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化学试题

保定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 化学试卷 说明:‎ ‎1.本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其中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40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考试过程中考生答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在其它区域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O:‎16 C:12 N:14 S:32 Cu:64 Cl:35.5 Fe:56 K:39 Na:23 P:31 Mn:55 H:1‎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有30个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 ‎1.新版人民币的发行,引发了人们对有关人民币中化学知识的关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造人民币所用的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用于人民币票面方案等处的油墨中所含有的Fe3O4是一种磁性物质 C. 防伪荧光油墨由颜料与树脂连接料等制成,其中树脂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 某种验钞笔中含有碘酒,遇假钞呈现蓝色,其中遇碘变蓝的是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A正确;‎ B.Fe3O4是磁性物质,有磁性,故B正确;‎ C.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正确;‎ D.葡萄糖遇碘不变蓝,故D错误;故选D。‎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标准状况下,‎2.24L NO和‎2.24L 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15 NA C. 加热条件下,1mol Fe投入足量的浓硫酸中,生成NA个SO2分子 D. 0.1mol Na2O2与足量的潮湿的二氧化碳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Cl2溶于水发生反应H2O+Cl2HCl+HClO,是一个可逆反应,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0.1NA, 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L NO和‎2.24L O2混合,发生的反应有:2NO+O2==2NO2,2NO2N2O4,所以混合后的气体分子数小于0.15 NA,B错误;‎ C.加热条件下,Fe与足量的浓硫酸反应生成+3价的铁离子,转移的电子数为3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应生成NA个SO2分子,C错误;‎ D.0.1mol Na2O2与足量的潮湿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中氧元素即被氧化又被还原,所以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D正确,‎ 答案选D。‎ ‎3.2007年2月,中国首条“生态马路”在上海复兴路隧道建成,它运用了“光触媒”技术,在路面涂上一种光催化剂涂料,可将汽车尾气中45%的NO和CO转化成N2和CO2。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光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 使用光催化剂能增大NO的转化率 C.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D.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使用光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不正确; ‎ B. 使用光催化剂对正、逆反应的速率的影响是相同的,不能增大NO的转化率,B不正确;‎ C.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故能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 ‎ D. 该反应中的所有组分均为气体,故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有影响,D不正确。‎ 故选C。‎ ‎4.化学与科技、医药、工业生产均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二艘航母举行下水仪式,该航母使用了素有“现代工业的骨骼”之称的碳纤维。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B. 离子交换膜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如氯碱工业使用阴离子交换膜 C. 半导体行业中有一句话:“从沙滩到用户”,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经提纯的SiO2‎ D. 用氯气处理饮用水,在冬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夏季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分子纤维,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故A错误;‎ B.氯碱工业中需要阳离子交换膜,防止氯气与氢氧根反应,故B错误;‎ C.SiO2不导电,Si为半导体材料,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Si,不是二氧化硅,故C错误;‎ D.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度越大,溶液中次氯酸的浓度越高,因此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时,冬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夏季好,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①碘升华 ②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③乙醇溶于水 ④HCl气体溶于水⑤冰融化 ⑥NH4Cl受热 ⑦氢氧化钠熔化 ⑧(NH4)2SO4溶于水 A. ①④⑥⑦ B. ④⑥⑧ C. ①②④⑤ D. 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碘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①不选;‎ ‎②溴蒸气被木炭吸附,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②不选;‎ ‎③酒精溶于水,不发生电离,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③不选;‎ ‎④HCl气体溶于水,发生电离,H-Cl共价键被破坏,故④选;‎ ‎⑤冰融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⑤不选;‎ ‎⑥NH4Cl受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氨气和HCl,N-H共价键破坏,同时破坏了离子键,故⑥选;‎ ‎⑦氢氧化钠熔化,破坏的是离子键,故⑦不选;‎ ‎⑧(NH4)2SO4溶于水,发生电离,破坏的是离子键,故⑧不选;‎ 共价键被破坏的有④⑥,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④和⑧,要注意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溶解时破坏了H-Cl共价键,(NH4)2SO4‎ 属于离子化合物,溶解时破坏了离子键,铵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中的共价键没有破坏。‎ ‎6.由N2O和NO反应生成N2和NO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生成1molN2时转移4mole-‎ B. 反应物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物能量之和 C. N2O(g)+NO(g)=N2(g)+NO2(g) ΔH=-139kJ·mol-1‎ D. 断键吸收能量之和小于成键释放能量之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反应N2O+NO=N2+NO2可知,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分别由+1价降低到0价,+2价升高到+4价,转移2个电子,因此生成1mol氮气时转移2mol电子,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N2O+NO=N2+NO2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正确;‎ C.根据图象可知,N2O+NO=N2+NO2反应放热348 kJ -209 kJ =139kJ,故热化学方程式为:N2O(g)+NO(g)= N2(g)+NO2(g) △H=-139kJ•mol-1,故C正确;‎ D.△H=断键吸收的能量-成键放出的能量,由于此反应放热,即△H小于0,故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故D正确;‎ 故选A。‎ ‎7.有A、B、C、D、E五种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 ‎⑤用惰性电极电解含B离子、E离子的溶液,E先析出。‎ 据此,判断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B>D>C>A>E B. C>A>B>D>E C. A>C>D>B>E D. A>B>C>D>E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所以活泼性:A>B;‎ ‎②原电池中,电流从正极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流由D→导线→C,则活泼性:C>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极是正极,所以金属活泼性:A>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说明D极是负极,所以金属活泼性:D>B;‎ ‎⑤用惰性电极电解含B离子和E离子的溶液,E先析出,则金属活泼性:B>E;‎ 综上可知金属活泼性顺序是:A>C>D>B>E,故答案为C。‎ ‎【点睛】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电极材料的活泼性判断:负极:活泼性相对强的一极;正极:活泼性相对弱的一极;②根据电子流向或电流的流向判断:负极:电子流出或电流流入的一极;正极:电子流入或电流流出的一极;③根据溶液中离子移动的方向判断:负极:阴离子移向的一极;正极:阳离子移向的一极;④根据两极的反应类型判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⑤根据电极反应的现象判断:负极:溶解或减轻的一极;正极:增重或放出气泡的一极。‎ ‎8.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 B. 为了准确测定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与小烧杯底部接触 C. 用0.5mol·L-1NaOH溶液分别与0.5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反应,如所取的溶液体积相等,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相同 D. 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滴定管、温度计 ‎【答案】A ‎【解析】‎ ‎【详解】A.环形玻璃棒搅拌起搅拌作用,能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故A正确; ‎ B.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溶液的温度,温度计水银球不能接触烧杯底部,故B错误;‎ C.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需要吸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偏小,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故C错误;‎ D.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用不到天平和滴定管,故D错误;‎ 故选A。‎ ‎9.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对该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 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8CO2+10H2O C. 通入空气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O2+4e-=2O2-‎ 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4CO2+5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因此O2-由正极移向负极,故A错误;‎ B.电池的总反应与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致,为‎2C4H10+13O2=8CO2+10H2O,故B正确;‎ C.通入空气的一极为燃料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故C错误;‎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4H10+13O2--26e-=4CO2+5H2O,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本题中电解质溶液为非水物质,是借助于O2-导电的。‎ ‎10.现有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如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X 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 Y 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原子序数 Z L层电子数是K层和M层电子数之和 W 共用三对电子形成双原子分子,常温下为气体单质 A. W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 元素X和Y只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2的化合物 C. 元素X比元素Z的非金属性强 D. X、Y、Z、W四种元素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X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可知L层为6个电子,所以X为氧元素;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原子序数,Y只能是H元素;Z 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和M层电子数之和,其M层电子数为6,所以Z是S元素;W元素原子共用三对电子形成双原子分子,常温下为气体单质,所以W为N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X为氧元素,Y是H元素,Z是S元素,W为N元素。‎ A.W为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 B.元素X和元素Y可以以原子个数比1∶1形成化合物,为H2O2,故B错误;‎ C.X为O,Z为S,位于同一主族,非金属性O>S,故C正确;‎ D.X、Y、Z、W四种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H4)2SO4或NH4HSO4等,故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净化和收集装置。若依据反应H‎2C2O4CO↑+CO2↑+H2O制取一氧化碳,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 ‎ A. ①⑤⑧ B. ③⑤⑦ C. ②⑤⑥ D. ③④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利用反应H‎2C2O4 CO↑+CO2↑+H2O制取CO,采取的是“液+液 气体”的装置,应选用装置③作为发生装置;‎ 制取的CO中混有CO2,应用浓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选择装置④作为除杂装置;‎ 由于CO的密度与空气太接近,故应用排水法来收集,选择装置⑧作为收集装置;‎ 所选装置③④⑧,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收集装置的选择,要注意CO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不能通过排空气法收集。‎ ‎12.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SO32-+2H+=SO2↑+H2O B. 用CH3COOH溶解CaCO3:CO32-+CH3COOH=CH3COO-+H2O+CO2↑‎ C. 强碱性溶液中NaClO将Fe(OH)3氧化为FeO42-:3ClO-+2Fe(OH)3 +4OH-=2FeO42-+3Cl-+5H2O D. NaHCO3溶液中加足量Ba(OH)2溶液:2HCO3-+Ba2++2OH-=BaCO3↓+2H2O+CO3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反应生成硫酸,故A错误;‎ B. CaCO3为难溶物质,不能写成离子,故B错误;‎ C. 强碱性溶液中NaClO将Fe(OH)3氧化为FeO42-,离子方程式为:3ClO-+2Fe(OH)3+4OH-=2FeO42-+3Cl-+5H2O,故C正确;‎ D.NaHCO3溶液中加足量Ba(OH)2溶液后不能剩余碳酸根离子,故D错误;‎ 答案选C。‎ ‎13.下列关于误差分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内吸入气泡,会使测得浓度偏大 B. 用托盘天平称取药品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药品质量一定偏小 C. 配制1moI/L的NH4NO3溶液时未恢复至室温就转移并定容,所得溶液浓度偏小 D.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答案】C ‎【解析】‎ A. ‎ 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终点读数时滴定管内吸入气泡,会使终点读数偏小,从而使计算出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小,测得的浓度偏小,故A错误;B. 用托盘天平称取药品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若未使用游码,则结果无影响,故B错误;C.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未恢复至室温就转移并定容,最终恢复至室温后溶液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C正确;D.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相当于稀释了稀酸,则测得的pH偏大,故D错误;答案选C。‎ ‎14.海水中含有大量Na+、C1-及少量Ca2+、Mg2+、SO42-,用电渗析法对该海水样品进行淡化处理,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膜是阳离子交换膜 B. A极室产生气泡并伴有少量沉淀生成 C. 淡化工作完成后A、B、C三室中pH大小为pHA<pHB<pHC D. B极室产生的气体可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为阴极是阳离子反应,所以b为阳离子交换膜,选项A正确;‎ B、A极室氯离子在阳极失电子产生氯气,但不产生沉淀,选项B错误;‎ C、淡化工作完成后,A室氯离子失电子产生氯气,部分溶于水溶液呈酸性,B室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C室溶液呈中性,pH大小为pHA<pHC<pHB,选项C错误;‎ D、B极室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不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X、Y、Z、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Z是活泼金属元素,Y的最常用单质与Z的单质在适当条件下可按物质的量之比1∶4或1∶2的比例恰好反应生成Q或M,X、W能形成强含氧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简单离子半径:Z<Y<X<W B. 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Y<X C. Q和M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但化学键种类有差异 D. Z与W能形成ZW或Z2W型离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Z是活泼金属元素,Y的最常用单质与Z的单质在适当条件下可按物质的量之比1∶4或1∶2的比例恰好反应生成Q或M,可知Z是Na,Y是O,生成的Q为Na2O,M为Na2O2,X、W能形成强含氧酸,可知X为N,W可能为S或氯;‎ A.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则简单离子半径Z<Y<X<W,故A正确;‎ B.氧的非金属性比N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故B错误;‎ C.Na2O和Na2O2的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但化学键种类有差异,Na2O2有非极性键,而Na2O只有离子键,故C正确;‎ D.Na与Cl能形成NaCl,与S形成Na2S,二者均为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 答案为B。‎ ‎16.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NaHCO3(s)Na2CO3(s)NaOH(aq)‎ B. Al(s)NaAlO2(aq)Al(OH)3(s)‎ C. AgNO3(aq)[Ag(NH3)2]+(aq)Ag(s)‎ D. Fe2O3(s)Fe(s)FeCl3(aq)‎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分析判断;B.根据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判断;C.根据银氨溶液的性质分析判断;D.根据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NaHCO3(s)加热分解生成Na2CO3(s),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NaOH,该转化关系均能实现,故A正确;‎ B.NaAlO2(aq)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不会得到Al(OH)3(s),故B错误;‎ C.蔗糖为非还原性糖,不含醛基,不能和[Ag(NH3)2]+(aq)发生银镜反应,所以不能生成银析出,故C错误;‎ D.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会得到FeCl3(aq),故D错误;‎ 答案选A。‎ ‎17.在500 mL K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c(NO3-)=6 mol/L,用石墨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 L气体(标准状况),假定电解后溶液体积仍为50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得到的Cu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B. 向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98 g的Cu(OH)2可恢复为原溶液 C. 原混合溶液中c(K+)=4 mol/L D. 电解后溶液中c(H+)=2 mol/L ‎【答案】B ‎【解析】‎ ‎【详解】石墨作电极电解500 mL K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L气体(标准状况)阳极产生氧气,阴极开始时生成铜,然后放出氢气,n(O2)= n(H2)==1mol,根据阳极反应式4OH--4e-═O2↑+2H2O可知,转移4mol电子,阴极反应式为Cu2++2e-═Cu、2H++2e-═H2↑,生成氢气转移2mol电子,则生成铜也转移2mol电子,即有1mol Cu2+放电。‎ A.根据以上分析,电解得到的 Cu 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析出1molCu,1molH2 和1molO2,根据少什么加什么,则加入 98 g 即1mol的 Cu(OH)2 可恢复为原溶液,故B正确;‎ C.c(Cu2+)==2mol/L,由电荷守恒可知,原混合溶液中c(K+)为6mol/L-2mol/L×2=2mol/L,故C错误;‎ D.电解后溶液中c(H+)为=4mol/L,故D错误;‎ 故选B。‎ ‎18.为减轻温室效应,科学家已致力于研究CO2的捕捉与封存技术,其反应原理之一为:CO2(g)+2NH3(g)CO(NH2)2(s)+H2O(g) ΔH<0,下列措施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提高产率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分离出CO(NH2)2‎ C. 缩小容器体积 D. 使用催化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产率降低,故A错误;‎ B、分离出CO(NH2)2,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缩小容器体积,相当于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产率提高,故C正确;‎ D、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产率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9.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其过程如下:‎ mCeO2(m-x)CeO2·xCe+xO2,(m-x)CeO2·xCe+xH2O+ xCO2 mCeO2+ xH2+ xC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 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 右图中△H1=△H2+△H3‎ D. 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32-+2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太阳能实现总反应:H2O+CO2→H2+CO+O2,CeO2没有消耗,CeO2是光催化剂,A正确;‎ B.该过程中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所以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B正确;‎ C.由图可知,根据盖斯定律,应该是:-△H1=△H2+△H3,C错误;‎ D.CO在负极失电子生成CO2,在碱性条件下再与OH-生成CO32-,故负极反应式正确,D正确;‎ 答案选C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0.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和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化学键 H—N N—N Cl—Cl NN H—Cl 键能/(kJ·mol-1)‎ ‎391‎ ‎193‎ ‎243‎ ‎946‎ ‎432‎ N2H4(g)+2Cl2(g)=N2(g)+4HCl(g) ΔH,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H(g)+Cl(g)=HCl(g) ΔH=+432kJ·mol-1‎ B. 断裂1molCl—Cl键吸收能量比断裂1molNN键多703kJ C. 上述反应中,ΔH=-431kJ·mol-1‎ D. 上述反应中,断裂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只形成极性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H(g)+Cl(g)=HCl(g)是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是放热过程,△H=-432kJ/mol,故A错误;‎ B.断裂1molCl—Cl键吸收能量为243 kJ,断裂1molNN键吸收能量为946 kJ,因此断裂1molCl—Cl键吸收能量比断裂1molNN键少703kJ,故B错误;‎ C.焓变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4×(391 kJ/mol)+(193 kJ/mol)+2×(243 kJ/mol)-(946 kJ/mol)-4×(432 kJ/mol)=-431kJ/mol,故C正确;‎ D.上述反应中,断裂了N-H极性键和Cl-Cl、N-N非极性键,形成了H-Cl极性键和N≡N非极性键,故D错误;‎ 故选C。‎ ‎21.利用反应6NO2+8NH3=7N2+12H2O构成电池的方法,既能实现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 B. A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为正极 C. 电极A极反应式为2NH3-6e-=N2+6H+‎ D. 当有2.24LNO2(标准状况) 被处理时,转移电子为0.4mol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以通入氨气的一极为负极,右端为正极,所以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A正确;‎ B、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正确;‎ C、电极A是氨气失去电子生成氮气,由于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所以氨气失去电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C错误;‎ D、标准状况下‎2.24L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0.1mol,N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0价,则0.1mol二氧化氮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4mol,D正确。‎ 答案选C。‎ ‎22.将‎51.2 g 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O2、N2O4)的混合物共0.8 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600mL 2.0mol·L-1NaOH溶液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NaNO3和NaNO2,则被Cu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 0.6‎‎ mol B. 0.8 mol C. 1 mol D. 1.2 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将‎51.2 g 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氧化物(含NO、NO2、N2O4)的混合物共0.8 mol,混合气体中的NO、NO2、N2O4均为硝酸的还原产物,则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即为混合气体中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恰好能被600mL 2.0mol·L-1NaOH溶液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NaNO3和NaNO2,则n(N)=n(NaNO3)+n(NaNO2)=n(Na+)=‎0.6L×2.0mol·L-1=1.2mol,即被Cu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2 mol,故答案为D。‎ ‎23.向含Al2(SO4)3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 Ba(OH)2溶液至过量,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和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C点铝元素存在形式是 B. 向D点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C. 原混合液中c[Al2(SO4)3]∶c(AlCl3)=1∶2‎ D. OA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Ba2++2Al3++8OH−+3=3BaSO4↓+2+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向含Al2(SO4)3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Al3+与OH−、Ba2+与之间的离子反应,如下:Ba2++=BaSO4↓,Al3++3OH−=Al(OH)3↓,Al(OH)3+OH−=+2H2O,假设1 mol Al2(SO4)3中完全被沉淀所需Ba(OH)2量为3 mol,提供6 mol OH−,1 mol Al2(SO4)3中含有2 mol Al3+,由反应Al3++3OH−=Al(OH)3↓可知,2 mol Al3+完全沉淀,需要6 mol OH−,故:从起点到A点,可以认为是硫酸铝与氢氧化钡恰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铝沉淀,A点时完全沉淀,A~B为氯化铝与氢氧化钡的反应,B点时溶液中Al3+完全沉淀,产生沉淀达最大值,溶液中溶质为BaCl2,B~C为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钡反应,C点时氢氧化铝完全溶解。‎ A、C点时氢氧化铝完全溶解,转化为偏铝酸盐,故C点铝元素存在形式是,A正确;‎ B、D点的溶液中含有Ba2+、,通入二氧化碳立即产生碳酸钡、氢氧化铝沉淀,B正确;‎ C、前‎3 L Ba(OH)2溶液与溶液中Al2(SO4)3反应,从‎3 L~‎6 L为Ba(OH)2溶液与溶液中AlCl3反应,二者消耗的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相等为‎3 L×1 mol/L=3 mol,由生成硫酸钡可知3n[Al2(SO4)3]=n[Ba(OH)2],故n[Al2(SO4)3]=1 mol,由氯化铝与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铝可知3n(AlCl3)=2n[Ba(OH)2]=6mol,故n(AlCl3)=2mol,故原溶液中原混合液中c[Al2(SO4)3]∶c(AlCl3)=1∶2,C正确;‎ D、OA 段实质为硫酸铝与氢氧化钡恰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铝沉淀,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Ba2++2Al3++6OH−+3=3BaSO4↓+2Al(OH)3↓,D错误;‎ 答案选D。‎ ‎24.如下图所示操作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图甲装置分离碘和四氯化碳,在锥形瓶中收集到碘单质 B. 用图乙装置收集NO气体 C. 用图丙装置验证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 D. 用图丁装置测定待测液中I2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A. 用图甲装置分离碘和四氯化碳,在锥形瓶中收集到四氯化碳,选项A错误;B. NO遇空气能与氧气反应,不能排空气法收集,但密度比二氧化碳小且不反应,可用图乙装置收集NO气体,选项B正确;C、原电池锌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铁做正极被保护,检验亚铁离子生成的试剂铁氰酸钾而不应用KSCN,所以装置不能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选项C错误;D、硫代硫酸钠呈碱性,必须装在碱式滴定管,选项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及电化学基础,注意化学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使用范围,气体的收集与性质密切联系。‎ ‎25.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NaClO溶液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滴管试剂 试管试剂 实验现象 ‎①‎ ‎0.2 mol/L NaClO溶液 饱和Ag2SO4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②‎ CH3COOH溶液 光照管壁有无色气泡 ‎③‎ ‎0.2mol/LFeSO4酸性溶液和KSCN溶液 溶液变红 ‎④‎ ‎0.2mol/L的Al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则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发生的反应为Ag++ClO-+H2O=AgCl↓+2OH- B. 实验②:无色气体为O2‎ C. 实验③:还原性强弱顺序Fe2+>Cl- D. 实验④:ClO-与Al3+的水解相互促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水解原理可知NaClO溶液与饱和Ag2SO4溶液反应:2Ag++2ClO-+H2O=Ag2O↓+2HClO,A错误;‎ B、醋酸酸性大于次氯酸,所以NaClO溶液与CH3COOH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光照分解成氧气,B正确;‎ C、ClO-具有氧化性,Fe2+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Fe3+,遇KSCN溶液,溶液变红,所以还原性Fe2+>Cl-,C正确;‎ D、NaClO溶液水解显碱性,AlCl3溶液水解显酸性,二者混合相互促进水解,D正确;‎ 答案选A。‎ ‎26.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碳纳米点(CQDS)/氮化碳(C3N4)纳米复合物]可以利用太阳光实现高效分解水,其原理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该催化反应,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B. 每生成1molO2,阶段II中转移电子2mol C. 阶段Ⅱ中,H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反应的两个阶段均为吸热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该过程是利用太阳光分解水,所以该反应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根据图示,阶段Ⅱ中发生双氧水的分解反应,氧由-1价变成0价和-2价,所以每生成 ‎1molO2,阶段Ⅱ中转移电子2 mol,故B正确; ‎ C.根据图示,阶段Ⅱ中发生双氧水的分解反应,H2O2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反应中H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C正确;‎ D.水转化为过氧化氢和氢气是吸热反应,但H2O2能量高,不稳定,易分解,所以双氧水分解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即第II个过程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多数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但过氧化氢的分解为放热反应。‎ ‎27.通过测定混合气中O2含量可计算已变质的Na2O2 (含Na2CO3) 纯度,实验装置如图(Q为弹性良好的气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干燥管b中装入碱石灰 B. Q气球中产生的气体主要成份O2、CO2‎ C. 测定气体总体积必须关闭K1、K2,打开K3‎ D. 读完气体总体积后,关闭K3,缓缓打开K1;可观察到Q气球慢慢缩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入硫酸与样品反应在Q气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量筒Ⅱ中排水测氧气的量,进而计算过氧化钠的量,A正确;‎ B、根据A中分析可知B正确;‎ C、测定气体的总体积是利用Q气球的膨胀将瓶中的空气挤入右边进行排水量气,所以必须关闭K1、K2,打开K3,C正确;‎ D、读完气体总体积后,关闭K3,缓缓打开K1,还要再打开K2,才可观察到Q气球慢慢缩小,原因是不打开K2体系是密闭的,气球体积无法减小,D错误。‎ 答案选D。‎ ‎28.生产上用过量烧碱溶液处理某矿物(含Al2O3、MgO),过滤后得到滤液用NaHCO3溶液处理,测得溶液pH和Al(OH)3生成的量随加入NaHCO3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H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 mol/L B. b点与c点溶液所含微粒种类相同 C. a点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Na+、AlO2-、OH-、H+‎ D. 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AlO2-+H2O=Al(OH)3↓+CO32-‎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前8 mL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最终生成氢氧化铝是0.032 mol,消耗碳酸氢钠是32 mL,根据NaAlO2+NaHCO3+H2O=Al(OH)3↓+Na2CO3可知消耗碳酸氢钠是0.032 mol,溶液中偏铝酸钠是0.032 mol,NaH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2 mol÷‎0.032 L=1.0 mol•L-1,A错误;‎ B.b点与c点发生偏铝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铝沉淀,且偏铝酸钠过量,因此溶液所含微粒种类相同,B正确;‎ C.氧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a点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Na+、AlO2-、OH-、H+,C正确;‎ D.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AlO2-+H2O=Al(OH)3↓+CO32-,D正确;‎ 答案选A。‎ ‎29.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是阴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通过实验探究同一溶液中不同离子的迁移差异。将pH试纸用不同浓度Na2SO4的溶液充分浸湿,进行如下实验:‎ a,b,c,d均是石墨电极,电极间距‎4cm,电极电流0.20mA。实验现象:‎ 时间 试纸Ⅰ 试纸Ⅱ ‎1min a极试纸附近变红,b极附近试纸变蓝 c极附近试纸变红,d极附近变蓝 ‎10min 红色区和蓝色区不断向中间扩展,相遇时红色区约‎2.7cm,蓝色区约‎1.3cm 两极颜色范围扩大不明显,试纸大部分仍为黄色 对实验现象解释及预测不合理的是( )‎ A. b、d两极附近变蓝的原因:2H2O+2e-=H2↑+2OH-‎ B. 试纸Ⅰ红色区长度大于蓝色区:说明单位时间内OH-的迁移速度快于H+‎ C. 试纸Ⅱ中的现象说明此浓度下迁移的主要离子是Na+和SO42-‎ D. 预测10min后,试纸Ⅰ红蓝区之间又会出现黄色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电解硫酸钠溶液,在阳极a、c上是氢氧根离子放电,溶液显示酸性,试纸显示红色,在阴极b、d上是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溶液显示碱性,试纸显示蓝色,对比试纸I和试纸Ⅱ的现象分析解答。‎ ‎【详解】A.b、d极均为阴极,H+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促进水的电离,溶液中OH-浓度增大,pH试纸变蓝,故A不选;‎ B.试纸I红色区和蓝色区不断向中间扩展,相遇时红色区约‎2.7cm,蓝色区约‎1.3cm,此现象说明此环境中H+的迁移速率比OH-快,故B错误; ‎ C.试纸Ⅱ中c极上是氢氧根离子放电,溶液显示酸性,附近试纸变红,d极上是氢离子放电,溶液显示碱性,附近试纸变蓝,一段时间后,两极颜色范围扩大不明显,试纸大部分仍为黄色,此现象说明此浓度下迁移的主要离子不是H+、OH-,可能是Na+和SO42-,故C正确;‎ D.10min后,试纸Ⅰ中H+和OH-向两边继续迁移,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溶液显中性,红蓝区之间又会出现黄色区域,故D正确;‎ 故选B。‎ ‎30.在金属Pt、Cu和铱(Ir)的催化作用下,密闭容器中的H2可高效转化酸性溶液中的硝态氮(NO3−)以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Ir的表面发生反应:H2 + N2O=N2 + H2O B. 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H2-2e−=2H+‎ C. 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也能消除含氮污染物 D. 若导电基体上的Pt颗粒增多,不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氢气与一氧化二氮在铱(Ir)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反应为:H2 + N2O=N2 + H2O,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H2-2e−=2H+,B正确;‎ C、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不能消除含氮污染物,C错误;‎ D、从图示可知:若导电基体上的Pt颗粒增多,硝酸根离子得电子变为铵根离子,不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D正确;‎ 正确选项C。‎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 金刚石和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它们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在氧气充足时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如图所示。‎ ‎(1)在通常状况下,金刚石和石墨相比较,___(填“金刚石”或“石墨”)更稳定。‎ ‎(2)已知:N2、O2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分别是946kJ·mol-1、497kJ·mol-1。N2(g)+O2(g)=2NO(g) ΔH=+180.0kJ·mol-1。NO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为___kJ·mol-1。‎ ‎(3)综合上述有关信息,请写出用CO除去N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 (1). 石墨 (2). 631.5 (3). 2NO(g)+2CO(g)=N2(g)+2CO2(g) ΔH=-746.0kJ·mol-1‎ ‎【解析】‎ ‎【分析】‎ ‎(1)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2)根据焓变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计算NO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 ‎(3)利用盖斯定律结合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再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详解】(1)根据图象,金刚石能量高于石墨,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稳定,故答案为:石墨;‎ ‎(2)根据N2、O2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分别是946kJ•mol-1、497kJ•mol-1以及反应N2(g)+O2(g)=2NO(g)△H=+180kJ•mol-1可设NO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为x,根据焓变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有:946kJ•mol-1+497kJ•mol-1-2x=180kJ•mol-1 ,解得:x=631.5kJ•mol-1,故答案为:631.5;‎ ‎(3)根据图像,①C(石墨,s)+O2(g)═CO2(g)△H=-393.5 kJ•mol-1 ,②C(石墨,s)+O2(g)═CO(g)△H=-110.5 kJ•mol-1,③N2(g)+O2(g)=2NO(g)△H=+180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将①×2-②×2-③得:2NO(g)+2CO(g)═N2(g)+2CO2(g)△H=(-393.5 kJ•mol-1)×2-(-110.5 kJ•mol-1)×2-(+180kJ•mol-1)=-746.0kJ▪mol-1,故答案为:2NO(g)+2CO(g)═N2(g)+2CO2(g)△H=-746.0kJ▪mol-1。‎ ‎32.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E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A与氧元素能形成两种无色气体,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A E ‎(1)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 ‎(2)AE2的电子式为___。‎ ‎(3)C、E、F的单质沸点最低的是__(填化学式)。‎ ‎(4)C、D、E、F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填离子符号)。‎ ‎(5)实验室制取F2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6)在微电子工业中,B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的清除剂,所发生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环境,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 (1). 第二周期第ⅥA族 (2). (3). O2 (4). S2->Cl->O2->Al3+ (5). MnO2+4H++2Cl- Mn2++Cl2↑+2H2O (6). 2NH3•H2O+3H2O2=N2↑+8H2O或2NH3+3H2O2=N2↑+6H2O ‎【解析】‎ ‎【分析】‎ 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与氧元素能形成两种无色气体,为CO、CO2,则A为C元素;结合A、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E为S元素;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为O元素,则B只能为N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为Al元素,F的原子序数最大,F只能为Cl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A为C元素,B为N元素,C为O元素,D为Al元素,E为S元素,F为Cl元素。‎ ‎(1)C为O,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ⅥA族;‎ ‎(2)AE2的分子式为CS2,与二氧化碳结构相似,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3)常温下S为固体,氧气与氯气均为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则C、E、F的单质沸点最低的是O2,故答案为:O2;‎ ‎(4)‎ 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C、D、E、F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2->Cl->O2->Al3+,故答案为:S2->Cl->O2->Al3+;‎ ‎(5)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取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故答案为:MnO2+4H++2Cl- Mn2++Cl2↑+2H2O;‎ ‎(6)B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为NH3,其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的清除剂,所发生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环境,反应生成氮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3H2O2=N2↑+8H2O或2NH3+3H2O2=N2↑+6H2O,故答案为:2NH3•H2O+3H2O2=N2↑+8H2O或2NH3+3H2O2=N2↑+6H2O。‎ ‎33.(1)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熔融的碳酸盐作为电解质,向负极充入燃料气CH4,用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作为正极的助燃气,以石墨为电极材料,制得燃料电池。工作过程中,CO32-移向__极(填“正”或“负”),已知CH4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则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 ‎(2)某实验小组同学对电化学原理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①如图为某实验小组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反应前,电极质量相等,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12g,导线中通过__mol电子。‎ ‎②其他条件不变,若将CuCl2溶液换为NH4Cl溶液,石墨的电极反应式为___。‎ ‎③如图其他条件不变,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相连成n型,如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在甲装置铜丝附近滴加酚酞试液,现象是___,电极反应式为___;乙装置中石墨a为___极(填“正”“负”“阴”或“阳”),乙装置中与铜丝相连石墨b 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式为___,产物常用___检验。‎ ‎【答案】 (1). 负 (2). CH4+4CO32--8e-=5CO2+2H2O (3). 2O2+8e-+4CO2=4CO32- (4). Fe+Cu2+=Fe2++Cu (5). 0.2 (6). 2H++2e-=H2↑ (7). 溶液变红 (8). O2+2H2O+4e-=4OH- (9). 阴 (10). 2Cl--2e-=Cl2↑ (11).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解析】‎ ‎【分析】‎ ‎(1)向负极充入燃料气CH4,用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作为正极的助燃气,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燃料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燃料电池中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碳酸根离子;‎ ‎(2)①图为原电池反应,Fe为负极,发生:Fe-2e-=Fe2-,石墨为正极,发生Cu2++2e-=Cu,根据总反应结合差量法计算;②氯化铵中,铵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示酸性,据此分析解答;③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b相连成n型,甲装置为铁的吸氧腐蚀,乙为电解池装置,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装置中CO32-向负极移动;CH4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4CO32--8e-=5CO2+2H2O,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碳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4e-+2CO2=2CO32-,故答案为:负;CH4+4CO32--8e-=5CO2+2H2O;O2+4e-+2CO2=2CO32-;‎ ‎(2)①图中为原电池反应,Fe为负极,发生:Fe-2e-=Fe2-,石墨为正极,发生Cu2++2e-=Cu,总反应式为Fe+Cu2+=Fe2++Cu,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12g,则 Fe+Cu2+=Fe2++Cu 两极质量差△m 转移电子 ‎56g‎ ‎64g ‎56g+‎64g=‎120g 2mol ‎12g‎ n 有:=,解得:n=0.2mol,故答案为:Fe+Cu2+=Fe2++Cu;0.2;‎ ‎②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示酸性,实质是NH4++H2ONH3•H2O+H+,石墨为正极,石墨电极上发生2H++2e-=H2↑,故答案为:2H++2e-=H2↑;‎ ‎③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b相连成n型,甲装置为原电池,发生铁的吸氧腐蚀,铁为负极,铜为正极,正极上发生 O2+2H2O+4e-=4OH-,铜丝附近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乙为电解池装置,乙装置中石墨b为阳极,石墨a为阴极,阳极上发生2Cl--2e-=Cl2↑,生成的氯气可用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故答案为:溶液变红;O2+2H2O+4e-=4OH-;阴;2Cl--2e-=Cl2↑;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为(2)③,要注意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b相连成n型,溶液中离子不能通过铜导线转移,此时形成两个池,一个池为原电池,一个为电解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