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姚安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 化学试卷 ‎1. 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 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判断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B. 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可表示分子的个数 C. 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只能为整数 D. 所有的化学反应均伴随能量变化 ‎【答案】D ‎【解析】A、恒压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反应热,故A错误;B、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故B错误;C、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所以可以用分数表示,故C错误;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断裂旧化学键,形成新的化学键的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D。‎ ‎3. 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Δ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ΔH2‎ ‎③Sn(s,灰) Sn(s,白) ΔH3=+2.1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ΔH1>ΔH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③可知灰锡的能量比白锡的能量低,所以反应①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②放出的能量多,故ΔH1<ΔH2,错误;B.根据③可知当温度>13.2℃时灰锡会转化为白锡,所以在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错误;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错误;D. 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白锡,仪器会自行毁坏,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存在与温度的关系的知识。‎ ‎【名师点睛】物质存在的状态与温度有关,在温度小于13.2℃时以白锡存在,在温度大于13.2℃时,以灰锡存在。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稳定性越强。因此保存物质或使用物质时要结合物质的存在形式。‎ ‎4. 已知:①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 ①的反应热为 221 kJ C. 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 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答案】A ‎【解析】A.燃烧热要求充分燃烧成稳定氧化物,该反应生成CO,没有生成稳定氧化物CO2,一氧化碳燃烧会继续放热,因此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故A正确;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反应热,反应热的单位为kJ•mol-1, 故B错误;C.中和热为放热反应,则叙述中和热时不用“-”,即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1,故C错误;D.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热量,则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lmol水,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D错误;故选A。‎ 点睛:使用燃烧热时要注意两个关键点:①反应物用量:可燃物为1mol;②产物要求:充分燃烧成稳定氧化物[H→H2O(l)、C→CO2 (g)、S→SO2 (g)]。‎ ‎5. 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 920 kJ B. 557 kJ C. 436 kJ D. 188 kJ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设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x kJ,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22H2O,2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应该拆开2 mol H—H键、1 mol O=O键,吸收的能量为(2x+496)kJ;生成2 mol H2O形成4 mol H—O键,放出的能量为4×463 kJ=1852 kJ,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放出能量484kJ=1852 kJ-(2x+496)kJ,解得x=436kJ,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6. 已知298 K时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 ΔH=-92.0 kJ·mol-1,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假定热量无损失)(  )‎ A. 一定小于92.0 kJ B. 一定大于92.0 kJ C. 一定等于92.0 kJ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N2和H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时放出的热量为92.0kJ,但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为NH3,由此分析解答.‎ 解:N2和H2反应生成NH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为:N2+3H2⇌2NH3,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此温度下的1molN2和3mol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不能生成2molNH3,则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0kJ,故选A.‎ ‎7. 25℃、101 kPa时,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辛烷的燃烧热为5 518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H+(aq)+ SO42-(aq)+Ba2+(aq)+2OH-==BaSO4(s)+2H2O(l) ΔH=-114.6 kJ·mol-1‎ B. 2KOH(aq)+H2SO4(aq) ==K2SO4(aq)+2H2O(l) ΔH=-114.6 kJ·mol-1‎ C. C8H18(l)+25/2O2(g) ==8CO2(g)+9H2O(g) ΔH=-5 518 kJ·mol-1‎ D. 2C8H18(l)+25O2(g) ==16CO2(g)+18H2O(l) ΔH=-5 518 kJ·mol-1‎ ‎【答案】B ‎【解析】A.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酸碱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过程中伴随有沉淀生成热,反应焓变△H<-114.6 kJ/mol,故A错误;B.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2KOH(aq)+H2SO4(aq) =K2SO4(aq)+2H2O(l)‎ ‎ ΔH=-114.6 kJ·mol-1正确,故B正确;C.水的稳定的氧化物应是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选项中生成的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C8H18(l)+ O2(g)=8CO2(g)+9H2O(1)△H=-5518 kJ/mol,故D错误;故选B。‎ ‎8. 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 H2O(g) ΔH=a kJ·mol-1‎ H2(g)+1/2O2(g)== H2O(l) ΔH=b kJ·mol-1‎ ‎2H2(g)+O2(g)== 2H2O(l) ΔH=c kJ·mol-1‎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2b=c B. a、b和c均为正值 C. a=b D.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A ‎【解析】A.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成正比,所以2b=c ,故A正确;B. 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a、b和c均为负值 ,故B错误;C. H2O(g)成为H2O(l)放热,所以a>b ,故C错误;D. 它们都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A.‎ ‎9. 化工生产中常用的CO和H2,可通过烃与水蒸气反应得到。其中甲烷可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CH4(g)+ 1/2O2(g)2H2(g)+CO(g) ΔH=-36 kJ·mol-1‎ ‎②CH4(g)+H2O(g) CO(g)+3H2(g) ΔH=+216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为零的是 ( )‎ A. 4CH4(g)+O2(g)+2H2O(g)4CO(g)+10H2(g)‎ B. 7CH4(g)+3O2(g)+H2O(g)7CO(g)+15H2(g)‎ C. 3CH4(g)+O2(g)+H2O(g)3CO(g)+7H2(g)‎ D. 5CH4(g)+2O2(g)+H2O(g)CO(g)+11H2(g)‎ ‎【答案】B ‎【解析】由盖斯定律可求得四个选项的反应热依次为:+360 kJ/mol、0、+144 kJ/mol、+72kJ/mol ‎10. 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υ(A)= 0.5 mol/(L·s) B. υ(B)= 0.3 mol/(L·s)‎ C. υ(C)= 0.8 mol/(L·s) D. υ(D)= 1 mol/(L·s)‎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当v(A)=0.5 mol·L-1·s-1时,v(B)=0.25 mol·L-1·s-1;v(B)=0.3 mol·L-1·s-1;当v(C)=0.8 mol·L-1·s-1时,v(B)=mol·L-1·s-1;当v(D)=1 mol·L-1·s-1时,v(B)=0.25 mol·L-1·s-1,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v(B)=0.3 mol·L-1·s-1,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 ‎11. 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 B(g) 2C(g)+D(g) 。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2 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 1.6‎‎ mol B. 2.8 mol C. 2.4 mol D. 1.2 mol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B)=0.5v(A)=0.5×0.12mol/(L•s)=0.06mol/(L•s),所以△c(B)=0.06mol/(L•s)×10s=0.6mol/L,所以△n(B)=0.6mol/L×2L=1.2mol,故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4mol-1.2mol=2.8mol.故选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2. 在密闭容中发生下列反应aA(g)cC(g)+d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的转化率变大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D的体积分数变大 D. a < c+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假定平衡不移动,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实际再次达到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a<c+d。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变小,错误;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错误;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的体积分数变小,错误;D、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即a<c+d,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 ‎13. 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X(g) 2Y(g) + Z(g)中,X的浓度由0.3 mol/L降到0.14mol/L需要20s,那么由0.14 mol/L降到0.06mol/L需要的时间为( )‎ A. 等于10s B. 大于10s C. 小于10s D. 等于8s ‎【答案】B ‎【解析】反应物的浓度由0.3mol•L-1降到0.14mol•L-1需20s,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3-0.14=0.16mol•L-1,反应物的浓度由0.14mol•L-1降到0.06mol•L-,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14-0.06=0.08mol•L-1,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20s=10s,但随着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0s,故选B。‎ ‎14. 已知反应A2(g)+2B2(g)2AB2(g)△H <0,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B.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A ‎【解析】A、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故A正确;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速率增大更多,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B错误;C、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C错误;D、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故D错误;故选A。‎ ‎15. 常温常压下,在带有相同质量活塞的容积相等的甲、乙两容器里,分别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现分别进行下列两上实验:(N2O42NO2 △H > 0)‎ ‎(a)将两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热 ‎(b)在活塞上都加2 kg的砝码 在以上两情况下,甲和乙容器的体积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 (a)甲>乙,(b)甲>乙 B. (a)甲>乙,(b)甲=乙 C. (a)甲<乙,(b)甲>乙 D. (a)甲>乙,(b)甲<乙 ‎【答案】D ‎ ‎ 考点:考查对平衡移动的应用,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容器体积的影响 ‎16. 下列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对于2HI(g)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B. 棕红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 对于反应N2(g)+3H2(g) 2NH3(g) △H<0,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 ‎【答案】B ‎【解析】A.对于2HI(g) 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但碘蒸汽的浓度变大,颜色变深,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B.已知:2NO2 (g) N2O4 (g)),加压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平衡向生成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故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但仍比原来的颜色深,可以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选;C.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D.合成氨反应:N2+3H22NH3△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不有利于提高产率,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故选B。‎ 点睛:明确平衡移动原理内涵及适用范围是解本题关键。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本题的易错选项是D。‎ ‎17. 反应:L(s)+aG(g)bR(g) 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 A. 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 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 a>b D. 无法确定a、b的大小 ‎【答案】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随温度的升高,G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是吸热反应,A不正确,B正确。当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G的含量越高,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a小于b,选项CD不正确,答案选B。‎ ‎18. 已知反应mX(g)+nY(g) 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 B. 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C. 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 若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X、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 ‎【答案】A ‎【解析】A、可逆反应达平衡时,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倍,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A正确;B、恒容条件下,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C、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由于m+n>q,反应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减小,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结合M=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故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故C错误;D、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X、Y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即m:n,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注意压强的变化,如果不能引起浓度的变化,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化的反应,即使引起浓度变化,但化学平衡仍不移动。‎ ‎19. 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 )‎ A. 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 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 C. 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 D. 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同倍的改变反应速率,B正确。‎ 考点:考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20. 右图是关于反应A2(g)+3B2(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平衡移动图象,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 升高温度,同时加压 B. 降低温度,同时减压 C. 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 D. 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催化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根据图像可知,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用改变的外界条件是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和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图像识别。‎ ‎21. 在一密闭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 B. SO2为0.25 mol•L-1‎ C. SO2、SO3均为0.15 mol•L-1 D. SO3为0.4 mol•L-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用假设法、三行数据法先求逆反应进行到底时各组分浓度的极限值,再求正反应进行到底时各组分浓度的极限值,然后根据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或转化率不可能是100%判断各组分浓度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答案。先假设逆反应进行到底,则:‎ ‎2SO2(g) + O2(g)2 SO3(g)‎ 各组分的起始浓度/ mol•L-10.2 0.1 0.2‎ 各组分的变化浓度/ mol•L-10.2 0.1 0.2‎ 各组分的平衡浓度/ mol•L-10.4 0.2 0‎ 再假设正反应进行到底,则:‎ ‎2SO2(g) + O2(g)2 SO3(g)‎ 各组分的起始浓度/ mol•L-10.2 0.1 0.2‎ 各组分的变化浓度/ mol•L-10.2 0.1 0.2‎ 各组分的平衡浓度/ mol•L-10 0 0.4‎ 由于正、逆反应都不可能进行到底,则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硫的浓度:00,∆S<0 B. ∆G<0,∆S>0‎ C. ∆G>0,∆S>0 D. ∆G<0,∆S<0‎ ‎【答案】B ‎【解析】1molNaCl溶解在1L水中属于自发过程,所以△H-T△S<0;而氯化钠溶解过程为吸热过程:△H>0,要使△H-T△S<0则△S>0,故选B。‎ 点睛:明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以及焓变、熵变与△G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自发过程必须满足:△G=△H-T△S<0。‎ ‎2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B. 氨气是弱电解质,铜是强电解质 C. 硫酸钡是强电解质,醋酸是弱电解质 D. 相同温度下,浓度均为0.1 mol•L-1的NH4Cl溶液和氨水,NH4+的浓度一样大 ‎【答案】C ‎【解析】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浓度大的弱电解质其导电性可能比浓度很小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大,故A错误;B.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使溶液导电,说明一水合氨是电解质,氨气是非电解质,铜是单质,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铜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C.硫酸钡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故为强电解质,醋酸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C正确;D.相同温度下,浓度均为0.1 mol•L-1的NH4Cl溶液和氨水,氯化铵中只有少量铵根离子水解,而氨水中只有少量NH3·H2O电离,因此氯化铵中NH4+的浓度大,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注意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溶液导电能力由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决定,与电解质强弱无关。‎ ‎27. 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硫酸、醋酸三种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酸溶液中c(H+) 相同 B. 与NaOH溶液生成正盐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 C. 与大小和质量相同的锌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速率相同 D. 与足量的锌反应时,盐酸与醋酸产生氢气的体积相同 ‎【答案】D ‎【解析】A. ‎ 醋酸为弱酸,电离程度较小,硫酸为二元酸,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硫酸、醋酸三种溶液c(H+) 醋酸最小,硫酸最大,故A错误;B. 硫酸为二元酸,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硫酸、醋酸三种溶液与NaOH溶液生成正盐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硫酸最大,盐酸和醋酸相等,故B错误;C. 醋酸为弱酸,等浓度的盐酸、硫酸、醋酸三种溶液中醋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小,反应速率最慢,故C错误;D. 盐酸与醋酸均为一元酸,与足量的锌反应时,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产生氢气的体积相同,故D正确;故选D。‎ ‎28.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NaHS溶于水: NaHS = Na+ + H+ + S2-‎ B. Al(OH)3电离: H2O+AlO2-+H+=Al(OH)3=Al3++3OH-‎ C. NaHSO4溶于水:NaHSO4=Na++ HSO4-‎ D. HF溶于水:HF+H2OH3O++F-‎ ‎【答案】D ‎【解析】A.硫氢化钠为强电解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硫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S═Na++HS-;硫氢根离子部分电离出硫离子和氢离子,电离方程式为:HS-+H2OH3O++S2-,故A错误;B.氢氧化铝为弱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不能用等号,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H2O+AlO2-+H+Al(OH)3Al3++3OH-,故B错误;C.NaHSO4为强电解质溶于水,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NaHSO4=Na++H++SO42-,故C错误;D.氢氟酸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电离方程式:HF+H2OH3O++F-,故D正确;故选D。‎ ‎29. 要使电离平衡HA H+ + A-中的c(A-)/c(HA)增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升高溶液温度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 C. 加水稀释 D. 加入HA浓溶液 ‎【答案】D ‎【解析】A. 弱电解质的电离为吸热过程,升高溶液温度,促进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A-)/c(HA)增大,故A正确;B. 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中c(H+)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A-)/c(HA)增大,故B正确;C. 加水稀释,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HA分子的物质的量减少,A-的物质的量增大,c(A-)/c(HA)增大,故C正确;D. 加入HA浓溶液,HA的电离程度减小,c(A-)/c(HA)减小,故D错误;故选D。‎ ‎30. 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  )‎ A. 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 ‎ 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 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 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pH试纸在使用前不能用蒸馏水润湿,否则影响pH的测定。正确方法是要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更不能用试纸蘸取待测液,污染化学试剂,故答案为A 。‎ 考点:考查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操作 点评:该题以考查学生对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时基本操作为载体,侧重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激发学习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1. (1)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1/2O2(g) H2O(l) ΔH=-285.8 kJ·mol-1‎ C2H4(g)+ 3O2(g) 2CO2(g)+2H2O(l) ΔH=-1411.0 kJ·mol-1‎ 实验测得H2和C2H4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4242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CH3COOH(l) + 2O2(g) 2CO2(g) + 2H2O(l) ΔH1=―870.3 kJ·mol-1;‎ ‎②C(s) + O2(g) CO2(g) ΔH2=―393.5 kJ·mol-1;‎ ‎③H2(g)+1/2 O2(g)H2O(l) ΔH3=―285.8 kJ·mol-1。‎ 则反应2C(s)+2H2(g)+O2(g)CH3COOH(l)的ΔH为______________kJ·mol-1。‎ ‎(3)已知下列反应: ①SO2(g)+2OH-(aq)SO32-(aq)+H2O(l)  ΔH1‎ ‎②ClO- (aq)+ SO32- (aq) SO42- (aq)+Cl-(aq) ΔH2‎ ‎③CaSO4(s)Ca2+(aq)+ SO42- (aq) ΔH3 则反应 SO2(g)+Ca2+(aq)+ClO-(aq)+2OH-(aq)CaSO4(s)+H2O(l)+Cl-(aq)的ΔH=_____________。 ‎ ‎(4)已知:①碳的燃烧热ΔH1= a kJ·mol-1‎ ‎②S(s)+2K(s)K2S(s) ΔH2=b kJ·mol-1‎ ‎③2K(s)+N2(g)+3O2(g)2KNO3(s) ΔH3=c kJ·mol-1‎ 黑火药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s)+2KNO3(s)+3C(s)K2S(s)+N2(g)+3CO2(g) ΔH= ______________ kJ·mol-1‎ ‎(5)①2O2(g)+N2(g)N2O4(l)   ΔH1 = a ‎ ‎②N2(g)+2H2(g)N2H4(l) ΔH2=b ③O2(g)+2H2(g)2H2O(g) ΔH3=c 则反应2N2H4(l)+N2O4(l)3N2(g)+4H2O(g) ΔH4=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1 (2). -488.3 (3). ΔH1+ΔH2―ΔH3 (4). 3a+b―c (5). 2c-2b-a ‎【解析】(1)H2和C2H4的混合气体共5mol,设氢气物质的量为x,乙烯物质的量为(5-x),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4242 kJ H2(g)+O2(g)═H2O(1)△H=-285.8kJ/mol ‎1                             285.8kJ x                             285.8xkJ C2H4(g)+ 3O2(g) 2CO2(g)+2H2O(l) ΔH=-1411.0 kJ·mol-1‎ ‎1                                        1411.0kJ ‎5-x                                     1411.0(5-x)kJ ‎285.8xkJ+1411.0×(5-x)kJ=4242kJ,解得:x=2.5mol;混合气体中H2和C2H4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2.5mol:2.5mol=1:1;故答案为:1:1;‎ ‎(2)已知: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70.3kJ/mol,②C(s)+O2(g)═CO2(g)△H2=-393.5kJ/mol,③H2(g)+ O2(g)═H2O(l )△H3=-285.8kJ/mol,利用盖斯定律将②×2+③×2-①可得:2C(s)+2H2(g)+O2(g)=CH3COOH(l)△H=2×(-393.5kJ/mol)+2×(-285.8kJ/mol)-(-870.3kJ/mol)=-488.3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s)+2H2(g)+O2(g)=CH3COOH(l);△H=-488.3kJ/mol,故答案为:-488.3kJ/mol;‎ ‎(3)已知: ①SO2(g)+2OH-(aq)=SO32- (aq)+H2O(l)ΔH1,②ClO- (aq)+ SO32- (aq)= SO42- (aq)+Cl-(aq) ΔH2,③CaSO4(s)=Ca2+(aq)+ SO42- (aq) ΔH3 ,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③得SO2(g)+Ca2+(aq)+ClO-(aq)+2OH-(aq)=CaSO4(s)+H2O(l)+Cl-(aq)ΔH=ΔH1+ΔH2―ΔH3,故答案为:ΔH1+ΔH2―ΔH3;‎ ‎(4)碳的燃烧热△H1=a kJ•mol-1,其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s)+O2(g)=CO2(g)△H1=a kJ•mol-1,②S(s)+2K(s)═K2S(s)△H2=b kJ•mol-1,③2K(s)+N2(g)+3O2(g)═2KNO3(s)△H3=c kJ•mol-1,将方程式①×3+②-③得S(s)+2KNO3(s)+3C(s)═K2S(s)+N2(g)+3CO2(g),则△H=x kJ•mol-1=(3a+b-c)kJ•mol-1,所以x=3a+b-c,故答案为:3a+b-c;‎ ‎(5)①2O2(g)+N2(g)=N2O4(l)ΔH1 = a,②N2(g)+2H2(g)=N2H4(l) ΔH2=b,③O2(g)+2H2(g)=2H2O(g) ΔH3=c,根据盖斯电离,将③×2-②×2-①得:2N2H4(l)+N2O4(l)=3N2(g)+4H2O(g) ΔH4= 2c-2b-a,故答案为:2c-2b-a。‎ 点睛: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1、所求反应中的反应物在哪个反应了?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2、所给反应中哪些物质是所求反应中没有的?3、如何才能去掉无用的?然后,通过相互加减,去掉无关物质;将所对应的△H代入上述化学方程式的加减中就可以了。‎ ‎32. 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酸性KMnO4溶液能合H2C2O4(草酸)溶液褪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____MnO4-+___H2C2O4+___H+=___Mn2++___CO2↑+___H2O ‎(2)淀粉碘化钾溶液在酸性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后会褪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___I-+___O2+___H+═___I2+___H2O ‎【答案】 (1). 2,5,6,2,10,8 (2). 4,1,4,2,2‎ ‎(2)碘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O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2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I-+O2+4H+═2I2+2H2O,故答案为:4,1,4,2,2。‎ ‎33.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 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T (K)‎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为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_____K。‎ ‎【答案】 (1). (2). 吸热 (3). 830‎ ‎【解析】略 ‎34. 在100℃时,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 2B(g) ΔH>0,每隔一定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格,试填空:‎ 时间/s ‎0‎ ‎20‎ ‎40‎ ‎60‎ ‎80‎ ‎100‎ c(A)(mol/L)‎ ‎0.100‎ c1‎ ‎0.050‎ c3‎ c4‎ c5‎ c(B) (mol/L)‎ ‎0.000‎ ‎0.060‎ c2‎ ‎0.120‎ ‎0.120‎ ‎0.120‎ ‎(1)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在此条件下,平衡常数K为______。‎ ‎(2)在0~60s时间段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______(填序号)。‎ A、体积不变时增大的A起始浓度 B、升高温度 ‎ C、使用催化剂 D、缩小容器体积 ‎【答案】 (1). 60% (2). 0.36 (3). 0.001 mol•L-1•s-1 (4). B ‎【解析】(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 2B(g),‎ 由表可知,60s时反应达平衡,平衡时c(B)=0.120mol/L,A的起始度为0.1mol/L,则:‎ ‎               A(g) 2B(g)‎ 起始(mol/L):0.100         0  ‎ 变化(mol/L):0.060        0.120‎ 平衡(mol/L):0.040        0.120‎ 所以平衡时A的转化率=×100%=60%,平衡常数K===0.36,故答案为:60%;0.36;‎ ‎(2)60s时处于平衡状态,根据①计算可知c3=0.040;由表中数据可知,60s时,v( A )==0.001mol•L-1•s-1,故答案为:0.001 mol•L-1•s-1;‎ ‎(3) A、体积不变时增大的A起始浓度,相当于增大氧气,平衡逆向移动,故A错误;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正确;C ‎、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D、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故选B。‎ ‎35.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ΔH <0‎ ‎(1)降低温度,该反应K值______,二氧化硫转化率______。(以上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600 ℃时,在一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图判断,反应进行至20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 ‎(4)可用上述反应中某种物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 A .SO2的生成速率与SO3的生成速率相等 B. 消耗a mol SO2的同时生成a mol SO3‎ C. 各组分浓度不在发生变化 D.恒容体系中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E. 恒容体系中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F. ΔH不再发生变化 G.容器里SO2、O2、SO3的浓度比是2:1:2‎ ‎【答案】 (1). 增大 (2). 增大 (3). 15~20 min和25~30 min (4). 增加了O2的量 (5). A、C、D ‎【解析】(1)2SO2(g)+O2(g)⇌2SO3(g)△H<0,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进行,平衡常数增大,二氧化硫转化率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增大;‎ ‎(2)反应混合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化,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由图可知在15-20min和 ‎25-30min出现平台,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答案为:15-20min和25-30min;‎ ‎(3)由图可知,反应进行至20min时,平衡向正反应移动,瞬间只有氧气的浓度增大,应是增大了氧气的浓度.故答案为:增大氧气的浓度;‎ ‎(4) A .SO2的生成速率与SO3的生成速率相等,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正确;B. 消耗a mol SO2的同时必定生成a mol SO3,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错误;C. 各组分浓度不在发生变化,表示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正确;D.该反应属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恒容体系中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说明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正确;E. 恒容体系中气体的质量和体积均不变,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错误;F. ΔH与反应进行的程度无关,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G.平衡时容器里SO2、O2、SO3的浓度比不一定是2:1:2,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错误;故选ACD。‎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