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卷·2018届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2017
新余一中高二年级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入学考试 化学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C 14 Na 23 S 32 Fe 56 一、 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面是某学生利用数据分析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根据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可以比较相同状况下气体密度的大小 B.根据甲烷和乙烷的熔点,不能比较二者晶体中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C.比较同主族金属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可以推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D.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可以判断液体的挥发性的强弱 2.如图表示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的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只采用升温的方式,可由a点变成d点 B. T<25 C. b点和c点pH均为6,溶液呈酸性 D.两条曲线上任意点均有c (H+) ×c (OH-)=Kw 3. 向某含有SO32﹣、SiO32﹣、CO32﹣、Br﹣、Na+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l2直至过量,下列对该反应过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共发生2个氧化还原反应B.在该溶液中滴少量品红,品红褪色 C.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发生了变化D.反应过程中氯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能使石蕊呈蓝色的溶液中:Na+ K+ NO3- CO32- B. 水电离的c (H)=10-12 mol·L-1 的溶液中:HCO3- SiO32- Cu2+ NH4+ C. c (H+ )/ c(OH -)=1012 的溶液中:S2O32- CrO42- ClO- Mg2+ D. 无色溶液中:Fe3+ SCN- Cr2O72- Cl- 5.如图是四种常见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甲烷,甲烷的二氯取代产物只有一种结构 B.乙是乙烯,乙烯可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C.丙是苯,苯结构比较稳定,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D.丁是乙酸,一定条件下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6. 常温下,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和pH=4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恰好中和,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混合后的溶液中c(Na+)=c(CH3COO-) B.混合前的醋酸约1%发生电离 C.氢氧化钠和醋酸的浓度不相等 D.混合后的溶液呈中性 7. 一定条件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有几组( ) 序号 X Y Z ① NaHSO4溶液 Al(OH)3 稀硫酸 ② CaCl2溶液 SO2 CaSO3 ③ HF溶液 Si Ba(OH)2 ④ Fe Cl3溶液 Fe 浓硝酸 A.1组 B.2组 C.3组 D.4组 8.室温下,将一元酸HA的溶液和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起始浓度/(mol·L-1) 反应后溶液的pH c(HA) c(KOH) ① 0.1 0.1 9 ② x 0.2 7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OH—) = c(K+) — c(A—) B. 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K+) = c(A—) > c(OH—) = c(H+) C.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A—) + c(HA) > 0.1 mol/L D.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K+) > c(A—) > c(OH—) > c(H+) 9.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IA族,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Y、W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B.由X、W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是因为X的氢化物分子间易形成氢键 D.离子半径:r(Z)<r(Y)<r(X)<r(W) 10.分析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 ) A.2N2(g)+O2(g)===2N2O(g) ΔH=+163 kJ·mol-1 B.Ag(s)+Cl2(g)===AgCl(s) ΔH=-127 kJ·mol-1 C.H2O2(l)===O2(g)+H2O(l) ΔH=-98 kJ·mol-1 D.HgO(s)===Hg(l)+O2(g) ΔH=+91 kJ·mol-1 11.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H3COONa和CaCl2混合溶液:c(Na+)+c(Ca2+)=c(CH3COO-)+c(CH3COOH)+2c(Cl-) B.Na2S溶液:c(Na+)>c(HS-)>c(OH-)>c(H2S) C.Na2CO3溶液:c(Na+)+c(H+)=2c(CO)+c(OH-) D.Na2C2O4溶液:c(OH-)=c(H+)+c(HC2O)+2c(H2C2O4) 12.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了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共转化技术,利用分子筛催化剂高效制得乙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22.4 LCO2可制得1mol乙酸 B.该反应过程符合“绿色化学”原理,其原子利用率为100% C.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D.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3.少量铁粉与100 mL 0.01 mol/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①加H2O ②加NaOH固体 ③滴入几滴浓盐酸 ④加CH3COONa固体 ⑤加NaCl固体 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⑧改用10 mL 0.1 mol/L盐酸 A.①⑥⑦ B.③⑤⑦⑧ C.③⑦⑧ D.③⑥⑦⑧ 14.一种新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 + 13O2 → 8CO2 + 10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2 + 4e- 2H2O= 4OH-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 + 26e- + 13O2 = 4CO2 + 5H2O 15.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0.1mol•L﹣1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中滴加0.1mol•L﹣1Na2CO3溶液 醋酸中有气泡产生,硼酸中没有气泡产生 酸性:醋酸>碳酸>硼酸 B 向溶液X中滴入NaHCO3溶液 产生无色气体 X中的溶质一定是酸 C Cl2通入品红溶液中 溶液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C2H4通入溴水中 溶液褪色 C2H4发生了还原反应 16. 利用海水提取溴和镁的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提取1 mol Br2,至少需要标准状况下44.8 L的Cl2 B.工业上常利用电解熔融MgCl2冶炼金属镁 C.富集溴元素过程中,空气吹出法利用了溴易挥发的性质 D.工业溴中含少量Cl2,可用NaOH溶液除去 二、填空题(共52分,每空2分) 17.(10分)氨是化学实验室及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物质,应用广泛。 (1)已知25℃时:N2(g) + O2(g) 2NO(g) ΔH = +183 kJ/mol 2H2(g) + O2(g) === 2H2O(l) ΔH = -571.6 kJ/mol 4NH3(g) + 5O2(g) === 4NO(g) +6H2O(l) ΔH = -1164.4 kJ/mol 则 N2(g) + 3H2(g) 2NH3(g) ΔH = kJ/mol (2)在恒温恒容体系中进行的合成氨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B.3v(N2)正=v(H2)逆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生成1mol N2的同时消耗2molNH3 (3)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起始投料时各物质浓度如下表: N2 H2 NH3 投料Ⅰ 1.0 mol/L 3.0 mol /L 0 投料Ⅱ 0.5 mol/L 1.5 mol/L 1.0 mol/L ① 按投料Ⅰ进行反应,测得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H2的转化率为40%,则该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K= (只需代入数据,不用计算结果) ② 按投料Ⅱ进行反应,起始时反应进行的方向为 (填“正向”或“逆向”) (4)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NH3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写出电极a的电极反应式: 18.(10分)下表为常见几种弱酸的电离常数, 酸 电离常数(Ka) 酸 电离常数(Ka) CH3COOH 1.8×10-5 HClO 3×10-8 H2O2 K1=2.4×10-12 K2=1×10-25 H2CO3 K1=4.4×10-7 K2=4.7×10-11 I.结合上表回答下列问题(均为常温下的数据): (1)在常温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①CH3COONa ②Na2CO3③NaClO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用序号回答) (2)向Na2CO3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钠盐,同时还有另两种钠盐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I.过氧化氢(H2 O2)为淡蓝色粘稠液体,是中学常见试剂. (1)H2O2含有的共价键类型为 (2)实验室可用稀硫酸与BaO2反应来制取H2 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经测定H2O2为二元弱酸,酸性比碳酸还弱,不稳定易分解.已知Na2O2中通人干燥的CO2不反应,但通人潮湿的CO2却可以产生O2,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19.(10分)I.计算以下数值(均为25℃时) (1)某浓度的NH3·H2O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12mol/L,该溶液的 pH= (2)将pH=3的H2SO4 溶液和pH=12的NaOH溶液混合, 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10,则H2SO4 溶液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 (3)向0.02mol/L的MgCl2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若要生成Mg(OH)2沉淀,溶液的pH最低为 (已知Ksp=3.2×10-11,lg2.5=0.4) II.(1)盐碱地因含较多的,使得土壤呈碱性,不利于作物生长,通过施加适量石膏粉末(主要含有CaSO4,微溶于水)来降低土壤的碱性。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液体,遇水剧烈反应得到二氧化硫和氯化氢,是一种常用的脱水剂。将与混合并加热,可得到无水,得到无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0分)下图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产物J是含A金属元素的胶状白色沉淀,I为NaCl溶液,D是淡黄色固体单质。试填写下列空白: (l)L的化学式为: (2)用电子式表示F的形成过程 (3)写出E+F+L=J+I+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H和G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生成2.4克的D转移 mol电子。 21.(12分) 绿矾(FeSO4 • 7H2O)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下面是以商品级纯度铁屑(含少量锡等杂质)生产绿矾的一种方法: 已知:在H2S饱和溶液中,SnS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为1.6;FeS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 为3.0,沉淀完全时的pH为5.5: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Ⅱ中用硫酸酸化至pH=2且通入硫化氢至饱和的目的是: ①除去操作I所得溶液中含有的Sn2+等杂质离子; ② ; ③ 。 (2)操作IV的顺序依次为: 、 、过滤、洗涤。 (3)操作IV得到的绿矾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其目的是: ①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② 。 (4)测定绿矾产品中Fe2+ 含量的方法是:a.称取8.680g绿矾产品,溶解,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b.量取25.00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c.用硫酸酸化的0.02000 mol/L 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30.00 mL(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Fe2+ + MnO4- + 8H+ ═ 5Fe3+ + Mn2+ + 4H2O) ①计算上述样品中FeSO4 • 7H2O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4位有效数字,FeSO4 • 7H2O的摩尔质量为 278g/mol) ②若用上述方法测定的样品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偏低(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其可能原因有:样品中存在少量的杂质、 新余一中高二年级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入学考试化学参考答案 1-5C D B A A 6-10B C A C 11-16D B C B A D 17. (1)-92.2 (2)BC (3) 0.82/(1.83*0.6)逆向 (4)4NH3 -12e- +12OH- =2N2+12H2O 18、I(1)①<③<② (2)2Na2CO3+Cl2+H2O=2 NaHCO3+NaCl+ NaClO II(1)非极性键、极性键; (2)H2SO4+BaO2=BaSO4↓+H2O2; (3)Na2O2+CO2+H2O=Na2CO3+H2O2 2H2O2=2H2O+O2↑; 19、I(1)12 (2)9:1 (3)9.6 II(1)Na2CO3+CaSO4═Na2SO4+CaCO3 (2)FeCl3•6H2O+6SOCl2=FeCl3+6SO2↑+12HCl↑ 20、(1)H2O (2) (3) 3S2-+2Al3++6H2O=2Al(OH)3↓+3H2S ↑ (4)2H2S+SO2==3S+2H2O,0.1 21、(1)使Sn2+完全变成SnS沉淀,而Fe2+不沉淀;防止Fe2+的氧化; (2) 蒸发浓缩、结晶 (3) 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 • 7H2O的损耗 (4) 96.08% (5) 样品部分被氧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