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化学实验综合应用课件(113张)(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化学实验综合应用课件(113张)(全国通用)

第 15 讲 化学实验综合应用 [ 最新考纲 ] 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2.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和收集方法 ) 。 4. 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 (1) 设计实验方案; (2) 正确选用实验装置; (3) 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 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5) 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5. 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以制备为主线的综合实验 1 .过氧化钙微溶于水,溶于酸,可用作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以下是一种制备过氧化钙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 一 ) 碳酸钙的制备 (1) 步骤 ① 加入氨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火煮沸的作用是使沉淀颗粒长大,有利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 ) 过氧化钙的制备 CaCO 3 稀盐酸、煮沸、过滤② 滤液 氨水和双氧水冰浴③ 白色结晶 (2) 步骤 ② 的具体操作为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呈 ________ 性 ( 填 “ 酸 ” 、 “ 碱 ” 或 “ 中 ” ) 。将溶液煮沸,趁热过滤。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步骤 ③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反应需要在冰浴下进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将过滤得到的白色结晶依次使用蒸馏水、乙醇洗涤,使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________ 。 (5) 制备过氧化钙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石灰石煅烧后,直接加入双氧水反应,过滤后可得到过氧化钙产品。该工艺方法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产品的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调节溶液 pH 使 Fe 3 + 生成 Fe(OH) 3 沉淀 过滤分离 (2) 酸 除去溶液中的 CO 2 (3)CaCl 2 + 2NH 3 ·H 2 O + H 2 O 2 ===CaO 2 ↓ + 2NH 4 Cl + 2H 2 O 或 CaCl 2 + 2NH 3 ·H 2 O + H 2 O 2 + 6H 2 O===CaO 2 ·8H 2 O ↓ + 2NH 4 Cl  温度过高时双氧水易分解 (4) 去除晶体表面水分 (5) 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纯度较低 以原理、性质探究为主线的综合实验 2 . (2017· 北京理综, 28 ) 某小组在验证反应 “ Fe + 2Ag + ===Fe 2 + + 2Ag ” 的实验中检测到 Fe 3 + ,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 0.05 mol·L - 1 硝酸银溶液 (pH ≈ 2) 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 检验产物 ① 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填操作和现象 ) ,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 Ag 。 ② 取上层清液,滴加 K 3 [Fe(CN) 6 ] 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针对 “ 溶液呈黄色 ” ,甲认为溶液中有 Fe 3 + ,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 Fe 3 + ,乙依据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 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 资料: Ag + 与 SCN - 生成白色沉淀 AgSCN) 序号 取样时间 /min 现象 ⅰ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ⅱ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 min 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 min 时加深 ⅲ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0 min 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0 min 时变浅 ② 对 Fe 3 + 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 a :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 Fe 3 + ; 假设 b :空气中存在 O 2 ,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可能产生 Fe 3 + ; 假设 c :酸性溶液中 NO 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Fe 3 + ; 假设 d :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 Ag + ,可产生 Fe 3 + 。 ③ 下列实验 Ⅰ 可证实假设 a 、 b 、 c 不是产生 Fe 3 + 的主要原因。实验 Ⅱ 可证实假设 d 成立。 实验 Ⅰ :向硝酸酸化的 ________ 溶液 (pH ≈ 2) 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 3 min 时溶液呈浅红色, 30 min 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 Ⅱ :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 ________ ,操作及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 ⅰ ~ ⅲ 中 Fe 3 + 浓度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① 黑色固体中有 Ag 和 Fe ,加入过量稀盐酸,铁粉会全部溶解,若仍有黑色固体剩余,则为银; ② 本题是 Fe 2 + 的检验,加入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 Fe 2 + 。 (3) ⅰ 中溶液呈红色,且烧杯中有黑色固体,说明发生反应 ① Ag + + Fe 2 +  Fe 3 + + Ag 、 ② Fe 3 + + 3SCN -  Fe(SCN) 3 ; ⅱ 中反应 ① 正向进行, c (Fe 3 + ) 增大, c (Ag + ) 减小,平衡 ② 正移,红色加深; ⅲ 中由于铁粉过量, 2Fe 3 + + Fe===3Fe 2 + , 120 min 后 c (Fe 3 + ) 减小, ② 逆移,溶液红色变浅。  答案  (1) ①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黑色固体部分溶解 (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   ② Fe 2 + (2)2Fe 3 + + Fe===3Fe 2 + ② 4Fe 2 + + O 2 + 4H + ===4Fe 3 + + 2H 2 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随时间变长,白色沉淀减少,红色加深 ③ 0.017 mol/L Fe(NO 3 ) 3 溶液  Fe(NO 3 ) 2 溶液和 KSCN 溶液 如图连接装置,电流计指针偏转,左烧杯中溶液变红色,右烧杯中银棒出现黑色固体 (3) 溶液中存在如下两个平衡: ① Ag + + Fe 2 +  Fe 3 + + Ag   ② Fe 3 + + 3SCN -  Fe(SCN) 3 ,随着反应 ① 的进行, c (Fe 3 + ) 增大,平衡 ② 正移,溶液红色加深,随后发生反应 2Fe 3 + + Fe===3Fe 2 + , c (Fe 3 + ) 减少,平衡 ② 逆移,溶液红色变浅 以成分及含量确定为主线的综合实验 3 . (2017· 课标全国 Ⅰ , 26)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已知: NH 3 + H 3 BO 3 ===NH 3 ·H 3 BO 3 ; NH 3 ·H 3 BO 3 + HCl===NH 4 Cl + H 3 BO 3 。 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 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f 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 。 (3) 清洗仪器, g 中加蒸馏水,打开 K 1 ,关闭 K 2 、 K 3 ,加热 b ,蒸气充满管路,停止加热,关闭 K 1 , g 中蒸馏水倒吸进入 c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开 K 2 放掉水,重复操作 2 ~ 3 次。 (4) 仪器清洗后, g 中加入硼酸 (H 3 BO 3 ) 和指示剂,铵盐试样由 d 注入 e ,随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冲洗 d ,关闭 K 1 , d 中保留少量水,打开 K 1 ,加热 b ,使水蒸气进入 e 。 ① d 中保留少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e 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 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取某甘氨酸 (C 2 H 5 NO 2 ) 样品 m 克进行测定,滴定 g 中吸收液时消耗浓度为 c mol·L - 1 的盐酸 V mL ,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 ,样品的纯度 ≤ ________% 。 4 . (2017· 课标全国 Ⅱ , 28) 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 . 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 Mn(OH) 2 碱性悬浊液 ( 含有 KI) 混合,反应生成 MnO(OH) 2 ,实现氧的固定。 (3)Na 2 S 2 O 3 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________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________ 及二氧化碳。 (4) 取 100.00 mL 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 a mol·L - 1 Na 2 S 2 O 3 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消耗 Na 2 S 2 O 3 溶液的体积为 b mL ,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________ mg·L - 1 。 (5) 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 ________ 。 ( 填 “ 高 ” 或 “ 低 ” ) 解析  本题采用碘量法测定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属于氧化还原滴定。 (1) 取水样时,若搅拌水体,会造成水底还原性杂质进入水样中,或者水体中的氧气因搅拌溶解度降低逸出。 (2)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Mn(OH) 2 被氧气氧化为 MnO(OH) 2 ,由此可得方程式 2Mn(OH) 2 + O 2 ===2MnO(OH) 2 。 (3)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还需要容量瓶;加热可以除去溶解的氧气,避免实验结果不准确。 (4) 该实验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 I 2 ,因此终点现象为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根据关系式 O 2 ~ 2MnO(OH) 2 ~ 2I 2 ~ 4Na 2 S 2 O 3 可得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 ab × 10 - 3 ) mol÷4 × 32 mg·mol - 1 × 10 3 ]÷0.1 L = 80 ab mg·L - 1 。 (5) 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气泡占据液体应占有的体积,会导致所测溶液体积偏小,最终结果偏低。 答案  (1) 避免水底还原性杂质进入水样中 ( 或者防止水体中的氧气逸出 ) (2)2Mn(OH) 2 + O 2 ===2MnO(OH) 2 (3) 容量瓶 氧气 (4) 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  80 ab (5) 低 分析评价 题型:填空题 评析:物质制备型综合题常以无机制备、工艺流程制备和有机制备为载体考查仪器的使用,分离和提纯操作,以及实验条件控制等,是高考热点题型;而性质、原理探究、成分确定,常借助物质性质通过元素设计完成,以此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启示 : ① 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培养; ② 综合实验题中简答题规范性训练。 高频考点一 制备型实验 [ 考点精要 ] 1 . 牢记制备实验方案设计要点 2 . 防范制备实验中的 8 大易错操作 (1) 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 (2) 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 ( 如 H 2 还原 CuO 应先通 H 2 ,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 。 (3) 防氧化 ( 如 H 2 还原 CuO 后要 “ 先灭灯再停氢 ” ,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 。 (3) 优化细节:制备实验应注意防污染、防倒吸、防氧化、防潮解、防爆炸、防挥发等。对于产物要求产率高、易分离、易收集、杂质少、步骤少。 (4) 防吸水 ( 实验取用和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如 NaOH 固体应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 。 (5) 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 ( 如长玻璃管、冷凝管等 ) 。 (6) 易挥发液体产物 ( 导出时可为蒸气 ) 的及时冷却。 (7) 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 也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 。 (8) 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等。 [ 考法指导 ] 【典例演示】 醋酸亚铬水合物 {[Cr(CH 3 COO) 2 ] 2 ·2H 2 O ,相对分子质量为 376} 是一种深红色晶体,不溶于冷水,是常用的氧气吸收剂。实验室中以锌粒、三氯化铬溶液、醋酸钠溶液和盐酸为主要原料制备醋酸亚铬水合物,其装置如图所示,且仪器 2 中预先加入锌粒。已知二价铬不稳定,极易被氧气氧化,不与锌反应。制备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反应如下: 无机制备实验探究 ( 难度系数 ☆☆☆ ) Zn(s) + 2HCl(aq)===ZnCl 2 (aq) + H 2 (g) 2CrCl 3 (aq) + Zn(s)===2CrCl 2 (aq) + ZnCl 2 (aq) 2Cr 2 + (aq) + 4CH 3 COO - (aq) + 2H 2 O(l) ===[Cr(CH 3 COO) 2 ] 2 ·2H 2 O(s)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 1 的名称是 ________ 。 (2) 往仪器 2 中加盐酸和三氯化铬溶液的顺序最好是 ________( 选下面字母 ) ;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盐酸和三氯化铬溶液同时加入 B .先加三氯化铬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盐酸 C .先加盐酸一段时间后再加三氯化铬溶液 (3) 为使生成的 CrCl 2 溶液与 CH 3 COONa 溶液顺利混合,应关闭止水夹 ________( 填 “A” 或 “B” ,下同 ) ,打开止水夹 ________ 。 (4) 本实验中锌粒要过量,其原因除了让产生的 H 2 将 CrCl 2 溶液压入装置 3 与 CH 3 COONa 溶液反应外,另一个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已知其它反应物足量,实验时取用的 CrCl 3 溶液中含溶质 9.51 g ,取用的醋酸钠溶液为 1.5 L 0.1 mol·L - 1 ;实验后得干燥纯净的 [Cr(CH 3 COO) 2 ] 2 ·2H 2 O 9.48 g ,则该实验所得产品的产率为 ________( 不考虑溶解的醋酸亚铬水合物 ) 。 【解题指导】 第一步:明确实验干什么 以锌粒、 CrCl 3 溶液、 CH 3 COONa 溶液和盐酸为主要原料制备 [Cr(CH 3 COO) 2 ] 2 ·2H 2 O 。 第二步:分析原理用什么 要得到二价 Cr ,三氯化铬溶液中需要加入还原剂,选择 Zn 做还原剂,发生的反应为: 2CrCl 3 (aq) + Zn(s)===2CrCl 2 (aq) + ZnCl 2 (aq) ,然后 Cr 2 + 与醋酸钠溶液反应: 2Cr 2 + (aq) + 4CH 3 COO - (aq) + 2H 2 O(l)===[Cr(CH 3 COO) 2 ] 2 ·2H 2 O(s) 。 第四步:产率计算要细算 题目中给了 CrCl 3 和 CH 3 COONa 两个量,注意 CH 3 COONa 是过量的,根据元素守恒即可算出 [Cr(CH 3 COO) 2 ] 2 ·2H 2 O 的量。 答案   (1) 分液漏斗 (2)C  让锌粒与盐酸先反应产生 H 2 ,把装置 2 和 3 中的空气赶出,避免生成的亚铬离子被氧化 (3)B   A   (4) 使锌与 CrCl 3 充分反应得到 CrCl 2 (5)84.0% 【考法训练 1 】 (2016· 浙江理综, 29) 无水 MgBr 2 可用作催化剂。实验室采用镁屑与液溴为原料制备无水 MgBr 2 ,装置如图 1 ,主要步骤如下: 图 1 步骤 1  三颈瓶中装入 10 g 镁屑和 150 mL 无水乙醚;装置 B 中加入 15 mL 液溴。 步骤 2  缓慢通入干燥的氮气,直至溴完全导入三颈瓶中。 步骤 3  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室温,过滤,滤液转移至另一干燥的烧瓶中,冷却至 0 ℃ ,析出晶体,再过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粗品。 步骤 4  室温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却至 0 ℃ ,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加热至 160 ℃ 分解得无水 MgBr 2 产品。 已知: ① Mg 与 Br 2 反应剧烈放热; MgBr 2 具有强吸水性。 ② MgBr 2 + 3C 2 H 5 OC 2 H 5  MgBr 2 ·3C 2 H 5 OC 2 H 5 请回答: (1) 仪器 A 的名称是 ________ 。 实验中不能用干燥空气代替干燥 N 2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将装置 B 改为装置 C( 图 2) ,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 2 (3) 步骤 3 中,第一次过滤除去的物质是 ________ 。 (4) 有关步骤 4 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 A .可用 95% 的乙醇代替苯溶解粗品 B .洗涤晶体可选用 0 ℃ 的苯 C .加热至 160 ℃ 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苯 D .该步骤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可能残留的溴 (5) 为测定产品的纯度,可用 EDTA( 简写为 Y 4 - ) 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 2 + + Y 4 - ===MgY 2 - ① 滴定前润洗滴定管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测定时,先称取 0.250 0 g 无水 MgBr 2 产品,溶解后,用 0.050 0 mol·L - 1 的 EDTA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EDTA 标准溶液 26.50 mL ,则测得无水 MgBr 2 产品的纯度是 ________( 以质量分数表示 ) 。 解析  ② 据题意知: MgBr 2 ~ Y 4 - , n (MgBr 2 ) = n (Y 4 - ) = 0.050 0 mol·L - 1 × 0.026 5 L = 1.325 × 10 - 3 mol , m (MgBr 2 ) = 1.325 × 10 - 3 mol × 184 g·mol - 1 = 0.243 8 g ,无水溴化镁产品的纯度为 0.243 8 g/0.250 0 g × 100% = 97.5% 。 答案  (1) 干燥管 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 MgO 阻碍 Mg 与 Br 2 的反应 (2) 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 (3) 镁屑  (4)BD (5) ① 从滴定管上口加入少量待装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内壁,然后从下部放出,重复 2 ~ 3 次 ② 97.5% 物质制备思维流程 【当堂指导】 【考法训练 2 】 (2017· 江苏化学, 21B) 1 -溴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沸点为 71 ℃ ,密度为 1.36 g·cm - 3 。实验室制备少量 1 -溴丙烷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 1 :在仪器 A 中加入搅拌磁子、 12 g 正丙醇及 20 mL 水,冰水冷却下缓慢加入 28 mL 浓 H 2 SO 4 ;冷却至室温,搅拌下加入 24 g NaBr 。 有机制备实验探究 ( 难度系数 ☆☆ ) 步骤 2 :如图所示搭建实验装置,缓慢加热,直到无油状物馏出为止。 步骤 3 :将馏出液转入分液漏斗,分出有机相。 步骤 4 :将分出的有机相转入分液漏斗,依次用 12 mL H 2 O 、 12 mL 5% Na 2 CO 3 溶液和 12 mL H 2 O 洗涤,分液,得粗产品,进一步提纯得 1 -溴丙烷。 (1) 仪器 A 的名称是 ________ ;加入搅拌磁子的目的是搅拌和 ________ 。 (2) 反应时生成的主要有机副产物有 2 -溴丙烷和 ________ 。 (3) 步骤 2 中需向接受瓶内加入少量冰水并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步骤 2 中需缓慢加热使反应和蒸馏平稳进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步骤 4 中用 5% Na 2 CO 3 溶液洗涤有机相的操作:向分液漏斗中小心加入 12 mL 5% Na 2 CO 3 溶液,振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置,分液。 解析  (2) 浓 H 2 SO 4 存在条件下,正丙醇可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也可能分子间脱水生成正丙醚。 (3) 冰水降低温度,减少 1 -溴丙烷的挥发。 (4) 因正丙醇与 HBr 反应生成 1 -溴丙烷, HBr 易挥发,缓慢加热,以减少 HBr 的挥发。 答案  (1) 蒸馏烧瓶 防止暴沸  (2) 丙烯、正丙醚 (3) 减少 1 -溴丙烷的挥发  (4) 减少 HBr 挥发  (5) 将分液漏斗下口向上倾斜、打开活塞排出气体 有机物制备解题流程 【当堂指导】 分析制备流程 熟悉重要仪器 依据有机反应特点作答 ① 有机物易挥发,反应中通常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 ② 有机反应通常都是可逆反应,且易发生副反应,因此常使价格较低的反应物过量,以提高另一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同时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③ 根据产品与杂质的性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高频考点二 探究型综合实验 1 . 解题思路 [ 考点精要 ] 2 . 探究型实验考查特点 探究型实验主要是对物质反应原理,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是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且安全性高。 如:性质验证型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注意事项】 (1) 在离子检验、气体成分检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检验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2) 若有水蒸气生成,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其他成分,如教材中 C 和浓 H 2 SO 4 的反应,产物有 SO 2 、 CO 2 和 H 2 O(g) ,通过实验可检验三种气体物质的存在,但要注意检验 SO 2 、 CO 2 都要通过溶液进行检验,对检验 H 2 O(g) 有干扰。 [ 考法指导 ] 【典例演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 实验一 制取氯酸钾和氯水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综合探究实验 ( 难度系数 ☆☆ ) (1) 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 B 中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该实验操作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对调 B 和 C 装置的位置, ________( 填 “ 能 ” 或 “ 不能 ” ) 提高 B 中氯酸钾的产率。 实验二 氯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的研究 (3) 在不同条件下 KClO 3 可将 KI 氧化为 I 2 或 KIO 3 。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其中系列 a 实验的记录表如下 ( 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 : 试管编号 1 2 3 4 0.20 mol·L - 1 KI/mL 1.0 1.0 1.0 1.0 KClO 3 (s)/g 0.10 0.10 0.10 0.10 6.0 mol·L - 1 H 2 SO 4 /mL 0 3.0 6.0 9.0 蒸馏水 /mL 9.0 6.0 3.0 0 实验现象         ① 系列 a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设计 1 号试管实验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若 2 号试管实验现象为 “ 黄色溶液 ” ,取少量该溶液加入淀粉溶液呈蓝色;假设氧化产物唯一,还原产物为 KCl ,则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三 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 (4) 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如图装置,加热 15.0 mL 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不考虑实验装置及操作失误导致不可行的原因 ) (5) 根据下列资料,为该小组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 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资料: i. 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 ⅱ . 次氯酸或氯气会被 SO 2 、 H 2 O 2 和 FeCl 2 等物质还原成 Cl - 【解题指导】 该题给出了三个关联不大的实验,解答时需要独立思考。 (4) 在溶液中存在 Cl 2 的重新溶解及 HClO 分解产生 HCl 和 O 2 等,故此方案不可行。 (5) 由于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可以利用氯水的强氧化性,首先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H 2 O 2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Cl - , H 2 O 2 被氧化为 O 2 ;其次加热除去过量的 H 2 O 2 ,冷却;最后加入足量的 AgNO 3 溶液,生成 AgCl 沉淀,称量沉淀的质量,再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确定其中含有的氯元素的质量。 【考法训练 1 】 ( 训练角度:反应原理探究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 SO 2 与 FeCl 3 溶液的反应,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 夹持装置已略去 ) 。 (1) 该小组同学预测 SO 2 与 FeCl 3 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然后开始实验。 步骤 ① 配制 1 mol·L - 1 FeCl 3 溶液 ( 未用盐酸酸化 ) ,测其 pH 约为 1 ,取少量装入试管 A 中,通入 SO 2 气体 FeCl 3 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用语解释 ) 。 若用浓硫酸与 Cu 反应产生 SO 2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当 SO 2 通入 FeCl 3 溶液至饱和时,该小组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棕色,没有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将混合液放置 12 小时,溶液才变成浅绿色。 【查阅资料】 Fe(HSO 3 ) 2 + 为红棕色,它可以将 Fe 3 + 还原为 Fe 2 + ;生成 Fe(HSO 3 ) 2 + 的反应为可逆反应。解释 SO 2 与 FeCl 3 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 Fe(HSO 3 ) 2 + 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用语解释 ) 。 写出溶液中 Fe(HSO 3 ) 2 + 与 Fe 3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步骤 ② 和步骤 ③ 的实验。 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步骤 ② 和步骤 ③ 所得溶液中的 Fe 2 + ,其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如下实验结论: a . SO 2 与 FeCl 3 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中间产物 Fe(HSO 3 ) 2 + ; b .红棕色中间产物转变成浅绿色溶液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步骤 ② 往 5 mL 1 mol·L - 1 FeCl 3 溶液中通入 SO 2 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 3 min ,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步骤 ③ 往 5 mL 重新配制的 1 mol·L - 1 FeCl 3 溶液 ( 用浓盐酸酸化 ) 中通入 SO 2 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几分钟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考法训练 2 】 ( 训练角度:性质探究 ) (2016· 北京理综, 28) 以 Na 2 SO 3 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2 mL 0.2 mol·L - 1 Na 2 SO 3 溶液 饱和 Ag 2 SO 4 溶液 Ⅰ . 产生白色沉淀 0.2 mol·L - 1 CuSO 4 溶液 Ⅱ . 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 mol·L - 1 Al 2 (SO 4 ) 3 溶液 Ⅲ . 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a .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一: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 按上图形式呈现 ) 。 b .假设 ⅱ 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型实验答题过程中 “ 四大易错点 ” (1) 评价实验过程中忽视反应条件设置与控制;回答问题时遗漏某一限制条件;易造成想当然或默认某些条件等错误。 (2) 实验探究中易将待探究的结果当成已知内容进行设计,造成明确的探究指向。 (3) 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不够完整,遗漏某种情况;有时也会在方案设计中遗漏某一种可能,造成方案不完整,或非此即彼的情况。 (4) 实验设计思路中从已知数据中找不到合理的规律,无法将综合实验解答完整。 【当堂指导】 高频考点三 定量测量型实验 掌握定量测量型实验数据的 4 种测定方法 (1) 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 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 考点精要 ] ① 常见测量气体体积的实验装置 ② 量气时应注意的问题 a .量气时应保持装置处于室温状态。 b .读数时要特别注意消除 “ 压强差 ” ,保持液面相平还要注意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如上图 ( Ⅰ )( Ⅳ ) 应使左侧和右侧的液面高度保持相平。 (3) 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 滴定法 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 考法指导 ] 【典例演示】 某小组以 CoCl 2 ·6H 2 O 、 NH 4 Cl 、 H 2 O 2 、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 X 。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 氨的测定:精确称取 w g X ,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 10% NaOH 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液中的氨全部蒸出,用 V 1 mL c 1 mol·L - 1 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 c 2 mol·L - 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 HCl ,到终点时消耗 V 2 mL NaOH 溶液。 定量测量型实验 ( 难度系数 ☆☆☆ ) ② 氯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 X ,配成溶液后用 AgNO 3 标准溶液滴定, K 2 CrO 4 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 (Ag 2 CrO 4 为砖红色 ) 。 回答下列问题: (1) 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 HCl 时,应使用 ________ 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 ________ 。 (3) 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测定氨前应该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 ________( 填 “ 偏高 ” 或 “ 偏低 ” ) 。 【考法训练】 高锰酸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强氧化剂,实验室制备高锰酸钾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nO 2 熔融氧化应放在 ________ 中加热。 ( 填仪器编号 ) ① 烧杯 ② 瓷坩埚 ③ 蒸发皿 ④ 铁坩埚 (2) 在 MnO 2 熔融氧化所得产物的热浸取液中通入 CO 2 气体,使 K 2 MnO 4 歧化的过程在如图装置中进行, A 、 B 、 C 、 D 、 E 为旋塞, F 、 G 为气囊, H 为带套管的玻璃棒。 ① 为了能充分利用 CO 2 ,装置中使用了两个气囊。当试管内依次加入块状碳酸钙和盐酸后,关闭旋塞 B 、 E ,微开旋塞 A ,打开旋塞 C 、 D ,往热 K 2 MnO 4 溶液中通入 CO 2 气体,未反应的 CO 2 被收集到气囊 F 中。待气囊 F 收集到较多气体时,关闭旋塞 ________ ,打开旋塞 ________ ,轻轻挤压气囊 F ,使 CO 2 气体缓缓地压入 K 2 MnO 4 溶液中再次反应,未反应的 CO 2 气体又被收集在气囊 G 中。然后将气囊 G 中的气体挤压入气囊 F 中,如此反复,直至 K 2 MnO 4 完全反应。 ② 检验 K 2 MnO 4 歧化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将三颈烧瓶中所得产物进行抽滤,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蒸发浓缩至 ________ ,自然冷却结晶,抽滤,得到针状的高锰酸钾晶体。本实验应采用低温烘干的方法来干燥产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④ (2) ① AC   BDE   ② 用玻璃棒蘸取三颈烧瓶内的溶液点在滤纸上,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无绿色痕迹,则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 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 高锰酸钾晶体受热易分解 (4)87.23%  偏小 【当堂指导】 定量测定型实验题的解题流程 一、巧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原理 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境 ( 或题目所给的实验目的 ) 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依据可靠性、简捷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方案 二、想过程,理清操作先后顺序 根据由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把握各实验步骤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三、看准图,分析装置或流程作用 若题目中给出装置图,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的各部分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实验中的作用 四、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在定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量的关系,根据实验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确定有关样品含量及化学式 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铜不能与稀硫酸直接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将适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 ( 装置如图 1 、 2 所示 ) 。 [ 模型示例 ] (1) 图 1 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图 2 是图 1 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有: ① ________ ; ② ________ 。 (3) 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该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方案 1 :以空气为氧化剂。将铜粉在仪器 B 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 2 :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混合物中加 FeSO 4 溶液或 Fe 2 (SO 4 ) 3 溶液,即发生反应。反应完全后向其中加物质甲调节 pH 至 3 ~ 4 ,产生 Fe(OH) 3 沉淀,过滤、蒸发、结晶,滤渣做催化剂循环使用。 [ 已知 Fe(OH) 3 和 Cu(OH) 2 完全沉淀时的 pH 分别为 3.7 、 6.4]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方案 1 中仪器 B 的名称是 ________ 。 ② 方案 2 中物质甲是 ________( 填字母 ) 。 a . CaO b . CuCO 3 c . CaCO 3 以加入 FeSO 4 为例,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反应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案 3 :将 3.2 g 铜丝放入 45 mL 1.5 mol/L 的稀硫酸中,控温在 50 ℃ 。加入 18 mL 10% 的 H 2 O 2 溶液,反应 0.5 小时后,升温到 60 ℃ ,持续反应 1 小时后,过滤、蒸发、结晶、减压抽滤后,用少量 95% 的酒精淋洗后晾干,得 10.6 g CuSO 4 ·5H 2 O 。 ③ 上述三种方案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________( 填 “ 方案 1 ”“ 方案 2 ” 或 “ 方案 3 ” )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建模 ] 1 .设计流程 2 .评价方向 (3) ① 高温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方案 1 将铜粉在坩埚中反复灼烧。 ② 由于溶液酸性较强,欲使 Fe 3 + 沉淀,需加入某种试剂减小 H + 浓度,但又不能引入新杂质。 CaO 能减小 H + 浓度,但引入钙离子, a 项错误; CuCO 3 能减小 H + 浓度,过量的 CuCO 3 可以过滤除去,不引入新杂质, b 项正确; CaCO 3 引入钙离子, c 项错误。 ③ 上述三种方案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方案 3 ,理由是方案 1 需要灼烧,消耗能源多;方案 2 所得产品中含有杂质;方案 3 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1) 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对上述反应中生成盐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提出如下假设,请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 当堂应用 ] 假设一:生成的盐是 K 2 S 和 K 2 SO 3 。 假设二:生成的盐是 ________ 。 假设三:生成的盐是 K 2 SO 3 和 K 2 SO 4 。 请评价该兴趣小组假设三的合理性: ________( 填 “ 合理 ” 或 “ 不合理 ” )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表中内容。除了硫粉与热的 KOH 溶液之外,可供选择的药品还有稀硝酸、稀盐酸等。已知: 6H + + SO + 2S 2 - ===3S ↓ + 3H 2 O 。 实验方案 ( 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3) 兴趣小组通过改变硫粉的质量,得出生成钾盐的质量与硫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生成的盐一定是 K 2 S 和 K 2 SO 3 的混合物。请你根据计算结果指出该结论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K 2 S 和 K 2 SO 4  不合理  S 与 KOH 的反应属于歧化反应, S 的化合价应该一部分升高,一部分降低,不可能化合价均升高 (2) 实验方案 ( 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在反应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若溶液变浑浊且没有气体逸出,则假设一成立;若溶液中有气体 (H 2 S) 逸出,则假设一不成立,假设二成立 总结:实验题中的 “ 答题规范 ” (1) 规范书写试剂名称。 (2) 规范书写装置中试剂的用途。如 ① 除杂装置:除去 ( 或吸收 ) ×× 杂质,防止干扰 ( 影响 ) ;除去 ×× 中的杂质,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② 尾气吸收装置:吸收 ×× 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 物质检验、鉴别题的描述: 取样,加入 ×× 试剂,若有 ×× 现象,则有 ×× 物质;否则,没有 ×× 物质。 (4) 规范书写实验现象描述:如 “ 颜色由 ×× 变成 ×× ”“ 液面上升或下降 ( 形成液面差 ) ”“ 溶液变浑浊 ” 等。 (5) 规范书写实验方法。 用试管取 ( 收集 ) 少量 ( 适量 ) ×× 滴加 ( 放、伸 ) ×× ,若 ×× 则 ×× ( 或出现 ×× 现象,证明 ×× ) 。 (6) 规范书写实验操作目的、原因、理由方法。 答题思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影响。 好处:直接作用是 …… 根本目的是 …… “ 坏处 ” :如果 ( 不这样 ) …… 那么会 ( 怎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