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分散系学案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考试标准] 知识条目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1.物质的分类方法 b b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b c 3.胶体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a a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 2.简单分类法的概述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不相同。 3.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无机化合物 正误辨析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 (2)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3)胆矾(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 (4)硫酸、烧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 (5)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性( ) (6)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 (7)盐必须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 ) 答案 (1)√ (2)× (3)× (4)√ (5)× (6)× (7)× 题组一 物质组成的判断 1.下列各组物质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 A.CO、C2H5OH、H2SO4、I2 B.CaO、H2、HCl、H2O C.SO3、H2S、Si、CO D.CO2、SiO2、CH3COOH、H2SO4 答案 A 解析 CaO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而Si和SiO2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 B.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组成 C.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D.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答案 A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如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 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题组二 物质类别的判断 3.(2016·浙江9月模拟)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H2SO3 B.KOH C.KClO3 D.ClO2 答案 D 解析 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D项正确。 4.(2016·浙江10月选考,1)下列属于酸的是( ) A.H2SO4 B.CO2 C.NaCl D.NaOH 答案 A 解析 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CO2为酸性氧化物,NaCl属于盐,NaOH属于碱。 5.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NO C KOH HNO3 CaCO3 CaO Mn2O7 D NaOH HCl CaF2 Na2O2 SO2 答案 C 解析 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6.(2016·绍兴选考适应性考试)2015年10月,浙江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根据物质的分类,青蒿素属于( ) A.碱性氧化物 B.有机物 C.含氧酸盐 D.酸性氧化物 答案 B 解析 青蒿素(C15H22O5)为有机物,而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和酸性氧化物,选B。 考点二 物质变化及化学反应类型 [考试标准] 必考要求b级,加试要求c级。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应注意: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归为化学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 3.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1)某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间转化关系 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2)以“H2SSSO2SO3H2SO4Na2SO4”转化关系为例,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2H2S+O22S+2H2O; ②S+O2SO2; ③2SO2+O22SO3; ④SO3+H2O===H2SO4; ⑤H2SO4+2NaOH===Na2SO4+2H2O; 或H2SO4+Na2CO3===Na2SO4+H2O+CO2↑。 正误辨析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 (2)Na2CO3·10H2O的风化属化学变化,NaOH的潮解属物理变化( ) (3)焰色反应有特征颜色出现,所以是化学变化( ) (4)电离、电解均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们均是化学变化( ) (5)化学变化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 答案 (1)× (2)√ (3)× (4)× (5)× 题组一 物质变化的判断 1.(2016·四川理综,1)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答案 B 解析 A项,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故A错误;B项,硅胶作干燥剂是吸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正确;C项,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化合使之生成无色物质,故C错误;D项,肥皂水显碱性,与蚊虫叮咬处释放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故D错误。 2.(2016·浙江3月模拟)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剂 B.液氨用作制冷剂 C.氢氟酸刻蚀玻璃 D.生石灰作干燥剂 答案 B 题组二 反应类型的判断 3.(2016·浙江9月模拟)化学反应2Mg+CO22MgO+C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B 4.(2016·金华十校9月高三模拟)化学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D 5.(2016·余杭高二期末)利用辉铜矿冶炼铜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u2S+O22Cu+SO2,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 答案 C 题组三 物质转化的判断 6.下列物质转化不能一步进行的是( ) A.S→SO2 B.CO2→CO C.SiO2→H2SiO3 D.Fe(OH)2→Fe(OH)3 答案 C 7.已知A是单质,E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A、B、C、D、E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则A可能是( ) A.Cl2 B.C C.S D.Si 答案 C 解析 A是单质,能和氢气反应,则A是非金属单质,A能被氧气氧化生成C,C能被氧化生成D,则A中元素在氧化物中是显不同价态的,E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则A中元素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A项,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和氧气不反应,错误;B项,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O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和H2O反应生成碳酸,但碳酸是弱酸,错误;C项,S和H2反应生成H2S,H2S和O2反应生成SO2,S和O2反应生成SO2,SO2和O2反应生成SO3,SO3和H2O反应生成硫酸,H2SO4是强酸且是强氧化性酸,正确;D项,硅和氧气反应时,无论氧气是否过量都生成SiO2,且SiO2和H2O不反应,硅酸是弱酸,错误。 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考试标准] 必考要求a级,加试要求a级。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微粒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或半透明 不均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有沉淀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等 Fe(OH)3胶体等 泥水等 正误辨析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2)向污水中投入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Al(OH)3(胶体)+3H+(√) (3)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此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1.(2015·浙江10月学考,8)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饱和食盐水 B.Fe(OH)3胶体 C.盐酸 D.硫酸铜溶液 答案 B 解析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 2.(2016·浙江选考测试)下列关于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 B.两者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均在1~100 nm之间 D.前者可用于杀菌,后者可用于净水 答案 D 3.(2016·绍兴高二质检)2015年12月中国大范围出现雾霾天气,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答案 C 4.区分胶体和溶液的实验方法可行的是( ) A.观察颜色 B.用一束光照射 C.静置沉降 D.过滤 答案 B 胶体知识“6”提醒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1~100 nm)。 (2)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且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 (5)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6)掌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课时训练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答案 C 解析 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2.(2016·嘉兴一中高二期末)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A.MgO B.H2SO4 C.NaOH D.KNO3 答案 D 3.(2016·浙江6月模拟)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 A.KClO3 B.Na2O2 C.CO2 D.CaO 答案 D 解析 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A项属于盐,B项是复杂氧化物,C项是酸性氧化物。 4.(2016·温州8月选考模拟)下列属于酸的是( ) A.NaCl B.CaO C.H2SO4 D.Mg(OH)2 答案 C 解析 NaCl属于盐、CaO属于氧化物、Mg(OH)2属于碱、H2SO4属于酸。 5.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共价化合物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答案 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碱、烧碱均属于碱 B.SiO2、SO2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答案 B 7.下列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非金属氧化物是( ) A.Al B.CO C.SO2 D.Cl2 答案 C 解析 非金属氧化物有CO和SO2,但CO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漂白粉 B.水玻璃 C.CuSO4·5H2O D. Fe(OH)3胶体 答案 C 9.(2016·浙江3月选考模拟)2015年12月中国大范围出现雾霾天气,大雾天气的出现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多的不便。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答案 C 解析 由于雾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因此雾属于胶体。 10.(2016·嘉兴一中高二期末)Na2CO3+CO2+H2O===2NaHCO3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A 11.(2016·绍兴选考适应性考试)下列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NaOH+HCl===NaCl+H2O B.2Al+Fe2O32Fe+Al2O3 C.SO3+H2O===H2SO4 D.NH4HCO3NH3↑+H2O+CO2↑ 答案 C 12.(2016·浙江4月学考模拟)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泥水 B.淀粉溶液 C.氯化铁溶液 D.稀硫酸 答案 B 解析 泥水属于悬浊液,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氯化铁溶液和稀硫酸都属于溶液。 13.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μm之间的分散系 B.明矾净水的原因是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 C.溶液是混合物,胶体是纯净物 D.利用丁达尔效应不能区别胶体和溶液 答案 B 14.下列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S→SO3 B.C→H2CO3 C.Mg→C D.SiO2→H2SiO3 答案 C 解析 2Mg+CO22MgO+C。 15.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 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A.硅 B.硫 C.铜 D.铁 答案 B 16.(2016·浙江4月学考模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下列各项在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①电子总数 ②原子总数 ③质子总数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所含的总能量 ⑥物质的种类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都不变 B.都变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质子守恒、质量守恒判断,电子总数、原子总数、质子总数、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D。 17.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漂白粉、水银 ②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纯碱 ③同位素: 1 H+、2H+、3H+ ④同素异形体:C60、C80、金刚石、石墨 ⑤弱电解质:Fe(SCN)3、SO2、NH3、H2O A.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全部正确 答案 A 解析 水银即汞单质,不是混合物,①错误;1H+、2H+、3H+是三种离子,而同位素所描述的对象是原子,③错误;SO2、NH3溶于水中生成H2SO3和NH3·H2O,这两种物质电离可以导电,因此H2SO3和NH3·H2O是电解质,而SO2、NH3是非电解质。故②④正确。 18.纳米是长度单位,1 nm=10-9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由铜制成“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关于“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 B.“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 D.“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答案 D 解析 “纳米铜”只是物质的长度变小,但不影响其化学性质,故选D。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aCl2+H2SO4===BaSO4↓+2HCl,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4Fe(OH)2+O2+2H2O===4Fe(OH)3属于化合反应 D.SO2+Cl2+2H2O===2HCl+H2SO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类型。该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A正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反应并不都是置换反应,如铜与氯化铁反应等,B错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概念,C正确;该反应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20.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反应类型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 A.S+O2SO2 B.Na2CO3+CO2+H2O===2NaHCO3 C.NH4HCO3NH3↑+CO2↑+H2O D.CO2+C2CO 答案 C 21.“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同类的物质往往具有一些共性。有9种物质:①CuO、②Na2O2、③CaCO3、④HCl溶液、⑤H2O、⑥Si、⑦Fe、⑧CO2、⑨NaOH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溶液的是 ,属于酸溶液的是 ,属于盐的是 。 (2)上述物质中,常温下能两两反应并且生成盐和水,除①④外,还有一组为 。 答案 (1)⑧ ⑨ ④ ③ (2)④⑨(或⑧⑨) 解析 (1)根据元素和物质的分类知识,①CuO属于碱性氧化物,②Na2O2属于过氧化物,③CaCO3属于盐,④HCl溶液属于酸溶液,⑤H2O属于氧化物,⑥Si属于非金属单质,⑦Fe属于金属单质,⑧CO2属于酸性氧化物,⑨NaOH溶液属于碱溶液。 (2)碱性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①④;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如④⑨;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⑧⑨。 22.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原因是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 ,理由是 。 答案 (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 (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