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 常温下,将铜片投入到下列溶液中,会产生气体的是( )‎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浓硝酸 D. 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金属铜比较稳定,不与稀硫酸反应,故A错误;‎ B. 金属铜比较稳定,不与稀盐酸反应,故B错误;‎ C.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较稳定的金属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故C正确;‎ D. 金属铜与浓硫酸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故D错误;‎ 此题选C。‎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 B. 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 C. 金属着火时,可用细沙覆盖灭火;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不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 在4mL0.1mol·L-1的K2Cr2O7溶液中滴加数滴1mol·L-1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均符合仪器的结构和操作规范,故A正确;‎ B. 氨气极易溶于水,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溶解度仍然较大,故B错误;‎ C. 金属着火时,可用细沙覆盖灭火,将金属与空气隔开;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不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防止触电,引起安全事故,故C正确;‎ D. 在4mL0.1mol·L-1的K2Cr2O7溶液中滴加数滴1mol·L-1的NaOH溶液,Cr2O72-+H2OCrO42-+2H+,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故D正确;‎ 故选B。‎ ‎3.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两支分别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硅酸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的Na2CO3溶液 两支试管都都有气泡产生 醋酸和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B 室温下向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碳酸>硅酸,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则饱和硅酸的试管中滴加Na2CO3溶液不会生成气体,A错误;‎ B.Ksp小的先沉淀,则先出现黄色沉淀,可知Ksp(AgCl)>Ksp(AgI),B错误;‎ C.烧杯壁感觉变凉,温度降低,可知反应吸热,则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正确;‎ D.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则稀释后NH3•H2O电离程度增大,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充分吸收了Na2SiO3 饱和溶液的小木条,沥干后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 小木条不燃烧 Na2SiO3 可作防火剂 B 将 H2 在充满Cl2 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白烟生成 H2、Cl2 化合生成HCl C 将 SO2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溶液褪色 SO2 具有氧化性 D 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充分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来 铝熔点高,没能熔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充分吸收了饱和溶液的小木条,沥干后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小木条不燃烧,证明不燃烧,可作防火剂,故A 正确;‎ B.将在充满的集气瓶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在集气瓶口上方形成盐酸小液滴,则有白雾生成,故B错误;‎ C.将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二氧化硫被氧化,表现了是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C错误; ‎ D.金属A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的熔点高,则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不是铝的熔点高,故D错误; ‎ 故选A。‎ ‎5.对于放热反应Zn+H2SO4=ZnSO4+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B. 1 mol Zn的能量大于1 mol H2的能量 C.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则其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当有32.5gZn溶解时,正极放出的气体一定为‎11.2L.‎ ‎【答案】A ‎【解析】‎ ‎【详解】A、Zn+H2SO4=ZnSO4+H2↑反应放热,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A正确;‎ B、放热反应是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1 mol Zn与1mol H2SO4的总能量大于1 mol H2与1mol ZnSO4的总能量,故B错误;‎ C、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则其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当有32.5gZn溶解时,转移1mol电子,正极放出0.5mol氢气,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故D错误。‎ ‎6.近年来AIST报告正在研制一种“高容量、低成本”锂铜空气燃料电池。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 B. 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Cu+2OH-‎ C. 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D. 整个反应过程中,铜相当于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因为原电池放电时,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故A正确;‎ B.放电时,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Li-e-═Li+,故B错误;‎ C.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可知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故C正确;‎ D.由C项分析知:铜先与氧气反应生成Cu2O,放电时Cu2O重新生成Cu,则整个反应过程中,铜相当于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B。‎ ‎7. 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食品安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来水生产中应尽量用氯气消毒 B. 充分利用地沟油提炼食用油,提高原料利用率 C. 添加硫酸铁制“铁强化酱油”,添加碘酸钾制加碘盐 D. 高纯硅及其氧化物在太阳能电池及信息高速传输中有重要应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自来水生产中用氯气消毒,余氯对人有害,A项错误;‎ B、地沟油提炼出的食用油对人体有害,B项错误;‎ C、“铁强化酱油”是指是在酱油中添加高吸收的铁剂钠铁EDTA,C项错误;‎ D、高纯硅及其氧化物在太阳能电池及信息高速传输中有重要应用,D项正确;‎ 答案选D。‎ ‎8.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 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 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图中所涉及的盐类物质均可发生水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NH4Cl是常用的氮肥,但NaHCO3不是,常见化肥是氮、磷、钾,A不正确。‎ B.Na2CO3受热时不易分解,B不正确。‎ C.NH3和NO2中氮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4价,所以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C正确。‎ D.食盐属于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答案是C。‎ ‎9.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实际应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选项 ‎ 物质的性质 ‎ 实际应用 ‎ A ‎ 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 ‎ 用作H2O2 分解的氧化剂 ‎ B ‎ 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 用作制冷剂 ‎ C ‎ Al2O3 熔点高 ‎ 用作耐高温材料 ‎ D ‎ 肥皂水显碱性 用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A错误;‎ B. 液氨汽化吸热,液氨做制冷剂,故B正确;‎ C. 氧化铝耐高温,氧化铝作耐高温材料,故C正确;‎ D. 蚊虫叮咬显酸性,肥皂水显碱性,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清洗,故D正确。‎ 答案选A。‎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iO2为非金属的酸性氧化物,其不能与任何酸发生化学反应 B. SO2能使品红溶液、溴水褪色,分别说明SO2具有强氧化性、还原性 C. 将AlCl3溶液和Al2(SO4)3溶液分别蒸干和灼烧,最终所得产物的成分均为Al2O3‎ D. 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SiO2为非金属的酸性氧化物,但可与HF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 B、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漂白性,使溴水褪色表现还原性,故B错误;‎ C、因硫酸为难挥发性酸,将Al2(SO4)3溶液蒸干灼烧,仍为Al2(SO4)3,故C错误;‎ D、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相对大小,与反应途径无关,故D正确;‎ 答案为D。‎ ‎11.对可逆反应:‎2A(s)+3B(g)=C(g)+2D(g) △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减小 ‎③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动,v正、v逆均增大 ‎④增大B的浓度,v正>v逆 ‎⑤加入催化剂,B的转化率提高 A. 只有③④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③⑤ D. 只有①②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A是固体,增大A的量对平衡无影响,故①错误;‎ ‎②升高温度,v(正)、v(逆)均应增大,但v(逆)增大的程度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②错误;‎ ‎③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但v(正)、v(逆)都增大,故③正确;‎ ‎④增大B的浓度,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故④正确;‎ ‎⑤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B的转化率不变,故⑤错误;‎ 答案选A。‎ ‎12.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硅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可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 B. 用SO2漂白纸浆和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的原理不相同 C.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 D. 废旧钢材焊接前,可依次用饱和Na2CO3溶液、饱和NH4Cl溶液处理焊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硅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不是硅酸钠,硅胶可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硫漂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活性炭脱色是利用其吸附性,原理不同,选项B正确;‎ C、氢氧化铝、碳酸氢钠均能中和盐酸,具有弱碱性,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选项C正确;‎ D、Na2CO3、NH4Cl在溶液中水解,溶液分别呈碱性和酸性,饱和Na2CO3溶液可以除去焊接点处的油脂,饱和NH4Cl溶液可以除去焊接点处金属氧化物,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13.某电路板生产企业的水质情况及国家允许排放的污水标准如下表所示。为研究废水中Cu2+处理的最佳pH,取5份等量的废水,分别用30%的NaOH溶液调节pH至8.5、9、9.5、10、11,静置后,分析上层清液中铜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平衡I:Cu(OH)2 + 4NH3 [Cu(NH3)4]2+ + 2OH-;‎ 平衡II:Cu(OH)2 + 2OH- [Cu(OH-)4]2-‎ 项目 废水水质 排放标准 pH ‎1.0‎ ‎6~9‎ Cu2+/ mg·L-1‎ ‎72‎ ‎≤0.5‎ NH4+/ mg·L-1‎ ‎2632‎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废水中Cu2+处理的最佳pH约为9‎ B. b~c段:随pH升高,Cu(OH)2的量增加,平衡I正向移动,铜元素含量上升 C. c~d段:随pH升高,c(OH-)增加,平衡I逆向移动,铜元素含量下降 D. d点以后,随c(OH-)增加,铜元素含量可能上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图象,在pH=9时,Cu元素的含量最小,即废水中Cu2+处理的最佳pH约为9,故A说法正确;‎ B、b~c段:pH增大,c(OH-)增大,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I中,Cu(OH)2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说法错误;‎ C、c~d段:pH增大,c(OH-)增大,平衡I向逆反应方向进行,铜元素含量下降,故C说法正确;‎ D、d点以后,c(OH-)增大,平衡II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Cu[(OH-)4]2-,铜元素含量增大,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B。‎ ‎14.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 甲、乙装置中的锌片都作负极 B. 甲、乙装置中的溶液内的H+在铜片上被还原 C. 甲装置中铜片有气泡生成,乙装置中的铜片质量减小 D. 甲、乙装置中锌片上发生的反应都是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为电解池装置,Zn为阴极,选项A错误;‎ B.乙为电解池装置,Cu为阳极,Cu被氧化,选项B错误;‎ C.甲为原电池,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选项C错误;‎ D.甲装置中Cu为正极,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点被还原生成氢气,乙装置中Cu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片质量减小,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15.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己知:正丁烷(g)=异丁烷(g) △H<0,则正丁烷比异丁烷稳定 B. 己知:C2H4(g)+3O2(g)=2CO2(g)+2H2O(g) △H=-1478.8k·mol-1,则C2H4的燃烧热△H=-1478.8kJ·mol-1‎ C. 己知:H+(aq)+OH-(aq)==H2O(1) △H=-57.3kJ· mol-1,但稀Ba(OH)2(aq)和稀H2SO4(aq)完全反应生成1molH2O(1)时,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D. 已知:S(g)+O2(g)==SO2(g) △H1;S(s)+O2(g)==SO2(g) △H2,则△H1>△H2‎ ‎【答案】C ‎【解析】‎ ‎【分析】A. 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 B. 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释放的热量称为燃烧热;‎ C.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数值为57.3kJ/mol;‎ D. 固态变为气态要吸收热量。‎ ‎【详解】A. 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正丁烷的能量高于异丁烷,因此异丁烷比正丁烷稳定,A项错误;‎ B. 1mol C2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是释放的热量是燃烧热,B项错误;‎ C. 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稀Ba(OH)2(aq)和稀H2SO4(aq)完全反应生成了难溶性盐BaSO4,因此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C项正确;‎ D. 固态变为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S(g)+O2(g)==SO2(g) △H1;S(s)+O2(g)==SO2(g) △H2,△H1<△H2,D项错误;‎ 答案选C。‎ ‎16.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 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B. 亚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在空气中蒸干不能得到对应的溶质 C. 漂白粉、活性炭、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D. 和溶液使酸性高锰酸钾的紫色褪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硫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是因为吸收空气中的水,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是因为氯化氢挥发,故A错误;‎ B.Na2SO3有还原性,在空气中加热会被氧化变为Na2SO4;AlCl3是强酸弱碱盐,其溶液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盐的水解反应,水解产生的HCl挥发,得到Al(OH)3,也不能得到对应的溶质,原因不相同,故B错误; ‎ C.漂白粉、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则漂白原理不同,故C错误;‎ D.SO2和FeSO4溶液都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 )‎ A. 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氯气使KBr溶液变黄 C. 二氧化碳使Na2O2固体变白 D. 氨气使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二氧化硫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从而使高锰酸钾的紫色褪去,A不合题意;‎ B. 氯气与KBr溶液反应,生成KCl和Br2,从而使溶液变黄,氯气被Br-还原,B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与Na2O2反应,虽然是氧化还原反应,但CO2不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C不合题意;‎ D. 氨气通入MgCl2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D不合题意。‎ 故选B。‎ ‎18.《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绘制《山水画》所用的纸和墨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B.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化学反应 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是无机物,故A选;‎ B.金性质稳定,而且金的密度比沙子的密度大,可通过淘洗的方法得到,故B不选;‎ C. 爆竹里有易燃物,燃放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化学反应,故C不选;‎ D. 烧豆萁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D不选。‎ 故选A。‎ ‎19.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平均分成四等份,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O的体积和剩余金属的质量如下表(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和NO):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稀硝酸体积/mL ‎100‎ ‎200‎ ‎300‎ ‎400‎ 剩余金属/g ‎18.0‎ ‎9.6‎ ‎0‎ ‎0‎ NO体积/mL ‎2240‎ ‎4480‎ ‎6720‎ V 下列计算结果错误的是( )‎ A. ①中溶解了8.4gFe B. 原混合物总质量为‎105.6g C. 硝酸的浓度为4mol/L D. ④中V=67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②有金属剩余,①②反应结束溶液中铁元素以Fe2+的形式存在,②在①的基础上反应,又加入100mL的硝酸,消耗金属的质量为‎18g-‎9.6g=‎8.4g, 产生的气体体积为4480mL-2240mL=2240mL,即n(NO)=0.1mol,根据‎3M+8HNO3(稀)=‎3M(NO3)2+2NO↑+4H2O,此时消耗金属的物质的量为3×0.1mol÷2=0.15mol,M的摩尔质量为‎8.4g÷0.15mol=‎56g·mol-1,①②之间消耗的铁,即①消耗的是铁,A正确;‎ B.根据A的分析,消耗100mL的硝酸,消耗‎8.4g的铁,因此一份合金的质量为‎18g+‎8.4g=‎26.4g,即原混合物总质量为4×‎26.4g=‎105.6g,B正确;‎ C.根据A的分析,100mL溶液中含硝酸物质的量为8×0.1mol÷2=0.4mol,则硝酸的浓度为0.4mol÷‎0.1L=4mol·L-1,C正确;‎ D.③在②的基础上100mL稀硝酸消耗‎9.6g的金属,产生(6720-4480)mL=2240mLNO,即0.1molNO,按照反应方程式消耗金属的物质的量为0.15mol,M的摩尔质量为‎9.6g÷0.15mol=‎64g·mol-1,即‎9.6g金属为Cu,从上述分析,②中只消耗的是Fe,铜没有参加反应,此时铁元素以Fe2+形式存在,其物质的量为4480×10-‎3L÷‎22.4L/mol×3÷2=0.3mol,④是在③的基础之上,增加100mL硝酸将Fe2+氧化成Fe3+,根据反应3Fe2++4H++NO3-=3Fe3++NO↑+2H2O,则反应又生成0.1molNO,V(NO)=0.1mol×‎22.4L/mol=‎2.24L,因此V=6720mL+2240mL=8960mL,D错误;‎ 答案选D。‎ ‎20.可逆反应:2NO2(g) 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③⑥⑦ B. ①④⑥⑦ C. ②③④⑦ D. ①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该反应就达到平衡状态,利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等”、“定”来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详解】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的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2n molNO,只能说明单方向关系,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故②错误;‎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反应进行到任何时刻都成立的关系,不能说明达到了平衡,故③错误;‎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化,说明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化,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会改变的化学反应,混合气体的质量是守恒的,容器的体积不变,导致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所以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⑤错误;‎ ‎⑥、因该反应是物质的量在增大的化学反应,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则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平衡状态,故⑥正确;‎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的总质量是守恒的,物质的量只有达到平衡时才不变,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⑦正确;‎ 故选B。‎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可以使反应速率加快 B. 将NaOH和氨水溶液各稀释一倍,两者的c(OH-)均减小到原来的 C. 某反应的△H=+100 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小100 kJ/mol D. 用电解法精炼铜时,用粗铜块作为电解槽的阴极,纯铜片作为电解糟的阳极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氧化性:Cu2+>H+,故加入少量CuSO4溶液后,锌先与Cu2+反应生成铜单质,溶液中形成Zn-稀硫酸-Cu原电池,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因氨水为弱电解质,加水稀释过程中会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因此加水稀释一倍后,氨水中c(OH-)将比原浓度的稍大,故B错误;‎ C.由可知,其中正反应的活化能为akJ/mol,逆反应活化能为bkJ/mol,焓变=+ckJ/mol,其中c+b=a,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ckJ/mol,故C错误;‎ D.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作电解池的阳极,纯铜作电解池阴极,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化学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铁矿石炼铁 B.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C.小苏打焙制糕点 D.氯气制消毒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铁矿石主要成份是氧化铁,炼铁变为单质铁,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符合题意;‎ B. 磁石制指南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B符合题意;‎ C. 小苏打焙制糕点过程中发生分解,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 氯气制消毒液,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3.对实验I~IV的实验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 :产生红褐色沉淀 B. :溶液变红色 C. :产生大量气泡 D. :试管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加入到沸水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A错误;‎ B. 三价铁离子遇硫氰化钾溶液变红色,二价铁离子不变色,故B错误;‎ C.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 D. 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故D错误;‎ 答案选C。‎ ‎24.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仪器检验酒驾,利用了乙醇的挥发性和还原性。‎ B. 空气污染日报中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主要项目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 C. 为消除碘缺乏症,我国卫生部门规定食盐中必须加碘,其中碘元素以KI形式存在 D. 为了获得更好的消毒效果,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醇的沸点低,易挥发,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反应中乙醇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所以用含橙色酸性重铬酸钾的仪器检验酒驾,利用了乙醇的挥发性和还原性,故A正确;‎ B.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为污染环境的主要物质,为空气污染日报中的空气污染指数,其中没有二氧化碳这一项,故B错误;‎ C.为消除碘缺乏症,卫生部规定食盐中必须加含碘物质,在食盐中所加含碘物质是碘酸钾(KIO3),故C错误;‎ D.医用酒精的浓度为75%,不是95%,故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 向NaCl溶液中先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后滴加少量NaI溶液,先有白色沉淀,后变成黄色沉淀 说明Ksp(AgI)<Ksp (AgCl) ‎ B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紫色褪去 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C ‎ 向FeCl3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说明氧化性:Cu2+>Fe3+‎ D ‎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硝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Ag+ ‎ ‎【答案】A ‎【解析】‎ ‎【详解】A. NaCl中加少量AgNO3‎ 生成白色沉淀为:AgCl,再加少量NaI,白色沉淀变为黄色的AgI,能够说明Ksp(AgI)Fe3+,先发生2Fe3++Fe=3Fe2+,再发生:Cu2++Fe=Fe2++Cu,C选项不正确;‎ D.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硝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有可能是AgCl,也可能是BaSO4,所以不能肯定该溶液一定含有Ag+,D选项不正确。‎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C.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D. 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的个数,故A错误;‎ B、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常温下测得的数据,故B错误;‎ 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和单位,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故C正确;‎ D、大多数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有的不是,如C+CO2 2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7.关于化学平衡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平衡常数不随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B. 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同一个反应,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乘积等于1‎ C. 温度越高,K值越大 D. 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同一反应,平化学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故A正确; B选项,同一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同一个反应,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乘积等于1,故B正确; C选项,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平衡常数不一定增大,故C错误;‎ D选项,平化学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浓度、体系的压强无关,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8.实验室可以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干燥、收集气体M,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M是( )‎ A. NH3 B. NO C. Cl2 D. NO2‎ ‎【答案】A ‎【解析】‎ ‎【详解】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说明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用防倒吸装置吸收,说明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大;‎ Cl2和NO2均与碱石灰反应,C、D错; NO会与O2反应,B错;符合要求的只有NH3,A正确;‎ 答案选A。‎ ‎2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增加,正极质量也增加 B. 金属铝的冶炼流程为:铝土矿 NaAlO2 Al(OH)3 无水AlCl3 Al C. 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内部不被腐蚀,但加热反应剧烈 D. 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Pb作负极,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生成,反应式为:,硫酸铅是固体,负极质量增重,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正极质量增加; ‎ B.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此外还含有少量、等杂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氧化铝、二氧化硅与NaOH溶液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只有氧化铁与碱不反应,过滤;滤液用二氧化碳酸化时,将硅酸钠和转化为硅酸和沉淀,得不到纯净的氢氧化铝;另外不能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冶炼铝; ‎ C.常温下,铁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了进一步反应,所以可以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腐蚀,但加热反应剧烈,(浓); ‎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则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是不改变平衡,所以不改变平衡转化率; ‎ 答案选B。‎ ‎30.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H2(g)+I2(g)2HI(g) △H=-a kJ·mol-1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2、I2和HI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共价键 B. 相同条件下,1 mol H2(g)和1 mol I2(g)的总能量小于2 mol HI(g)的总能量 C. 断开2 mol HI分子中的化学键所需能量约为(c+b+a)kJ D. 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g)和2 mol I2(g),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2a kJ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该反应,推出覆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据此分析;‎ ‎【详解】A、H2、I2含有化学键为非极性键,HI中含有极性化学键,故A错误;‎ B、△H=-akJ·mol-1‎ ‎,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错误;‎ C、令断裂1molH-I键所需能量xkJ,△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b+c)-2x]kJ·mol-1=-akJ·mol-1,推出x=,断裂2molHI分子中的化学键所学能量为(b+c+a)kJ·mol-1,故C正确;‎ D、H2和I2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反应进行到底,即本题无法计算出放出的热量,故D错误;‎ 答案为C。‎ ‎31.下列关于硝酸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硝酸能与水易任意比互溶 B. 质量分数足够大时可形成发烟硝酸 C 不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 D. 浓硝酸因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而呈黄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硝酸能与水易任意比互溶,属于物理性质,故A正确;‎ B. 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98%以上的浓硝酸叫做发烟硝酸,B正确;‎ C.硝酸的沸点低,易挥发,硝酸蒸气有刺激性气味,故C错误; D.浓硝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其溶液呈黄色,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32.以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取某溶液先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已知Cu2O+2H+=Cu2++Cu+H2O。取某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形成蓝色溶液,则该红色固体中可能含有Cu2O C. 在某固体试样加水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固体试样不存在NH4+‎ D. 某混合气体依次通入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固体、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氧化铜变红、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CO和H2‎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检验硫酸根离子时,应该先向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和Ag+等,然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但不能加入Ba(NO3)2溶液,因为溶液中可能存在SO32-,会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钡,故A错误;‎ B.如果该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则加入足量稀硝酸,Cu2O+2H+=Cu2++Cu+H2O,过量的硝酸能够溶解铜,因此固体全部溶解,形成蓝色溶液,该红色固体也可能含有铜,故B正确;‎ C.氨气易溶于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应进行加热,因此固体试样中仍可能存在NH4+,故C错误;‎ D.氧化铜变红,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还原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或氨气等;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氢元素,可能有氢气、氨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则该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含有氢气或氨气中的一种或2种,故D错误;‎ 故选B。‎ ‎33.下列各种试剂中:①浓溴水②食盐溶液③浓H2SO4④Na2SO3溶液⑤石灰水⑥氢硫酸 ⑦NaClO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不容易变质而浓度变小组合是( )‎ A. ①③④ B. ④⑤⑥ C. ②④⑦ D. 只有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溴单质易挥发,浓度变小,但没有变质,①符合题意;②食盐溶液中的水挥发,浓度变大,②不符合题意;③浓硫酸吸水,浓度变小,但没有变质,③符合题意;④亚硫酸钠溶液易被氧化生成硫酸钠而变质,④不符合题意;⑤石灰水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⑤不符合题意;⑥氢硫酸易被氧化生成硫单质而变质,⑥不符合题意;⑦次氯酸钠溶液易吸收CO2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会变质,⑦不符合题意;答案选D。‎ ‎34.下列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基本相同的是(  )‎ ‎①活性炭 ②氯水 ③二氧化硫 ④臭氧 ⑤过氧化钠⑥双氧水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的漂白性主要有三种原理:一是该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如氯水、臭氧、过氧化钠、过氧化氢等;二是该物质与有机色素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如SO2;三是该物质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很强的吸附色素的能力,如活性炭。所以选C。‎ ‎35.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中,电解质溶液为硫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锌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供电时的总反应为:Zn + 2H+= Zn2++ H2↑‎ C. 该装置可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产生1molH2,消耗锌的质量‎32.5g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此原电池中,锌比铜活泼,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详解】A.锌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选项A正确;‎ B.该原电池是把锌和硫酸的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B正确;‎ C.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C正确;‎ D.产生1molH2,转移2mol电子,消耗锌1mol,即‎65g,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36.1L稀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若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最多能溶解铜粉的质量为(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但能够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但写成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2++2NO+4H2O,即可发现氢离子和硝酸根并不是1:1消耗,而是4:1消耗,同时稀硫酸也能提供氢离子去参与反应,计算得溶液中n(H+)=0.3mol,n(NO3-)=0.1mol,为3:1,对比发现H+先消耗完,故将氢离子物质的量带入离子方程式,发生反应的n(Cu)=n(H+)×3/8=9/80,m(Cu)=n(Cu)×64=‎7.2g。‎ 故选:C。‎ ‎3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压电陶瓷等 B.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 C. 高温结构材料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硬度大、耐磨损等优点 D.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一些具有特殊组成、特殊结构、特殊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压电陶瓷等,故A正确;‎ B.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但克服了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缺点,而且同时还具有了如能承受高温、强度较高,具有电学性能等若干优点,故B正确;‎ C. 高温结构材料属于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硬度大、耐磨损、密度小等优点,故C正确;‎ D.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高温结构陶瓷(Si3N4陶瓷、SiC陶瓷)的主要成分不是硅酸盐,只有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才是硅酸盐,故D错误;‎ 答案选D。‎ ‎38.下列说法或表示正确的是( )‎ A.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DH=-57.3kJ×mol-1,若将含1 mol CH3COOH的醋酸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B. 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C. 由C(石墨)=C(金刚石) D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 已知‎2C(s) +2O2(g)=2CO2(g) DH=a kJ×mol-1, ‎2C(s) +O2(g)= 2CO(g) DH=b kJ×mol-1,则a>b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醋酸为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电离过程吸热,若将含1mol CH3COOH的稀溶液与含1mol NaOH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A项正确;‎ B. 硫蒸气转化为硫固体放热,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大于后者,B项错误;‎ C. 由C(石墨)=C(金刚石) △H=+1.90 kJ⋅mol−1可知,金刚石能量大于石墨,则石墨更稳定,C项错误;‎ D.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且焓变为负,放热越多,焓变△H越小,则ad;c、d相连,c极产生大量气泡,则c为正极,d为负极,金属性d>c;b、c相连,b为正极,则金属性c>b;综上,这四种金属中金属性最强的是a;‎ 故选A。‎ ‎42.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A. 过量的铜屑与稀硝酸作用,反应停止后,再加入1 mol/L稀硫酸,铜屑又逐渐溶解是因为铜 可直接与1 mol/L稀硫酸反应 B. 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比纯锌快,是因为粗锌比纯锌还原性强 C. 铁钉放在浓硝酸中浸泡后,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放入CuSO4溶液中不反应,说明铁钉表面 形成了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 D. 工业制玻璃的主要反应之一:Na2CO3+SiO2高温Na2SiO3+CO2↑,该反应原理可用“强酸H2CO3制弱酸H2SiO‎3”‎来解释 ‎【答案】C ‎【解析】‎ ‎【详解】A. 3Cu+8H++23Cu2++2NO↑+4H2O,过量的铜屑与稀硝酸作用,反应停止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提供H+,该铜与硝酸反应继续进行,故A错误;‎ B. 粗锌形成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进行,故B错误;‎ C. 铁钉放在浓硝酸中浸泡后,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放入CuSO4溶液中不反应,说明铁钉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故C正确;‎ D. 酸性:H2CO3>H2SiO3,该反应原理不可用“强酸H2CO3制弱酸H2SiO‎3”‎来解释,该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CO2以气体形式逸出,故D错误;‎ 故选C。‎ ‎43.一定条件下,通过单质间化合可得到的是( )‎ A. FeCl3 B. SO‎3 ‎C. Al(OH)3 D. Fe(OH)3‎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铁与氯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一定生成FeCl3,正确;‎ B. 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只能生成SO2,不能生成SO3,错误;‎ C. 铝虽然能与水反应生成Al(OH)3,但水不是单质,错误;‎ D. 铁与水不能直接反应生成Fe(OH)3,错误。‎ 答案为A。‎ ‎44.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2SO2(g)+O2(g)2SO3(g) △H<0,‎450℃‎时,n(SO3)和n(O2)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c处反应达到平衡 B. 点a的正反应速率比点b的大 C. 点d (t1时刻)和点e (t2时刻)处n(SO2)不一样 D. 其他条件不变,‎600℃‎时反应至t1时刻,n(SO 3)比上图中的e点值要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象可知,点c处O2和SO3物质的量相等,但是未达到平衡,A错误;‎ B.b点O2物质的量浓度比a点小,b的正反应速率比点a的小, B正确;‎ C.点d和点e都处于同一平衡状态下,所以SO2的物质的量相同,C错误;‎ D.2SO2(g)+O2(g)2SO3(g) △H<0,‎450℃‎升高到‎600℃‎,平衡逆向移动,其他条件不变,‎600℃‎时反应至t1时刻,n(SO3)比上图中的e点值要小,D错误;‎ 选B。‎ ‎4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 浓硝酸在光照下发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 SO2、NO2分别与水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 水泥、普通玻璃、陶瓷等都是传统的硅酸盐制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A、Cl2+H2O=HCl+HClO,HCl具有强酸性,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正确;‎ B、4HNO34NO2↑+O2↑+2H2O,NO2溶于浓HNO3而显黄色,说明浓硝酸不稳定,正确;‎ C、SO2+H2OH2SO3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D、水泥、普通玻璃、陶瓷等都是传统的硅酸盐制品,正确;‎ 答案选C。‎ ‎46.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 ‎①Na Na2O2 Na2CO3‎ ‎②MgO MgCl2溶液 Mg ‎③FeFe2O3 Fe2(SO4)3‎ ‎④SiO2Na2SiO3H2SiO3‎ ‎⑤HCHO HCOOH HCOOCH3‎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2Na+O2 Na2O2,2Na2O2+2CO2=2Na2CO3+O2,故可以实现转化;‎ ‎②MgO+2HCl=MgCl2+H2O,电解MgCl2溶液,不能得到Mg,故不能实现转化;‎ ‎③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故不能实现转化;‎ ‎④SiO2+2NaOH=Na2SiO3+H2O,Na2SiO3+2HCl=2NaCl+H2SiO3↓,故可以实现转化;‎ ‎⑤2HCHO+O2 2HCOOH,HCOOH和CH3OH反应的条件是浓H2SO4并加热,条件错误;‎ 综上所述可知不能实现转化的是②③⑤,答案选C。‎ ‎47.设C(s)+CO2(g)2CO(g);ΔH1>0反应速率为v1;设N2(g)+3H2(g)2NH3(g);ΔH2<0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降低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1增大,v2减小 D. v1减小,v2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一定条件下,温度降低,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数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因此不管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v1和v2同时减慢,B符合题意。‎ 答案选B。‎ ‎48.美日三名化学家利用钯作催化剂,将有机物进行“裁剪”、“缝合”,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物质而荣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B. 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C. 将有机物进行“缝合”可以不遵循原子守恒规律 D. 将有机物进行“裁剪”需要破坏旧的化学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但不一定含氢元素,如四氯化碳,错误;‎ B.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平衡前单位时间内的转化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错误;‎ C. 将有机物进行“缝合”必须遵循原子守恒规律,错误;‎ D. 将有机物进行“裁剪”需要破坏旧的化学键,正确。‎ 故选D。‎ ‎49.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 A. 用加入适量NaCl溶液的方法除去Cu(NO3)2溶液中的AgNO3杂质 B. 用洗气瓶中的NaOH溶液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 C. 向某无色溶液中仅加入BaCl2溶液,以检验未知溶液中的SO42-‎ D. 先后添加石蕊试液、BaCl2溶液,可将盐酸、硫酸、硫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溶液鉴别开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加入适量NaCl溶液能将AgNO3除去,但引进新杂质NaNO3等,正确的方法应加入Cu粉,充分反应后,过滤,A不可行;‎ B.氢氧化钠不仅吸收HCl,而且吸收CO2,正确的方法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不可行;‎ C.仅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含Ag+、SO42-等,检验SO42-应先加入盐酸,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C不可行;‎ D.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盐酸、硫酸,与石蕊试液作用无明显现象的为硫酸钠、硝酸钾,盐酸、硫酸中与BaCl2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硫酸、无明显现象的为盐酸,硫酸钠、硝酸钾中与BaCl2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硫酸钠、无明显现象的为硝酸钾,D可行;‎ 答案选D。‎ ‎50.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 B. 用量筒量取20 mL0.5000 mol·L-1 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mL,配制成0.1000 mol· L-1H2SO4溶液 C. 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D. 实验室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溶液稀释,则测定pH时试纸不能润湿,故A错误;‎ B.配制80mL0.1000 mol•L-1H2SO4溶液需要100mL容量瓶,应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故B错误;‎ C.收集氨气的试管口不能密封,可塞一团棉花,故C错误;‎ D.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则用图②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51.在如图所示的恒温、恒压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X和2mol Y,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X、Y状态未知):2X(?)+Y(?) a Z(g)。起始时容器的体积为V ‎ L,达到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且容器的体积仍然为V L。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 _________________;‎ ‎(2)平衡时Y的转化率=________________‎ ‎(3)X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Y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填“气态”或“非气态”)‎ ‎(4)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a.气体密度不变 b.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 X,同时生成amol Z c.Y的转化率不再变化 d.Z的浓度不再变化 e.气体的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 1 (2). 40% (3). 非气态 (4). 气态 (5). acde ‎【解析】‎ ‎【分析】可以利用三段式解答。‎ 假设消耗的Y的物质的量为x,则消耗的X的物质的量为3x,生成的Z的物质的量为ax:‎ 由于达到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所以有,,解出x=0.8,a=1。‎ ‎【详解】(1)a =1;‎ ‎(2)平衡时Y的转化率=。‎ ‎(3)反应开始时的体积和平衡后的体积相等,说明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a=1,所以X为非气态,Y为气态。故答案为非气态,气态。‎ ‎(4)a.气体密度等于气体的总质量除以容器的体积,由于该反应有非气体参加,所以气体总质量在未平衡前是变化的,但容器体积不变,所以气体密度在未平衡前是一变量,平衡后密度才不变,可以用气体密度不变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 X,同时生成amol ‎ Z,都是正向反应,并没有指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不能判断反应是否平衡;‎ c.当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 d.某气体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可以证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e.由于该反应有非气体参加,所以气体总质量在未平衡前是变化的,所以当气体的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反应即达到了平衡状态。‎ 故选acde。‎ ‎5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A(g)+B(g) 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根据下列图像判断:‎ ‎(1)升温,达到新平衡的是________,新平衡中C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2)降压,达到新平衡的是________,A的转化率________。‎ ‎(3)减少C的量,达到新平衡的是_______。‎ ‎(4)增加A的量,达到新平衡的是____,此时B的转化率________,A的转化率________。‎ ‎(5)使用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 C的质量分数________。‎ ‎【答案】(1). B (2). 减小 (3). C (4). 减小 (5). E (6). A (7). 增大 (8). 减小 (9). D (10). 不变 ‎【解析】‎ ‎【分析】(1)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 ‎(2)降低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减慢,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系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3)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4)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本身转化率减小,另一种反应物转化率增大;‎ ‎(5)使用催化剂,会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详解】(1)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瞬间均加快,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即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新平衡中产物C的体积分数减小,故答案为B;减小;‎ ‎(2)降低压强,正、逆反应速率瞬间均减小,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系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A的转化率会减小,故答案为C;减小;‎ ‎(3)减小C的量,即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逆反应速率突然减小,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答案为E;‎ ‎(4)增加A的量,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使得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正向移动,A本身转化率减小,另一种反应物B的转化率增大,故答案为A;增大;减小;‎ ‎(5)使用催化剂,会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正逆反应速率仍然相等,平衡不移动,C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D;不变。‎ ‎53.芯片主要由单晶体硅成。下图是硅及其化合物的类价二维图,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利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利用氢氟酸刻蚀玻璃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硅酸钠转化为原硅酸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硅与烧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石英与纯碱在玻璃熔炉里加强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 SiO2+2CSi+2CO↑ (2). SiO2+4HF=SiF4↑+2H2O (3). SiO32-+2H++H2O=H4SiO4↓ (4). 2NaOH+SiO2=Na2SiO3+H2O (5). Na2CO3+SiO2Na2SiO3+CO2↑‎ ‎【解析】‎ ‎【分析】(1)碳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硅;‎ ‎(2)二氧化硅与HF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 ‎(3)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原硅酸沉淀;‎ ‎(4)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5)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 ‎【详解】(1)碳的还原性比硅强,C还原二氧化硅制粗硅,化学反应为SiO2+2CSi+2CO↑,故答案为:SiO2+2CSi+2CO↑;‎ ‎(2)二氧化硅与HF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其反应的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故答案为:SiO2+4HF=SiF4↑+2H2O;‎ ‎(3)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原硅酸或硅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O=H4SiO4↓,故答案为:SiO32-+2H++H2O=H4SiO4↓;‎ ‎(4)二氧化硅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故答案为:2NaOH+SiO2=Na2SiO3+H2O;‎ ‎(5)纯碱为碳酸钠,与成分为二氧化硅的石英,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SiO2Na2SiO3+CO2↑,故答案为:Na2CO3+SiO2Na2SiO3+CO2↑。‎ ‎54.研究CO2与CH4的反应使之转化为H2和CO对减缓燃料危机,减少温室效应具有重大意义。已知CH4(g)+CO2(g)→2H2(g)+2CO(g)。‎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在‎2L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CH4的混合气体,30min后CH4的质量减少了‎4.8g,则v(CH4)__。‎ ‎(2)根据如图可得出n(CO2)消耗__n(CH4)消耗(填“>”、“<”和“=”,原因是___。‎ ‎【答案】(1). (2). 0.005mol/(L·min) (3). > (4). 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解析】‎ ‎【分析】(1)平衡常数K=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根据30min后CH4的质量的变化量,求出变化的浓度,根据v(CH4)=∆c/∆t进行计算;‎ ‎(2)根据图中信息,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所以反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甲烷的消耗量,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详解】(1)已知CH4(g)+CO2(g)=2H2(g)+2CO(g),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在‎2L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CH4的混合气体,30min后CH4的质量减少了‎4.8g,减小的甲烷的物质的量为‎4.8g/‎16g/mol=0.3mol,浓度的变化为0.3mol/‎2L=0.15mol/L;则v(CH4)=∆c/∆t=0.15mol/L/30min=0.005mol/(L·min);‎ 故答案是:;0.005mol/(L·min) ; ‎ ‎(2)根据图中信息,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所以反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甲烷的消耗量, 即n(CO2)消耗大于n(CH4)消耗;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是:> ;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55.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在一可变的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试回答:‎ ‎(1)增加Fe的量,其正反应速率的变化是___(填增大、不变、减小,以下相同)‎ ‎(2)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其逆反应速率___。‎ ‎【答案】(1). 不变 (2). 不变 ‎【解析】‎ ‎【分析】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判断。‎ ‎【详解】(1)因铁是固体,增加铁的量,没有增加铁的浓度,所以不能改变反应速率,即其正反应速率的变化是不变;‎ ‎(2)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但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