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
绝密★★★启用前 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化学月考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王玉龙 2018.11.5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铅蓄电池放电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硫酸与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25℃、101kPa时,1molS(s)和2molS(s)的燃烧热相等 C.CO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101kPa时,1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3.在25℃101kPa下,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142.9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2═2H2O;△H=142.9kJ/mol B.H2(g)+O2(g)═2H2O(l);△H=﹣142.9kJ/mol C.2H2(g)+O2(g)═2H2O(l);△H=﹣571.6kJ/mol D.2H2(g)+O2(g)═2H2O(l);△H=+571.6kJ/mol 4.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mol/(L•s))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v(O2)=V(NH3) B.v(H2O)=v(O2) C.v(H2O)=v(NH3) D.v(NO)=v(O2) 5.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B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变化 B.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 a mol C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则③中的Q3值为 Zn(s)+O2(g)═ZnO (s)△H=﹣Q1 kJ•mol﹣1① Hg(l)+O2(g)═HgO (s)△H=﹣Q2 kJ•mol﹣1② Zn(s)+HgO(s)═Hg(l)+ZnO (s)△H=﹣Q3 kJ•mol﹣1③( ) A.Q2﹣Q1 B.Q1+Q2 C.Q1﹣Q2 D.﹣Q1﹣Q2 7.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发生反应:2SO2+O2⇌2SO3,已知υ(SO2)=0.05mol•l﹣1•min﹣1,则2min后SO3的浓度为( ) A.1mol•l﹣1 B.0.1mol•l﹣1 C.0.9mol•l﹣1 D.0.2mol•l﹣1 8.一定量的稀硫酸跟过量铁粉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氢气的总量,可向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 ) A.Na2SO4溶液 B.Na2CO3溶液 C.CuSO4固体 D.NaNO3溶液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B.升高温度和使用催化剂都可以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C.增大反应物的量,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D.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反映化学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10.绿色能源是指使用过程中不排放或排放极少的污染物的能源, 下列能源中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化石能源 C.风能 D.潮汐能 11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O4═H2++SO42﹣ B.H2CO3⇌2H++CO32﹣ C.NH4Cl═NH4++Cl﹣ D.NaHCO3═Na++H++CO32﹣ 12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NO(g)+O2(g)⇌2NO2(g)△H<0.下列研究目的和示意图相符的是( ) A B C D 目 的 压强对反应的影响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平衡体系增加O2对反应的影响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图 示 13已知:反应2C(s)+O2(g)═2CO(g)为放热反应。对于反应2CO(g)═2C(s)+O2(g)的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设反应的△H和△S不随温度而变) A.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B.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D.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 14以下是常温下几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H3COOH H2S HClO K=1.8×10﹣5 K1=1.3×10﹣7 K2=7.1×10﹣15 K=4.69×10﹣11 A.可发生反应:H2S+2ClO﹣=S2﹣+2HClO B.CH3COOH溶液与Na2S溶液不能反应生成NaHS C.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NaClO、CH3COONa溶液,pH最大的是NaClO溶液D.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2S、HClO、CH3COOH溶液,酸性最强的是CH3COOH 15.不能促进水的电离,即不能增大水的电离程度的方法或途径是( ) A.在水中加入一小粒钠 B.在水中加入纯碱 C.在水中通入SO2气体 D.在水中加入硫酸铵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一.解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16.(12分)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 (1)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细小的矿粒: ; (2)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后很快产生大量气体: ; (3)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 ; (4)同样大小的大理石分别在0.1mol•L﹣1的盐酸和1mol•L﹣1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 ; 17.(8分)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开始至2min,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8.(8分)TiO2和TiCl4均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已知: ①TiCl4(g)+O2(g)⇌TiO2(s)+2Cl2(g)△H1=﹣175.4kJ•mol﹣1 ②2C(s)+O2(g)⇌2CO(g)△H2=﹣220.9kJ•mol﹣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iCl4(g)与CO(g)反应生成TiO2(s)、C(s)和氯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升高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为 。 19.(12分)为了研究土壤的酸碱性,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定体积的蒸馏 水加入一定质量的土壤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并留取滤液,测滤液的pH后向滤 液中滴加氨水,每加入2mL氨水就搅拌均匀并测量溶液的pH,所得记录如下: 加氨水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16 溶液的pH 4 4 4 4 6 8 10 10 10 利用上述记录的数据,以加入的氨水体积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并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所测土壤的酸碱性如何? (2)所用氨水的pH和c(OH﹣)分别为多少? (3)为使该滤液呈中性,所加入氨水的恰当体积是多少? 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化学月考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 A 2. 【解答】解:A.1molH2SO4与1molBa(OH)2完全中和生成2mol水,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也会放热,所放出的热量不是中和热,故A错误; B.条件一定,燃烧热为定值,与物质的量无关,故B正确; C.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 D.101kPa时,1mol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故D错误; 故选:B。 3. 【解答】解:由信息可知1molH2(g)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为142.9kJ×2=285.8kJ,则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2H2O(l)△H=﹣285.8/mol或2H2(g)+O2(g)═2H2O(l)△H=﹣571.6kJ/mol, 故选:C。 4. 【解答】解:根据同一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则: A.V(NH3):V(O2)=4:5,V(O2)=V(NH3),故A错误; B.V(O2):V(H2O)=5:6,V(O2)=V(H2O),故B错误; C.V(NH3):V(H2O)=4:6=2:3,V(H2O)=V(NH3),故C错误; D.V(O2):V(NO)=5:4,V(NO)=V(O2),故D正确, 故选:D。 5. 【解答】解:A.B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变化,表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 a mol C,表示的都是正反应,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B错误; C.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为定值,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混合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为定值,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无法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判断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6. 【解答】解:①Zn(s)+O2(g)═ZnO(s)△H1=﹣Q1 kJ/mol① ②Hg(l)+O2(g)═HgO(s)△H2=﹣Q2 kJ/mol② ③Zn(s)+HgO(s)═Hg(l)+ZnO(s)△H3=﹣Q3 kJ/mol③ 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①﹣②得到:Zn(s)+HgO(s)=Hg(l)+ZnO(s)△H3=﹣Q3 kJ/mol=﹣(Q1﹣Q2)KJ/mol; 则Q3与Q1和Q2的关系式为:Q3=Q1﹣Q2, 故选:C。 7. 【解答】解:如果v(SO2)=0.05mol/(L•min),则v(SO3)=v(SO2)=0.05mol/(L•min),所以2min后SO3的浓度为0.05mol/(L•min)×2min=0.1mol/L, 故选:B。 8.【解答】解:A.加Na2SO4溶液,氢离子浓度降低,但是氢离子物质的量不变,所以符合条件,故A正确; B.加Na2CO3溶液,消耗稀硫酸,则生成氢气减少,故B错误; C.加入CuSO4固体,铁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增大,故C错误; D.加入NaNO3溶液,与硫酸结合成硝酸,生成NO气体,氢气总量减少,故D错误; 故选:A。 9.【解答】 解:A.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如压强对固体和液体无影响,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但不改变反应活化能,故B错误; C.增大反应物的量,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是增大活化分子个数,故C错误; D.活化能越小,反应越容易,所以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反映化学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故D正确; 故选:D。 10.B 11. C 12【解答】解:A.依据先拐先平压强大可知:压强P1>P2,该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P1时NO2的体积分数应该大于P2,图象不符,故A错误; B.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氧气的转化率降低,图象不符,故B错误; C.只增加氧气的浓度,则正反应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图象吻合,故C正确; D.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到达平衡所用时间较少,但平衡不移动,图象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13 【解答】解:反应2C(s)+O2(g)═2CO(g)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2CO(g)=2C(s)+O2(g)的△H为正值,而△S为负值,则△G=△H﹣T•△S>0, 所以任何温度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故选:D。 14 【解答】解:A.酸性强弱CH3COOH>H2S>HClO>HS﹣,正确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2S+ClO﹣=HS﹣+HClO,故A错误; B.少量醋酸和Na2S溶液反应可以生成NaHS,故B错误; C.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NaClO、CH3COONa溶液,pH最大的是Na2S溶液,故C错误; D.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2S、HClO、CH3COOH溶液,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强弱CH3COOH>H2S>HClO>HS﹣,酸性最强的是CH3COOH,故D正确; 故选:D。 15【解答】解:A.Na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促进水的电离,故A不选; B.纯碱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故B不选; C.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抑制水的电离,故C选; D.硫酸铵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故D不选; 故选:C。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6.【解答】解:(1)固体参加反应,固体的表面加影响反应速率,将黄铁矿粉碎成细小的矿粒,可增大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答案为:催化剂; (3)锌与镁的活动性顺序不同,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故答案为: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4)盐酸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浓度; 17.【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2min时,△n(X)=0.3mol,△n(Y)=0.1mol,△n(Z)=0.2mol,则△n(X):△n(Y):△n(Z)=3: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3X+Y⇌2Z, 故答案为:3X+Y⇌2Z; (2)反应开始至2min末,Z的反应速率v====0.05mol/(L•min), 故答案为:0.05mol/(L•min); 18.【解答】解:(1)根据盖斯定律,利用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将Ⅰ﹣Ⅱ可得TiCl4(g)与CO(g)反应生成TiO2(s)、C(s)和氯气的热化学方程式,即TiCl4 (g)+2CO(g)=TiO2(s)+2Cl2(g)+2C(s)△H=﹣175.4kJ•mol﹣1﹣(﹣220.9kJ•mol﹣1)=+45.5 kJ•mol﹣1; (2)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将增大; 故答案为:TiCl4(g)+2CO(g)=TiO2(s)+2Cl2(g)+2C(s)△H=+45.5 kJ•mol﹣1;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19. 【解答】解:(1)pH=4所以溶液呈酸性,答:为酸性; (2)根据图表数据得氨水的pH=10,pH=﹣lg[H+],故[H+]=10﹣10 c(OH﹣)==10﹣4mol/L,答:氨水的pH和c(OH﹣)分别为10、10﹣4mol/L; (3)分析图中给出的数据加入的氨水的体积与溶液pH值的关系,可见为使该滤液呈中性,V=9ml,答:呈中性,所加入氨水的恰当体积是9ml.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