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化学试题

贵州省思南中学月考测试卷 化学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焚烧秸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破坏了环境,故①④均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而②③⑤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故选B。‎ ‎2.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 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C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等,以此来解答。‎ 详解: A项,铝片与稀H2SO4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放热反应,故不选A项;‎ 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项;‎ C项,灼热的炭与CO2反应,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同时碳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C项。‎ D项,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放热反应,故不选D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科学家发现,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在25℃、105 Pa时,C(石墨) + O2(g) = CO2(g) ΔH =" -" 393. 5 kJ·mol-1‎ ‎2CO(g) + O2(g) = 2CO2(g) ΔH =" -" 283.0 kJ·mol-1‎ 下列说法或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在相同条件下:2C(石墨) + O2(g) = 2CO(g) ΔH =" -" 110.5 kJ·mol-1‎ B. 1 mol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混合气体时,放热504.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C(石墨) + CO2(g) = 2CO(g) ΔH =" -" 172.5 kJ·mol-1‎ D. 已知金刚石燃烧热大于石墨的燃烧热,则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题中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乘以2,再减去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得2C(石墨) + O2(g) = 2CO(g) ΔH =" -" 504 kJ·mol-1,故错;B项:由A项得到的热化学方程式与题中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再除以2,得C(石墨) + O2(g) = CO2(g)+ CO(g) ΔH =" -" 448.75 kJ·mol-1,故错;C项:题中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减去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得C(石墨) + CO2(g) = 2CO(g) ΔH =" -" 676.5 kJ·mol-1,故错。故选D。‎ 考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中,注意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加减,反应热要随着改变。‎ ‎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下列说法与“低碳经济”不符合的是( )‎ A. 大力研发新型有机溶剂替代水作为萃取剂 B. 加强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研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C. 利用CO2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D. 甲烷和乙醇的燃烧热分别是891.0 kJ·mol-1、1366.8 kJ·mol-1,利用甲烷更“低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为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注意是否有污染。A、有机溶剂比水污染大,与“低碳经济”不符合,正确;B、加强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研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可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错误;C、利用CO2‎ 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错误;D、根据题给数据分析放出相同的热量,甲烷生成的二氧化碳较少,利用甲烷更“低碳”,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错误。‎ 考点:考查低碳经济。‎ ‎5.已知2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242 kJ,且氧气中1 molO=O键完全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 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 )‎ A. 434 kJ B. 557 kJ C. 920 kJ D. 436kJ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反应物化学键断裂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计算:ΔH=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详解:2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242kJ,则2mol氢气即4g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热量484kJ。设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Q,根据方程式2H2+O2=2H2O可知:484kJ=4×463kJ-(2Q+496kJ),解得Q=436kJ。‎ 答案选D。‎ ‎6.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 加热 B. 滴加少量CuSO4溶液 C. 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C ‎【解析】‎ ‎7.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李宁点燃鸟巢主火炬时达到高潮。奥运火炬采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火炬燃烧时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B. 所有的燃烧反应都会释放热量 C. 1molC3H8和5mol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3molCO2和4mol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 丙烷完全燃烧的产物对环境无污染,故丙烷为环保型燃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火炬燃烧时,不仅发热,而且发光.所以火炬燃烧时,化学能不仅转化为热能,还转化为光能等其它形式能,A项错误;‎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都会释放热量,B项正确;‎ C、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反应中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的形式释放,这就是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丙烷的燃烧是放热反应,所以1molC3H8和5mol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3molCO2和4molH2O所具有的总能量,C项正确;‎ D、丙烷完全燃烧C3H8+5O23CO2+4H2O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故丙烷为环保型燃料,故D正确。‎ 答案选A。‎ ‎8.将4molA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2C(气),若经2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3mol·L-1·s-1‎ B. 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C. 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 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2A(气)+B(气)2C(气)‎ 起(mol/L) 2 1 0‎ 变(mol/L) 0.6 0.3 0.6‎ ‎2s时(mol/L) 1.4 0.7 0.6‎ ‎【详解】A项、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 3mol·L-1·s-1,故A错误;‎ B项、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15mol·L-1·s-1,故B错误;‎ C项、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100%=×100%=30%,故C错误;‎ D项、2s时物质B的浓度为(1—0.3)mol/L=0.7mol/L,故D正确;‎ 故选D。‎ ‎9.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是 A. 活化分子能量明显增加 B. 降低活化分子的能量 C. 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 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升高温度,将更多的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则反应速率增大,答案选C。‎ 点睛:掌握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归纳如下:‎ ‎ ‎ ‎ ‎ 活化能 单位体积内 有效碰撞次数 化学反应速率 分子总数 活化分子数 活化分子百分数 增大浓度 不变 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增大 增大压强 不变 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增大 升高温度 不变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大 加催化剂 减小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大 ‎10.下列说法或表示正确的是 A. 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 由单质A转化为单质B,ΔH=+119 kJ/mol,可知单质B比单质A稳定 C. 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D. 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答案】C ‎【解析】‎ ‎【分析】‎ A、硫蒸气变为硫固体为放热过程;‎ B、依据反应热量变化判断物质能量大小,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 C、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浓硫酸稀释时放热;‎ D、H2燃烧热是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 ‎【详解】A、硫蒸气变化为硫固体为放热过程,等量硫蒸气和硫固体在氧气中分别完全燃烧,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故A错误;‎ B、由单质A转化为单质B,△H=+119kJ·mol-1,反应吸热,B的能量高于A,A能量低,A比B稳定,故B错误;‎ C、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H+(aq)+OH-(aq)═H2O(l)△H=-57.3kJ·mol-1,浓硫酸稀释时放热,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故C正确;‎ D、在101kPa时,2gH2即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2(g)+1/2O2(g)═H2O(l)△H=-285.8KJ·mol-1,故D错误;‎ 故选C。‎ ‎11. 已知下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H2(g)+O2(g)=H2O(l) △H1‎ C(s)+O2(g)=CO2(g) △H2‎ CH3COOH(l)+2O2(g)=2CO2(g)+2H2O(l) △H3‎ ‎2C(s)+2H2(g)+O2(g)=CH3COOH(l) △H4‎ 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 A. △H3-2△H1-2△H2 B. 2△H1+2△H2-△H3‎ C. 2△H1-2△H2+△H3 D. 2△H1-2△H2-△H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热化学方程式有①H2(g)+1/2O2(g)=H2O(l) △H1,②C(s)+O2(g)=CO2(g) △H2, ③CH3COOH(l)+2O2(g)=2CO2(g)+2H2O(l) △H3,根据盖斯定律,①×2+②×2-③得2C(s)+2H2(g)+O2(g)=CH3COOH(l)△H4=2△H1+2△H2-△H3,答案选B。‎ 考点: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 ‎12.右图为1 mol SO2Cl2(g)和1 mol SCl2(g)反应生成SOCl2(g)的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已知E1=xKJ/mol、E2=y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在反应体系中加人催化剂,E1不变 B. 若在反应体系中加人催化剂, ΔH减小 C. 该反应的活化能等于ykJ/mol D. 1 mol SO2Cl2 (g)和1mol SCl2(g)反应生成SOCl2(g)的ΔH=(x-y)kJ/mol ‎【答案】D ‎【解析】‎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E1变小,但催化剂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所以△H不变,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之差,即△H=E1-E2,A.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E1变小,A错误;B.催化剂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所以△H不变,B错误;C.由图可知,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x kJ•mol-1,C错误;D.1 mol SO2Cl2(g)和1 mol SCl2(g)反应生成SOCl2(g)的△H=E1-E2=(x-y) kJ•mol-1,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结合能量变化示意图,考查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催化剂是降低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热,为易错点。‎ ‎13.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溶液中的反应均是在稀溶液中进行的)中,ΔH1>ΔH2的是 A. 2H2(g)+O2(g)=2H2O(l) ΔH1;CaCO3(s)=CaO(s)+CO2(g) ΔH2‎ B. 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1;C2H5OH(g)+3O2(g)=2CO2(g)+3H2O(l) ΔH2‎ C. HCl(aq)+NaOH(s)=NaCl(aq)+H2O(l) ΔH1;HNO3(aq)+KOH(aq)=KNO3(aq)+H2O(l) ΔH2‎ D. CO2(g)=CO(g)+1/2O2(g) ΔH1;2CO2(g)=2CO(g)+O2(g) ΔH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放热反应来说,ΔH是负值,比较ΔH时,放出热量多的ΔH反而小。‎ ‎【详解】A.氢气和氧气反应是放热反应,ΔH1<0,碳酸钙分解是吸热反应,ΔH2>0,所以ΔH1<ΔH2,故A不选;‎ B.两个反应中C2H5OH的状态不同,液态C2H5OH转化为气态C2H5OH需要吸收热量,所以液态C2H5OH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同物质的量的气态C2H5OH燃烧放出的热量少,两个反应都是C2H5OH的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ΔH为负值,所以ΔH1>ΔH2,故B选;‎ C. NaOH(s)溶于水放热,所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固体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硝酸和K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所以ΔH1<ΔH2,故C不选;‎ D.两个反应均为吸热反应,ΔH为正。第二个反应中各物质的量是第一个反应的2倍,所以吸收的热量也是2倍,即2ΔH1=ΔH2,所以ΔH1<ΔH2,故D不选。‎ 故选B。‎ ‎【点睛】比较ΔH时,要特别注意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ΔH为“-”,所以放出热量多的ΔH反而小。另外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能量高低为:气态高于液态,液态高于固态。‎ ‎14.已知甲、乙、丙、丁代表4种纯净物。甲(g)+2乙(g) 丙(g)+丁(g) ΔH=-a kJ·mol−1 (a>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 B. 该反应不需要加热 C. 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 D.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甲(g)与2 mol 乙(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 kJ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并不能表示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故A错误;‎ B.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很多放热反应也必须先加热才能进行,故B错误;‎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故C正确;‎ D.该反应方程式表示1 mol甲(g)与2 mol乙(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丙和气态丁时放出的热量为a kJ,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甲(g)与2 mol乙(g)并不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a kJ,故D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H=-a kJ•mol-1(a>0),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它只表示反应物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并不能表示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很多放热反应也必须先加热才能进行;该反应方程式表示1 mol甲(g)与2 mol乙(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丙和气态丁时放出的热量为a kJ,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甲(g)与2 mol乙(g)并不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a kJ。‎ ‎15.100mL3mol·L-1的硫酸溶液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 A. Na2CO3固体 B. 3 mol·L-1的硫酸 C. CH3COOK溶液 D. KNO3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加入Na2CO3固体,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但氢离子物质的量减小,生成氢气的量减少,故A错误;‎ B项、加入3 mol·L-1的硫酸,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增大,生成氢气的量增多,故B错误;‎ C项、加入CH3COOK溶液,CH3COOK与酸反应生成弱酸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与锌反应的氢离子物质的量不变,生成氢气的总量不变,故C正确;‎ D项、加入硝酸钾溶液,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生成NO气体,不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向稀硫酸中加入硝酸钾溶液,实际上相当于加入硝酸,硝酸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是解答的易错点。‎ ‎16.已知某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A(g)+2B(g)3C(g)+D(s) ΔH<0,如图中曲线b代表一定条件下该反应的进程。若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增大A的浓度 ②缩小容器的容积 ③增大B的浓度 ④升高温度 ⑤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A. ① B. ②④ C. ⑤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由图可知,改变反应条件,使曲线b变为曲线a,说明反应速率加快,缩短了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但平衡时A的转化率没变,说明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则改变的条件可能为缩小容器的容积增大压强或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故选C。‎ ‎【点睛】由图确定反应改变的条件能够使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结合方程式的特征确定改变条件为增大压强或使用合适催化剂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17.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它与N2O4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N2O4(g) ΔH=+8.7kJ/mol,N2H4(g)+O2(g)===N2(g)+2H2O(g) ΔH=-534.0kJ/mol下列表示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N2H4(g)+N2O4(g)===3N2(g)+4H2O(g) ΔH=-542.7 kJ/mol B. 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 076.7 kJ/mol C. 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 059.3 kJ/mol D. N2H4(g)+N2O4(g)===N2(g)+2H2O(g) ΔH=-1 076.7 kJ/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已知反应依次编号为①②,由盖斯定律可知②×2—①可得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N2H4(g)+N2O4(g)=3N2(g)+4H2O(g),则ΔH=2ΔH2—ΔH1=2×(-534.0kJ/mol)—(+8.7kJ/mol)=-1 076.7 kJ/mol,故B正确。‎ ‎18. 分析下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A(g)+ B(g)=2C(g)△H=a(a>0) B. 2A(g)+ B(g)=2C(g)△H=a(a<0)‎ C. 2A + B=2 C△H=a(a<0) D. 2C=2A +B△H=a(a>0)‎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象知,2A+B的能量大于2C的能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如果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2A(g)+B(g)=2C(g)时该反应放出能量,△H=a<0;如果C为反应物,A、B为生成物,2C(g)=2A(g)+B(g)时该反应吸收能量,△H=a>0.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图象中物质是气体,所以要标注物质聚集状态,才能标注反应热;综上所述分析得到。答案选B。‎ ‎19.将V1mL1.00mol·L-1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B.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C. 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0mol·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由图可知,将V1mL1.00mol·L-1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反应温度升高,表明反应中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故A正确;‎ B项、反应的起始温度即为实验时环境温度,由题给图像知, 起始温度低于22℃,故B错误;‎ C项、反应温度最高点即为完全反应点,由图可知,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的体积V1是30mL,由V1+V2=50ml可知,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V2为20mL,完全反应时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有1.00mol·L-1×0.03L=c(NaOH)×0.02L,解得c(NaOH)=1.50mol·L-1,故C错误;‎ D项、该反应为有水生成的放热反应,其他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放热,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有水生成,但属于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反应起始点即图中原点,反应的起始温度即为实验时环境温度,反应温度最高点即为完全反应点是分析图像的关键,也是解答关键。‎ ‎20.P4S3是黄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粉末,无臭、无味、易燃、有毒,遇潮气发生分解,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已知其燃烧热ΔH=−3 677 kJ/mol(P被氧化为P4O10),下列有关P4S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中磷元素显+3价 B. 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 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s)+8O2(g) ===P4O10(s)+3SO2(g) ΔH=−3 677 kJ/mol D. 分子中存在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1个P为+3价,其它3个P都是+1价,S为-2价,故A错误;‎ B.因P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由图可知,每个P形成3个共价键,每个S形成2个共价键,5+3=8,6+2=8,即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B正确;‎ C.1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则P4S3(s)+8O2(g)=P4O10(s)+3SO2(g)△H=-3677kJ/mol,故C正确;‎ D.由图可知,P-P之间的键为非极性键,P-S之间的键为极性键,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21题~第24题4个大题,共40分。‎ ‎21.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盐酸、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次数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t2/℃ ‎ 盐酸 ‎ NaOH溶液 ‎ ‎1 ‎ ‎20.2 ‎ ‎20.3 ‎ ‎23.7 ‎ ‎2 ‎ ‎20.3 ‎ ‎20.5 ‎ ‎23.8 ‎ ‎3 ‎ ‎21.5 ‎ ‎21.6 ‎ ‎24.9 ‎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数据处理,t2—t1=3.4 ℃。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 g·cm-3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按4.18 J·(g·℃)-1计算]。‎ ‎(3)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得中和热为ΔH1,则ΔH1与ΔH的关系为:ΔH1__________ΔH(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下搅动;铜的导热性强,防止热量损失;‎ ‎(2)-56.8kJ ·mol-1;(3) >;一水合氨电离吸热;‎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上下搅动;铜的导热性强,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以防止热量损失;(2) ΔH=-cm△t=-4.18 J·(g·℃)-1×100g×3.4 ℃=-56.8kJ ·mol-1;(3)氨水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ΔH1>ΔH。‎ 考点:本题考查中和热测定。‎ ‎22.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___,Y的转化率为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10s后的某一时刻(t1)改变了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像的是_____。‎ 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 B.t1时刻,缩小了容器体积 C.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 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 (1). 0.079mol/(L·s) (2). 0.395mol/L (3). 79% (4). X(g)+Y(g)2Z(g) (5). B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X、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0—0.41)mol:(1.00—0.21)mol:(1.58—0)mol=1: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反应。‎ ‎【详解】(1)由图像可知,从反应开始到10 s,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为1.58mol,2L容器中Z浓度增加的量为=0.79mol/L,则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79mol/(L·s);X的物质的量减少了(1.20—0.41)mol=0.79mol,2L容器中X的物质的量减少了=0.395mol/L;Y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00mol,反应消耗Y的物质的量为(1.00—0.21)mol=0.79mol,则Y的转化率为×100%=79%,故答案为:0.079mol/(L·s);0.395mol/L;79%;‎ ‎(2)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可知,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X、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0—0.41)mol:(1.00—0.21)mol:(1.58—0)mol=1: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故答案为:X(g)+Y(g)2Z(g);‎ ‎(3)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反应,由图可知,改变反应条件,反应速率加快,但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平衡不移动,则改变的条件可能为缩小容器的容积增大压强或加入合适的催化剂,BD正确,故答案为:BD。‎ ‎【点睛】由图确定反应改变的条件能够使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结合方程式的特征确定改变条件为增大压强或使用合适催化剂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23.(1)亚硝酸钠(NaNO2)外观酷似食盐,但它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误食亚硝酸钠会使人体血液中的Fe2+转化为Fe3+而引起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使Fe3+转化为Fe2+,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转化过程可表示为:Fe2+Fe3+,转化1中,氧化剂是____,转化2中,维生素C表现____性。‎ ‎(2)在①盐酸、②浓硝酸、③氨水、④稀硫酸、⑤氢氧化钠溶液五种物质中,可用于除去Al表面的铜镀层的是_____(填序号);实验室常用硫酸铝溶液和____(填序号)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 ‎(3)把一定量铜粉投入氯化铁、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Fe2+和Fe3+三种离子的浓度恰好相等。则原溶液中的Fe3+和Cu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 ‎【答案】 (1). NaNO2(或亚硝酸钠) (2). 还原 (3). ② (4). ③ (5). Al3++3NH3·H2O=Al(OH)3↓+3NH4+ (6). 4:1‎ ‎【解析】‎ ‎【分析】‎ ‎(1)转化1中,Fe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3价,转化2中,Fe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 ‎(2)除去Al表面的铜镀层选择的试剂应能与铜反应而除去,并保证铝不得反应;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弱碱;‎ ‎(3)由方程式结合溶液中Cu2+、Fe2+和Fe3+三种离子的浓度恰好相等建立关系式求解。‎ ‎【详解】(1)转化1中,Fe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3价,则亚铁离子被氧化而作还原剂,亚硝酸钠作氧化剂;转化2中,Fe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铁元素得电子而作氧化剂,则维生素C作还原剂,维生素C体现还原性,故答案为:NaNO2(或亚硝酸钠);还原;‎ ‎(2)除去Al表面的铜镀层选择的试剂应能与铜反应而除去,并保证铝不得反应。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铝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铜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铜与浓硝酸反应,则选择的试剂为浓硝酸;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弱碱,则实验室常用硫酸铝溶液和氨水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②;③。Al3++3NH3·H2O=Al(OH)3↓+3NH4+;‎ ‎(3)由题意可知,把一定量铜粉投入氯化铁、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铜粉与部分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设原溶液中的Fe3+‎ 和Cu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生成Fe2+的物质的量为2a,由方程式结合溶液中Cu2+、Fe2+和Fe3+三种离子的浓度恰好相等可得(y+a)=2a=(x—2a),解得y=a、x=4a,x:y=4:1,故答案为:4:1.‎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探究“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 温度/K 有关物质 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s 酸性KMnO4溶液 H2C2O4溶液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93‎ ‎2‎ ‎0.02‎ ‎4‎ ‎0.1‎ ‎0‎ t1‎ B T1‎ ‎2‎ ‎0.02‎ ‎3‎ ‎0.1‎ V1‎ ‎8‎ C ‎313‎ ‎2‎ ‎002‎ V2‎ ‎0.1‎ ‎1‎ t2‎ ‎(1)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___(填外部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1=____、T1=____;通过实验___(填实验序号)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2=____。‎ ‎(2)若t1<8,则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利用实验B中数据计算,0~8s内,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KMnO4)=___。‎ ‎(3)该小组的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上述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并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粒子对KMnO4与草酸之间的反应有某种特殊作用,则该作用是____,相应的粒子最可能是___(填粒子符号)。‎ ‎【答案】 (1). 浓度 (2). 1 (3). 293 (4). B、C (5). 3 (6). 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7). 8.3×10-4mol·L-1·s-1 (8).‎ ‎ 催化作用 (9). Mn2+‎ ‎【解析】‎ ‎【分析】‎ ‎(1)A、B应控制温度相同,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B、C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某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需要保证气体条件相同,据此分析解答;‎ ‎(2)若t1<8,则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结合v=计算;‎ ‎(3)根据n(Mn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图像,反应生成的锰离子可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1)实验A、B,滴加H2C2O4溶液的体积不等,故实验A、B,可探究出H2C2O4浓度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实验A可知,保证溶液的总体积为6mL,B中H2C2O4溶液3mL,故需加水6mL-2mL-3mL=1mL;A、B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温度相同,故T1=293;B、C温度不同,要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余条件相同,则V2=6mL-2mL-1mL=3mL;‎ ‎(2)若t1<8,则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根据实验B中数据可知,高锰酸钾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为8s,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1×0.002L=0.00004mol,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10-3mol/L,则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8.3×10-4mol/(L·s); ‎ ‎(3)根据n(Mn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图像,反应一段时间后该反应速率会加快,造成此种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粒子对KMnO4与H2C2O4之间的反应有某种特殊的作用,则该作用是催化作用,相应的粒子最有可能的是Mn2+。‎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