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6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常见的有机反应专题练习课件(共39张)(全国通用)
2017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 常见的有机反应 专题练习 A 2. 鉴别食盐水和蔗糖水的方法 : ①向两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并加热 , 再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 , 最后加入银氨溶液微热 ; ②测溶液导电性 ; ③将溶液与溴水混合 , 振荡 ; ④用舌头尝味道 . 其中在实验室进行鉴别的正确方法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 解析 】 蔗糖在稀硫酸作用下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 食盐是电解质溶液能导电 , 蔗糖是非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 ; 二者都不能与溴水反应 ; 实验室的药品不能用口尝 . 【 答案 】A A 3. 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烷和氯气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物是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B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C .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层变为无色,二者都是发生加成反应 D .煤干馏可得煤油,甲烷、乙烯和苯都能从石油中分馏得到 A 【 解析 】 选 A 甲烷与 Cl 2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气体 CH 3 Cl 、 HCl 和液体 CH 2 Cl 2 、 CHCl 3 、 CCl 4 ;液化石油气主要是 C 1 ~ C 4 的烃类,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苯使溴水层变为无色是因苯萃取了溴的缘故而非加成反应。煤干馏可得煤焦油,而不是煤油,乙烯不能从石油中分馏得到。 【 答案 】A B C 【 解析 】 选 C 苯与 Br 2 取代反应可生成 HBr ,而若发生加成反应,则无 HBr 生成,可借助是否生成 HBr ,证明反应是否为取代反应, A 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溴,但不吸收 HBr 。 【 答案 】C 6.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 . C 4 H 10 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C .氨基酸、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 .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 解析 】 选 D 选项 A ,乙醇能和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A 错误;选项 B , C 4 H 10 有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B 错误;选项 C ,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C 错误。 【 答案 】D D 7. 苯环实际上不具有碳碳单键和双键的简单交替结构,下列均不可作为证据证明这一事实的一组是 ( ) ①苯的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②苯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③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 ( 即分子中两个成键的原子的核间距离 ) 均相等 ④苯不能使酸性 KMnO 4 溶液褪色 ⑤苯能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⑥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⑥ D .②⑤⑥ A 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B .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 C 2 H 6 、 C 2 H 4 的沸点和熔点高 C .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D .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互为逆反应 【 解析 】 选 D A 项,乙醇和乙酸是常用调味品 —— 酒和醋的主要成分; B 项,乙醇和乙酸常温下为液态,而 C 2 H 6 、 C 2 H 4 常温下为气态; C 项,乙醇和乙酸在空气中都能燃烧而发生氧化反应; D 项,皂化反应是指油脂的碱性水解,反应能进行到底。 【 答案 】D D A 【 解析 】 选 A 加成反应断裂 C===C 中的一个键,乙酸酯化断裂 C—O ,乙醇酯化断裂 O—H ,乙醇的催化氧化断裂 C—H 、 O—H 。 【 答案 】A C 【 解析 】 选 C 水浴温度不会超过 100 ℃,故 A 正确;长玻璃管作用是冷凝回流, B 正确;酸和醇的酯化为可逆反应,增大一种反应物的用量可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D 正确;氢氧化钠可以使乙酸丁酯水解,故不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可用碳酸钠溶液, C 错误。 【 答案 】C 11. 下列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苯、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且二者的反应原理相同 B .乙醇和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与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 C .乙烯、氯乙烯、聚乙烯均含有碳碳双键,都能使酸性 KMnO 4 溶液褪色 D .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均为营养物质,且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B 【 解析 】 苯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萃取,属于物理变化,乙烯则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A 错;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 B 正确;聚乙烯中不含碳碳双键, C 错;糖类中的单糖不能水解, D 错。 【 答案 】B B 【 解析 】 大多数有机物能燃烧;含有 CHCH 2 ,能使酸性 KMnO 4 溶液褪色,能发生加聚反应;含 —COOH ,能与 NaOH 溶液反应,能发生酯化反应 ( 属于取代反应 ) ;含 —CH 2 OH ,能发生酯化反应。 【 答案 】B 13. 下列化合物中既易发生取代反应,也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 KMnO 4 酸性溶液褪色的是 ( ) A .乙烷 B .乙醇 C .丙烯 D .苯 【 解析 】 选 C A 项乙烷只发生取代反应, B 项乙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 项苯不能使 KMnO 4 酸性溶液褪色。 【 答案 】C C B 【 解析 】 选 B 苯的硝化反应中 —NO 2 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没有发生加成反应。 【 答案 】B 15. 下列关于有机物性质或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苯、乙醇、聚乙烯均能使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所有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均发生颜色变化 C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工业上利用该反应生产肥皂 D .乙酸乙酯、油脂、葡萄糖、蛋白质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 解析 】 选 C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聚乙烯中无碳碳双键,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黄;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 答案 】C C 16.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木材、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羊毛、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乙烯、苯、乙醇在一定条件下都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C .油脂在碱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工业上利用该反应生产肥皂 D .生活中食用的食醋、淀粉、植物油、动物蛋白等都属于混合物 【 解析 】 选 B 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 答案 】B B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酯化反应、硝化反应以及酯的水解均属于取代反应 B .乙醇生成溴乙烷和乙烯生成溴乙烷的反应类型相同 C .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 D .蛋白质、淀粉、油脂均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 解析 】 选 A B 中,乙醇生成溴乙烷为取代反应,乙烯生成溴乙烷为加成反应。 C 中,氢氧化钠溶液可与乙酸乙酯反应,所以不能用其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应用碳酸钠溶液。 D 中,油脂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 答案 】A A 【 解析 】 由题中 A 的地位和作用可知 A 为乙烯,由乙烯的框图可知 B 、 C 、 D 分别为 CH 3 CH 3 、 CH 3 CH 2 Cl 、 CH 3 CH 2 OH ,①②③都是加成反应,④为 CH 3 CH 3 与 Cl 2 的取代反应。 【 答案 】 (1)CH 2 ===CH 2 CH 3 CH 3 CH 3 CH 2 Cl CH 3 CH 2 OH (2)CH 2 === CH 2 + HCl― → CH 3 CH 2 Cl 加成反应 CH 3 CH 3 + Cl 2 光照 CH 3 CH 2 Cl + HCl 取代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 工业上,由石油获得石蜡油的方法称为 __________ ,由石蜡油获得 B 的方法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①决定化合物 A 的化学特性的原子团的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B 到 A 的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 , A 到 E 的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C 的分子式为 ___________ , F 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工业上制备 H 有以下两种方案: Ⅰ. 乙烷与氯气反应; Ⅱ.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 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是 ( 填代号 )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根据题干信息可推知, A 是乙醇, B 是乙烯;根据框图中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反应试剂可推得, C 、 D 、 E 、 F 、 G 、 H 分别是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聚乙烯、乙醇钠、氯乙烷。 (1) 由石油分馏可以获得石蜡油,由石蜡裂解可获得乙烯。 (4) 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可发生六步反应,生成六种氯代烷和氯化氢,产物不纯,难以分离,产率低;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产物只有氯乙烷,产物纯净,原子利用率为 100% ,故方案 Ⅱ 最合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