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共45分)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洁净的空气 B. 食盐水 C. 浮有冰块的水 D. 糖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的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食盐水是由氯化钠溶质和溶剂水组成,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冰、水为同一种物质(分子式为H2O),属于同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糖水为蔗糖和水组成的混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mol O的质量是32g/mol B. 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 C. 44 g CO2的体积为22.4 L D. 9.8 g H2SO4含0.1NA个H2SO4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 1 mol O的质量是32g,A错误; B. 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B错误; C. 44 g CO2的物质的量是1 mol,但由于未指明气体的温度、压强,因此不能确定气体体积数值的大小,C错误; D. 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0.1 mol,由N=n·NA可知0.1 molH2SO4中含0.1NA个H2SO4分子,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B. 1.8g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1NA C. 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个臭氧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48gO3中含有的氧原子的个数为N(0)=3n(O3)NA=×NA=×NA=3NA,A正确; B.一个铵根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1.8g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电子)=10n(NH4+)NA=×NA=NA,B错误; C.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L/mol,由pV=nRT可知,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11.2L氧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所含的氧原子数小于NA,故C错误; D.2.4g镁的物质的量为0.1mol,变成镁离子失去0.2mol电子,所以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D错误; 答案选A。 4.下列关于和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 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和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A正确; B.中的中子数=198-78=120,中的中子数为202-78=124,中子数不同,B错误; C.因核素的种类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虽然78202Pt和78198Pt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不是同种核素,C错误; D.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而78202Pt和78198Pt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同位素,D错误; 故选A。 5.能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 ) A. 静置,有沉淀现象的是胶体 B. 能透过滤纸的是溶液 C. 有丁达尔现象的是胶体 D. 用肉眼观察,均匀透明的是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胶体有介稳性,静置,不产生沉淀,故A错误; B.溶液和胶体都能通过滤纸,故B错误; C.丁达尔现象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故C正确; D.溶液和胶体都可以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均匀透明的可以是溶液或胶体,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一组是( ) A. CO2、NH3、HCl B. H2SO4、HNO3、BaCl2 C. H3PO4、H2O、Cu D. 液态KNO3、NaOH溶液、CH3CO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 CO2、NH3属于非电解质,故A错误; B. H2SO4、HNO3、BaCl2都属于电解质,故B正确; C. Cu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 D. NaOH 溶液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B。 7.下列溶液中的c(Cl-)与50mL1mol·L-1氯化铝溶液中的c(Cl-)相等的是( ) A. 150mL1mol·L-1氯化钠溶液 B. 75mL2mol·L-1氯化铵溶液 C. 150mL3mol·L-1氯化钾溶液 D. 75mL2mol·L-1氯化钡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50mL 1mol/L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为3mol/L, A.150mL1mol/L的NaCl溶液中Cl-浓度为1mol/L,与50mL1mol/L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不相等,故A错误; B.75mL1mol•L-1氯化铵溶液中,Cl-浓度为1mol•L-1×2=2mol•L-1,与50mL1mol/L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不相等,故B错误; C.150mL 3mol/L氯化钾溶液中,Cl-浓度为:3mol•L-1×1=3mol•L-1,与50mL1mol/L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相等,故C正确; D.75mL2mol•L-1氯化钡溶液中,Cl-浓度为2mol•L-1×2=4mol•L-1,与50mL1mol/L的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8.在某学生的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 ) A. 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稀硫酸溶液 B. 用托盘天平称取11.7 g CuO粉末 C. 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3.5 D. 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量筒属于粗量器,只能读到0.1mL,A不正确; B.托盘天平精确度不高,可以读到0.1g,因此用托盘天平称取11.7 g CuO粉末,B正确; C.广泛pH试纸只能读数到整数部分,没有小数,C不正确; D.温度计只能读到0.1℃,D不正确; 答案选B。 9.实验室用18 mol/L的浓硫酸配制2 mol/L的稀硫酸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后没有冷却就转移到容量瓶中 B. 定容时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C. 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D.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浓硫酸的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容量瓶使用的温度是室温,因此应该将稀释浓硫酸后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A错误; B. 定容时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则容量瓶中液体体积就是容量瓶上所标记的溶液的体积,B正确; C. 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由于一部分溶液粘在瓶颈上,使液面低于刻度线,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不能继续加水至刻度线,否则会对溶液起稀释作用,C错误; D. 浓硫酸是液态物质,要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浓硫酸的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0.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该装置图为蒸馏装置,是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装置,A不符合题意; B. 该装置图为分液装置,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装置,B不符合题意; C. 该装置图为过滤装置,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可溶性液体混合物的装置,C不符合题意; D. 该装置图为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装置,是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定容步骤,与分离混合物无关,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则置换反应中一定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 B、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则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氧化还原反应一定不是复分解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12.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C+O2CO2 B. CH4+2O2CO2+2H2O C. CaO+H2O=Ca(OH)2 D. CuO+H2Cu+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C、O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C、O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符合题意; D.Cu、H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13.30 mL1 mol·L-1NaCl溶液和40 mL0.5 mol·L-1CaCl2溶液混合后,混合液中Cl-浓度为(假设溶液体积混合前后不变)( ) A. 0.5 mol·L-1 B. 0.6 mol·L-1 C. 1.0 mol·L-1 D. 2 mol·L-1 【答案】C 【解析】 【分析】先分别利用n=c·V来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从而确定Cl-的物质的量,最后利用c=来计算混合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 【详解】NaCl的物质的量n(NaCl)=0.03 L×1 mol/L=0.03 mol, CaCl2的物质的量为n(CaCl2)=0.04 L×0.5 mol/L=0.02 mol, 则Cl-的物质的量n(Cl-)=0.03 mol+0.02 mol×2=0.07 mol, 混合溶液的体积V=0.03L+0.04L=0.07L, 故混合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c==1.0 mol/L,故合理选项是C。 14. 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该物质可能是金属钠 B. 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C. 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D. 该物质中可能含钾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各物质中含有Na元素,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黄光可以掩盖住钾元素的紫光,故要判断是否含有钾元素,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来观察,依此分析解答。 【详解】A.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元素,可能为是钠单质或钠的化合物,故A正确; B.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元素,可能是钠的化合物,但可能是钠单质,故B错误; C.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元素,可能为是钠单质或钠的化合物,故C正确; D.由于钠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黄光可以掩盖住钾元素的紫光,故要判断是否含有钾元素,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来观察,否则不能确定是否含钾元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5.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某种离子,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A. 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离子 B.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析出白色沉淀,证明有铝离子 C. 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证明有碳酸根离子 D. 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有铵根离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A. 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 B. 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铝离子、镁离子等; C.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D. 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详解】A. 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Cl-、SO42-、CO32-等,所以向某溶液中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有氯离子,A错误; B. 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镁离子、铝离子等,所以向某溶液中加NaOH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有Al3+,B错误; C.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所以向某溶液中加入稀HCl,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原溶液中不一定有碳酸根离子,C错误; D. 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该气体为氨气,证明原溶液中有铵根离子,D正确; 故合理选项D。 16.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OH溶液 C.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K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 D.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答案】C 【解析】 【详解】A. N2、O2都不与CuO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应选灼热的Cu网,A错误; B. CO2、HCl都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B错误; C. 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则加入适量的盐酸可达到除杂目的,C正确; D. 氯化镁与NaOH反应生成沉淀和NaCl,引入新杂质,不能达到除杂目的,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二、填空题36分(4+12+6+9+5) 17.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 萃取分液法 B. 加热分解 C. 结晶法 D. 分液法 E. 蒸馏法 F. 过滤法 (1)________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 (2)__________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3)________________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4)________________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C)和甲苯(沸点为110.6°C) 【答案】(1). F (2). C (3). D (4). E 【解析】 【分析】根据分离方法对被分离物质性质的要求,结合题目中具体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方法分离物质。 【详解】(1)泥沙不溶于水,食盐能够溶于水,所以分离不溶物和溶液可用过滤的方法,合理选项是F; (2)KNO3和NaCl都易溶于水,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用结晶法分离,故合理选项是C; (3)水和汽油是互不相溶的液体物质,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合理选项是D; (4)四氯化碳(沸点76.75℃)和甲苯(沸点110.6℃)是互溶的且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可根据二者沸点的不同通过蒸馏分离,故合理选项是E。 18.填表 微粒 核外电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最外层电子数 Cl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Al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S2-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答案】(1). 17 (2). 20 (3). 37 (4). 7 (5). 13 (6). 14 (7). 27 (8). 3 (9). 18 (10). 18 (11). 34 (12). 8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各个角标的含义:左下角表示原子序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右上角表示微粒带有的电荷数目及电性,根据微粒数目关系: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离子带有的电荷数目,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出各种微粒的具体数值。 【详解】(1)Cl: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7;中子数=37-17=20;质量数:37;Cl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2、8、7,可见其最外层电子数:7; (2)Al: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3;中子数=27-13=14;质量数:27;Al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2、8、3,可见其最外层电子数:3; (3)S2-: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6+2=18;中子数=34-16=18;质量数:34;S2-核外电子排布式是2、8、8,可见其最外层电子数:8。 19.有一包白色固体物质,可能含有CuSO4、Na2SO4、KNO3、NaNO3、Na2CO3、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1)将白色固体溶于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滴加BaCl2 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没有溶解。另一份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知,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 Na2SO4、MgCl2 (2). CuSO4、Na2CO3 (3). KNO3、NaNO3 【解析】 【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钡是白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Mg(OH)2是白色不溶性物质分析。 【详解】(1)将白色固体溶于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SO4; (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滴加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没有溶解,则该沉淀是BaSO4,一定含有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因为碳酸钡可以溶于硝酸中,反应会放出CO2气体,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Mg2+,产生的白色沉淀是Mg(OH)2,原固体中含有MgCl2。由于题目涉及实验中没有进行有关K+、Na+及NO3-的检验及各种微粒物质的量的计算,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NO3、NaNO3。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2SO4、MgCl2,一定没有CuSO4、Na2CO3,可能含有KNO3、NaNO3。 20.配制0.2 mol•L-1的碳酸钠溶液250 mL。 (1)根据计算需取___________克无水碳酸钠固体 (2)需要使用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下列操作对所配制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碳酸钠固体未充分干燥______________; ②容量瓶用碳酸钠溶液洗涤_____________; ③转移溶液时容量瓶中有少量的蒸馏水__________; ④定容时仰视读数_____________。 【答案】(1). 5.3 (2). 药匙 (3). 烧杯 (4). 玻璃棒 (5). 250 mL容量瓶 (6). 胶头滴管 (7). 偏低 (8). 偏高 (9). 无影响 (10). 偏低 【解析】 【分析】(1)根据n=c·V及m=n·M计算; (2)根据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确定使用的仪器; (3)结合c=分析实验误差。 【详解】(1)配制0.2 mol•L-1的碳酸钠溶液250 mL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Na2CO3)= c·V=0.2 mol/L×0.25 L=0.05 mol,则需碳酸钠的质量m(Na2CO3)= n·M=0.05 mol L×106 g/mol=5.3 g。 (2)配制一定条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称量固体质量要使用托盘天平、药匙,在烧杯中溶解固体药品,为促进物质溶解,要使用玻璃棒搅拌,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棒将溶液转移至已经查漏的250 mL的容量瓶中,并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转移至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凹液面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然后盖上瓶塞,上下颠倒,反复摇匀,得到的溶液就是0.2 mol•L-1的碳酸钠溶液250 mL碳酸钠溶液。可见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使用的仪器出来有托盘天平外,还有药匙、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①碳酸钠固体未充分干燥,则溶质的物质的量n偏小,根据c=可知会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②容量瓶用碳酸钠溶液洗涤,会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多,最终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 ③转移溶液时容量瓶中有少量的蒸馏水,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及溶液的体积,因此对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 ④定容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大,根据c=可知溶液的体积偏大会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21.有A、B、C、三种元素,已知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B和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而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C能形成AC型化合物,A2+离子和B原子电子层数也相同。回答: (1)画出A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元素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1). (2). Mg (3). C (4). O 【解析】 【分析】A、B、C三种元素,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上最多有8个电子,所以次外层应该是第一电子层,则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所以C是O元素;B和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而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则B核外电子排布为2、4,所以B是C元素;A、C能形成AC型化合物,A2+离子和B原子电子层数也相同,则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2,因此A是Mg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是镁元素,B是碳元素,C是氧元素。 (1)A是镁元素,Mg2+核外有2个电子层,电子排布为2、8,最外层有8个电子,其质子数是12,所以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通过以上分析知,A、B、C分别是镁元素、碳元素、氧元素,元素符号分别是Mg,C,O。 三、计算题(16分) 22.某种待测浓度的H2SO4溶液20 mL,加入10 mL 0.5 mol/L B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得到BaSO4沉淀多少克?____________ (2)待测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______________ 【答案】(1). 1.165g (2). 0.25 mol/L 【解析】 【分析】(1)根据钡离子守恒,由n(BaSO4)=n(BaCl2),再根据m=n·M计算BaSO4的质量; (2)由钡离子、硫酸根守恒可知:n(H2SO4)=n(BaSO4)=n(BaCl2),再根据c=计算。 【详解】(1)根据钡离子守恒,则n(BaSO4)=n(BaCl2)=c·V=0.5 mol/L×0.01 L=0.005 mol,故反应生成BaSO4的质量n(BaSO4)=0.005 mol×233 g/mol=1.165 g; (2)由钡离子、硫酸根守恒可知:n(H2SO4)=n(BaSO4)= 0.005 mol,故H2SO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0.25 mol/L。 23.称取14.2 g 无水硫酸钠固体(摩尔质量142 g/mol)溶于适量水中,再稀释至100 mL。回答下列问题: (1)从配制所得的溶液中取出50 mL,该50 mL的溶液中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2)写出硫酸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 (3)14.2 g该固体中含有钠离子数目是:__________。 【答案】(1). 1 mol/L (2). Na2SO4=2Na++SO42- (3). 1.204×1023(或0.2NA) 【解析】 【分析】(1)先根据n=计算硫酸钠的物质的量,再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公式c=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利用溶液浓度的均一性,所取溶液浓度与原溶液浓度一样,与所取溶液的体积大小无关; (2)硫酸钠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据此书写电离方程式; (3)然后根据溶质的分子式与其电离产生离子的关系结合N=n·NA计算离子的数目。 【详解】(1)硫酸钠的物质的量n(Na2SO4)= =0.1 mol,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从配制所得的溶液中取出50 mL,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即溶液的各处浓度相同,与溶液的体积无关,所以该50 mL的溶液中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2)Na2SO4是盐,属于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产生Na+、SO42-,所以其电离方程式为:Na2SO4=2Na++SO42-; (3)硫酸钠的物质的量n(Na2SO4)= =0.1 mol,1个Na2SO4电离产生2个Na+、1个SO42-,所以14.2 g该固体中含有钠离子的数目N(Na+)=0.1 mol×2×6.02×1023/mol=1.204×102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