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新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解《氯及其化合物》
2020-2021 年新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解《氯及其化合物》
【知识梳理】
一、氯气
1.物理性质:常温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易液化的有毒气体。
温馨提示:闻有毒气体及未知气体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仅使极少量气体进入鼻孔。
2. 化学性质:氯气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得到电子,作强氧化剂,能与金属、非金属、水以及碱反应。
(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均是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①2Na+Cl2 2NaCl(产生白烟)
②Cu+Cl2 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③2Fe+3Cl2 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温馨提示: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应,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
(2)与非金属反应
①H2+Cl2 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H2+Cl2 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温馨提示:①HCl 极易溶于水而成盐酸。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光照
H2 和 Cl2 的混合气时,发生爆炸,因此工业生产中不能用光照的方法来制取盐酸。③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化
学反应都叫做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②2P+3Cl2 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
2P+5Cl2 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温馨提示:①将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浅黄绿色),氯水含多种微粒,其中有 H2O、Cl2、HclO、Cl-、H+、
OH-(极少量,水微弱电离出来的)。②氯气溶于水生成的 HClO 是一种极弱的酸,但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漂
白、杀菌,它的漂白是一种氧化性漂白,与 Na2O2、H2O2 的漂白原理是一样的。③Cl2 可使润湿的有色布条
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 Cl2 没有漂白性,而是 HClO 起漂白作用。④Cl2 使润湿石蕊试先
变红后褪色,其原因是 Cl2 与 H2O 作用生成的酸使石蕊先变红,HClO 强氧化性使变色后的石蕊氧化褪色(漂
白)。⑤光照氯水,黄绿色逐渐褪色,溶液 pH 逐渐减小(HClO 转化成了盐酸)。⑥氯水应保存在棕色瓶中
且置于阴凉处。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或漂白粉)
温馨提醒: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 NaClO,漂白粉(精)的有效成分为 Ca(ClO)2。漂白粉之所以具有漂白性,
原因是:Ca(ClO)2+CO2+H2O = CaCO3↓+2HClO 生成的 HClO 具有漂白性。漂白粉久置空气会失效(涉及
两个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 ↑,漂白粉变质会有 CaCO3 存在,
外观上会结块,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加入浓盐酸会有 CO2 气体生成,含 CO2 和 HCl 杂质气体。所以,漂白
粉应密闭保存,避免与空气接触。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
①2FeCl2+Cl2 = 2FeCl3
②2KI+Cl2 = 2KCl + I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色,用于氯气的检验)
③SO2+Cl2+2H2O = 2HCl + H2SO4(将 SO2 气体和 Cl2 气体混合后作用于有色溶液,漂白效果将大大减弱)
温馨提醒:自来水用氯水杀菌消毒,所以用自来水配制以下溶液如 KI、KBr、FeCl2、Na2SO3、Na2CO3、NaHCO3、
AgNO3、NaOH 等溶液会变质。
(6)与某些有机物反应
①CH4+Cl2 CH3Cl + HCl(取代反应)
②CH2=CH2+Cl2 → CH2ClCH2Cl(加成反应)
3.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
△
MnCl2+Cl2↑+2H2O。
温馨提示:还可以使用 KMnO4、K2Cr2O7、KClO3 等作氧化剂与浓盐酸反应,使用以上物质时,反应不需要
加热,如 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2)实验装置:
温馨提示:①Cl2 的净化用水或饱和食盐水洗气,除去混在 Cl2 中的 HCl 气体;用浓 H2SO4 除去混在 Cl2 中
的水蒸气。②由于 Cl2 的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法收集,还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③用润湿
的 KI 淀粉试纸检验(放在瓶口),如试纸变蓝,则表示 Cl2 已收满。④由于 Cl2 有毒,多余的 Cl2 不能直接
排放,一般用浓 NaOH 溶液吸收,而不能用水或澄清石灰水吸收。因 Cl2 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澄清石灰水中
溶解的 C a ( O H ) 2 的量很少,只能吸收少量的 Cl2。
(3)验满方法:①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盛 Cl2 的集气瓶口,观察到试纸立即变蓝,则证明已集满。
②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盛 Cl2 的集气瓶口,观察到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则证明已集满。③实验室制取
Cl2 时,常常根据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判断是否收集满。
(4)注意事项:①必须用浓盐酸,MnO2 与稀盐酸不反应;②为了减少制得的 Cl2 中 HCl 的含量,加热的
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 HCl 的挥发;③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残留的 Cl2,再拆卸装置,避免污
染空气;④尾气吸收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Cl2,因为溶液中 Ca(OH)2 浓度小,吸收不完全。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A
②将 CO2 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③液氯和氯水是同一物质
④氯气与水的反应中氯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
⑤次氯酸钠水解的溶液呈碱性,说明次氯酸是弱酸
⑥Cl2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做氧化剂
⑦Cl2 +H2O=2H++Cl—+ClO—
⑧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⑨Cl2 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 Cl2 具有氧化性
⑩Cl2 通入 NaOH 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OH-===Cl-+ClO-+H2O
⑪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 CCl4 萃取鉴别 NaBr 和 KI 溶液
⑫密闭容器中 1 mol PCl3 与 1 mol Cl2 反应制备 PCl5(g),增加 2NA 个 P-Cl 键
二、卤族元素
1.卤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比较:
氟 氯 溴 碘
单质物
理性质
状态 气 气(易液化) 液(易挥发) 固(易升华)
熔、沸点 熔、沸点逐渐升高
颜色 淡黄绿色 黄绿色 红棕色 紫黑色
密度 密度逐渐增大
X2 与 H2
化合
条件 冷暗处 光照 加热 持续加热
程度 剧烈爆炸 爆炸 缓慢 化合同时分解
X2 与
H2O 化
合
反应 2F2+2H2O=4HF+O2 X2 + H2O = HX + HXO
程度 剧烈 缓慢 微弱 极弱
水溶性 反应生成氢氟酸 水溶性依次减小,有机溶剂中溶解性依次增大
化合价 只有-1 价 有-1、+1、+3、+5、+7 等
含氧酸
化学式 无含氧酸 有 HXO、HXO2、HXO3、HXO4 等
强弱程度 同一价态的酸性依次减弱
卤化银
颜色 AgF(白) AgCl(白) AgBr(淡黄) AgI(黄)
水溶性 易溶 均难溶,且溶解度依次减小
感光性 难分解 见光均易分解,且感光性逐渐增强
2.卤素元素的有关特性:
(1)F2 遇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HF 并放出 O2。
(2)HF 是弱酸、剧毒,但能腐蚀玻璃 4HF + SiO2 = SiF4↑ + 2H2O;HF 由于形成分子间氢键相互缔合,沸
点反常的高。
(3)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易挥发,少量的液溴保存要用水封。
温馨提示:能使溴水褪色的原因:被 H2S、SO2、SO2-
3 、I-等还原剂还原而褪色;与 NaOH、Na2CO3 等碱性
物质发生反应而褪色;与较活泼金属(如 Mg+Br2===MgBr2)反应而褪色;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不饱和烃及
其衍生物,如烯烃、炔烃等;能被溴水氧化的、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碘易升华,遇淀粉显蓝色;碘的氧化性较弱,它与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低价化合物。
(5)AgX 中只有 AgF 溶于水,且不具有感光性;CaF2 中只有 CaF2 难溶。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及 X-离子的检验:
(1)Cl2 + 2Br- = Br2 + 2Cl-, Cl2 + 2I- = I2 + 2Cl-, Br2 + 2I- = I2 + 2Br-。结论:氧化性:Cl2 > Br2 > I2;还原
性:I- > Br- > Cl-
(2)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所生成溶液(由稀到浓)的颜色变化:
溶剂
溶质
水 苯 汽 油 四氯化碳
Br2 黄 → 橙 橙 → 橙红 橙 → 橙红 橙→ 橙红
I2 深黄→ 褐 淡紫 → 紫红 淡紫→ 紫红 紫→ 深紫
密 度 比 水 轻 比 水 轻 比 水 重
(3)X-离子的检验:
①AgNO3 溶液—沉淀法:
②置换—萃取法: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卤素的钾盐中,最容易被氧化的是氟化钾
②溴化银具有感光性,碘化银不具有感光性
③某溶液与淀粉•碘化钾溶液反应出现蓝色,则证明该溶液是氯水或溴水
④从 HF、HCl、HBr、HI 酸性递增的事实,可推出 F、Cl、Br、I 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⑤碘在 KI 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⑥能使润湿的淀粉•KI 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 Cl2
⑦某浅黄色的溴水,加入 CCl4 振荡静置后,上层显橙红色
⑧室温下,向 FeCl3 溶液中滴加少量 KI 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说明 Fe3+的氧化性比 I2
的强
⑨酸性溶液中 KIO3 与 KI 反应生成 I2:IO-
3 +I-+6H+===I2+3H2O
⑩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 Br2(g)和 NO2
⑪加碘食盐可用淀粉溶液检验其中的碘
⑫要除去 KBr 溶液中混有的单质 Br2,可用酒精萃取除去
【课时练习】
1.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B.氯气溶于水得到浅黄绿色的氯水,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C.氯气化学性质活泼,因此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氯元素
D.氢气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和白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把氯气通入到湿润的有色布条集气瓶中,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②实验室制取氯
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③久置氯水的酸性强于新制氯水 ④检验 HCl
气体中是否混有 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⑤除去 HCl 气体中的 Cl2,可将气体通入到氢氧化钠
溶液中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 D.①②⑤
3.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 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 Cl-
C.向氯水中加入 NaHCO3 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 H+
D.向 FeCl2 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 HClO
4.下列卤族元素有关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久置后酸性增强
B.HF 是弱酸,且酸性强弱关系为:HF
Cl-
C.根据实验 3 判断还原性:I->Br-
D.上述实验利用了浓 H2SO4 的强酸性、强氧化性等性质
12.用高分子吸附树脂提取卤水中的碘(主要以 I -形式存在)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①和④所得溶液中,c(I-)后者大于前者
B.④的作用是将吸附的碘氧化而脱离高分子树脂
C.若②和⑤中分别得到等量 I2,则消耗的 n(Cl2):n(KClO3) =3:1
D.由⑥得到碘产品的过程,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13.“84 消毒液”因 1984 年北京某医院研制使用而得名,在 2020 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被广泛用于消
毒,其有效成分是 NaClO。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备 NaClO 溶液,并进行性质探究和成分测
定。
已知:①室温下,饱和 NaClO 溶液 pH 为 11
②25℃时,H2CO3:Ka1=4.4×10-7,Ka2=4.7×10-11;HClO:Ka=3.0×10-8
I.制备 NaClO 溶液
该学习小组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省去)
(1)上图中 A 为实验室制备 Cl2 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下列图中_(填代号)装置,用该装置制备 Cl2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
(2)B 装置中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B 装置可除去氯气中氯化氢杂质, 此外还有______作用(写出一点)。
II.NaClO 性质探究
按上图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取 C 瓶中的溶液进行实验,如下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 l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变蓝,不褪色
实验 2 测定溶液的 pH 12
(3)C 瓶溶液中的溶质除 NaCl 外,还有______(填化学式)。
(4)将 C 瓶中 NaOH 溶液换成 NaHCO3 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取 C 瓶中的溶液按上表实验内容进行实验。
现象为:实验 l 中紫色石蕊试液立即褪色,实验 2 中溶液的 pH=7。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紫色石蕊试液立
即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
III.测定 C 瓶溶液中 NaClO 含量(单位:g·L-1)
i.取 C 瓶溶液 10.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硫酸酸化,迅速加入过量 KI 溶液,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充分反
应。
ii.用 0.1000mol•L-1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上述锥形瓶中的溶液至终点,重复操作 2~3 次,消耗 Na2S2O3 溶液
的平均用量为 12.00mL。(已知:I2+2 2-
23SO =2I-+ 2-
46SO )
(5)i 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ii 中用_______作指示剂。
(6)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
(7)C 瓶溶液中 NaClO 含量是______g·L-1(保留 2 位小数)。
14.某实验兴趣小组模拟工业制备高铁酸钾(K2FeO4)并测定产品纯度,涉及反应
①2FeCl3+10NaOH+3NaClO=2Na2FeO4+9NaCl+5H2O
②Na2FeO4+2KOH=K2FeO4+2NaOH
已知高铁酸钾易溶于水,微溶于浓 KOH 溶液;在强碱性溶液中稳定,酸性至弱碱性条件下,与水反应放
出氧气。
Ⅰ.制备 NaClO,实验装置如下图。
(1)仪器 X 的名称为____。
(2)B 中盛装的液体是____,玻璃管 a 的作用是____。
Ⅱ.制备 K2FeO4 晶体
第①步:将制得的 NaClO 溶液转移到大烧杯中,依次加入适量 NaOH 和 FeCl3 溶液,得 Na2FeO4;
第②步:加入适量 KOH 固体至饱和,得湿产品;
第③步:洗涤、干燥,得 K2FeO4 晶体。
(3)第②步中能得到湿产品的原因是___。
(4)第③步“洗涤”时,洗涤剂不用蒸馏水,而采用 95%的乙醇,原因是_______。
Ⅲ.测定 K2FeO4 纯度
测定制得的 K2FeO4 的纯度可用滴定法,滴定时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FeO 2-
4 +CrO -
2 +2H2O=CrO
+Fe(OH)3↓+OH-
b.2CrO +2H+=Cr2O 2-
7 +H2O
c.Cr2O +6Fe2++14H+=2Cr3++6Fe3++7H2O
(5)称取 2.0g 制得的 K2FeO4 产品溶于适量 KOH 溶液中,加入足量 KCrO2,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转移
到 250mL 容量瓶定容。取 25.00mL 定容后的溶液于锥形瓶,加入稀硫酸酸化,滴加几滴二苯胺磺酸钠做
指示剂,用 0.10mol·L-1(NH4)2Fe(SO4)2 标准溶液滴定,终点由紫色变为绿色。重复操作 2 次,平均消耗
(NH4)2Fe(SO4)2 溶液的体积为 26.00 mL。则标准液应选用______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该 K2FeO4 样
品的纯度为 _____。
15.某小组探究 Na2SO3 溶液和 KIO3 溶液的反应。
实验 I:向某浓度的 KIO3 酸性溶液(过量)中加入 Na2SO3 溶液(含淀粉),一段时间(t 秒)后,溶液突然
变蓝。
资料:IO3-在酸性溶液氧化 I-,反应为 IO3- + 5I- + 6H+ = 3I2 + 3H2O
(1)溶液变蓝,说明 Na2SO3 具有_________性。
(2)针对 t 秒前溶液未变蓝,小组做出如下假设:
i.t 秒前未生成 I2,是由于反应的活化能______(填“大”或“小”),反应速率慢导致的。
ii.t 秒前生成了 I2,但由于存在 Na2SO3,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I2 被消耗。
(3)下述实验证实了假设 ii 合理。
实验 II:向实验 I 的蓝色溶液中加入_______,蓝色迅速消失,后再次变蓝。
(4)进一步研究 Na2SO3 溶液和 KIO3 溶液反应的过程,装置如下。
实验 III:K 闭合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记录如下表:
表盘
时间/min 0~t1 t2~t3 t4
偏转
位置
右偏至
Y
指针回到“0”处,又返至“X”处;如
此周期性往复多次……
指针
归零
① K 闭合后,取 b 极区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现象是______。
② 0~t1 时,从 a 极区取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直接向 a 极区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未变
蓝。判断 IO3- 在 a 极放电的产物是_______。
③ 结合反应解释 t2~t3 时指针回到“0”处的原因:________。
(5)综合实验 I、II、II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对比实验 I、II,t 秒后溶液变蓝,I 中 SO32-被完全氧化
B.对比实验 I、III,t 秒前 IO3- 未发生反应
C.实验 III 中指针返回 X 处的原因,可能是 I2 氧化 SO32-
16.氢溴酸常用于合成镇静剂和麻醉剂等医药用品。已知: 液溴是易挥发的深红棕色液体,沸点为 58.78℃。
质量分数为 47%的氢溴酸是易挥发的无色液体,沸点 为 126℃. 实验室制备质量分数为 47%的氢溴酸的一
种方法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橾作 现象
I .向锥形瓶中依次加入适量冰水、m1g 液溴,再通入 SO2 充分
反应
得到淡黄色溶液
II. 将操作 I 所得溶液转移至蒸馏烧瓶,蒸馏 锥形瓶中得橙黄色粗产品
III.在不断搅拌下,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 Na2SO3 溶液 (1)①_____
IV.继续加入适量 Ba(OH)2 溶液 ②______
V.过滤,滤液经蒸馏后得质量分数为 47%的氢溴酸 m2g
(2)操作 II 的蒸馏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省略),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___ ,装置中除缺石棉网外还
有两处明显错误,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操作 III 加入适量 Na2SO3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
(4)工业生产制得的氢溴酸常常有淡淡的黄色, 有同学推测是因为含 Fe3+,可用试剂 __________检验。若观
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则推测正确。
(5)质量分数为 47%的氢溴酸的产率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例题 1、②④⑨⑪
【解析】新制氯水中含有 HCl 和 HClO,HClO 具有强氧化性,滴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现象是先变红,后
褪色,①错误;在复分解反应中,一般情况下只能用较强的酸制较弱的酸,酸性 H2CO3>HClO,CO2 通入次
氯酸钙溶液反应为 CO2+H20+Ca(ClO)2=CaCO3↓+2HClO,②正确;液氯、氯水都是液体,但前者是纯净物,
后者是混合物,③错误;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氯分子中氯原子间发生的自身氧化还原,即歧化反应,水虽然
是反应物,却未参加氧化还原,④错误;次氯酸钠是弱酸强碱盐,其水溶液呈碱性,⑤错误;Cl2 中的氯元
素化合价为 0 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⑥错误;HClO 是弱酸,不能拆开写,⑦错误;
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而杀菌消毒,发生化学变化,⑧
错误;Cl2 可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液检验,试液变蓝,说明 KI 转化为 I2,则说明 Cl2 有强氧化性,⑨正
确;电荷不守恒,应该是 Cl2+2OH-=Cl-+ClO-+H2O,⑩错误;NaBr 和 NaI 都能与氯水反应生成对于的
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颜色层不同,⑪正确;Cl3 与 Cl2 反应生成 PCl5 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 1molPCl3
与 1molCl2 反应制备 PCl5,增加的 P-Cl 键的数目小于 2NA 个,C 错误;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
不能用启普发生器,⑫错误。
例题 2、⑤⑧
【解析】在卤素的钾盐中,氟化钾最难氧化,①错误;AgI 也具有感光性,②错误;能氧化 I-→I2 的还有其
他溶液,碘水本身也能与淀粉反应出现蓝色,③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与其对应的氢化物溶液的酸性
无关,可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④错误;I2 在 KI 溶液中存在 I2+I-
I-
3 ,可使其溶解度增大,⑤正确;还有很多氧化剂(如 HNO3、O3 等)能将 I-氧化为 I2,⑥错误;CCl4 的密度
比水大,应下层显橙红色,⑦错误;室温下,向FeCl3 溶液中滴加少量KI 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
Fe3+的氧化性比 I2 的强,⑧正确;反应前后所带电荷数不等,⑨错误;Br2(g)和 NO2 均具有强氧化性,均能
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⑩错误;食盐加碘加入的是 KIO3,KIO3 不能使淀粉变蓝,⑪错误;由于酒
精与水互溶,因此不能用酒精萃取溶液中的 Br2,⑫错误。
【课时练习】
1.D【解析】A、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能溶于水,选项 A 正确;
B、氯气溶于水后,部分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部分氯气以分子存在于水溶液中,氯气呈黄绿色,
所以新制氯水显浅黄绿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选项 B 正确;
C、氯元素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氯气,选项 C 正确;
D、将 H2 点燃后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产生白雾,选
项 D 不正确。
答案选 D。
2.C【解析】①把氯气通入到湿润的有色布条集气瓶中,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不能说明氯气本身具有漂
白性,还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漂白性,①不正确;
②澄清石灰水浓度小,吸收氯气的效果差,所以应使用较浓的 NaOH 溶液吸收,②不正确;
③久置氯水中 Cl2 全部转化为 HCl,新制氯水中大部分 Cl2 没有与水反应,所以 HCl 的浓度久置氯水中大,
酸性强,③正确;
④HCl 和Cl2 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AgCl 白色沉淀,所以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 Cl2,不能使用AgNO3
溶液,④不正确;
⑤氢氧化钠溶液既能吸收 HCl,又能吸收 Cl2,所以除去 HCl 气体中的 Cl2,不能使用 NaOH 溶液,⑤不正
确。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③正确。故选 C。
3.D【解析】A、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因此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 Cl2,A 正确;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这说明氯水中含有 Cl-,B
正确;
C、向氯水中加入 NaHCO3 粉末,有气泡产生,气体是 CO2,这说明氯水中含有 H+,C 正确;
D、向 FeCl2 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反应中有氯化铁生成。由于氯气也能把氯化亚铁
氧化生成氯化铁,因此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 HClO,D 不正确。
答案选 D。
4.C【解析】A.新制氯水久置后最终转变成盐酸溶液,酸性增强,故 A 正确;
B.HF 为弱酸,HCl、HBr、HI 均为强酸,且随着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减弱,三者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强,
酸性增强,故 B 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因此氧化性 F2>Cl2>Br2>I2,故 C
错误;
D.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氧化变性,从而可以杀菌消毒,同时也能氧化有色有机物
成无色物质,常用作漂白剂,故 D 正确;
故选:C。
5.C【解析】A、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 2HClO
光照
2HCl+O2↑,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氯离子浓度应
该越来越大,图象不符合,故 A 错误;
B、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 2HClO 2HCl+O2↑,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氧气体积分数应该越来越大,
图象不符合,故 B 错误;
C、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 2HClO
光 照
2HCl+O2↑,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弱酸生成强酸,则氯水的 pH
越来越小,图象符合,故 C 正确;
D、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 2HClO 2HCl+O2↑,弱酸生成强酸,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氯水导电能
力也越来越大,据图象不符合,故 D 错误;
故选:C。
6.A【解析】干燥的氯气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湿润的氯气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关闭 B 阀,C 处红布条看
不到明显现象,当打开 B 阀后,C 处的红布条逐渐褪色,说明气体经过洗气瓶 D 后氯气或水被除去。
A. 饱和 NaCl 溶液不能吸收氯气,会降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达不到实验目的,A 符合题意;
B. NaOH 溶液能吸收氯气,B 不符合题意;
C. NaBr 溶液能吸收氯气,C 不符合题意;
D. 浓 H2SO4 能吸收水,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A。
7.B【解析】A.氯气没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A 不正确;
B.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水溶液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 Cl2 存在,B 正确;
C.由于盐酸中就存在氯离子,干扰了氯水中氯离子的检验,所以不能得出氯水中存在氯离子的结论,C 不
正确;
D.只能说明氯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但不能说明含有次氯酸,D 不正确,
答案选 B。
8.C【解析】A.氯水中的次氯酸能使品红溶液褪色,选项 A 正确;
B. 集气瓶中氯气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反应方程式为:Cl2 + SO2 + 2H2O
H2SO4 + 2HCl,选项 B 正确;
C. 依据现象②加热褪色后的溶液至沸腾,未见颜色恢复,有气体溢出,说明不含有二氧化硫,产生的气体
可能为次氯酸分解产生的 O2,选项 C 不正确;
D. 检验 SO42-的试剂为:盐酸、BaCl2 溶液,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酸化,再滴加 BaCl2 溶液,若产生白
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 SO42-,选项 D 正确。
答案选 C。
9.B【解析】A.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说明氯水显酸性,然后褪色,说明氯水具有漂白
性,能说明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 A 正确;
B.将氯水滴加到含 KSCN 的 FeCl2 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氯水能够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说明氯水
具有氧化性,不能说明氯水具有还原性,故 B 错误;
C.氯水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说明氯水显酸性,能说明氯水中含
有 H+,故 C 正确;
D.氯水与 HNO3 酸化的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得到 AgCl,说明氯
水中含有 Cl-,故 D 正确;
故选 B。
10.D【解析】A.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稀,二氧化锰不与稀盐酸反应,即
使二氧化锰过量,盐酸也不能全部消耗完,A 错误;
B.图Ⅱ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不仅能证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还可以证明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B 错误;
C.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不是雾,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气溶胶,雾是小液滴形成的气溶
胶,C 错误;
D.氯气没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图Ⅳ中氯气遇到湿润有色布条与水反应生成 HClO,HClO
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布条褪色,D 正确;
答案选 D。
11.B【解析】A.硫酸不具有挥发性,白烟不可能是(NH4)2SO4,而是浓硫酸与 NaCl 固体反应生成的挥发
性酸 HCl 与氨气生成的氯化铵,故 A 错误;
B.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将溴离子氧化成具有挥发性的溴单质,溴单质将湿润 KI 淀粉试纸中的碘离子氧化
成碘单质,使得 KI 淀粉试纸变蓝,可知氧化性:浓硫酸>Br2;而浓硫酸不能氧化 Cl-得到氯气,说明氯气
的氧化性强于浓硫酸,则氧化性 Cl2>Br2,还原性 Br->Cl-,故 B 正确;
C.结合试验 2 可知浓硫酸的氧化性大于溴,②中溶液中还有剩余的浓硫酸,也能氧化 I-成碘单质;所以试
验 3 中无法确定是何种物质将碘离子氧化,故 C 错误;
D.①中为难挥发性酸制备易挥发酸,②为浓硫酸氧化溴离子,所以利用了浓 H2SO4 的难挥发性、强氧化性,
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B。
12.B【解析】A.①中开始时 c(I- )较小,④中 c(I- )经过前面的吸附后再还原后浓度变大,所以 c(I- )后者大
于前者,A 正确;
B. ④的作用是利用亚硫酸钠的还原性将吸附的碘还原成 I-而脱离高分子树脂,B 错误;
C. 根据反应② Cl2+2 I- = 2Cl-+I2 和⑤ ClO3-+6 I-+6H+= 3I2+ Cl-+3H2O,假设分别得到 3mol I2,则消耗的 n(Cl2)
=3mol、n(KClO3)=1mol,则 n(Cl2):n(KClO3) =3:1,C 正确;
D. ⑥将碘升华再凝华得到产品的过程,升华和凝华都是物理变化,D 正确。
答案选 B。
13.( 1)甲或乙;MnO2+4HCl(浓) Cl2↑+MnCl2+2H2O 或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2)长颈漏斗;贮藏少量气体或平衡气压(安全瓶)或防倒吸(3)NaClO、NaOH(4)溶液中存在平衡
Cl2+H2O⇌HCl+HClO,HCO3- 消耗 H+,使平衡右移,HClO 浓度增大(5)ClO-+2I-+2H+=I2+Cl-+H2O;淀粉
溶液(6)防止 HClO 分解(防止 Cl2、I2 逸出)(7)4.47
【解析】I.制备 NaClO 溶液
(1)实验室制备 Cl2 若采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的方法,根据反应条件结合装置可知乙和丙不能进行加热,
只能在甲装置中进行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Cl2↑+MnCl2+2H2O;若采用采
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常温下制备氯气,则不需要加热装置,同时因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不能选用丙装置制取,
应该在乙装置中进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故答案为:甲或乙;MnO2+4HCl(浓) Cl2↑+MnCl2+2H2O 或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2) B 装置中仪器 a 为长颈漏斗,B 装置可除去氯气中氯化氢杂质, 此外因长颈漏斗与外界连通,可以起到
平衡内外压强的作用从而能有效的防止倒吸现象,另外过量的氯气还可以贮藏在 B 中,故答案为:长颈漏
斗;贮藏少量气体或平衡气压(安全瓶)或防倒吸;
II.NaClO 性质探究
(3) C 瓶溶液中的溶质除 NaCl 外,还存在产物次氯酸钠,但室温下,饱和 NaClO 溶液 pH 为 11,C 中溶液
的 pH 值 12,从而说明溶液还存在未反应完的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NaClO、NaOH;
(4) 溶液中存在平衡 Cl2+H2O⇌HCl+HClO,结合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但因 H2CO3:Ka1=4.4×10-7,HClO:
Ka=3.0×10-8,可知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则碳酸氢钠只与盐酸反应不能与次氯酸反应,HCO3- 消耗 H+,使
平衡右移,HClO 浓度增大,HClO 浓度越大漂白能力增强,因此使紫色石蕊褪色,故答案为:溶液中存在
平衡 Cl2+H2O⇌HCl+HClO,HCO3- 消耗 H+,使平衡右移,HClO 浓度增大;
III.测定 C 瓶溶液中 NaClO 含量(单位:g·L-1)
(5)i.取 C 瓶溶液 10.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硫酸酸化,迅速加入过量 KI 溶液,C 中的 ClO-具有强氧化
性能氧化碘离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2I-+2H+=I2+Cl-+H2O;ii.用 0.1000mol•L-1Na2S2O3 标准溶
液滴定含碘单质的溶液至终点,应选用淀粉做指示剂,
故答案为:ClO-+2I-+2H+=I2+Cl-+H2O;淀粉;
(6) 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反应的主要原因是:HClO 不稳定,在受热或者见光条件下易发生分解反应,同时也
可以防止溶液中产生的氯气和碘逸出,故答案为:防止 HClO 分解(防止 Cl2、I2 逸出)
(7) 结合反应 ClO-+2I-+2H+=I2+Cl-+H2O,I2+2 2-
23SO =2I-+ 2-
46SO ,根据转化关系可知 -2-
23C l O 2 S O ,则
-2--1
23
11(ClO )(S O)0.1000molL0.012L=0.0006mol22nn ,C 瓶溶液中 NaClO 含量是
0.0006mol74.5g/mol 4.47g/L0.01L
,故答案为:4.47。
14.( 1)蒸馏烧瓶(2)饱和食盐水;平衡压强(3)相同条件下,K2FeO4 溶解度小于 Na2FeO4(4)K2FeO4
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95%乙醇能减少 K2FeO4 溶解损失(5)酸式;85.8%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模拟工业制备高铁酸钾(K2FeO4)并测定产品纯度;首先制备 NaClO,装置 A 中利
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固体共热制取氯气,产生的氯气中混有 HCl 气体,可在装置 B 中盛放饱和食盐水将 HCl
除去,之后通入 C 中与 NaOH 溶液反应制取 NaClO,装置 D 吸收未反应的氯气;然后制备 K2FeO4 晶体,
将制得的 NaClO 溶液转移到大烧杯中,依次加入适量 NaOH 和 FeCl3 溶液,得 Na2FeO4;由于相同条件下,
K2FeO4 溶解度小于 Na2FeO4,所以向 Na2FeO4 溶液中加入适量 KOH 的固体至饱和,可以析出 K2FeO4 晶体,
之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K2FeO4 晶体;之后用滴定法测定 K2FeO4 晶体的纯度。
(1)根据仪器 X 的结构特点可知其为蒸馏烧瓶;
(2)B 中盛装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 HCl 气体;玻璃管 a 与大气相通,可以平衡压强,防止装置内压
强过高;
(3)参考侯德榜制碱法可知,相同条件下,K2FeO4 溶解度小于 Na2FeO4,所以向 Na2FeO4 溶液中加入适量
KOH 的固体至饱和,可以析出 K2FeO4 晶体;
(4)高铁酸钾易溶于水,与水反应放出氧气,用蒸馏水洗涤会造成产品的溶解损失,所以用 95%的乙醇洗涤
降低损失;
(5)(NH4)2Fe(SO4)2 标准液中存在铵根和 Fe2+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所以需要用酸式滴定管;根据方程式 c 可
知 n(Cr2O 2-
7 )= 1
6 n[(NH4)2Fe(SO4)2],根据方程式 a、b 可知 25.00mL 待测液中 n(FeO 2-
4 )= 1
2 n(Cr2O ),所以
n(FeO )= 1
3 n[(NH4)2Fe(SO4)2]=0.026L×0.10mol/L× = 0.0026
3 mol,所以样品中 n(K2FeO4)= mol×
250mL
25.00mL = 0.026
3 mol,所以样品的纯度为
0.026198g/mol mol3
2.0g
×100%=85.8%。
15.( 1)还原(2)i.大 ii. 22
2324ISOHO2ISO2H (3)少量 23N a S O (4)①生成白色沉淀
② I ③此时,a 极区发生反应 IO3- + 5I- + 6H+ = 3I2 + 3H2O ,IO3- 不再与 SO32-发生反应,外电路无电流通
过 (5)AC
【解析】(1)向某浓度的 KIO3 酸性溶液(过量)中加入 Na2SO3 溶液(含淀粉),一段时间(t 秒)后,溶
液突然变蓝。说明溶液中生成了 I2,IO3
-中 I 的化合价从+5 降低到 0,硫的化合价升高,则 Na2SO3 具有还
原性,答案为还原;
(2)i.一般情况下活化能大,化学反应速率慢,答案为大;
ii. I2 具有氧化性,SO32-具有还原性,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 I2 被还原成 I-,SO32-被氧化成 SO42-,根
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答案为 I2+SO32-+H2O=2I-+SO42-+2H+;
(3)为了证明假设 ii 的合理性,即生成的 I2 会由于 Na2SO3 的存在,而与之反应,使得溶液不再呈蓝色,
则需要在含有 I2 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a2SO3 溶液,与 I2 反应,使蓝色消失,答案为少量 Na2SO3;
(4)0~t1,指针右偏至 Y,说明有电流产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t2~t3,指针回到“0”处,又返至“X”处;
如此周期性往复多次……中间有一段时间,回路中没有电流产生,之后往复,直到亚硫酸钠完全反应完。
①闭合开关后,指针有偏转,有发生反应说明 SO32-被氧化成了 SO42-。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有白
色沉淀生成。答案为生成白色沉淀;
②0~t1 时,直接向 a 极区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未变蓝,但是又发生了反应,根据假设,生成的碘单质与 SO32
-反应,生成了 I-,答案为 I-;
③t2~t3 时指针回到“0”处,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SO32-没有参与反应,但是随后又有电流产生,而且偏转
到 X,说明有碘单质生成,是碘酸根和碘离子的反应,答案为此时,a 极区发生反应 IO3- + 5I- + 6H+ = 3I2 +
3H2O ,IO3- 不再与 SO32-发生反应,外电路无电流通过;
(5)A.如果有 SO32-存在,SO32-会与 I2 反应,现溶液呈现蓝色,说明存在 I2,没有 SO32-,A 正确;B. 对
比实验 I、III,t 秒前 IO3
-还原成 I-,而不是 I2,有发生变化,B 项错误;C.指针回到 0,电路中没有发生
反应,发生的反应是 IO3- + 5I- + 6H+ = 3I2 + 3H2O,但是随后指针又转到 x,说明又与 SO32-反应,产生电流。
如果是 IO3-与 SO32-反应,指针会指到 Y,所以是 I2 与 SO32-反应,C 正确;答案为 AC。
16.(1)①溶液变成无色②有白色沉淀生成(2)直形冷凝管;温度计感应泡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平;不能
用水裕加热(3)SO32-+Br2 +H2O=2Br-+ SO42+2H+(4)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5) 2
1
80m 47%81m
【解析】液溴与二氧化硫在锥形瓶中发生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为防止溴的挥发加入适量冰
水,反应后的溶液进行蒸馏后得到氢溴酸粗产品,由于溴的挥发,得到的产品有少量液溴,加入具有还原
性的 Na2SO3 溶液除去产品中残留的少量溴,亚硫酸根被氧化为硫酸根,再加入适量 Ba(OH)2 溶液除去溶
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最后经过滤、蒸馏得到 47%的氢溴酸,以此分析解答此题。
(1)①由分析可知,由于溴易挥发,得到的粗产品中有少量的溴,加入还原性的 Na2SO3 溶液除去产品中残留
的少量溴,反应后溶液由橙黄色变为无色,答案为:溶液变成无色;
②Na2SO3 溶液与溴反应后被氧化为 Na2SO4,加入适量 Ba(OH)2 溶液后发生反应:Ba2++SO42-=BaSO4↓,生成
白色的 BaSO4 沉淀,答案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2) 仪器 a 为直形冷凝管,蒸馏实验中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温度计感应泡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平,
而不应该伸到液体里面,由信息可知氢溴酸沸点为 126℃,故不能用水浴加热,答案为:直形冷凝管;温度
计感应泡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平;不能用水裕加热;
(3) 由分析可知,操作 III 加入适量 Na2SO3 目的是除去产品中残留的少量溴,溴被亚硫酸根还原,亚硫酸
根被氧化为硫酸根,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32-+Br2 +H2O=2Br-+
SO42+2H+
(4) Fe3+离子的检验可向溶液中滴入几滴 KSCN 溶液,如果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 Fe3+离子,
答案为: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5)根据溴守恒有关系式;Br2~2HBr,设 HBr 的理论产量为 x
2
1
Br 2HBr
160g281g
mg x
解得 x= 1
281 mg160
,所以质量分数为 47%的氢溴酸的产率=
2
1
m47% 100%281 m160
= 2
1
80m 47%81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