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作业(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作业(1)

跟踪检测(二十一)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 1.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速率最快的是(  )‎ A.v(H2)=0.01 mol·L-1·s-1‎ B.v(N2)=0.3 mol·L-1·min-1‎ C.v(NH3)=0.15 mol·L-1·min-1‎ D.v(H2)=0.3 mol·L-1·min-1‎ 解析:选B 在速率单位相同时,把速率除以其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数值大者反应速率快。A项,v(H2)=0.01 mol·L-1·s-1=0.6 mol·L-1·min-1,v(H2)=0.2 mol·L-1·min-1;B项,v(N2)=0.3 mol·L-1·min-1;C项,v(NH3)=0.075 mol·L-1·min-1;D项,v(H2)=0.1 mol·L-1·min-1。由此可知,B项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 ‎2.相同温度下,下列各组的反应中,前者速率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10 mL 4 mol·L-1的NaHCO3溶液+10 mL 2 mol·L-1盐酸+20 mL水与20 mL 3 mol·L-1的NaHCO3溶液+10 mL 2 mol·L-1盐酸+10 mL水 B.同品质等质量的两份Al(OH)3分别与2 mol·L-1硫酸、2 mol ·L-1盐酸反应 C.表面积完全相同的两块钠分别与200 mL、100 mL水反应 D.0.5 mol·L-1的NaHCO3溶液分别与1 mol·L-1盐酸和0.5 mol·L-1硫酸混合 解析:选B A项中虽然前者中NaHCO3溶液的浓度较大,但由所给数据知其所含溶质的量小于后者,故混合后前者溶液中NaHCO3的浓度小于后者,故反应速率小于后者;B项中反应的本质为Al(OH)3+3H+===3H2O+Al3+,由于H2SO4是二元酸,溶液中c(H+)比盐酸中的大,故反应速率大于后者;C项中水的浓度相同,速率相同;D项中虽然两种酸中c(H+)相同,但因不知道所用溶液的体积,故无法判断混合后(反应前)溶液中c(H+)、c(HCO) 的大小,因此无法确定其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2+O22NO,不能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体积          B.充入少量NO气体 C.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升高温度 解析:选C A项,缩小体积,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B项,充入NO气体增大生成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C项,体积扩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D项,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4.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里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缓地反应生成N2和CO2,化学方程式为2NO+2CON2+2CO2,对此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正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B.改变反应物的压强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C.冬天气温低,反应速率减慢,对人体危害更大 D.无论外界条件怎样改变,均对此化学反应的速率无影响 解析:选D 正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故B正确;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C正确;反应速率随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的改变而改变,故D错误。‎ ‎5.一定温度下,反应①C(s)+CO2(g)===2CO(g) ΔH>0,反应②2SO2(g)+O2(g)===2SO3(g) ΔH<0。下列有关以上两个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温度反应①的速率减小,反应②的速率增大 B.增大压强反应①的速率不变,反应②的速率增大 C.增大压强反应①的速率增大,反应②的速率增大 D.升高温度反应①的速率增大,反应②的速率减小 解析:选C 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A、D错误;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小,B错误,C正确。‎ ‎6.少量铁片与100 mL 0.01 mol·L-1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①加H2O ②加KNO3溶液 ③滴入几滴浓盐酸 ④加入少量铁粉 ⑤加入NaCl溶液 ⑥滴入几滴CuSO4溶液 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⑧改用10 mL 0.1 mol·L-1 盐酸 A.①⑥⑦ B.③⑤⑧‎ C.③⑦⑧ D.③④⑥⑦⑧‎ 解析:选C 铁片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Fe+2H+===Fe2++H2↑。加水稀释,c(H+)减小,反应速率减慢,①错误;加KNO3溶液,溶液中含有NO、H+,与Fe发生反应生成NO,得不到H2,②错误;滴加浓盐酸后,c(H+)增大,反应速率加快,由于铁片不足量,产生H2的量不变,③正确;加入少量铁粉,c(H+)不变,反应速率不变,Fe的质量增加,则生成H2的量增加,④错误;加NaCl溶液,相当于加水稀释,c(H+)减小,反应速率减慢,⑤错误;滴加CuSO4溶液,Fe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析出Cu,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但由于置换Cu时消耗一部分Fe粉,生成H2的量减少,⑥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n(HCl)不变,则生成H2的量不变,⑦正确;⑧改用10 mL 0.1 mol·L-1盐酸,c(H+)增大,n(H+)不变,反应速率加快,n(Fe)不变,则生成H2的量不变,⑧正确;故可使用的方法有③⑦⑧。‎ ‎7.在一定的条件下,某反应X(g) Y(g)+Z(g)的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反应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c(X)/(mol·L-1)‎ ‎0.100‎ ‎0.090‎ ‎0.080‎ ‎0.070‎ ‎0.060‎ ‎0.050‎ 反应时间/min ‎60‎ ‎70‎ ‎80‎ ‎90‎ ‎100‎ c(X)/(mol·L-1)‎ ‎0.040‎ ‎0.030‎ ‎0.020‎ ‎0.010‎ ‎0.00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X的浓度越大,消耗一半时所用的时间越短 C.X分解的速率与其浓度无关 D.X的分解速率先快后慢 解析:选C X的分解速率是匀速的,与其浓度无关,A、D错误,C正确;X的浓度越大,消耗一半时所用的时间越长,B错误。‎ ‎8.(2014·全国卷Ⅰ)已知分解1 mol H2O2放出热量98 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H2O2+I-―→H2O+IO-   慢 H2O2+IO-―→H2O+O2+I- 快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与I-浓度有关 B.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活化能等于98 kJ·mol-1‎ D.v(H2O2)=v(H2O)=v(O2)‎ 解析:选A H2O2的分解反应主要是由第一个反应决定的,I-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项正确;根据总反应可确定该反应的催化剂为I-,而IO-为中间产物,B项错误;根据所给信息无法确定反应活化能,C项错误;反应速率关系为v(H2O2)=v(H2O)=2v(O2),D项错误。‎ ‎9.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 mol·L-1的NaHSO3溶液(含少量淀粉)10.0 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 mL混合,记录10~55 ℃间溶液变蓝时间,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40 ℃之前与40 ℃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 ‎5.0×10-5 mol·L-1·s-1‎ D.温度高于40 ℃时,淀粉不宜用作该实验的指示剂 解析:选B 由题给图像可知,温度低于40 ℃时,温度升高,溶液变蓝的时间短,但温度高于40 ℃时情况相反,A项正确;因为b、c两点的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可能相等,B项错误;图中a点,所用的时间为80 s,则NaHSO3的反应速率为(0.020 mol·L-1×10.0 mL×10-3 L·mL-1)÷(50 mL×10-3 L·mL-1)÷80 s=5.0×10-5 mol·L-1·s-1,C项正确;由题给条件,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可知,温度高于40 ℃时,淀粉易糊化,不宜作该实验的指示剂,D项正确。‎ ‎10.在一定条件下,X气体与Y气体反应生成Z气体。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B.t1~(t1+10)s时,v(X)=v(Y)=0‎ C.t1 s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为60%‎ D.0~t1 s内X的反应速率为v(X)= mol·L-1·s-1‎ 解析:选A 0~t1 s,Δc(X)=(0.8-0.2)mol·L-1=0.6 mol·L-1,Δc(Y)=(0.5-0.3)mol·L-1=0.2 mol·L-1,Δc(Z)=0.4 mol·L-1,三者之比为0.6∶0.2∶0.4=3∶1∶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A项正确;t1~(t1+10)s反应处于平衡状态,v(X)=3v(Y)≠0,B项错误;t1 s时,X的转化率为×100%=75%,C项错误;0~t1 s,X的反应速率为= mol·L-1·s-1,D项错误。‎ ‎11.(2019·龙岩教学质量检查)某温度下,镍和镁分别在O2中发生反应,两种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厚度的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反应时间t/h ‎1‎ ‎4‎ ‎9‎ ‎16‎ ‎25‎ MgO层厚Y/nm ‎0.05a ‎0.20a ‎0.45a ‎0.80a ‎1.25a NiO层厚Y′/nm b ‎2b ‎3b ‎4b ‎5b 表中a和b均为与温度有关的常数。‎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可用氧化膜生成速率表示金属氧化速率 B.相同条件下,镁比镍耐氧化腐蚀 C.温度越高,a、b的值越大 D.金属氧化的本质为M-ne-===Mn+‎ 解析:选B 结合数据可知,氧化膜的厚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A项正确;因a、b关系不确定,无法比较,B项错误;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C项正确;金属氧化的本质是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D项正确。‎ ‎12.在不同浓度(c)、温度(T)条件下,蔗糖水解的瞬时速度(v)如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6.00‎ B.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蔗糖的浓度,v可能不变 C.b<318.2‎ D.不同温度时,蔗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相同 解析:选D 根据题表信息可知,相同温度时,随着浓度以等差数列递减,其瞬时速度也以等差数列递减,故a=6.00,A项正确;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瞬时速率有可能不变,B项正确;相同浓度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b<318.2,C项正确;温度升高,瞬时速率加快,故蔗糖浓度减少一半时,所用时间并不相等,D项错误。‎ ‎13.某学生进行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Fe的质量 H2SO4的浓度 收集20 mL H2所需的时间 ‎①‎ ‎10 g(铁块)‎ ‎0.1 mol·L-1‎ ‎153 s ‎②‎ ‎10 g(铁粉)‎ ‎0.1 mol·L-1‎ ‎125 s ‎③‎ ‎10 g(铁粉)‎ ‎0.2 mol·L-1‎ ‎62 s ‎(1)比较①、②组数据,初步得出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②、③组数据,初步得出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________(填化学式)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2)该探究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开始时,收集H2的速率逐渐加快,由此推测该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解析:(1)比较①、②组数据,可知当硫酸浓度不变时,铁粉产生等量的气体所需时间短,则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快;比较②、③组数据,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硫酸浓度,产生等量的气体所需时间短,则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快。(2)反应放热,使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1)增大固体颗粒物的表面积,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H2SO4 加快 ‎(2)Fe+2H+===Fe2++H2↑ 放热反应 ‎14.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某兴趣小组用0.20 mol·L-1 KI、0.4%淀粉溶液、0.20 mol·L-1 K2S2O8、0.010 mol·L-1 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S2O+2I-===2SO+I2(慢)‎ I2+2S2O===2I-+S4O(快)‎ ‎(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Na2S2O3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与S2O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n(S2O)∶n(S2O)________。‎ ‎(2)如果实验中不使用Na2S2O3溶液,可能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 实验 试剂体积V/mL 显色时 序号 间t/s K2S2O8溶液 KI溶液 水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①‎ ‎10‎ ‎10‎ ‎0‎ ‎4‎ ‎1‎ ‎26.8‎ ‎②‎ ‎5‎ ‎10‎ ‎5‎ ‎4‎ ‎1‎ ‎54.0‎ ‎③‎ ‎2.5‎ ‎10‎ V1‎ ‎4‎ ‎1‎ ‎108.2‎ ‎④‎ ‎10‎ ‎5‎ ‎5‎ ‎4‎ ‎1‎ ‎53.8‎ ‎⑤‎ ‎5‎ ‎7.5‎ ‎7.5‎ ‎4‎ V2‎ t1‎ 表中V1=________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2=________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色时间t1大约是________。‎ ‎(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已知可得,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先发生反应S2O+2I-===2SO+I2(慢),后发生反应I2+2S2O===2I-S4O(快),当溶液中的Na2S2O3耗尽后,碘才能与淀粉作用使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根据方程式S2O+2I-===2SO+I2可知,生成1 mol I2需要1 mol S2O,根据I2+2S2O===2I-+S4O可知,I2与S2O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1∶2,即反应1 mol I2需2 mol S2O,恰好反应时n(S2O)∶n(S2O)=1∶2,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碘需有剩余,则S2O应少量,所以n(S2O)∶n(S2O)>1∶2。(2)如果实验中不使用Na2S2O3溶液,可能存在的不足是显色时间太短,不易测量。(3)该实验是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与实验②对照,溶液总体积是25 mL,为确保溶液总体积不变,所以V1=7.5 mL,理由是保证每次实验溶液总体积相等。V2=1 mL,理由是保证淀粉溶液的用量相同。对比几组实验数据,显然时间t1大约是72 s。(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关系,即: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1)>0.5 (2)显色时间太短,不易测量 ‎(3)7.5 保证每次实验溶液总体积相等 1 保证淀粉溶液的用量相同 72 s(或54 s~72 s)‎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关系(或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15.H2S和SO2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工业上采取多种方法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知生物脱H2S的原理:‎ H2S+Fe2(SO4)3===S↓+2FeSO4+H2SO4‎ ‎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1)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该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和图2判断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硫杆菌存在时的反应速率增大5×105倍可知,硫杆菌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中硫杆菌改变了反应路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2)由图1 可知,温度在30 ℃左右时,速率最快;由图2可知,反应混合液的pH=2.0左右时,速率最快。由此可推断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30 ℃、混合液的pH=2.0。若反应温度过高,硫杆菌蛋白质受热变性(失去活性),导致反应速率下降。‎ 答案:(1)降低反应活化能(或作催化剂)‎ ‎(2)30 ℃、pH=2.0 蛋白质变性(或硫杆菌失去活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