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联考化学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 高一年级化学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剂中的咸味剂,A项正确; B. 发酵粉的作用是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二氧化碳,使糕点臌松,常见的疏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等,碳酸氢钠用于制作发酵粉,而不是碳酸钠,B项错误; C. 抗酸药氢氧化铝能与胃酸即盐酸反应,3HCl+Al(OH)3═AlCl3+3H2O,且自身对人无害,C项正确; D. 漂白粉杀菌消毒是利用了次氯酸钙的强氧化性,Ca(ClO)2+CO2+H2O=CaCO3↓+2HClO,次氯酸也能够消毒杀菌,D项正确; 答案选B。 2.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最本质的区别是 A. 稳定性 B. 透明度 C. 分散质微粒大小 D. 能否发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C 【解析】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为胶体,小于1nm-100nm的为溶液,大于1nm-100nm为浊液,故选C 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Ba2+、Cl-、SO42- B. Na+、CO32-、Cl-、K+ C. Mg2+、Ag+、NO3-、Cl- D. H+、Cl-、Na+、CO32- 【答案】B 【解析】 【详解】A.Ba2+与SO42-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 B.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B项正确; C.Ag+与Cl-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 D.H+与CO3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 答案选B. 4.下列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2Na+Cu2+=Cu+2Na+ B. Cu丝伸入到AgNO3溶液中:Cu+Ag+=Cu2++Ag C. 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OH-+H+=H2O D. 氧化镁与盐酸混合:MgO +2H+=Mg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其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Cu2+=Cu(OH)2↓+H2↑+2Na+,A项错误; B.Cu丝伸入到AgNO3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B项错误; C.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2OH-+2H+═2H2O+BaSO4↓,C项错误; D.氧化镁与盐酸混合,离子方程式为:MgO+2H+=Mg2++H2O,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是高频考点,要求学生熟练书写高中化学基本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同时,掌握其正误判断的方法也是解题的突破口,一般规律可归纳为: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而不是铁离子; 2.是否遵循电荷守恒与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同时遵循,否则书写错误,如Fe + Fe3+= 2Fe2+ ,显然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3.观察化学式是否可拆,不该拆的多余拆成离子,或该拆成离子的没有拆分,都是错误的书写; 4.分析反应物用量,要遵循以少定多的原则书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 5.观察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一种。 总之,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并学会判断其书写正误的有效途径。 5.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能作还原剂 B. 化合物中某元素处于最高价,该化合物只能被还原 C. 失电子越多的还原剂,其还原性越强 D. 非金属单质只能作氧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只能作还原剂,故A正确; B、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只能得电子不能失电子,但化合物中某元素处于最高价,该化合物不一定只能被还原,例如水既可以被氧化也可以被还原,故B错误; C、还原剂的还原性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故C错误; D、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作还原剂也可能作氧化剂也可能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如Cl2+H2O=HCl+HClO,氯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选项C是易错点,注意还原剂的还原性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同样氧化剂的氧化性与得到电子的多少也无关,只与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系。 6.根据反应: ①Fe+Cu2+=Fe2++Cu ②2Fe3++Cu=Cu2++2Fe2+ ③2Fe2++Cl2=2Fe3++2Cl- ④HClO+H++Cl-=Cl2+H2O 可以判断出各微粒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A. Cl2>HClO>Fe3+>Cu2+>Fe2+ B. HClO>Cl2>Fe3+>Cu2+>Fe2+ C. Cl2>Fe3+>HClO>Cu2+>Fe2+ D. HClO>Cl2>Cu2+>Fe3+>Fe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判断。 【详解】①Fe+Cu2+=Fe2++Cu中铜离子是氧化剂,亚铁离子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为Cu2+>Fe2+; ②2Fe3++Cu=Cu2++2Fe2+中铁离子是氧化剂,铜离子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为Fe3+>Cu2+; ③2Fe2++Cl2=2Fe3++2Cl-中氯气是氧化剂,铁离子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为Cl2>Fe3+;④HClO+H++Cl-=Cl2+H2O中次氯酸是氧化剂,氯气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为HClO>Cl2; 由此可以判断出各微粒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HClO>Cl2>Fe3+>Cu2+>Fe2+。答案选B。 7.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参与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 A. CuCl2 B. FeCl2 C. MgCl2 D. FeCl3 【答案】C 【解析】 【详解】A、Cu为不活泼金属,与盐酸不反应,A项错误; B、FeCl2只能由Fe和盐酸反应生成,B项错误; C、MgCl2可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C项正确; D、FeCl3只能由Fe和氯气燃烧反应生成,不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D项错误; 答案选C。 8.现有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水四种溶液,可用来区别它们的一种试剂是( ) A. AgNO3溶液 B. 酚酞试液 C. 紫色石蕊试液 D. 饱和食盐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 AgNO3溶液与四种溶液均能反应生成沉淀; B. 酚酞试液只能鉴别出氢氧化钠; C.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NaCl溶液遇石蕊试液无明显现象;NaOH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C可行; D. 饱和食盐水与四种溶液混合后均无明显变化。 故选C。 9. 金属钠着火,能用来灭火的是 A. 水 B. 湿抹布 C. 泡沫灭火剂 D. 干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均反应产生氧气,另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钠着火时一般用沙子扑灭,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实验安全事故处理 【师点晴】明确钠、过氧化钠性质是答题的关键,注意泡沫灭火器利用的是二氧化碳。实验安全关乎人的生命,因此掌握基本的处理方法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总结如下: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洒在桌面的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酸洒在皮肤上 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碱洒在皮肤上 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水银洒在桌面上 进行回收后再撒上硫粉 酸液溅到眼中 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酒精等有机物在实验台上着火 用湿抹布、石棉或沙子盖灭,火势较大时,可用灭火器扑救 液溴沾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布擦去,再用酒精擦洗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与CO2发生化合生成Na2CO3,Na2O2与CO2发生置换生成O2 ③Na2O是淡黄色物质,Na2O2是白色物质 ④Na2O2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行 ⑤Na2O2和Na2O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A. 都正确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Na2O2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为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①错误; ②Na2O与CO2发生化合生成Na2CO3,Na2O2与C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O2,不是置换反应,故②错误; ③Na2O是白色物质,Na2O2是淡黄色物质,故③错误; ④Na2O2可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行,故④正确; ⑤Na2O2和Na2O均含有钠元素,则焰色反应均为黄色,故⑤正确。 故答案选D。 11.下列有关焰色试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说明一定含Na+,不含K+ B. 焰色试验中需用盐酸洗净铂丝 C. 焰色试验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 只有金属单质灼烧时火焰才有颜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说明一定含Na+,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需要再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A项错误; B. 焰色反应最主要的是无其他离子干扰,每次做完焰色反应实验后,铂丝会留有实验的物质,为除去实验物质用盐酸洗涤,再灼烧至跟酒精灯火焰颜色相同后再使用,盐酸可以溶解氧化物等杂质,且易挥发不会残留痕迹,所以选用盐酸洗涤,B项正确; C. 只有钾的焰色反应的观察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C项错误; D. 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金属单质和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灼烧时都会发生焰色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B。 12.如果要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则应选择的最佳方法是( ) A. 加入适量盐酸 B. 加入NaOH溶液 C. 加热灼烧 D. 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答案】C 【解析】 按照易操作、不引入新杂质的原则,加热是最佳方法,不但可除去NaHCO3还可以生成Na2CO3 13.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 可以和碱反应 B.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C.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D. 次氯酸钙可以和碳酸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次氯酸可以和碱反应,说明次氯酸属于酸,但不能说明次氯酸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证明次氯酸是弱酸,A项错误; B.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因为其强氧化性性质,与其电离程度大小无关,所以不能证明次氯酸是弱酸,B项错误; C.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说明次氯酸的稳定性强弱,不能证明次氯酸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说明次氯酸是弱酸,C项错误; D. 次氯酸钙能和碳酸反应,根据强酸制取弱酸原理知,次氯酸酸性小于碳酸,碳酸是弱酸,所以次氯酸是弱酸,D项正确; 答案选D。 14.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l-,正确的操作是( ) A. 取样,滴加AgNO3溶液,看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取样,先加盐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C. 取样,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D. 取样,加少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看白色沉淀是否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酸根离子也能够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A项错误; B.加入盐酸酸化,溶液中引进了氯离子,无法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存在氯离子,B项错误; C.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是氯化银,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氯离子,C项正确; D.检验氯离子时,先加入硝酸银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加入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不能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存在氯离子,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因为AgCl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因此在检验Cl-时,要加入硝酸银溶液,但是CO32-等离子也能与硝酸银生成沉淀,但能溶于稀硝酸,因此,在加入硝酸银之前,一定要加入稀硝酸来除去CO32-等离子,所以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操作方法是:在试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Cl-。 15.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盐酸⑤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⑤ C. ③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褪色,故①错误; ②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形式是纯净物,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褪色,故②错误; ③新制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故③正确; ④盐酸具有酸性,能够使石蕊变红,不具有漂白性,所以不能使石蕊褪色,故④错误; ⑤用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用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含有HCl和HClO,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③⑤符合题意,C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这是学生的易错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物质应既具有酸性,又有HClO存在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 有下列物质:①氢气,②铝,③氧化钙,④二氧化碳,⑤硫酸,⑥氢氧化钡,⑦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⑧氨水,⑨稀硝酸,⑩小苏打。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有___(填序号),可以利用___现象区分⑦、⑧二种分散系。 (2)⑩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例举其一种用途___。 (3)①在Cl2中燃烧的现象为___。 (4)③与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答案】 (1). ③⑤⑥⑩ (2). 丁达尔效应 (3). NaHCO3=Na++HCO3- (4). 发酵粉(或治疗胃酸过多) (5). 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6). CaO+2H+=Ca2++H2O 【解析】 【分析】 (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2)碳酸氢钠,为强电解质,在水溶中完全电离生成钠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碳酸氢钠的的性质回答其用途;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生成氯化氢; (4)氧化钙为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详解】(1)①氢气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 ②铝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 ③氧化钙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属于电解质; ④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不是自身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⑤硫酸溶于水后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属于电解质; ⑥氢氧化钡溶于水后形成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电解质; ⑦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 ⑧氨水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 ⑨稀硝酸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 ⑩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属于电解质,则 (1)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有③⑤⑥⑩,⑦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⑧氨水属于溶液,因此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⑦、⑧二种分散系,故答案为:③⑤⑥⑩;丁达尔效应; (2)⑩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为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碳酸氢钠可作发酵粉、可治疗胃酸过多等用途,故答案为:NaHCO3=Na++HCO3-;发酵粉; (3)①氢气在Cl2中燃烧会生成氯化氢,其现象为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4)③氧化钙与⑨稀硝酸发生反应硝酸钙和水,其离子方程式为CaO+2H+=Ca2++H2O。 17.A、B、C、D、E五种物质是含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其中B为淡黄色固体,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推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B___,C____,D____,E____。 (2)分别写出反应②、④、⑤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 ④_____, ⑤_____。 (3)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___。 【答案】 (1). Na(或Na2O) (2). Na2O2 (3). NaOH (4). Na2CO3 (5). NaHCO3 (6). 2Na+2H2O=2NaOH+H2↑(或Na2O+H2O=2NaOH) (7). 2Na2O2+2CO2=2Na2CO3+O2 (8). CO2+H2O+Na2CO3=2NaHCO3 (9). CO2+2OH-=CO32-+H2O 【解析】 【分析】 A,B,C,D,E五种物质是含钠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其中B为淡黄色固体,所以B为Na2O2; 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则D为Na2CO3; Na2CO3与CO2和H2O反应生成的E为NaHCO3; NaHCO3与C反应生成Na2CO3,且Na2O2与H2O反应也生成C,则C为NaOH; A与H2O生成NaOH,A也能生成Na2O2,则A为Na(或Na2O),据此结合问题解答。 【详解】(1)由以上分析,各符号所代表物质的化学式:A为Na(或Na2O),B为Na2O2,C为NaOH,D为Na2CO3,E 为NaHCO3; (2)②为Na(或Na2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或Na2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或Na2O+H2O=2NaOH); ④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的过程,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⑤为Na2CO3与CO2和H2O反生成NaHCO3,其化学方程式为:CO2+H2O+Na2CO3=2NaHCO3; (3)反应③为氢氧化钠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离子方程式为:CO2+2OH-=CO32-+H2O。 【点睛】B为淡黄色固体,且为钠的化合物是解题的突破口。掌握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生成的氧气不用气体符合。 18.如图所示,将仪器A中的浓盐酸滴加到盛有MnO2的烧瓶中,加热后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B和C,然后再通过加热的石英玻璃管D(放置有铁粉)。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其中盐酸具有___(填序号) ①氧化性 ②还原性 ③酸性 (2)装置B中盛放液体是___,气体通过装置B的目的是___。装置C中盛放的液体是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4)烧杯E中盛放的液体是___,作用是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5)资料表明D中产物有以下性质:①受热易升华,冷却后易凝华;②遇H2O(g)剧烈反应。为收集D中产物,在D与E之间,除增加收集装置外,还需要增加___装置。 【答案】 (1). 分液漏斗 (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3). ②③ (4). 饱和NaCl溶液 (5). 吸收氯气中混有的杂质HCl (6). 浓硫酸 (7). 2Fe+3Cl22FeCl3 (8). 氢氧化钠溶液 (9). 尾气处理,防止氯气污染环境 (10). Cl2+2OH﹣=Cl﹣+ClO﹣+H2 (11). 干燥 【解析】 【分析】 装置中烧瓶内为二氧化锰,仪器A为分液漏斗,将浓盐酸滴入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加热反应生成氯气,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生成的氯气中含杂质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装置B中的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装置C中的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干燥的氯气进入装置D和铁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铁:2Fe+3Cl22FeCl3 ,剩余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据此分解解答。 【详解】(1)由仪器构造可知A为分液漏斗;烧瓶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根据产物可知,此反应中浓盐酸起到酸性和还原性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MnO2+4HCl(浓)MnCl2+Cl2↑+2H2O;②③; (2)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杂质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性减弱,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气体,通过浓硫酸溶液吸收水蒸气,装置B中盛放液体是饱和食盐水,气体通过装置B的目的是吸收氯气中混有的杂质HCl,装置C中盛放的液体是浓硫酸,气体通过装置C的目的是吸收水蒸气,干燥氯气;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吸收氯气中混有杂质HCl;浓硫酸; (3)干燥的氯气通过装置D是氯气和铁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铁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 (4)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装置E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 故答案为:NaOH溶液; 尾气处理,防止氯气污染环境;Cl2+2OH﹣=Cl﹣+ClO﹣+H2; (5)根据题中信息D中产物“遇H2O(g)剧烈反应”,为收集D中产物在D与E之间,除增加收集装置外,还需要增加干燥装置,以除去水蒸气,故答案为:干燥。 19.下列四种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是否可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种试样分别溶于水配成浓度相同的溶液,分别滴入数滴酚酞是否可以鉴别____(可行,不可行),若可行请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__。 (2)将两个固体配制成为稀溶液,滴加氯化钙是否可以鉴别___(可行,不可行),若可行请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用离子方程式并结合文字说明)___。 (3)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约1g 的两种试样并配成10毫升溶液,同时滴加等量的稀盐酸是否可以鉴别___(可行,不可行),若可行请写出实验现象及结论___。 (4)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约1g 的两种试样并配成10毫升溶液,分别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是否可以鉴别___(可行,不可行),原因(用文字说明)___。 (5)取等质量两种固体,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鉴别,试管A中装入的固体是___(填化学式),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是___(填化学式)。 【答案】 (1). 可行 (2). 溶液的红色较深的是Na2CO3,较浅的为NaHCO3 (3). 可行 (4). Ca2++CO32- =CaCO3↓,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无明显现象的是NaHCO3 (5). 可行 (6). 立即产生气泡的是NaHCO3,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的是Na2CO3 (7). 不可行 (8). 都产生白色沉淀 (9). Na2CO3 (10). NaHCO3 【解析】 【分析】 根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不同,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评价。 【详解】(1)将两种试样分别溶于水配成浓度相同的溶液,两种溶液溶质均水解显碱性,等浓度时碳酸钠水解程度大,利用酚酞鉴别的方案可行,现象为溶液的红色较深的是Na2CO3,较浅的为NaHCO3,故答案为:可行,溶液的红色较深的是Na2CO3,较浅的为NaHCO3; (2)将两个固体配制成为稀溶液,滴加氯化钙后,碳酸钠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而碳酸氢钠则不发生反应,故此方案可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CO32- =CaCO3↓,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无明显现象的是NaHCO3,故答案为:可行;Ca2++CO32- =CaCO3↓,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无明显现象的是NaHCO3; (3)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步进行,第一步不产生气体,所以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约1g 的两种试样并配成10毫升溶液后,再同时滴加等量的稀盐酸,通过观察气体产生的速率,可鉴别二者,此方案可行,现象是:立即产生气泡的是NaHCO3,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的是Na2CO3; (4)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约1g 的两种试样并配成10毫升溶液,分别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钙均会产生白色沉淀,因此无法鉴别两者,此方案不可行,原因是:两个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故答案为:不可行;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5)受热温度:A>B,碳酸钠直接加热,碳酸氢钠不直接加热,不直接加热的碳酸氢钠能分解而直接加热的碳酸钠不分解更能说明碳酸氢钠不稳定,故试管A中装入的固体是Na2CO3,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是NaHCO3,故答案为:Na2CO3;NaHCO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