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i-28 S-32 Fe-56 Ag-108‎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 ‎1.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含氮、磷元素的污水任意排放,会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 B. 使用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可减少PM2.5‎ C. 开采使用地下可燃冰,可以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 D. 创新生产工艺,实现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符合绿色发展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含氮、磷元素的污水任意排放,使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故A正确;‎ B.使用地热能、生物质能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粉尘颗粒的排放,可减少PM2.5,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故B正确;‎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化石能源,故C错误;‎ D.电动机车替代燃油机车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保护方面知识,解题关键: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平时关注环境问题。‎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的电子式:‎ B. 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17的硫原子:‎ C. NaHC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3Na++H++CO32-‎ D. 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过氧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故A错误;‎ B. 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17的硫原子:,故B错误;‎ C. 碳酸是二元弱酸,NaHC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3=Na++HCO3-,故C错误;‎ D. 碳碳双键不能省略,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减小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 催化剂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增大浓度、增大压强,均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而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均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 ‎【详解】A.增大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则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B错误;‎ C.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提供分子需要的能量,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则反应速率加快,故C错误;‎ D. 催化剂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解题关键:把握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易错点,增大浓度、增大压强,均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而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均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 ‎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B. 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 C. 分子组成相同、结构不相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 D. 分子式相同、结构相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一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其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乙醇与甲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是二者的分子式不同,所以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不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烃属于烷烃,即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故B正确;‎ C、分子组成相同(即分子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结构不相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故C正确;‎ D、若分子式相同,结构也相同则必为同一物质,故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乙烯和乙烷相比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乙烯属于不饱和烃,乙烷属于饱和烃 B. 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乙烷分子则为立体结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C. 书写结构简式时,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和乙烷分子中的碳碳单键中的短线均可省略不写 D. 相同质量的乙烯和乙烷完全燃烧后产生水的质量,后者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乙烯含碳碳双键,属于不饱和烃,乙烷的两个碳原子全形成四个单键,属于饱和烃,故A正确;‎ B. 乙烯分子中碳采用sp2杂化,碳原子采用平面三角形构型,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乙烷分子中碳采用sp3杂化,碳原子采用四面体构型,则为立体结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故B正确;‎ C. 书写结构简式时,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中“=”不能省略,乙烷分子中的碳碳单键中的短线可省略不写,故C错误;‎ D. 乙烷的氢的质量分数大,相同质量的乙烯和乙烷完全燃烧后产生水的质量,后者大,故D正确;‎ 故选C。‎ ‎6.下列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子式 C6H14‎ C4H8Cl2‎ C4H9Cl C3H6‎ 数目 ‎5‎ ‎8‎ ‎4‎ ‎2‎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C6H14属于烷烃,主链为6个碳原子有:CH3(CH2)4CH3;主链为5个碳原子有:CH3CH2CH2CH(CH3)2;CH3CH2CH(CH3)CH2CH3;主链为4个碳原子有:CH3CH2C(CH3)3;CH3CH(CH3)CH(CH3)CH3,则C6H14的同分异构体共有5种,故A正确;‎ B、C4H8Cl2的同分异构可以用定一移二的方法确定:、、,共9种,故B错误;‎ C、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故4种,故C正确;‎ D、C3H6有丙烯和环丙烷2种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 故选B。‎ ‎7. 下列五种烃①2-甲基丁烷 ②2,2-二甲基丙烷 ③戊烷 ④丙烷 ⑤丁烷,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④>①‎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⑤>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①2-甲基丁烷②2,2-二甲基丙烷③戊烷三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根据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烃含有的支链越多,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小,熔沸点越小,则沸点③>①>②;烃类物质中,烃含有的C原子数目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则沸点⑤>④,故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③>①>②>⑤>④,故选C。‎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1.12 L乙烷分子中含有共价键数目为0.35NA B. 标准状况下,1.12 L三氯甲烷(CHCl3)含有的化学键数目为0.2NA C. 25 ℃时,pH=2的H2SO4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02NA D. 室温下,1 L 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数目为0.1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标准状况下,1.12 L乙烷分子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1.12 L÷22.4L·mol-1×7NA=0.35NA,故A正确;‎ B. 标准状况下,三氯甲烷(CHCl3)是液体,不能用22.4L/mol计算三氯甲烷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 C. 25 ℃时,pH=2的H2SO4溶液中因缺少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含有的H+数目,故C错误;‎ D. 碱抑制水电离,室温下,1 L 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数目为10-13NA,故D错误;‎ 故选A。‎ ‎9.W、X、Y、Z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光照条件下W的简单氢化物与氯气反应生成油状液体,X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Y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Z2-的电子层结构与氩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WX>Y ‎【答案】B ‎【解析】‎ ‎【分析】‎ W、X、Y、Z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光照条件下W的简单氢化物与氯气反应生成油状液体,W为C;X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X为N;Y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Y为Na;Z2-的电子层结构与氩相同,Z的质子数为18-2=16,Z为S。‎ ‎【详解】W为C,X为N,Y为Na,Z为S A.非金属性:C<N,则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W<X,故A正确;‎ B.Y与Z形成化合物为Na2S,水解溶液显碱性,水溶液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B错误;‎ C.Na为活泼金属,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NaCl制取Y的单质,故C正确;‎ D.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离子半径为Z>X>Y,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解题关键:把握原子序数、元素化合物知识、离子结构来推断元素,易错点D,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 ‎10.下列实验的反应原理及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 室温下测得氯化铵溶液pH<7,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碱:NH4++H2ONH3·H2O+H+‎ B. 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镁粉中的杂质铝:2Al+2OH-=2AlO2-+H2↑‎ C. 用浓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反应,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2MnO4-+6H++5H2O2=2Mn2++5O2↑+8H2O D. 用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2MnO4-+16H++5C2O42-=2Mn2++10CO2↑+8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室温下测得氯化铵溶液的pH<7,则溶液中存在平衡:NH4++H2ONH3·H2O+H+,可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碱,故A正确;‎ B.该反应不满足电子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故B错误;‎ C、酸性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氯离子,不能用盐酸酸化,可以选用硫酸,故C错误;‎ D、草酸为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中需要保留分子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等。‎ ‎11.室温下,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 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Al3+、Na+、NO3-、Cl−‎ B. K+、Na+、Cl−、NO3-‎ C. K+、Na+、Cl−、AlO2-‎ D. K+、NH4+、SO42-、NO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14mol·L−1,该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 ‎【详解】A. 若为碱溶液,OH-和Al3+能发生反应生成Al(OH)3或AlO2-,故A不选;‎ B. 不管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K+、Na+、Cl−、NO3-和H+、OH-都不反应,K+、Na+、Cl−、NO3-相互间也不反应,故B选;‎ C. 若溶液为酸性,H+和AlO2-能发生反应生成Al(OH)3或Al3+,故C不选;‎ D. 若溶液为碱性,OH-和NH4+会发生反应生成NH3·H2O,故D不选。‎ 故选B。‎ ‎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饱和硼酸溶液中滴加少量Na2CO3粉末,无气泡冒出 酸性:碳酸>硼酸 B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Fe(NO3)2已变质 C 向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滴加适量苯,溶液不褪色 苯和溴不可能发生反应 D 在2mL 0.01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mol·L-1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mol·L-1CuSO4‎ Ksp(CuS)<Ksp(ZnS)‎ 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A.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如果硼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气体生成所以酸性:碳酸>硼酸,故A正确;B. Fe(NO3)2试样加水溶解,滴加稀H2SO4酸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干扰变质的检验,应加水溶解后加滴加KSCN溶液若变红,则变质,故B错误;C.苯和溴可以在溴化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故C错误;D.Na2S溶液过量,均发生沉淀的生成,不发生沉淀的转化,则不能比较ZnS、CuS的溶度积,故D错误。‎ ‎13.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B. 图2中,插入溶液中的铁棒容易溶解,主要是发生电化学腐蚀 C. 图3中,燃气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电化学腐蚀 D. 图4中,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块相当于原电池的负极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的吸氧腐蚀中,氧气的浓度越大,其腐蚀速率越快,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氧气的浓度越小,则腐蚀越轻,故A错误;‎ B.该装置为电解池,铁棒连接了电源的负极,为电解池的阴极,所以铁棒被保护,不易腐蚀,故B错误;‎ C.温度越高,铁越容易被氧化,所以高温下铁越容易生锈,主要是高温下Fe发生化学腐蚀,故C错误;‎ D.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作负极而易被腐蚀,铁作正极被保护,故D正确;‎ 故选D。‎ ‎14.已知反应:2NO(g)+Br2(g)=2NOBr(g) ΔH=-a kJ·mol-1(a>0),其反应机理如下:①NO(g)+Br2(g)=NOBr2(g) 快 ②NO(g)+NOBr2(g)=2NOBr(g) 慢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②的快慢 B. NOBr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 D. 增大Br2(g)浓度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慢反应决定整个反应速率,则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②的快慢,故A正确;‎ B.NOBr2为中间产物,开始不存在,不能作催化剂,故B错误;‎ C.焓变等于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焓变为负,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故C正确;‎ D.增大Br2(g)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B。‎ ‎15.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 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 mol·L-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x=1‎ B. 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 C. B的转化率为40%‎ D. 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平衡时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为0.2mol·L-1‎ ‎×2L=0.4mol,转化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0.4mol:0.8mol=x:2,解得x=1,故A正确;‎ B、2min内生成0.8mol D,故2 min内D的反应速率υ(D)=0.8mol÷2L÷2min=0.2 mol·(L·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υ(A)=3υ(D)/2=3×0.2 mol·(L·min)-1÷2=0.3 mol·(L·min)-1,故B错误;‎ C、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 D,由方程式3A(g)+B(g)xC(g)+2D(g)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为:0.8mol×1/2=0.4mol,故B的转化率为0.4mol÷1mol×100%=40%,故C正确;‎ D、容器的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物质的量不断变化,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B。‎ ‎16.用CO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ΔH<0,按照相同的物质的量投料,测得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T1>T2>T3‎ B. 正反应速率:υ(a)>υ(c)、υ(b)>υ(d)‎ C. 平衡常数:K(a)>K(c)、K(b)>K(d)‎ D. 平均摩尔质量:M(a)>M(c)、M(b)>M(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低,CO的转化率越大,则T1<T2<T3,故A错误;‎ B.由图可知,a、c两点压强相同,平衡时a点CO转化率更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低,CO的转化率越大,故温度T1<T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υ(a)<υ(c)。b、d两点温度相同,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点压强大于d点,则υ(b)>υ(d),故B错误;‎ C.由图可知,a、c两点压强相同,平衡时a点CO转化率更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温度T1<T3,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K(a)>K(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b、d两点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则K(b)=K(d),故B错误;‎ D.CO转化率的越大,n总越小,由M=m/n可知,a点n总小于c点、b点小于d点,则M(a)>M(c),M(b)>M(d),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温度、压强、转化率等之间的关系,明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是解本题的关键,易错选项是D,注意根据M=m/n来分析。‎ ‎17.最近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新型“微生物电池”可以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H2O和CO2,同时产生电能,其原理示意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银电极上的反应为Ag2O+2e-=2Ag+O2-‎ B. 石墨电极上的反应为C6H12O6+6H2O-24e-=6CO2↑+24H+‎ C. 每转移4 mol电子,石墨电极产生22.4 L CO2气体 D. 每30 g C6H12O6参与反应,有4 mol H+经质子交换膜进入负极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装置图,该微生物电池中,负极上是污水中的微生物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根据电极反应式进行解析。‎ ‎【详解】A、注入污水的石墨一极是电池的负极,氧化银电极是正极,该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g2O+2e-+2H+═2Ag+H2O,故A错误;‎ B、注入污水的石墨一极是电池的负极,污水中的有机物在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C6H12O6+6H2O-24e-═6CO2↑+24H+,故B正确;‎ C、氧化银电极是正极,该电极上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产生二氧化碳的是负极石墨,故C错误;‎ D、注入污水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负极上C6H12O6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C6H12O6+6H2O-24e-=6CO2+24H+,n(C6H12O6)=30g÷180g/mol=mol,则每30 g C6H12O6参与反应,有4molH+经质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区,故D错误。‎ 故选:B。‎ ‎18.现有0.1 mol·L-1氨水10 mL,加蒸馏水稀释到1 L后,下列变化中正确的是 ‎①电离程度减小 ②c(NH3·H2O)减小 ③NH4+数目增多 ④由水电离出的c(OH-)增大 ⑤导电性增强 ⑥ c(NH4+)/c(NH3∙H2O)增大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因加水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程度增大,故错误;‎ ‎②加水促进电离,溶液的体积增大,所以c(NH3·H2O)减小,故正确;‎ ‎③加水促进电离,NH4+数目增多,故正确;‎ ‎④碱性变弱,由水电离出c(OH-)增大,故正确;‎ ‎⑤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减小,则导电性减弱,故错误;‎ ‎⑥加水促进电离,c(OH-)减小, c(NH4+)/c(NH3∙H2O)=K/c(OH-)增大,故正确;‎ 故选D。‎ ‎19.关于浓度均为0.1 mol/L的三种溶液:①氨水、②盐酸、③氯化铵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NH+4):③>① B. 水电离出的c(H+):②>① C. 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H+)=c(OH)+c(NH3·H2O) D. 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NH+4)>c(Cl)>c(OH)>c(H+)‎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铵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后产生大量的NH4+,氨水为弱电解质只有少量的NH4+产生,A正确;‎ B.在水中加入酸和碱都抑制水的电离,但是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项不正确。‎ C.盐酸和氨水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但因生成的盐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而多余的H+为水解产生,此等式可表示溶液中的质子守恒,C项正确。‎ D. 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是强电解质,而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故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H+4)>c(Cl−)>c(OH−)>c(H+),D正确。‎ 故选B。‎ ‎20.pH=2的X、Y、Z三种酸的溶液各1mL,分别加水稀释到1000mL,其pH与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是强酸,Y和Z是弱酸 B. 稀释前的浓度大小为c(Y)>c(Z)>c(X)‎ C. 稀释前电离程度大小为X>Z>Y D. pH=2时,X、Y、Z都是稀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电离,pH=2的三种酸,稀释1000倍后,如果该酸是强酸,则稀释后溶液pH=5,如果是弱酸,稀释后溶液的pH<5,根据图象知,X是强酸、Y和Z属于弱酸;‎ 加水稀释弱酸过程中,如果弱酸电离增大程度大于溶液体积增大程度,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反之,溶液pH增大。‎ ‎【详解】A.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电离,pH=2的三种酸,稀释1000倍后,如果该酸是强酸,则稀释后溶液pH=5,如果是弱酸,稀释后溶液的pH<5,根据图象知,稀释1000倍,X溶液的pH=5、Y和Z溶液pH小于5,所以X是强酸、Y和Z属于弱酸,故A正确;‎ B.pH相等时,弱酸浓度大于强酸,所以Y和Z浓度大于X,根据图象知,刚开始稀释时,Z的pH减小、Y的pH增大,说明Z是浓溶液、Y是稀溶液,则三种酸浓度大小顺序是c(Z)>c(Y)>c(X),故B错误;‎ C.强电解质X完全电离,Y和Z部分电离,溶液浓度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小,所以稀释前电离程度大小为X>Y>Z,故C错误;‎ D.根据B知,pH=2时,X和Y属于稀溶液,Z属于浓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21.已知:pAg=-lg c(Ag+),Ksp(AgCl)=1×10-12。如图是向10 mL AgNO3溶液中逐渐加入0.1 mol/L的NaCl溶液时,溶液的pAg随着加入NaCl溶液的体积(单位:mL)变化的图像(实线)。根据图像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原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也为0.1 mol·L-1‎ B. 图中x点的坐标为(10,6)‎ C. 图中x点可认为溶液中Ag+被沉淀完全 D. 把0.1 mol·L-1的NaCl换成0.1 mol·L-1NaI,则图像在终点后变为虚线部分 ‎【答案】C ‎【解析】‎ A、图中原点pAg=0,Ag+的浓度为:c(Ag+)=100 mol•L-1,原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故A错误;B、一般认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5 mol•L-1,即沉淀完全。x点c(Ag+)=10-6 mol•L-1,则AgNO3与NaCl恰好反应,n(NaCl)=n(AgNO3)=0.01L×1mol•L-1=0.01mol,所以V(NaCl)=100mL,即x点的坐标为(100,6),故B错误;C、x点c(Ag+)=10-6 mol•L-1,一般认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5 mol•L-1完全沉淀,实际上Ag+没有完全沉淀,是处于沉淀与溶解的平衡状态,故C正确;D、与AgCl相比,碘化银的Ksp(AgI)更小,所以把0.1 mol•L-1的NaCl换成0.1mol•L-1NaI,则溶液中c(Ag+)更小,则pAg更大,图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AgCl的Ksp的应用,要求把握题干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分析题目信息并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较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非选择题 ‎22.I.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硅烷的组成、结构与相应的烷烃相似。‎ ‎(1)写出硅烷的通式:____________。‎ ‎(2)写出乙硅烷在空气中自燃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甲硅烷的密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烷。‎ ‎(4)甲硅烷的热稳定性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烷。‎ II.(1)某烃A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其分子式为:______,A的一氯代物有________种;B与A互为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8,请写出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的化合物与CH2=CH2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可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广泛用作农用薄膜的聚氯乙烯塑料,是由CH2=CH—Cl聚合而成的,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inH2n+2(n≥1) (2). 2Si2H6+7O2→4SiO2+6H2O (3). 大于 (4). 小于 (5). C8H18 (6). 4 (7). CH3CH2CH2CH3 、(CH3)2CHCH3 (8). nCH2=CH—Cl ‎【解析】‎ ‎【详解】I.(1)根据烷烃的分子通式得出,硅烷的通式为:SinH2n+2(n≥1)。‎ ‎(2)乙硅烷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二氧化硅和水,化学方程式:2Si2H6+7O2→4SiO2+6H2O。‎ ‎(3)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甲硅烷摩尔质量大,甲硅烷的密度大于甲烷。‎ ‎(4)Si原子半径大于碳,与氢形成的共价键键能小,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小于甲烷。‎ II.(1)根据某烃A的球棍模型知,其分子式为:C8H18,结构简式为CH3C(CH3)2CH2CH(CH3)2,有4种H原子,A的一氯代物有4种;B与A互为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8,由烷烃的通式得:12n+2n+2=58,解得n=4,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CH3CH2CH2CH3 、(CH3)2CHCH3。‎ ‎(2)CH2=CH—Cl聚合生成聚氯乙烯,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CH2=CH—Cl。‎ ‎23.I.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断开1 mol化学键焓变称为键焓。已知H—H、H—O和O=O键的键焓分别为436 kJ·mol-1、463 kJ·mol-1和495 kJ·mol-1‎ ‎,请写出水蒸气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II.甲醇(CH3OH)广泛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可由CO和H2来合成,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1)下图是反应CO(g)+2H2(g)CH3OH(g)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T1____T2(填“>”“<”或“=”)。T1和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是K1____(填“>”“<”或“=”)K2。‎ ‎②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不能增加CO转化率的是______(填字母)。‎ a. 降低温度 b. 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 c.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 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2)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研究在300 ℃、350 ℃和370 ℃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的规律。如图是上述三种温度下H2和CO的起始组成比(起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与C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则曲线x对应的温度是______℃;曲线z对应的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曲线上a、b、c点对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K3,则K1、K2、K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答案】 (1). 2H2O(g)=2H2(g)+O2(g) ΔH=+485 kJ·mol-1 (2). < (3). > (4). cd (5). 300 (6). 4 (7). K1=K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