CO2(s) =Na2CO3(s)+O2(g) △H=+226 kJ·mol-l,故B错误;C、已知:①2CO(g)+O2(g)═2CO2(g) △H=-566kJ/mol,②Na2O2(s)+CO2(g)═Na2CO3(s)+O2(g)△H=-226kJ/mol,据盖斯定律(①+②×2)÷2得:CO(g)+Na2O2(s)=Na2CO3(s) △ H=509kJ/mol,反应中C由+2价变成+4价,电子转移数为2mol,故C正确;D、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燃烧释放的热量,根据2CO(g)+O2(g) =2CO2(g) △H=-566 kJ·mol-1,CO 的燃烧热为283 kJ·mol-1,故D错误;故选C。 3. 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H=-12.1kJ·mol-1;HCl(aq)与NaOH (aq)反应的△H= -55.6kJ·mol-1。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H 等于 A. -67.7 kJ·mol-1 B. -43.5 kJ·mol-1 C. +43.5 kJ·mol-1 D. +67.7 kJ·mol-1 【答案】C 【解析】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CN(aq)+OH−(aq)CN−(aq)+H2O(l) ΔH=−12.1 kJ·mol−1①,H+(aq)+OH−(aq)H2O(l) ΔH=−55.6 kJ·mol−1②,HCN电离方程式为HCNH++CN−,用①−②可得HCN电离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CN(aq)H+(aq)+CN−(aq) ΔH=−12.1 kJ·mol−1−(−55.6 kJ·mol−1)="+43.5" kJ·mol−1,故选C。 4. 中学阶段介绍的应用电解法制备物质主要有三种:一是铝的工业制备、二是氯碱工业、三是金属钠的制备。下列关于这三个工业生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电解法制金属钠时,正极反应式:Na++e-=Na B. 电解法生产铝时,需对铝士矿进行提纯,在提纯过程中应用了氧化铝或氢氧化铝的两性 C. 在氯碱工业中,电解池中的阴极产生的是H2,NaOH 在阳极附近产生 D. 氯碱工业和金属钠的冶炼都用到了NaCl,在电解时它们的阴极都是Cl-失电子 【答案】B 【解析】A.电解熔融的NaCl制备金属Na,阴极上生成Na,则阴极反应式为Na++e-=Na,故A错误;B.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备Al,需要对氧化铝提纯,需要将氧化铝溶解,再生成沉淀,则在提纯过程中应用了氧化铝或氢氧化铝的两性,故B正确;C.电解饱和食盐水时,NaOH在阴极生成,故C错误;D.电解熔融的NaCl制备金属Na时阴极上生成N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产生的是H2,阴极都不是氯离子放电,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明确电解原理、离子的移动方向、离子的放电顺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D,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熔融的NaCl制备金属Na时阴极上生成N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产生的是H2。 5.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断开K2,闭合K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断开K2,闭合K1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Cl- Cl2↑+H2↑ B. 断开K2,闭合K1时,石墨电极附近溶液变红 C. 断开K1,闭合K2时,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Cl2+2e-=2Cl- D. 断开K1,闭合K2时,石墨电极作正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断开K2、闭合K1时,装置为电解池,两极均有气泡产生,则总反应为2Cl-+2H2OH2↑+2OH-+Cl2↑,石墨为阳极,铜为阴极,因此石墨电极处产生Cl2,在铜电极处产生H2,铜电极附近产生OH-,溶液变红,A错误;B、根据A中分析可知B错误;C、断开K1、闭合K2时,装置为原电池,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H2-2e-+2OH-=2H2O,其为负极,而石墨上的电极反应为Cl2+2e-=2Cl-,其为正极,C错误,D、根据C中分析可知D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电解池和原电池知识 【名师点晴】解答时注意把握电化学工作原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明确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电极名称的判断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视频 6.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OH)2恰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 0.4mol B. 0.3 mol C. 0.2 mol D. 0.1mol 【答案】A 【解析】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说明该电解过程中相当于析出0.1molCuO和0.1molH2 O,则阳极上只有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根据O元素和转移电子之间的关系式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0.1mol×2×2=0.4mol,故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电解原理,明确实际上加入的物质是解本题关键。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说明该电解过程中相当于析出CuO和H2O,根据加入的氧元素的量即可求出转移的电子数。 7. 有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 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8CO2+10H2O C. 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2+4e-=2O2- 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C4H10+13O2-+26e-=4CO2+5H2O 【答案】A 【解析】A、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所以O2-移向负极,故A错误;B、电池的总反应与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致,为2C4H10+13O2=8CO2+10H2O,故B正确;C、通入空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故C正确;D、通入丁烷一极是负极,失电子被氧化,电极反应式为C4H10+13O2--26e-=4CO2+5H2O,故D正确;故选A。 8. 锂电池已经成为新一代实用化的蓄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压高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Li+ (C6Li 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的复合材料) 正极反应: Li1-xMO2+xLi++xe-= LiMO2 (LiMO2 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锂电池充电时电池反应为C6Li +Li1-xMO2= LiMO2+C6Li1-x B. 在电池反应中,锂、锌、银、铅各失去1mol 电子,企属锌所消耗的质量最小 C. 锂电池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 锂电池充电时阴极反应为C6Li1-x+xLi++xe-= C6Li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充电时电池反应式为放点电池的反应式相反,放电时电池反应式为:C6Li+Li1-xMO2==LiMO2+C6Li1-x ,错误,不选A;B、电池反应中,金属失去1摩尔电子,消耗几种金属的质量分别为7克、32.5克、108克、103.5克,锂的消耗质量最小,错误,不选B;C、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错误,不选C;D、充电时,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与放电时负极反应相反,则电极反应式为C6Li1-x+xLi++x e-==C6Li,正确,选D。 考点: 原电池的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9. 某碱性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为:Fe+NiO2+2H2OFe(OH)2+Ni(OH)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充电时,阳极附近pH 值减小 B. 充电时,阴极反应是:Ni(OH)2-2e-+2OH-=NiO2+2H2O C. 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Fe(OH)2 D. 放电时,正极反应是:NiO2+2e-+2H+=Ni(OH)2 【答案】A 【解析】放电时,Fe作负极、NiO2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Fe-2e-+2OH-=Fe(OH)2,正极反应式为NiO2+2e-+2H2O=Ni(OH)2+2OH-,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溶液;充电时,发生电解反应,此时阴极反应为原电池负极反应的逆反应,阳极反应为原电池正极反应的逆反应。A.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Ni(OH)2+2 OH--2e-=NiO2+2H2O,OH-参加反应导致溶液碱性降低,溶液的pH减小,故A正确;B.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Ni(OH)2+2 OH--2e-=NiO2+2H2O,阴极反应式为 Fe(OH)2+2e-=Fe+2OH-,故B错误;C.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Fe,故C错误;D.放电时正极:NiO2+2e-+2H2O=Ni(OH)2+2OH-,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氢离子,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明确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及充电电池中原电池和电解池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氢离子。 10. 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下图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和b 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 a 和b 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C. 无论a和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 a 和b 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电极移动 【答案】D 【解析】A.a和b不连接时,铁和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所以铁片上有铜析出,故A正确;B.a和b连接时,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铜作正极,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故B正确;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都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铁都溶解,故C正确;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在电解池中阳离子向负极移动,铜离子向铁电极移动,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明确正负极的判断方法、电极反应类型、阴阳离子移动方向即可解答,易错点为阴阳离子移动方向的判断,要看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视频 11. 将一定量的SO2(g)和O2(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得到如表中的两组数据: 实验编号 温度/℃ 平衡常数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SO2 O2 SO2 O2 1 T1 K1 4 2 x 0.8 6 2 t2 K2 4 2 0.4 y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1.6 B. 实验1在前6min 的反应速率v (SO2)=0.2mol·L-1·min-1 C. T1、T2的关系:T1>T2 D. K1、K2的关系:K1 >K2 【答案】D 【解析】实验1从开始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氧气的变化量为:2mol-0.8mol=1.2mol,根据反应2SO2(g)+O2(g) 2SO3(g)可知,平衡时二氧化硫消耗的物质的量为:1.2mol×2=2.4mol,则平衡时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4mol-2.4mol=1.6,即x=1.6;实验2平衡时二氧化硫消耗的物质的量为:4mol-0.4mol=3.6mol,根据反应2SO2(g)+O2(g) 2SO3(g)可知,平衡时氧气消耗的物质的量为:3.6mol×=1.8mol,则平衡时氧气的物质的量为:2mol-1.8mol=0.2mol,即y=0.2;A.根据分析可知,x=1.6,故A正确;B.实验1在前6 min的反应速率v (SO2)==0.2 mol•L-1•min-1,故B正确;C.反应起始量相同,达到平衡时氧气物质的量可知,实验2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逆向进行,所以温度T1>T2,故C正确;D.根据C可知,温度T1>T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着逆向移动,则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常数越小,所以平衡常数K1<K2,故D错误;故选D。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0、△S>0 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B. NH4HCO3(s)=NH3(g)+H2O(g)+CO2(g) △H=+185.57 kJ·mol-1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方向转变的倾向 C. 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 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判断ΔH<0、ΔS>0的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错误;B、根据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判断,NH4HCO3(s)===NH3(g)+H2O(g)+CO2(g) Δ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正确;C、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但焓变或熵变均不能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错误;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方向。 13. 反应N2O4(g)2NO2(g)在温度为T1、T2(T2>T1)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B点的平衡常数大于C点的平衡常数 B. A、C 两点气体的颜色: A 深,C 浅 C. A、C 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