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案(全国通用)(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案(全国通用)(1)

金属及其化合物 题型介绍:‎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在高考的考查中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结合非常紧密,单纯考查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试题仅在有单科考试的少数省份出现过。通常的考查形式有:①与实验结合、考查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②与原理结合,考查反应的量的关系、先后顺序,通常与图像结合考查;③与元素周期律结合,考查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④与化学计算结合,考查物质的量应用与方程式中的计算;⑤与工艺流程结合;⑥与探究性实验的结合。‎ 高考选题:‎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答案】D 蓝色沉淀,沉淀的自发转化应该由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所以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比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小,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中学常见实验、常见反应的定性考查;难度为一般等级 ‎【名师点晴】这种题主要考查考生读题获取的信息是否完整、是否抓住了关键词(A项中的“过量铁粉”、B项“有黑色固体出现”、C项“液态铝滴落”、D项“不再有沉淀产生”等)。学生的决断力也有考查,如看到B项“有黑色固体出现”,考生要坚信自己所学的Cu和Fe3+的反应而判断B项错误。‎ 解题技巧:‎ ‎1、铁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 有关“铁变价”的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 ② 滴定法测定Fe2+的含量——操作、方程式书写、定量计算 ③ 铁盐、亚铁盐水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④ 铁离子的除杂(Ksp的应用)‎ ⑤ 高铁酸钠的应用 ‎2、钠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NaOH、Na2O2的电子式 ‎ ‎②Na2O2与H2O、CO2反应 ‎③CH3COONa、Na2CO3、NaHCO3的性质(碱性、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④锂电池 ‎⑤氯化钠的电解 ‎3、铝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 铝的两性与离子检验、共存 ② 氢氧化铝的制备 ③ 铝及其化合物的图像问题 ‎4、铜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结合点 ‎(1)转化关系 ‎(2)结合点 ‎①电解、电镀 ‎②Cu、Fe、Al综合计算 高频考点一:过氧化钠与H2O、CO2的反应 ‎【典例】在相同条件下,总质量为‎2 g的CO和H2的混合气体,在O2中完全燃烧后全部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则固体质量增加 (  )‎ A.‎2 g B.‎1 g C.‎18 g D.无法计算 ‎【答案】A ‎【解析】2CO+O22CO2、2CO2+2Na2O2===2Na2CO3+O2,将两化学反应方程式相加得:CO+Na2O2===Na2CO3,即被CO“吸收”的O2又在下一个反应中完全“释放”了,相当于CO全部进入Na2O2‎ 固体中,即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CO的质量.同理:将2H2+O22H2O、2H2O+2Na2O2===4NaOH+O2↑相加得:H2+Na2O2===2NaOH,即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H2的质量.‎ 解决本题的实质是关系式法和差量法的应用,关注起始物质和最终物质,就可以看出其增加的质量,这种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应用。过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实际为H2、CO的质量,故通式为(H2)m(CO)n的有机物、无机物或混合物均符合这个关系。‎ 高频考点二:镁铝图像问题 ‎【典例】向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的AlCl3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如图中[n表示Al(OH)3的物质的量、V表示NaOH溶液的体积]能正确表示这个反应过程的是 (  )‎ ‎ ‎ ‎【答案】D 对于这类图像问题关键是搞清楚反应的先后顺序和反应量的关系,有必要时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把这些关系在图像中反应出来。‎ 高频考点三:铁的变价及转化 ‎【典例】将a g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无剩余,测得参加反应的HCl为0.08 mol,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0.224 L.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原混合物中n(Fe)∶n(Fe2O3)=2∶1 B.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 C.无法计算原混合物的质量a D.此时溶液中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答案】A ‎【解析】因为Fe3+和H+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e3+>H+,所以当产生氢气时,Fe3+已经全部被还原为Fe2+,故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B、D错误;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可以计算出n(Fe)=0.02 mol,n(Fe2O3)=0.01 mol,故A正确,C错误。‎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根据谁强谁先反应的原则,判断反应先后顺序,然后判断产物及量的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使用守恒法进行相关的计算。‎ ‎1.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AlCl3 B.Na2O C.FeCl2 D.SiO2‎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涉及了单质之间的反应以及反应现象的判断。‎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规律,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单质之间反应能否生成选项中的化合物,反应现象的判断需要根据反应物的反应规律,包含了相互促进的完全水解反应,酸式盐与碱的反应,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同时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纯净物X、Y、Z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Z的水溶液 X+Y Z 电解 溶于水 点燃 A.X可能是金属铜 B.Y不可能是氢气 C.Z可能是氯化钠 D.Z可能是三氧化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若X是Cu,Y是Cl2,Cu在Cl2燃烧产生的Z是CuCl2,电解CuCl2溶液产生Cu和Cl2,符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性质及转化关系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名师点睛】在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中,要充分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同时掌握电解原理并加以灵活应用。电解物质时首先要看清电解时阳极材料是活性电极还是惰性电极,活性电极是电极本身被氧化,惰性电极,就要看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的阴离子放电顺序确定阳极的电极反应,再根据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的阳离子放电顺序确定阴极电极反应式,利用在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将两个电极反应式叠加得到总反应方程式,了解电解原理,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装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Cu接触后,其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Ⅰ 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答案】C ‎ ‎【解析】 I是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NO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故A正确;II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故B正确;实验II反应停止是因为发生了钝化,不能用来比较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物质氧化性强弱只能通过比较物质得电子能力大小来分析,故C错误;‎ III中Fe、Cu都能与硝酸反应,二者接触,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要想验证铁是否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以连接电流计,故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Fe与硝酸的反应,涉及氮氧化物的性质、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原电池工作原理等 ‎【名师点晴】利用铁与稀硝酸、浓硝酸的反应考查有关实验现象及解释,原电池理论等,学生应明确铁在稀硝酸中反应生成NO,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并能根据反应实质判断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同时还要知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工作原理。‎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D.SiO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几种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还涉及到胶体的性质。‎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具备的知识基础是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关键是化学性质中热稳定性的比较;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质中除了需要重点掌握其具有丁达尔现象,同时不能忽略它的颜色等性质。在氧化物性质中考查了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同时要注意二氧化硅作为酸性氧化物不能说明的一个性质,它可以与氢氟酸反应。‎ ‎5.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都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 加入H2O2‎ Fe2+‎ 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BC ‎【解析】Na2CO3加热时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凝结形成,不是分解生成的,A错;苯酚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生成白色沉淀,说明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B对;淀粉溶液变成蓝色则生成了I2,说明氯水把I—氧化成了I2, 故氧化性:Cl2>I2,C对;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H2O2把Fe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还原性,没有体现氧化性,D错。‎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Na2CO3和NaHCO3固体、苯酚的性质,Cl2、I2氧化性强弱的比较以及Fe2+的检验,以及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之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在判断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一致性的时候,先判断操作是否正确,如果操作正确能否得到相应的现象,再看结论与现象是否吻合,这一类题通常侧重于现象和结论的关系,判断现象和结论的一致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物质的性质,在整个实验中体现的是什么性质。‎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盐酸可除去烧瓶内残留的MnO2 B.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NaOH溶液 C.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 D.煮沸自来水可除去其中的Ca(HCO3)2‎ ‎【答案】C、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名师点睛】本题以试管的洗涤、药品的存放和硬水的软化为载体考查相关物质的性质。准确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题目难度不大。‎ ‎7.在CO2中,Mg燃烧生成MgO和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C的单质只存在金刚石和石墨两种同素异形体 B.Mg、MgO中镁元素微粒的半径:r(Mg2+)>r(Mg)‎ C.在该反应条件下,Mg的还原性强于C的还原性 D.该反应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答案】C ‎【解析】A、C还存在C60、C70等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B、同种元素的半径的比较,看电子数,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r(Mg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