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有机物的性质综合实验作业
有机物的性质综合实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对应的实验(部分装置工某些仪器已省略),其中可行的是( ) A.收集Cl2 B.稀释浓硫酸 C.石油的分馏 D.吸收NH3 2.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今年我国雾霾天气比较严重,雾霾属于气溶胶 B.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过程后可变为清洁能源,这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 C.棉花和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可以利用盐析和变性来分离、提纯蛋白质 3.一端封闭的U形管,封闭的一端有一段CH4和Cl2的混合气体,在水平部分有一段气柱,其他两段为液柱,已知液体与气体不反应.使CH4和Cl2在稍暗的光线下缓慢反应,则中间气柱的长度将(假设中间气柱未移出U形管水平部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难以确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4H8O2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5种 B.等质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的量相同,则这两种有机物的实验式一定相同 C.石蜡油分解的实验中,碎瓷片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和积蓄热量产生高温 D.将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放置光亮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装置内的气体有甲烷、氯气、氯化氢、一氯甲烷,二氯甲烷 5.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利用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设计如图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再通甲烷 B.装置B有均匀混合气体、控制气流速度、干燥混合气体等作用 C.装置C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后,生成的有机物有4种 D.从D中分离出盐酸的方法为过滤 6.石蜡热分解是重要化工工艺。某同学为探究石蜡热分解反应,加热石蜡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蜡中既有烷烃也有烯烃 B.石蜡分解产物中既有烷烃也有烯烃 C.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工业上利用石蜡热分解获取石油气 7.石蜡是石油减压蒸馏的产品。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石蜡油(液态石蜡)分解的部分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蜡油属于油脂 B.B中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C.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石蜡油暴沸 D.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撤导管 8.如图为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液漏斗中可以装饱和食盐水 B.制出的乙炔常有臭味 C.洗气瓶中的溴水褪色 D.点燃时观察到淡蓝色火焰 9.关于实验室制备乙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烧瓶中加入碎瓷片防止温度过高,受热均匀 ②烧瓶里注入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1:3)混合均匀 ③温度计下端伸入液体内部,且不接触瓶底 ④加热时使温度缓慢上升至170度 ⑤加入的浓硫酸在反应中只起吸水剂的作用. A.①② B.④⑤ C.②③ D.③④ 10.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的反应药品为1体积酒精和3体积浓度为5mol/L的硫酸 B.反应容器(烧瓶)中应加入少许碎瓷片 C.温度计要插入反应液体的液面下,以控制温度在140℃ D.收集乙烯可用排水法,也可用排空气法 11.乙醛和新制的Cu(OH)2反应的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是( ) A.Cu(OH)2要过量 B.NaOH溶液要过量 C.CuSO4要过量 D.使溶液pH值小于7 12.实验室常用如下装置制备乙酸乙酯。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中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会阻碍产物的导出 B.固体酒精是一种白色凝胶状纯净物,常用于餐馆或野外就餐 C.乙酸乙酯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酸、水、乙醇羟基氢的活泼性依次减弱 13.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两套装置用乙醇、乙酸和浓硫酸分别制备乙酸乙酯(沸点77.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能加快酯化反应速率 B.不断蒸出酯,会降低其产率 C.装置b比装置a原料损失的少 D.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乙酸乙酯 14.实验室制备乙酸丁酯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导气管a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 B.反应后生成的乙酸丁酯仍在试管中 C.充分反应后在试管中得到纯净的乙酸丁酯 D.制乙酸丁酯的反应温度超过100℃不能用水浴加热 15.借助下表提供的信息,实验室制备乙酸丁酯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物质 乙酸 1﹣丁醇 乙酸丁酯 沸点 117.9℃ 117.2℃ 126.3℃ A.采用水浴加热 B.使用浓硫酸做催化剂 C.用NaOH(aq)洗涤产物后分液 D.边制备边蒸出乙酸丁酯 16.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均采用水浴加热 B.均采用边反应边蒸馏的方法 C.制备乙酸乙酯时乙醇过量 D.制备乙酸丁酯时正丁醇过量 17.向0.5g淀粉中加入4mL20%H2SO4溶液,水浴加热5分钟后冷却,再加入少量新制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后无银镜生成.其原因是( ) A.没有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B.淀粉没有水解 C.没有加入NaOH溶液中和溶液中的酸 D.加入硫酸后不该加热 18.下列各项中“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Fe(OH)3胶体,操作或现象是向25mL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5~6滴,并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 B.证明蛋白质在某些无机盐溶液作用下发生变性,操作或现象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再把沉淀加入蒸馏水中 C.测定氯水的Ph,操作或现象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 D.证明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SCN﹣⇌Fe(SCN)3,操作或现象是将1 mL KSCN溶液与1 mL 同浓度 FeCl3溶液充分混合;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水解只生成葡萄糖 B.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均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C.向混有苯酚的苯中加入金属Na有无色气体生成 D.CH2=CHCOONa在一定条件下缩聚可得到高分子化合物 20.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H2SO4、加热使淀粉水解,为测其水解程度,需要的试剂是( ) ①NaOH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新制的Cu(OH)2悬浊液 ④碘水. A.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某课外小组同学拟用乙醇分解法制乙烯,并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1)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混合液变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某研究小组同学经分析、讨论后认定:此现象是在该反应条件下,浓硫酸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 (2)为证明产物中混有SO2、CO2气体,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他认为,只要观察到品红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确证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有SO2、CO2.你认为此看法是否正确 ,理由是 . (3)为探究乙烯与Br2的反应,乙同学将制取的乙烯气体分别通过:①NaOH溶液,②Ba(OH)2溶液,后用排水法收集于1000mL的圆底烧瓶中(塞好橡皮塞),然后打开橡皮塞,向烧瓶中一次性加入1.5mL液溴,塞上配有带乳胶管(用止水夹夹紧)的尖嘴玻璃管,摇荡,可观察到瓶内红棕色逐渐消失.然后按图2装好装置,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有喷泉形成,静置一段时间后,在溶液下部,有一层无色油状液体(约1.5mL). ①将乙烯气体通过Ba(OH)2溶液的目的是 ; ②用化学方程式和简单的文字表述说明产生喷泉的原因 ; ③请利用上述喷泉实验反应的产物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乙烯与Br2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 . 22.乙醛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如果条件控制适当,析出的银会均匀地分布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银镜,这个反应又叫银镜反应.银镜的光亮程度与反应条件有关.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对乙醛的银镜反应进行了探究. Ⅰ.探究银镜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变量 实验序号 银氨溶液 /mL 乙醛的量 /滴 水液温度/℃ 反应混合液的PH 出现银镜时间/min 1 1 3 65 11 5 2 1 3 45 11 6.5 3 1 5 65 11 4 4 1 3 30 11 9 5 1 3 50 11 6 6 1 5 80 11 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读表若只进行实验1和实验3,其探究目的是 . (2)推理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40℃,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出现银镜的时间是 ;要探索不同水浴温度下乙醛进行银镜反应的最佳条件,除了测量银镜出现的时间外,还需要比较不同条件下形成的银镜的 . (3)进一步实验 若还要探索银氨溶液的用量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如何进行实验? . Ⅱ.探究对废液的回收处理: 银氨溶液放久后会变成氮化银而引起爆炸,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且造成银资源的浪费.通过查找资料,已知从银氨溶液中提取银的一种实验流程为: 银氨溶液 加(NH4)2S ① 过滤、洗涤 ② 烘干 ③ Ag2S沉淀 铁粉还原 ④ 银 粉 操作④的方法是:把Ag2S和铁粉放到烧杯中加浓盐酸搅拌煮沸,使Ag2S变成银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S+Fe+2HCl2Ag+FeCl2+H2S↑ (4)若获得的银粉中含有少量没有反应完的铁粉,除去铁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编号). (5)操作④应在(填实验室设备名称) 中进行. (6)要洗去试管壁上的银镜,采用的试剂是 (填名称). 23.某实验小组欲制取乙酸乙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试管b中盛放的试剂是 . (3)实验时混合乙醇和浓硫酸的方法是 . (4)甲装置试管b中导管未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 ;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 ① ② ③ . (5)试管b中溶液的主要用途是: . 24.实验室在蒸馏烧瓶中加NaBr、适量水、95%的乙醇和浓硫酸,边反应边蒸馏,蒸出的溴乙烷用水下收集法获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Br+H2SO4═NaHSO4+HBr C2H5OH+HBr→C2H5Br+H2O 其中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有:2HBr+H2SO4(浓)═Br2+SO2↑+2H2O 已知CH3CH2Br的沸点是38.4℃,其密度比水大,常温下为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加入适量的水,除了溶解NaBr外,其作用还有: ; (2)为了保证容器均匀受热和控制恒温,加热方法最好采用 ; (3)溴乙烷可用水下收集法获得和从水中分离方法的依据是 . 25.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氧化,某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检验其产物,其中C装置的试管中盛有无水乙醇.已知乙醛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新制Cu(OH)2 反应生成Cu2O. 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 (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2)B装置的分液漏斗中液体药品是 (填化学式).该液体还可以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产生相同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F装置中的固体试剂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一断时间后移去酒精灯,反应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 . (4)A装置和D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分别为 、 . (5)为了提高乙醇的转化率,可以对C装置进行改进,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已知:实验室制乙烯的装置如图: 实验步骤如下: a.如图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 b.添加药品,点燃酒精灯 c.观察实验现象: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颜色逐渐褪去,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d.… (1)写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分析:甲认为使二者褪色的是乙烯,乙认为有副反应,不能排除另一种酸性气体的作用. ①根据甲的观点,写出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②为进一步验证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乙烯,在A、B间增加下列 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 D中盛装的试剂是 ,E中盛装的试剂是 ;(填序号) a.NaOH溶液 b.稀H2SO4溶液 c.品红试液 d.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3)乙烯使溴水褪色,丙同学认为是加成反应,丁同学认为是取代反应,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哪个同学正确: . (4)H2SO4在这个反应中做催化剂,有种观点认为其催化过程可分三步简单表示如下: ①a.烊盐的生成:CH3CH2OH+H2SO4→CH3CH2O+H2(烊盐)+HSO4﹣ b.乙基正离子的生成:CH3CH2O+H2→CH3CH2++H2O c.乙烯的生成: + →CH2=CH2↑+ ②关于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低了反应的焓变 B.增大了反应的速率 C.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D.增大了反应的平衡常数. 27.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 (1)写出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 (2)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是 。 (3)为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小试管II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试管I中的试剂 试管II中的试剂 测得有机层的厚度/cm A 2mL乙醇、2mL乙酸、1mL18mo/L浓硫酸 5.0 B 3mL乙醇、2mL乙酸 饱和碳酸钠溶液 0.1 C 3mL乙醇、2mL乙酸、6mL3mol/L硫酸 1.2 D 3mL乙醇、2mL乙酸、盐酸 1.2 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 mL和 mol/L。 ②分析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硫酸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够提高乙酸乙酯产率的原因是 。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溶解没有反应的乙醇,除去没有反应的乙酸和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如何检验酯层中没有乙酸 。 (5)加热有利于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但实验发现温度过高乙酸乙酯的产率反而降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 (6)分离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的方法是 ,操作过程为 。 28.为研究乙醇结构及其部分的化学性质,进行下列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Ⅰ.用如图装置来推测乙醇的结构式。 (1)实验中钠需要粉碎成很小的颗粒,其原因是 。 (2)两次实验平均用乙醇1.15克,收集到气体体积平均为0.28升(换算成标准状态)。由实验数据可以推测乙醇分子的结构,依据是 。 (3)若使用的乙醇中含有少量的水,则收集到氢气的体积 。(偏大、偏小、无影响) Ⅱ.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检验其产物,其中C装置的试管中盛有无水乙醇。(固定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4)装置A圆底烧瓶内的固体物质是 ,C中热水的作用是 。 (5)实验过程中D装置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写出D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去D处酒精灯,反应能否继续进行? 。原因是 。 (6)检验E中的生成物的方法 。 有机物的性质综合实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分析】A.氯气比空气的密度大,有毒,需为尾气处理装置,且需长管进,短管出;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解答; C.温度计的作用应该是测量各馏分气态时的温度; D.稀硫酸能和氨气反应,该装置能防止倒吸. 【解答】解:A.氯气是一种比空气重有毒的气体,易污染空气,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氯气,该装置如果有尾气处理装置收集氯气,需长管进,短管出,故A错误; B.因硫酸的密度比水大,所以,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B错误; C.温度计是测量馏分的气态温度,所以,测石油分馏的各馏分,温度计的水银球需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C错误;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且能和稀硫酸反应,所以,氨气在水中易发生倒吸,而氨气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氨气经过四氯化碳再到稀硫酸中起一个缓冲作用,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故选:D。 2.【分析】A.气溶胶是一种胶体; B.煤的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C.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 D.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过程. 【解答】解:A.因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大雾时,用灯照射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雾属于胶体,故A正确; B.煤的气化是煤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进行部分氧化形成H2、CO等气体的过程。煤的液化是将煤与H2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利用煤产生的H2和CO通过化学合成产生液体燃料或其他液体化工产品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故C错误; D.蛋白质变性后,失去生理活性,该过程不可逆,不能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故D错误。 故选:A。 3.【分析】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液态的CH2Cl2、CHCl3和CCl4,使左侧气体总体积减小右侧液面下降,中间气柱的压强减小,长度变大. 【解答】解:CH4和Cl2在稍暗的光线下缓慢反应生成了液态的CH2Cl2、CHCl3和CCl4,使左侧气体总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则右侧液面下降,中间气柱的压强减小,由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根据PV=nRT可知,V应增大,则长度变大。 故选:A。 4.【分析】A.根据官能团异构和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来综合分析同分异构体的种数,对于羧酸而言,根据羧基位置异构可以得到两种丁酸;根据酯基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可得:甲酸丙酯2种(丙基2种异构)、乙酸乙酯1种、丙酸甲酯1种; B.等质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的量相同,则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C.碎瓷片有催化作用,同时能积蓄热量; D.常温下二氯甲烷为液体. 【解答】解:A.羧酸和酯均能与NaOH反应,对于羧酸而言,根据羧基位置异构可以得到两种丁酸;根据酯基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可得:甲酸丙酯2种(丙基2种异构)、乙酸乙酯1种、丙酸甲酯1种,共6种,故A错误; B.等质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的量相同,则碳的质量分数相同,但是分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所以两种有机物的实验式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加热石蜡油时加入碎瓷片,石蜡油分解较缓慢,加热碎瓷片能加快反应速率,碎瓷片还能吸收热量而积蓄热量从而促进石蜡油分解,故C正确; D.常温下二氯甲烷为液体,则将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放置光亮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装置内的气体有甲烷、氯气、氯化氢、一氯甲烷,故D错误。 故选:C。 5.【分析】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l2,Cl2经干燥后和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多种氯代烃和HCl,在强光照射下可发生CH4+2Cl2 C+4HCl,生成的黑色小颗粒为炭黑,最后生成的HCl溶于水生成盐酸,与有机物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A.制备氯气时先在烧瓶中加二氧化锰,再通过分液漏斗加浓盐酸,然后加热,再通甲烷; B.浓硫酸可以干燥氯气和氯化氢,根据冒出气泡的速率来控制气体硫酸; C.装置C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后,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反应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状的液体,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 D.最后生成的HCl溶于水生成盐酸,与有机物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解答】解:A.制备氯气时先在烧瓶中加二氧化锰,再通过分液漏斗加浓盐酸,然后加热,实验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再通甲烷,故A正确; B.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水,B装置除具有控制气流速度、均匀混合气体之外,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还具有干燥作用,装置B有均匀混合气体、控制气流速度、干燥混合气体等作用,故B正确; C.装置C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后,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反应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状的液体,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生成4种有机物,故C正确; D.D装置中除了有盐酸生成外,还含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不溶于水,能分层,可用分液分开,故D错误; 故选:D。 6.【分析】石蜡热分解反应生成烯烃和短链烷烃,烯烃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石蜡为烷烃混合物,故A错误; B.石蜡热分解反应生成烯烃和短链烷烃,故B正确; C.气体含有烯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正确; D.石蜡分解可获得短链烃,可获得石油气,故D正确。 故选:A。 7.【分析】石蜡油在碎瓷片催化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生成物中含有烯烃,把生成物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发生了氧化反应,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据此解答。 【解答】解:A.石蜡是石油减压蒸馏的产品,是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属于烃类,不属于酯类,故A错误; B.蜡油(液态石蜡)分解的部分产物含有乙烯,乙烯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容易容易被高锰酸钾氧化,所以分解产物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B中溶液褪色,故B正确; C.碎瓷片的作用不是防止石蜡油暴沸,而是催化剂,加速石蜡油分解,故C错误; D.结束反应时,应先撤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因温度变化出现倒吸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8.【分析】A、用饱和食盐水代替纯水能减缓反应速率; B、制得的乙炔中常混有H2S、PH3等杂质气体; C、乙炔中含有C≡C; D、烃分子中含碳量高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含含氢量高时火焰呈淡蓝色火焰。 【解答】解:A、用饱和食盐水代替纯水能减缓反应速率,从而可以得到较平缓的乙炔气流,所以分液漏斗中可以装饱和食盐水,故A正确; B、制得的乙炔中常混有H2S、PH3等杂质气体,所以有臭味,故B正确; C、乙炔中含有不饱和键C≡C,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故C正确; D、乙炔中含碳量很高,所以点燃时观察到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故D错误; 故选:D。 9.【分析】①烧瓶中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②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在此反应中氧化乙醇,如果浓硫酸的量少就会很快变为稀硫酸而达不到实验效果; ③只有当温度计插入液面下,但不能接触瓶底,才能准确测出反应时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产物的纯度; ④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防止140℃时生成副产物乙醚; ⑤浓硫酸作催化剂、脱水剂和吸水剂. 【解答】解:①烧瓶中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反应的温度要控制在170℃左右,故①错误 ②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在此反应中氧化乙醇,如果浓硫酸的量少就会很快变为稀硫酸而达不到实验效果,因此烧瓶里注入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1:3)混合均匀,故②正确; ③只有当温度计插入液面下,但不能接触瓶底,才能准确测出反应时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产物的纯度,故③正确; ④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防止140℃时生成副产物乙醚,故④错误; ⑤浓硫酸作催化剂、脱水剂和吸水剂,故⑤错误; 故选:C。 10.【分析】解:A.反应药品浓H2SO4(18.4mol/L)与乙醇按3:1的体积比混合; B.为防止液体爆沸,加入少许碎瓷片; C.反应温度在140℃时,生成乙醚,170℃时生成乙烯; D.乙烯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采用排空法; 【解答】解:A.所用的反应药品为1体积酒精和3体积浓度为18.4mol/L的硫酸,故A错误; B.为防止液体爆沸,在反应容器(烧瓶)中应加入少许碎瓷片,故B正确; C.温度计要插入反应液体的液面下,以控制温度在170℃时生成乙烯,故C错误; D.乙烯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采用排空法,只能采用排水法,故D错误; 故选:B。 11.【分析】乙醛和新制的Cu(OH)2反应,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新制的氢氧化铜具有氧化性,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根据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就可判断出关键操作; 【解答】解: 乙醛和新制的Cu(OH)2反应: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该反应的本质是: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新制的氢氧化铜具有氧化性,醛基与氢氧化铜中的+2价的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该反应需在碱性溶液中,Cu(OH)2过量,不是该实验的关键操作,因反应只要有氢氧化铜即可,故A错误; B.该反应需在碱性溶液中,氢氧化钠需过量,故B正确; C.该反应需在碱性溶液中,硫酸铜过量不是该反应的关键操作,故C错误; D.使溶液的PH小于7,氢氧化铜被溶解,醛基不能与铜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2.【分析】A.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以蒸气的形式挥发出来; B.固体酒精是一种白色凝胶状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C.乙酸乙酯与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D.乙酸是弱酸能电离出氢离子,水也能少量的电离氢离子,乙醇难电离。 【解答】 解:A.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以蒸气的形式挥发出来,b中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会阻碍产物的导出,故A正确; B.固体酒精是一种白色凝胶状混合物,不是纯净物,由于便于携带,常用于餐馆或野外就餐,故B错误; C.乙酸乙酯与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C正确; D.乙酸是弱酸能电离出氢离子,水也能少量的电离氢离子,乙醇难电离,则乙酸、水、乙醇羟基氢的活泼性依次减弱,故D正确。 故选:B。 13.【分析】A.制取乙酸乙酯时,需要加入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B.可逆反应,减少生成物浓度,有利于反应正向移动; C.装置b采用水浴受热均匀,比装置a原料损失的少; D.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可用分液操作方法分离出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解答】解:A.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化学反应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动。故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浓硫酸能加快酯化反应速率,故A正确; B.该制备乙酸乙酯反应为可逆反应,不断蒸出酯,减少生成物浓度,有利于反应正向移动,会提高其产率,故B错误; C.乙醇、乙酸易挥发,甲装置则采取直接加热的方法,温度升高快,温度不易于控制,装置b采用水浴受热均匀,相对于装置a原料损失的少,故C正确; D.分离乙酸乙酯时先将盛有混合物的试管充分振荡,让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静置分层后取上层得乙酸乙酯,故D正确; 故选:B。 14.【分析】实验室用乙酸和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丁酯,为可逆反应,浓硫酸起到吸水剂和催化剂作用,为提高丁醇的转化率,可使用过量的乙酸,结合酯类的性质解答该题。 【解答】解:A.采用冷凝回流的方法,可使反应物充分利用,故导气管a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提高转化率,故A正确; B.反应后生成的乙酸丁酯仍在试管中,故B正确; C.充分反应后在试管中有乙酸丁酯,还有乙酸,乙醇,故不是纯净的乙酸丁酯,故C错误; D.水浴加热温度较低,不能超过100℃,应直接加热,故D正确, 故选:C。 15.【分析】A.水浴加热的反应条件是温度控制在高于常温且低于10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 B.制备乙酸丁酯需要催化剂,使用浓硫酸,能加快反应速率; C.乙酸丁酯在NaOH溶液中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D.乙酸、1﹣丁醇、乙酸丁酯沸点相差较小,若边反应边蒸馏,会有较多的乙酸、1﹣丁醇被蒸出。 【解答】解:A.水浴加热温度较低,不能超过100℃,乙酸丁酯沸点126.3℃,应直接加热,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浓硫酸可作为制备乙酸丁酯的催化剂,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且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乙酸丁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一般可用碳酸钠饱和溶液,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乙酸,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有利于乙酸丁酯析出,故C错误; D.边反应边蒸馏,导致乙酸、1﹣丁醇挥发,产率较低,故D错误; 故选:B。 16.【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的制备,有机物的制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催化剂,以及试剂加入顺序,是否需要过量等问题。乙酸乙酯的制备是我们课本介绍过的,该实验的原料需要冰醋酸和乙醇,考虑到冰醋酸和乙醇的价格,一般会使乙醇过量,提高冰醋酸的转化率,而且反应过程中要使用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反应条件上需要酒精灯加热。乙酸丁酯的制备和乙酸乙酯的制备区别在于正丁醇和乙醇的价格差异。 【解答】解:A、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采用酒精灯加热,故A错误; B、乙酸乙酯采取边反应边蒸馏的方法,但乙酸丁酯则采取直接回流的方法,待反应后再提取产物,故B错误; C、制备乙酸乙酯时,为了提高冰醋酸的转化率,由于乙醇价格比较低廉,会使乙醇过量,故C正确; D、制备乙酸丁酯时,采用乙酸过量,以提高丁醇的利用率,这是因为正丁醇的价格比冰醋酸高,故该方法不可行,故D错误; 故选:C。 17.【分析】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葡萄糖具有醛基,醛基与银氨试剂发生银镜反应,须在碱性条件下,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解:蔗糖水解的实验的步骤为:取少量纯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由于水解完毕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与银氨试剂发生氧化反应,须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没有加碱中和至碱性,水浴加热。其实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 故选:C。 18.【分析】A、依据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过程操作分析回答; B、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再把沉淀加入蒸馏水中会继续溶解; C、氯水中含有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使PH变色后褪色; D、将1 mL KSCN溶液与1 mL 同浓度 FeCl3溶液充分混合,等物质的量混合,铁离子过量,加入KSCN溶液,SCN﹣离子浓度增大和铁离子反应,颜色也加深; 【解答】解:A、制备Fe(OH)3胶体,操作或现象是向25mL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5~6滴,并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得到氢氧化铁胶体,符合制备操作,故A符合; B、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是蛋白质遇到硫酸钠溶液发生的盐析,再把沉淀加入蒸馏水中会继续溶解,不能证明蛋白质的变性,故B不符合; C、用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pH试纸上,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是酸变色,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颜色褪去,不能测定PH,故C不符合; D、Fe3++3SCN﹣⇌Fe(SCN)3,是形成的化学平衡,将1 mL KSCN溶液与1 mL 同浓度 FeCl3溶液充分混合,等物质的量混合,铁离子过量,加入KSCN溶液,SCN﹣离子浓度增大和铁离子反应,溶液颜色也加深,故D不符合; 故选:A。 19.【分析】A.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B.C=C中每个C连接烃基相同,则不存在顺反异构; C.苯酚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D.CH2=CHCOON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得到高分子化合物; 【解答】解:A.蔗糖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C12H22O11(蔗糖)+H2O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故A错误; B.C=C中每个C连接烃基相同,不存在顺反异构,如乙烯,碳碳双键是平面型结构,而4个氢与不饱和碳原子又直接相连,所以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因C=C中每个C连接氢相同,则不存在顺反异构,故B错误; C.钠与苯不反应,和苯酚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氢气,2C6H5OH+2Na→2C6H5ONa+H2↑,故C正确; D.缩聚反应是由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产生有简单分子(如 H2O、HX、醇等)的化学反应,CH2=CHCOONa反应得到高分子化合物,没有小分子生成,是加聚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0.【分析】淀粉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程度可能有三种情况:(1)水解完全,只有葡萄糖;(2)部分水解,残留物中有未水解的淀粉和生成的葡萄糖;(3)没有水解,残留物中只有未水解的淀粉.要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掉做催化剂的硫酸. 【解答】解:淀粉的水解程度包括完全水解和部分水解,其中碘水可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但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均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在加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必须先加碱中和,所以需要的试剂有①③④或①②④,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分析】(1)实验室制备乙烯所用的原料为乙醇,浓硫酸作催化剂、脱水剂,反应条件是加热到170℃; (2)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乙烯气体中可能含有SO2、CO2,而SO2、CO2都可以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②乙烯和溴发生反应,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③乙烯若与溴水发生取代,则有HBr生成从而使溶液显酸性,若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CH2BrCH2Br溶液不显酸性. 【解答】解:(1)利用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制取乙烯,乙醇发生了消去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3CH2OHCH2=CH2↑+H2O,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该反应中浓硫酸具有催化性和脱水性, 故答案为:CH3CH2OHCH2=CH2↑+H2O;催化剂、脱水剂; (2)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存在SO2,但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不一定被品红溶液完全吸收,故难以判断CO2是否存在, 故答案为:否;但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难以判断CO2 是否存在; (3)①乙烯气体中可能含有SO2、CO2,而SO2、CO2都可以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将乙烯气体通过Ba(OH)2溶液,可判断SO2、CO2是否已被除尽, 故答案为:确认其中的SO2、CO2均已被除尽; ②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液态的1,2﹣溴乙烷,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Br﹣CH2﹣CH2﹣Br,烧瓶内的气体物质的量减少,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故答案为:CH2=CH2+Br2→Br﹣CH2﹣CH2﹣Br,溴跟乙烯气体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液态的1,2﹣溴乙烷,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③乙烯若与溴水发生取代,则有HBr生成从而使溶液显酸性,若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CH2BrCH2Br溶液不显酸性,所以检验方法为:取少量烧瓶中的水层液体,用pH 试纸测定,发现不呈酸性,说明无取代反应产物HBr生成,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故答案为:取少量烧瓶中的水层液体,用pH 试纸测定,发现不呈酸性,说明无取代反应产物HBr生成,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22.【分析】(1)对比实验:实验1和实验3的反应条件,其它条件相同,只有乙醛的用量不同,其实验目的是:比较银镜反应中,乙醛用量不同对生成银镜的影响; (2)其它条件相同,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其它条件相同,温度为40℃时的反应速率应该在温度为30℃温度为45℃之间; (3)要想探索银氨溶液的用量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 (4)银粉中含有少量的铁粉,用盐酸或稀硫酸除去,然后用过滤的方法得到纯净的银粉; (5)Ag2S和铁粉反应,生成毒气体H2S,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6)银能和浓、稀硝酸反应. 【解答】 解:(1)对比实验1和实验3的反应条件,其它条件相同,只有乙醛的用量不同,其实验目的是:比较银镜反应中,乙醛用量不同对生成银镜的影响; 故答案为:比较乙醛用量不同,生成银镜的时间(速度或质量均可); (2)由实验2和实验4知:银氨溶液的量为1mL,乙醛的量为3滴,反应混合液pH为1时,水浴温度为45℃,出现银镜时间为6.5min,水浴温度为30℃,出现银镜时间为9min,其它条件相同,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故: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40℃,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出现银镜的时间应在6.5min到9min之间;银镜反应实验如果条件控制适当,析出的银会均匀地分布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银镜,银镜的光亮程度与反应条件有关; 故答案为:在6.5~9min之间;光亮程度(或亮度、外观、效果等合理均可给分) (3)要想探索银氨溶液的用量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需设计对比实验:银氨溶液的用量不同,保持乙醛的量、水液温度、反应混合液的PH相同,测量比较生成银镜的时间; 故答案为:保持其他的实验条件不变,改变银氨溶液的用量,测量生成银镜的时间(其它合理表述均可得分); (4)银粉中含有少量的铁粉,用盐酸或稀硫酸除去,Fe+2H+═Fe2++H2↑,铁粉溶于酸中,而银粉不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用FeCl3溶液也可以Fe+2Fe3+═3Fe2+银粉不和FeCl3溶液反应;然后用过滤的方法得到纯净的银粉,所用玻璃仪器为:烧杯、漏斗、玻璃棒; 故答案为:Fe+2H+═Fe2++H2↑(或Fe+2Fe3+═3Fe2+);b e f; (5)Ag2S和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S+Fe+2HCl2Ag+FeCl2+H2S↑,有有毒气体H2S生成,故该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故答案为:通风橱; (6)银能和浓、稀硝酸反应,方程式为:Ag+2HNO3(浓)=AgNO3+NO2↑+2H2O,3Ag+4HNO3(稀)=3AgNO3+NO↑+2H2O; 故答案为:硝酸. 23.【分析】(1)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 CH3COOCH2CH3+H2O; (2)实验室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冷却乙酸乙酯的原因:一是利用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乙醇在水里的溶解度大于乙酸乙酯),二是碳酸钠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而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这样就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乙酸乙酯液体; (3)混合乙醇和浓硫酸的方法是先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振荡边加入浓硫酸,防止酸液飞溅; (4)乙酸和乙醇易溶于水,导管口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而不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球形干燥管导气的同时也起到防倒吸作用; (5)饱和碳酸钠溶液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解答】解:(1)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 CH3COOCH2CH3+H2O; 故答案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2)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而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 (3)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将密度大的液体加入到密度小的液体中, 故答案为:先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振荡边加入浓硫酸; (4)乙酸和乙醇易溶于水,不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球形干燥管导气的同时也起到防倒吸作用, 故答案为:防止倒吸;导气、冷凝、防止倒吸; (5)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乙酸具有刺鼻气味,影响闻乙酸乙酯的香味,饱和碳酸钠溶液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故答案为: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少量乙酸,有利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24.【分析】(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易与NaBr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采用水浴加热可达到器均匀受热和控制恒温的目的; (3)根据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判断.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易与NaBr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减少副反应发生,可先加水稀释, 故答案为:防止浓硫酸浓度过大,发生脱水副反应; (2)为了保证容器均匀受热和控制恒温,一般采用水浴加热,如温度要求过高的实验,可采用油浴加热,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 (3)由于溴乙烷的密度比水大,可用水下收集法获得,溴乙烷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故答案为:溴乙烷不溶于水,比水密度大. 25.【分析】(1)用乙醇做催化氧化实验,需要的装置有产生氧气、干燥装置、产生乙醇蒸气装置、反应装置、检验其产物装置; (2)根据B装置的作用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解答,过氧化氢与高锰酸钾能产生氧气,过氧化氢被氧化生成氧气,高锰酸钾被还原生成Mn2+,; (3)F装置为乙醇催化氧化,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该反应引发后,不需加热即可进行,在催化剂的条件下乙醇被氧化成乙醛; (4)醛类能和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装置D盛有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和水作用,白色变蓝色,用于检验水蒸气; (5)为了提高乙醇的转化率,可控制C装置中水浴的温度略高于乙醇沸点. 【解答】解:(1)用c发生制取氧气,产生的氧气中含有水蒸气,所以需要干燥装置,则应选择装置hi,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需产生乙醇蒸气,则应选择装置de,无水乙醇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则应选择装置jk(或kj),验证生成的水,则应选择装置fg(或gf),验证乙醛,则应选择装置a, 故答案为:c→hi→de→jk(或kj)→fg(或gf)→a; (2)用c发生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能将双氧水氧化为氧气,锰元素化合价降低了5价,氧元素化合价升高2价,根据电子转移守恒,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O2+6H+=2Mn2++8H2O+5O2↑, 故答案为:H2O2;2MnO4﹣+5H2O2+6H+=2Mn2++8H2O+5O2↑; (3)F装置为乙醇催化氧化,乙醇催化氧化的产物为乙醛,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所以F装置中的固体试剂是铜丝,乙醇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该反应引发后,不需加热即可进行,所以撤掉酒精灯后铜丝保持红热, 故答案为:铜丝;2CH3CH2OH+O22CH3CHO+2H2O;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放出的热量能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4)乙醛能和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A中会产生红色沉淀,装置D的作用是检验水蒸气,药品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发生反应为:CuSO4+5H2O═ CuSO4•5H2O,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A中出现砖红色沉淀;D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5)C装置是为乙醇催化氧化提供乙醇蒸气,所以为了得到平稳气流,且节约能源,改进C装置,需使用温度计,控制C装置中水浴的温度略高于乙醇沸点, 故答案为:使用温度计,控制C装置中水浴的温度略高于乙醇沸点.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分析】装置A: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加热170℃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温度计测反应的温度,装置B: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装置C: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为进一步验证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乙烯,在A、B间增加下列D、E装置,溴水中存在Br2+H2O⇌HBr+HBrO,若发生加成反应,则消耗溴单质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酸性减弱,若发生取代反应则生成强酸HBr,溶液酸式增强,所以可以测定溴水反应前后后溶液pH变化:若PH值变大,则为加成反应,若PH值变小则为取代反应. (1)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加热170℃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2)①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具有强的还原性,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制取的乙烯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乙烯都具有还原性,都能够使高锰酸钾褪色,检验乙烯应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 (3)溴水中存在Br2+H2O⇌HBr+HBrO,若发生加成反应,则消耗溴单质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酸性减弱,若发生取代反应则生成强酸HBr,溶液酸式增强,据此解答; (4)①依据浓硫酸在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判断解答; ②A.反应焓变与反应物生成物状态有关,与催化剂无关; B.依据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使用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解答】解:(1)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170℃时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2=CH2↑+H2O, 故答案为:CH3CH2OHCH2=CH2↑+H2O; (2)①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具有强的还原性,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5CH2=CH2+12MnO4﹣+36H+=12Mn2++10CO2↑+28H2O; 故答案为:5CH2=CH2+12MnO4﹣+36H+=12Mn2++10CO2↑+28H2O; ②制取的乙烯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乙烯都具有还原性,都能够使高锰酸钾褪色,检验乙烯应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够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再通入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所以D中盛装的试剂是氢氧化钠,E中盛装的试剂是品红溶液; 故答案为:a;c; (3)溴水中存在Br2+H2O⇌HBr+HBrO,若发生加成反应,则消耗溴单质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酸性减弱,若发生取代反应则生成强酸HBr,溶液酸式增强,所以可以测定溴水反应前后后溶液pH变化:若PH值变大,则为加成反应,若PH值变小则为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测定反应前后溴水的PH值,若PH值变大,则为加成反应,若PH值变小则为取代反应; (4)①浓硫酸在乙醇消去生成乙烯的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所以反应后生成产物为乙烯和硫酸,反应方程式:烯的生成:CH3CH2++HSO4﹣→CH2=CH2↑+H2SO4; 故答案为:CH3CH2+;HSO4﹣;H2SO4; ②A.反应焓变与反应物生成物状态有关,与催化剂无关,所以使用浓硫酸不会改变反应焓变,故A错误; B.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使用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 更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加快反应速率,故C正确; D.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C. 27.【分析】(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吸水剂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2)制取乙酸乙酯时,先加乙醇,再加入浓硫酸,最后加乙酸,防止混合液体溅出,发生危险,且提高乙酸的利用率; (3)①对比试验关键是要采用控制变量,即控制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不变。所以可以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分析解答; ②对比浓硫酸、稀硫酸生成乙酸乙酯的量的多少,说明浓硫酸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够提高乙酸乙酯产率,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 (4)依据乙酸具有酸性,可以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5)乙酸、乙醇易挥发,也可能发生其它副反应; (6)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用分液法,结合分液操作解答。 【解答】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吸水剂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离子方程式: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是先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再加入浓硫酸,最后再加入乙酸, 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乙酸; (3)①本题是研究实验D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条件,题中采用了一个变量,实验C3mol•L﹣1 H2SO4,实验D盐酸,所以达到实验目的,实验D与实验C中H+的浓度一样,实验C3mL乙醇、2mL乙酸、3mol•L﹣1 H2SO4,实验D3mL乙醇、2mL乙酸、盐酸,要保证溶液体积一致,才能保证乙醇、乙酸的浓度不变,盐酸体积为6mL,实验D与实验C中H+的浓度一样,所以盐酸的浓度为6mol•L﹣1, 故答案为:6,6; ②催化剂为浓硫酸生成有机层厚度比3mol•L﹣1 H2SO4时生成有机层厚度厚,说明浓硫酸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够提高乙酸乙酯产率,原因是:浓硫酸可以吸收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水,降低了生成物浓度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AC;浓硫酸可以吸收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水,降低了生成物浓度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4)乙酸具有酸性,能够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所以检验方法: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酯层液体,点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不变红色。说明酯层没有乙酸; 故答案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酯层液体,点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不变红色。说明酯层没有乙酸; (5)乙酸、乙醇易挥发,温度过高大量乙酸、乙醇未经反应就脱离反应体系,且温度过高发生其他反应,导致产率降低, 故答案为:温度过高,增大了乙醇和乙酸挥发,未经反应就脱离了反应体系(或温度过高,发生了副反应,导致产率降低); (6)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用分液法,操作过程为待反应结束后,将直立试管中的液体全部导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后静置。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下层液体由颈流入烧杯中;C层液体由上口倒入另一个烧杯中; 故答案为:分液; 待反应结束后,将直立试管中的液体全部导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后静置。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下层液体由颈流入烧杯中;C层液体由上口倒入另一个烧杯中。 28.【分析】Ⅰ.(1)钠粉碎能增大接触面,提高反应速率; (2)计算出乙醇的物质的量,由于钠过量,乙醇完全反应,根据氢气的物质的量计算出乙醇中能够被钠取代氢原子数;根据氢原子数确定乙醇的结构; (3)水的摩尔质量小于乙醇,水也能和钠反应生成氢气; Ⅱ.(4)A中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B是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C是加热乙醇得到乙醇蒸气进入D; (5)铜丝做催化剂,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和乙醇反应又生成铜,D管中铜网黑、红交替出现;在铜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乙醇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和水;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能继续进行,说明反应是放热反应; (6)乙醇被氧化为乙醛,依据醛基检验方法进行设计实验,可以利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如在洁净试管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E中溶液,加热煮沸,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乙醛。 【解答】解:Ⅰ.(1)实验中钠需要粉碎成很小的颗粒,目的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以提高反应速率; (2)乙醇的质量为:m(C2H6O)=1.15g,则乙醇的物质的量为:n(C2H6O)=1.15g/46g•mol﹣1=0.025mol, 收集到气体体积平均为0.28升(换算成标准状态),为0.01255mol H2,也就是为0.025molH,即1个C2H6O分子中,只有1个H可以被Na置换,这说明C2H6O分子里的6个H中,有1个与其他5个是不同的,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而不是CH3﹣O﹣CH3, 故答案为:通过计算,2mol乙醇与足量钠反应生成1mol氢气,说明1mol乙醇分子中存在1mol活泼氢原子; (3)2Na+2H2O═2NaOH+H2↑,水的摩尔质量小于乙醇,等质量的水产生的氢气比等质量的乙醇多,若使用的乙醇中含有少量的水,则收集到氢气的体积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Ⅱ.(4)A中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B是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C是加热乙醇得到乙醇蒸气进入D,所以C的作用为预热反应混合气体, 故答案为:MnO2;预热反应混合气体; (5)实验过程中铜粉出现黑色,是由于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2Cu+O22CuO,由黑色变成红色,是由于乙醇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H2OH+CuOCH3CHO+Cu+H2O,在反应前后,实际上铜参加反应,在铜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乙醇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和水,所以D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撤掉酒精灯,反应仍进行,是因为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满足反应所需温度, 故答案为:亮﹣黑交替出现;2CH3CH2OH+O22CH3CHO+2H2O;能;该反应本身放热; (6)乙醇被氧化为乙醛,乙醛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因此验证乙醇氧化产物的化学方法是:实验结束后,卸下装置E中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有光亮的银镜生成,或取少量的氧化产物于试管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有红色的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实验结束后,卸下装置E中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从中取出少许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也可使之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来证明乙醛的生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