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科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科考试(解析版)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科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Fe56‎ 一、单选题 ‎1. 对下列物质进行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B. CuSO4·5H2O属于电解质 C. 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属于酸 D. 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纯碱是盐、烧碱属于碱,A错误;‎ B. CuSO4·5H2O属于电解质,B正确;‎ C. 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酸,如NaHSO4,C错误;‎ D. 盐类物质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氯化铵等铵盐,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B. 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通过半透膜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 D. 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A说法错误;‎ B.胶体粒子很小,但不能通过半透膜,B说法错误;‎ C.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无此现象,则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C说法正确;‎ D.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中的胶粒带有电荷,但胶体呈电中性,胶体属于分散系,D说法错误;‎ 答案为C。‎ ‎3. 量取20 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4 mL四氯化碳,用力振荡后 静置,实验现象为(  )‎ A. 液体分层,上层为四氯化碳层,黄色 B. 液体分层,上层为水层,紫色 C. 液体分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紫色 D. 液体分层,下层为水层,黄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所以水和四氯化碳混合会分层;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所以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水中的碘;碘溶于四氯化碳溶液呈紫色,且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分层后的液体上层是水层,无色,下层是四氯化碳层,呈紫色。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选C。‎ ‎4.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 L B. ‎25℃‎,1.01×105Pa,‎64 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 在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 对于0.3mol/L硫酸钾溶液,‎1L溶液中含0.3NA个K+‎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He)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A错误;‎ B.‎64 g S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原子数为3NA,B正确;‎ C.水在标况下是液态,不能用‎22.4L/mol计算其物质的量,C错误;‎ D.对于0.3mol/L硫酸钾溶液,‎1L溶液中,硫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3mol,含0.6NA个K+,D错误;‎ 答案选B。‎ ‎5.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①“‎84”‎消毒液的水溶液中:Fe2+、Cl-、Ca2+、Na+‎ ‎②加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K+、NH、Cl-、S2-‎ ‎③常温下能够与金属Cu反应放出NO气体的溶液:Fe3+、Al3+、SO、K+‎ ‎④pH=2的溶液中:NH、Na+、Cl-、Cu2+‎ ‎⑤无色溶液中:K+、CH3COO-、HCO、MnO A. ③④ B. ①③ C. ①⑤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84”‎消毒液的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O-具有强氧化性,故ClO-与Fe2+不能大量共存,①不合题意;‎ ‎②加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含有Fe3+,则Fe3+与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②不合题意;‎ ‎③常温下能够与金属Cu反应放出NO气体的溶液含有大量的H+和,两离子均能与Fe3+、Al3+、SO、K+大量共存,③符合题意;‎ ‎④pH=2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H+能与NH、Na+、Cl-、Cu2+大量共存,④符合题意;‎ ‎⑤无色溶液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的MnO,⑤不合题意;‎ 故③④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6. 用括号内的试剂和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的杂质,正确的是( )‎ A. 溴苯中的溴(氢氧化钠溶液,蒸馏)‎ B. 乙烷中乙烯(酸性KMnO4溶液,洗气)‎ C. 乙醇中的水(CaO,蒸馏)‎ D. 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醇和乙酸(氢氧化钠溶液,分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溴与NaOH反应后,与溴苯分层,然后分液可分离,故A错误;‎ B.乙烯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应选溴水、洗气,故B错误;‎ C.CaO与水反应后,增大与乙醇的沸点差异,然后蒸馏可分离,故C正确;‎ D.乙酸乙酯与NaOH反应,应选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故D错误;‎ 答案选C。‎ ‎7.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 氢氧化铜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反应:Cu(OH)2+2H+=Cu2++2H2O C.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D.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SO42-+Ba2+=BaS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符合客观事实,应是Fe+2H+=Fe2++H2↑,故错误;‎ B、氢氧化铜是难溶碱,不能拆写成离子,故正确;‎ C、碳酸钙是难溶的盐,不能拆写成离子,应是CaCO3+2H+=Ca2++CO2↑+H2O,故错误;‎ D、缺少离子反应方程式,应是Cu2++2OH-+Ba2++SO42-=BaSO4↓+Cu(OH)2↓,故错误。‎ ‎8. 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甲图装置可证明ρ(煤油)< ρ(钠) < ρ(水) B. 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 C. 用丙图装置制取金属锰 D. 用丁图装置制取氯气 ‎【答案】D ‎【解析】‎ A.由图可知,钠在水与煤油液面中间,则可知钠的密度比水的小,比煤油的大,故A正确;B.由图可知,利用Fe和稀硫酸制FeSO4的同时除去液面上方空气,防止制备时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B正确;C.由图可知,Al与二氧化锰发生铝热反应生成Mn,故C正确;D.MnO2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可制氯气,不能用稀盐酸代替,故D错误;故选D。‎ ‎9.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A. 5:3 B. 5:‎4 ‎C. 1:1 D. 3:5‎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反应5NH4NO32HNO3+4N2+9H2O中,NH4+中的N由-3价升高为0价,NO3-中的N由+5价部分降低为0价,所以5molNH4NO3中,有5molN原子被氧化、3molN 原子被还原,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5:3,故选A。‎ ‎10. 从某含有FeCl2、FeCl3、CuCl2的工业废液中回收铜并制备氯化铁晶体的流程如下:‎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剂a是铁、试剂b是稀硫酸 B. 操作Ⅰ、操作Ⅱ、操作Ⅲ所用仪器相同 C. 试剂c是氯气,相应的反应为2Fe2++Cl2═2Fe3++2Cl-‎ 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检验溶液W中是否含有Fe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工业废液中加入试剂a为过量铁,操作Ⅰ为过滤,得到滤渣Y为Fe、Cu,滤液X为氯化亚铁溶液;滤渣Y中加入试剂b为盐酸,溶解过量的铁生成氯化亚铁溶液,铜不溶,操作Ⅱ过滤得到铜和滤液Z为氯化亚铁溶液,滤液Z和X合并通入氯气,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溶液,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氯化铁晶体。‎ ‎【详解】A、由最终得到FeCl3及其流程图可知,b为盐酸,若为硫酸会引入硫酸根杂质离子,故A错误; B、上述分析可知,操作Ⅰ、Ⅱ是过滤,操作Ⅲ是蒸发结晶、过滤,所用仪器不同,故B错误; C、滤液X,滤液Z中均含有FeCl2,c为氯气,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Cl-+2Fe3+,故C正确; D、亚铁离子、氯离子都可以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用酸性KMnO4溶液不能检验溶液W中是否还有Fe2+,故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离、提纯过程的分析判断,明确离子性质和除杂方法,注意除杂试剂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掌握亚铁离子、氯离子都可以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11. X、Y、Z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下表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如图转化关系的是( )‎ X Y Z 箭头上所标数字的反应条件 转化关系 A.‎ NO NO2‎ HNO3‎ ‎①常温遇氧气 B.‎ Na2O2‎ NaOH NaCl ‎③加入H2O2‎ C.‎ Cl2‎ NaClO HClO ‎②通入CO2‎ D.‎ Al2O3‎ NaAlO2‎ Al(OH)3‎ ‎④加NaOH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一氧化氮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可以实现,故A正确;‎ B.氯化钠不能够通过一步反应得到过氧化钠,故B错误;‎ C.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次氯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次氯酸与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可以实现,故C正确;‎ D.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碳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氧化铝分解生成氧化铝,个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可以实现,故D正确;‎ 答案选B。‎ ‎12.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均属物理变化 B. 新型材料聚酯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D. 淀粉、食用花生油、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煤的干馏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光导纤维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C错误;‎ D.淀粉能水解为葡萄糖,食用花生油能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鸡蛋清能水解为氨基酸,故D正确;‎ 选D。‎ ‎13.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由于上层苯中溶解的溴不断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上层溶液的颜色最终变为无色,①不正确;‎ ‎②实验Ⅱ:浓硫酸使蔗糖先碳化,后将碳氧化生成CO2、SO2等,C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溶解度不大而以气泡逸出,SO2与酸性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还原,从而使溶液颜色逐渐褪去,②不正确;‎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与Cu发生反应生成NO等,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为红棕色,③不正确;‎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此时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产生丁达尔效应,④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④正确,故D符合;‎ 故选D。‎ ‎1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球棍模型:‎ B. 氢氧根离子电子式:‎ C. 氯离子结构示意图:‎ D. 乙烯结构简式:CH2CH2‎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C原子与4个H原子间形成4个共价键,但C原子半径比H大,所以球棍模型为,而不是, 故A错误;‎ B.氢氧根离子中,O原子从外界获得1个电子,O与H原子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所以其电子式为,故B正确;‎ C.氯原子得电子转化为氯离子,核电荷数不变,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碳碳双键不能省略,故D错误;‎ 答案选B。‎ ‎15. 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r(W) > r(Z) > r(Y)‎ B. 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 C. 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 D. 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IIIA族,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S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作答。‎ ‎【详解】A项,Na、Al、S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Y)r(Z)r(W),A项错误;‎ B项,由X、Y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Na2O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错误;‎ C项,金属性:Na(Y)Al(Z),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项错误;‎ D项,非金属性:O(X)S(W),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D项正确;‎ 答案选D。‎ ‎16.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放热反应,后者是吸热反应的是 A. 生石灰溶于水;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B. 稀释浓硫酸;氯化铵和Ba(OH)2·8H2O的反应 C.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二氧化碳和碳反应 D. 工业煅烧石灰石;化石燃料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能量是放热反应,吸收能量的是吸热反应,结合反应特点分析判断。‎ ‎【详解】A. 生石灰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是放热反应,A错误;‎ B. 稀释浓硫酸放热,是物理变化,不是放热反应;氯化铵和Ba(OH)2·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错误;‎ C.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是放热反应;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吸热反应,C正确;‎ D. 工业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吸热反应;化石燃料燃烧是放热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选项B是易错点,注意不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均是化学变化。‎ ‎17. 已知2CO2+2Na2O2=2Na2CO3+O2↑,N2不与Na2O2反应。将等分子数的N2、O2、CO2通入Na2O2后,剩余气体的个数为原来的8/9,此时N2、O2、CO2的个数之比是( )‎ A. 3:4:1 B. 3:4:‎2 ‎C. 6:7:3 D. 6:6: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初始三者等物质的量,可以各取3mol,N2、O2不参与反应(但是O2的量在增加),为了满足体积变为原来的8/9,则只需要2molCO2参与反应,生成1molO2,同时还剩余1molCO2,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设原混合气体中N2、O2、CO2体积均为3n,则总体积为9n,设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a,生成的氧气的体积为b,则有 ,,,得 a=2n、b=n,反应后:N2=3n;O2=3n+n=4n;CO2=3n-2n=n;故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的比为3:4:1,观察选项,故选A。‎ ‎18. 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可以表示(  )‎ ‎①c(Zn2+) ②c(H+) ③c(SO42-) ④锌棒的质量 ⑤铜棒的质量 ⑥溶液的质量 A. ①⑥ B. ②④ C. ③⑤ D. 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知y轴表示随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增加而增大,根据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锌失电子做负极,所以锌棒的质量减小,溶液中开始没有Zn2+,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 c(Zn2+)增大,溶液的质量增加,H+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c(H+)减小,c(SO42-)不变,铜棒做正极材料,铜棒的质量不变,所以答案D.‎ ‎【点睛】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的知识。解答本题时抓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活泼金属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电子流出端,电流流入端,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由于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到溶液中,导致的一系列变化。‎ ‎19. 取一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溶液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如图),下列对于试管内发生的反应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试管内黄绿色逐渐消失,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 B. 甲烷和反应后的产物有4种 C. 盛放饱和溶液的水槽底部不会有晶体析出 D. 和完全反应后液面上升,液体充满试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A.Cl2被消耗完,黄绿色消失,生成的CH2Cl2、、CCl4均为油状液体,所以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A正确;‎ B.CH4与Cl2反应生成4种有机物和1种无机物,共有5种产物,B错误;‎ C.CH4与Cl2反应有生成,溶于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C错误;‎ D.取代产物CH2Cl2、、CCl4是油状液体,而CH3Cl是气体,不溶于饱和溶液,故液体不会充满试管,D错误;‎ 故选A。‎ ‎20. 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20mL 4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0.08molNO,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相同质量的原混合物,能得到铁的物质的量为(   )‎ A. 0.16‎mo1 B. 0.24mol C. 0.21mol D. 0.20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20mL 4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无血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根据氮元素守恒,硝酸亚铁中的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2L×4mol/L-0.08mol=0.40mol,所以硝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0.40mol÷2=0.20mol,由铁元素守恒可知,得到铁的物质的量为n(Fe)=0.20mol。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原子守恒的方法来计算,明确硝酸亚铁与硝酸的关系,硝酸亚铁中铁元素与原混合物中的铁元素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21. 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②③①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③②①⑤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要除去食盐水含有的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实质就是除去Ca2+、Mg2+、SO,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Mg2+,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SO,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Ca2+和过量的Ba2+,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即①一定在③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即④在⑤之后,故操作顺序可以是②③①⑤④或③②①⑤④或③①②⑤④,答案选C。‎ ‎22. 一定温度下,把2.5molA和2.5molB混合盛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3A(g)+B(s)xC(g)+2D(g),经5s反应达平衡,在此5s内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L-1·s-1,同时生成1molD,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A的转化率为60%‎ B. x=4‎ C. 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则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同条件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比为6∶5‎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经5s达平衡,生成1molD,则A转化1.5mol,A的转化率为,A正确;‎ B.反应经5s达平衡,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又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x=4,B正确;‎ C.该反应有固体物质参与,反应的总质量随时间改变而变,则密度也随时间改变而变,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则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正确;‎ D.反应经5s达平衡,A的物质的量为1mol,C的物质的量为2mol,D的物质的量为1mol,相同条件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的压强比为:,故D错误;‎ 答案选D。‎ ‎2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molCH2=CH2先与HCl发生加成反应,再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最多消耗Cl22.5mol B. 实验室中可用如图所示方法除去CH3CH3气体中的CH2=CH2气体 C. 实验室中可用酸性的KMnO4溶液鉴别CH3CH3气体和CH2=CH2气体 D. 工业上可利用CH2=CH2与HCl的加成反应制得纯净的CH3CH2Cl ‎【答案】A ‎【解析】‎ ‎【详解】A.CH2=CH2与HCl发生加成生成CH3CH2Cl,根据取代反应原理,取代1molH需要1molCl2,则CH3CH2Cl再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最多消耗5molCl2,错误,A选;‎ B.CH2=CH2能与Br2发生加成,生成油状液体,而乙烷不溶于溴水,可以除去乙烯,正确,B不选;‎ C.乙烷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而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以鉴别,正确,C不选;‎ D.乙烯与HCl发生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CH3CH2Cl,因此可以制得纯净的CH3CH2Cl ‎,正确,D不选。‎ 答案选A。‎ ‎24. 在乙醇发生的各种反应中,断键方式不正确的是 A. 与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 B. 与醋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②断裂 C. 与浓硫酸共热至‎170℃‎时,键②和④断裂 ‎ D. 与HCl反应生成氯乙烷时,键②断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与金属钠反应时,生成乙醇钠和氢气,乙醇中的O-H键断裂,即键①断裂, A项正确;‎ B.与醋酸、浓硫酸共热时,发生酯化反应,醇脱H,故乙醇中的O-H键断裂,即键①断裂,B项错误;‎ C.与浓硫酸共热至‎170℃‎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和水,C-O、甲基上的C-H键断裂,即键②和④断裂,C项正确;‎ D.与HCl反应生成氯乙烷时,-OH被-Cl取代,C-O键断裂,即键②断裂,D项正确;‎ 答案应选B ‎25.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再加水也不溶解 B. 人工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我国科学家最先合成的 C. 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 D. 浓HNO3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HNO3和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为蛋白质的盐析过程,蛋白质盐析可逆,再加水会溶解,故A错误;‎ B.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科学家1965年首次合成的,故B正确;‎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故C正确;‎ D.浓硝酸与部分天然蛋白质会发生颜色反应,所以浓硝酸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故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26.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族 第二周期 ‎①‎ ‎②‎ ‎③‎ 第三周期 ‎④‎ ‎⑤‎ ‎⑥‎ ‎⑦‎ ‎⑧‎ 第四周期 ‎⑨‎ ‎⑩‎ ‎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2)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_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 ‎(4)表示①与⑦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该化合物是由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键形成的。‎ ‎(5)③、⑥、⑦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6)元素③的简单氢化物在常温下和元素⑦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答案】 (1). Ar (2). HClO4 (3). ‎ ‎(4). (5). ‎ ‎ (6). 极性 (7). S2->Cl->O2- (8). Cl2+H2O=HClO+H++Cl-‎ ‎【解析】‎ ‎【分析】‎ 由周期表的结构可知,①到⑩分别为:C、N、O、Na、Al、S、Cl、Ar、K、Br,据此解答。‎ ‎【详解】(1)Ar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故答案为:Ar;‎ ‎(2)上面10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为Cl,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分子式为:HClO4;K的金属性最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即KOH 碱性最强,电子式为:,故答案为:HClO4;;‎ ‎(3)Na2S是离子化合物,其形成过程表示为:,故答案为:;‎ ‎(4)CCl4的电子式为:,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共价键,所以,该化合物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故答案为:;极性;‎ ‎(5)O2-有两个电子层,S2-有三个电子层,Cl-有三个电子层,层多半径大,所以O2-的半径最小,层同看序数,序小半径大,所以,S2-半径比Cl-半径大,所以,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2->Cl->O2-,故答案为:S2->Cl->O2-;‎ ‎(6)水和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O+H++Cl-,故答案为:Cl2+H2O=HClO+H++Cl-。‎ ‎【点睛】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方法:先画电子层,层多半径大,层同看序数,序小半径大,序同看价态,价低半径大。‎ ‎27. 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铝,②纯醋酸,③CO2,④H2SO4,⑤Ba(OH)2,⑥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⑦稀盐酸,⑧NaHSO4,⑨碳酸钙,⑩乙醇 ‎ ‎(1)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有_____(填序号)。‎ ‎(2)向⑥中逐渐滴加④的溶液,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 ‎(3)⑧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 ‎(4)⑨和⑦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1). ③⑩ (2).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3). NaHSO4=Na++H++ (4). CaCO3+2H+=Ca2++CO2↑+H2O ‎【解析】‎ ‎【详解】①为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纯醋酸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是电解质;‎ ‎③CO2自身不能电离,是非电解质;‎ ‎④H2SO4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是电解质;‎ ‎⑤Ba(OH)2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⑥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⑦稀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⑧NaHSO4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⑨碳酸钙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⑩乙醇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故(1)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⑩;‎ ‎(2)H2SO4是电解质,氢氧化铁胶体遇到H2SO4溶液,胶体发生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再滴加H2SO4溶液,氢氧化铁沉淀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铁,故现象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3)⑧为NaHSO4,在水中的电离产生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 ‎(4)⑨和⑦混合,碳酸钙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 ‎28. (1)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______ (填字母,下同)。‎ a.I b.II c.III d.IV ‎②下列事实能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是_____。‎ a.CH3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2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c.CHCl3只代表一种物质 d.CCl4只代表一种物质 ‎(2)分子式为CmH20的烷烃中m为_____,与CO2密度(同温同压)相同的烷烃分子式为________。‎ ‎(3)若CH4、C2H6、C3H8、C4H10四种烃各为‎1g,在足量O2中燃烧,消耗O2最多的是_____。‎ ‎【答案】 (1). d (2). b (3). 9 (4). C3H8 (5). CH4‎ ‎【解析】‎ ‎【详解】(1)①这几种形式中, 分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及填充模型均能反映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但其中填充模型更能形象地表达出H、C的位置及所占比例,电子式只反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成键情况。‎ 答案选d;‎ ‎②如果甲烷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则CH3Cl、CHCl3、CC14都只有一种结构,但CH2Cl2却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两个氯原子相邻,另一种是两个氯原子处于对角关系。所以,CH2Cl2只有一种结构,可以判断CH4应为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答案选b;‎ ‎(2) 据烷烃的通式CnH(2n+2),分子式为CmH20的烷烃中H为20,则‎2m+2=20,所以m=9;‎ 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与CO2密度(同温同压)相同的烷烃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应该和二氧化碳的相等,即为44,分子式为C3H8;‎ ‎(3)若同为‎1g烃,消耗O2的多少取决于CxHy中“x+”的大小,“x+”的值越大,消耗O2越多,此题中消耗O2最多的是CH4。‎ ‎29. 亚硝酸钠可使肉制品色泽粉红,外观上好看诱人,大量食用会致癌。‎ ‎(1)NaNO2俗称“工业盐”,其外观与食盐相似,误食会中毒,可通过化学实验加以鉴别。如向NaNO2的酸性溶液中加入KI固体,析出的碘单质可以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据此检验。‎ ‎①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 ‎②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NaNO2+KI+H2SO4= + +I2+NO↑+ ,________。‎ ‎③标准状况下,该反应中每转移1mol e-,生成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_。‎ ‎(2)硝酸工业生产中的尾气可用纯碱溶液吸收,有关的化学反应为:2NO2+Na2CO3=NaNO2+NaNO3+CO2↑。每产生‎33.6L(标准状况下)CO2,吸收液质量将增加________g。‎ ‎【答案】 (1). I (2). 2NaNO2+2KI+2H2SO4═Na2SO4+K2SO4+I2+2NO↑+2H2O (3). ‎22.4L (4). 72‎ ‎【解析】‎ ‎【分析】‎ ‎(1) 向NaNO2的酸性溶液中加入KI固体,析出的碘单质可以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过程中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生成NO ‎,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解答;‎ ‎(2) 根据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进行计算,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①向NaNO2的酸性溶液中加入KI固体,析出的碘单质可以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过程中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故答案为:I;‎ ‎②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结合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2NaNO2+2KI+2H2SO4═Na2SO4+K2SO4+I2+2NO↑+2H2O,故答案为:2NaNO2+2KI+2H2SO4═Na2SO4+K2SO4+I2+2NO↑+2H2O;‎ ‎③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可知,反应中转移2mol电子生成2mol气体,则该反应中每转移1mol e-,生成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mol×‎22.4L/mol=‎22.4L,故答案为:‎22.4L;‎ ‎(2) 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标准状况下,‎33.6L CO2的物质的量==1.5mol,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CO2时吸收液质量增加2×‎46g‎-44g=‎48g,因此每产生‎33.6L(标准状况下)CO2,吸收液质量将增加×‎48g=‎72g。‎ ‎30. 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H2和I2,发生反应H2(g)+I2(g)⇌2HI(g) 。测得不同反应时间容器内H2的物质的量如表;‎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n(H2)/mol ‎1‎ ‎0.75‎ ‎0.65‎ ‎0.6‎ ‎0.6‎ 回答下列问题: (1)0~20min内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I2的转化率为______。‎ ‎(3)该条件下,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填标号)‎ A.混合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B.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C.H2、I2、HI三种气体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4)该反应在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H2)=0.02mol·L-1·s-1,②v(I2)=0.32mol·L-1·min-1,③v(HI)=0.84mol·L-1·min-1。则反应进行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___。‎ ‎【答案】 (1). 0.0175mol•L-1•min-1 (2). 40% (3). AC (4). ①>③>②‎ ‎【解析】‎ ‎【分析】‎ ‎(1)根据进行计算;‎ ‎(2)由表格可知,30、40min的氢气物质的量相同,说明30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由此列三段式,求出I2的变化量,得到转化率;再利用平衡时HI和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求出体积分数;‎ ‎(3)根据“变量不变达平衡”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判断;‎ ‎(4)先换速率单位一致,再分别除以系数,比较数值大小即可。‎ ‎【详解】(1)0~20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30min后,H2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列三段式:‎ 则I2的转化率为;‎ ‎(3)A.混合气体颜色不再改变,说明紫色的碘蒸气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选项A正确;‎ B.该容器为恒容,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选项B错误;‎ C.H2、I2、HI三种气体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选项C正确;‎ D.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则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选项D错误;‎ 答案选AC;‎ ‎(4)先换速率单位一致,再分别除以系数,比较数值大小即可。①v(H2)=0.02mol·L-1·s-1=1.2mol·L-1·min-1,,②,③,则反应进行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①>③>②。‎ ‎31.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SO2和Cl2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制取氯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SO2和Cl2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又继续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SO2和Cl2反应,生成了Cl-,只要检验到生成的Cl-即可,甲取适量B中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认为应该在装置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然后再按甲同学的方法实验即可得到正确结论。洗气瓶中盛有试剂是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丙同学取溶液X于试管中,加入少量反应后B中的溶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得出正确结论:‎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可以发生反应。溶液X是_______(填选项序号)。‎ a.BaCl2溶液  b.Ba(OH)2溶液  c.氯水  d.石蕊溶液 ‎⑤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10Cl-+16H+=2Mn2++8H2O+5Cl2↑ (2).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 AgNO3 (4). 饱和食盐水 (5). 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6). a (7). SO2+Cl2+2H2O=2Cl-+SO42-+4H+‎ ‎【解析】‎ ‎【分析】‎ 装置A中是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在装置C中浓硫酸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装置A和装置C中的气体在B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尾气用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吸收,据此分析。‎ ‎【详解】(1)在装置A 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10Cl-+16H+=2Mn2++8H2O+5Cl2↑;‎ ‎(2)在装置C浓硫酸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①在B中SO2与Cl2会发生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反应后的溶液中含Cl-,可利用AgNO3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的性质检验Cl-。甲中含有Cl-可通过向该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含有Cl-,所以加入的溶液为AgNO3;‎ ‎②制备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进入B中溶于水也会生成氯离子,乙同学认为Cl2中混有的杂质是HCl,需要在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④SO2被Cl2氧化为H2SO4,结合硫酸根离子检验证明二氧化硫和氯气发生了反应,丙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溶液X中含Ba2+,且不能和二氧化硫发生反应;‎ a.BaCl2溶液可以检验存在,证明SO2和Cl2发生了反应,a正确; ‎ b.Ba(OH)2和SO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不能说明SO2和Cl2发生反应,b错误;‎ c.氯水有氧化性,氯水能将SO2在溶液中被氧化为H2SO4,也会生成BaSO4沉淀,不能说明说明SO2和Cl2发生反应,c错误;‎ d.无论氯气与SO2是否发生反应,二者溶于水后的溶液显酸性,酸溶液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不能确定SO2与Cl2是否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⑤二氧化硫体现还原性,Cl2体现了强氧化性;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Cl2+2H2O=2Cl-+SO42-+4H+。‎ ‎【点睛】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体现还原性,Cl2体现了强氧化性,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l2+2H2O=2HCl+H2SO4,为难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