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化学试题 ‎1.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B. 1.5 mol N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1.5NA C. 常温常压下,‎46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D. 0.10 mo Na2O2粉末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O2分子数为0.10NA ‎【答案】C ‎【解析】A、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1mol=2mol,故A错误;B、发生3NO2+H2O=2HNO3+NO,1.5molNO2参与反应,生成NO物质的量为1.5/3mol=0.5mol,即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5×2mol=1mol,故B错误;C、假设全部都是NO2,原子物质的量为46×3/46mol=3mol,假设全部是N2O4,原子物质的量为46×6/92mol=3mol,因此‎46g混合物中含有原子物质的量为3mol,故C正确;D、发生的反应是2Na2O2+2H2O=4NaOH+O2↑,因此0.1molNa2O2参与反应,生成氧气物质的量为0.1/2mol=0.05mol,故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选项A,此题中学生认为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3mol,因为铁被氧化成+3价铁,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氧化剂(还原剂)物质的量×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即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1mol=2mol。‎ ‎2. 用固体样品配制—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用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内,天平称量应遵循“左物右码”,故A错误;B.固体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B正确;C.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溶液洒落,故C错误;D.胶头滴管不能深入容量瓶内,应在容量瓶正上方,悬空滴加,故D错误;故选B。‎ ‎3. 下列关于离子共存或离子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MnO4-‎ B. pH=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NH4+、SiO32-‎ C. Fe2+与H2O2在酸性溶液中的反应:2Fe2++H2O2+2H+=2Fe3++2H2O D. 稀硫酸和Ba(OH)2溶液反应:H++SO42-+Ba2++OH-=BaSO4↓+H2O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MnO4-是紫色,不可能存在无色溶液中,故A错误;B.pH=2的溶液呈酸性,硅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B错误;C.Fe2+与H2O2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H2 O2+2H+═2Fe3++2H2O满足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故C正确;D.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比例应为2:1,应为2H++SO42-+Ba2++2OH-═BaSO4↓+2H2O,故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离子的检验及离子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离子的检验及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学生分析能力及思维严密性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本题将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历次考试的重点题型。如果离子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则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还原性离子,向其中加入氧化剂时还原性强的离子首先被氧化,常见离子的还原性:S2->SO32->Fe2+>I->Br-;注意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如“无色”、“酸性”、“一定”、“等物质的量”等。日常学习中,建议将离子共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结合一起做好专题总结,以便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4.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B 滴加氯水和 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至黄色 原溶液中有Na+, 无K+‎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 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 ‎5.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Na、Mg、Al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 B. 第2周期元素从Li到F,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D. C、N、O、F的单质与H2化合越来越容易 ‎【答案】A ‎【解析】A、三种元素都属于第三周期元素,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数,故A说法错误;B、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即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B说法正确;C、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故C说法正确;D、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越容易结合,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即四种元素的单质与H2化合越来越容易,故D说法正确。‎ ‎6.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 d>c>b>a B. 原子半径:r(A)>r(B)>r(D)>r(C)‎ C. 单质的还原性:A>B>D>C D. 离子半径:r(C3-)> r(D-)> r(B+)> r(A2+)‎ ‎【答案】D ‎【解析】属于短周期元素,且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所带电荷数,推出A为Mg,B为Na,C为N,D为F,A、原子序数:a>b>d>c,故A错误;B、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等,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r(Na)>r(Mg)>r(N)>r(F),故B错误;C、Na的金属性强于Mg,F的非金属性强于N,因此N2的还原性强于F2,因此还原性的强弱是Na>Mg>N2>F2,故C错误;D、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因此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r(N3-)>r(F-)>r(Na+)>r(Mg2+),故D正确。‎ 点睛:因为是短周期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所带的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遵循“阴上阳下”,可以推出A为Mg,B为Na,C为N,D为F,从而进行分析。‎ ‎7. 下列能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的是 ‎①HC1的溶解度比H2S大 ‎ ‎②HC1的酸性比H2S强 ‎③HCl的稳定性比H2S强 ‎④HC1的还原性比H2S强 ‎⑤HC1O的酸性比H2SO4强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③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得电子的能力与溶解性无关,故①错误;②HCl中Cl不是最高价,无法判断Cl的非金属性强于S,故②错误;③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因此HCl的稳定性强于H2S,说明Cl的非金属性强于S,故③正确;④HCl的还原性比H2S弱,故④错误;⑤HClO中Cl不是最高价,因此无法比较Cl的非金属性强于S,故⑤错误;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 点睛: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与氢气发生剧烈程度,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越容易结合;(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越强:(3)置换反应;(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与溶解性无关。‎ ‎8.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 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 C4H9Cl有3中同分异构体 D. 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2-甲基丁烷含5个C原子,则2-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故A错误;B.由乙烯生成乙醇,碳碳双键转化为单键,属于加成反应,故B正确;C.C4H10有CH3CH2CH2CH3、CH3CH(CH3)CH3两种结构,均含2种H,C4H9Cl有4种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D.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油脂不是,故D错误;故选B。‎ ‎9. 盖斯定律指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一系列转化,由图判断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A. A→F,ΔH=-ΔH6‎ B. ΔH1+ΔH2+ΔH3+ΔH4+ΔH5+ΔH6=1‎ C. C→F,|ΔH|=|ΔH1+ΔH2+ΔH6|‎ D. |ΔH1+ΔH2+ΔH3|=|ΔH4+ΔH5+ΔH6|‎ ‎【答案】B ‎【解析】A、根据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在逆反应是吸热反应,△H的符号相反,但绝对值相同,即△H=-△H6,故A说法正确;B、A生成A,△H=0,即△H1+△H2+△H3+△H4+△H5+△H6=0,故B说法错误;C、F→C:△H=△H6+△H1+△H2,则C→F:△H=-(△H6+△H1+△H2),因此有|ΔH|=|ΔH1+ΔH2+ΔH6|,故C说法正确;D、A→D:△H= ΔH1+ΔH2+ΔH3,D→A:△H=ΔH4+ΔH5+ΔH6,它们的绝对值是相同的,即|ΔH1+ΔH2+ΔH3|=|ΔH4+ΔH5+ΔH6|,故D说法正确。‎ ‎10. 反应2H2(g) +O2(g)==2H2O(1)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H1<0 B. △H2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C. △H3不是H2的燃烧热 D. △H2=△H1+△H3‎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拆化学键吸收能量;故A错误;B、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故B错误;C、H2的燃烧热 是指1mol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而图像中是2mol氢气,正确;D、依据图象数据分析计算,ΔH2=-ΔH1+ΔH3,错误;故C正确;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反应能量变化,图象分析数据计算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1. 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吸热反应中,新化学键形成吸收能量;放热反应中,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 B. 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磺(S)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C. 相同体积、浓度均为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与足量的NaOH稀溶液反应,前者放出热量多 D. 氢气的燃烧热为285. 8 kJ·mol-1,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H=-285.8 kJ·mol-1‎ ‎【答案】C ‎【解析】A、无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都是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故A错误;B、固态硫转变成气体,需要吸收热量,因此等质量的时候,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故B错误;C、盐酸属于强酸,醋酸属于弱酸,弱酸的电离是吸热,因此等量时盐酸与NaOH反应放出的热量比醋酸与NaOH反应放出的热量多,故C正确;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应是H2(g)+1/2O2(g)=H2O(l) △H=-285.8 kJ·mol-1,故D错误。‎ 点睛:选项D是学生易错点,燃烧热是1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因此2mol氢气参与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285.8kJ。‎ ‎12. 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A、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I的能量高于状态III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错误;B、根据状态I、II、III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CO中的C和O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B错误;C、由图III可知,生成物是CO2,具有极性共价键,C正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D错误。答案选C。‎ ‎13. 已知:①Fe2O3(s)+‎3C(s) ===2Fe(s)+3CO(g) ΔH=+494kJ·mol-1‎ ‎②CO(g)+1/2O2(g) ===CO2(g) ΔH=-283 kJ·mol-1‎ ‎③C(s)+1/2O2(g)===CO(g) ΔH=-110kJ·mol-1‎ 则反应Fe2O3(s)+‎3C(s)+ 3/2O2(g) ===2Fe(s)+3CO2(g)的焓变是 A. -355 kJ B. +355 kJ C. -355 kJ • mol-1 D. +355 kJ • mol-1‎ ‎【答案】C ‎【解析】①+②×3,△H=(494-3×283)kJ·mol-1=-355kJ·mol-1,故选项C正确。‎ ‎14. 已知:①C(s)+H2O(g)=CO(g)+H2(g) ΔH=-akJ·mol-1‎ ‎②‎2C(s)+O2(g)═2CO(g)△H=-220kJ•mol−1‎ 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 kJ·mol-1、496 kJ·mol-1和462kJ•mol−1,则a为 A. -332 B. ‎-118 C. +350 D. -130‎ ‎【答案】D ‎【解析】①×2-②得到:2H2O(g)=2H2(g)+O2(g) △H=(-‎2a+220)kJ·mol-1‎ ‎,根据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2×2×462-(2×436+496)=220-‎2a,解得a=-130,故D正确。‎ ‎15. 在一定容量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 2NH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N2,H2,NH3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N2为0.2mol/L,H2为0.6mol/L B.N2为0.15mol/L C.N2,H2均为0.18mol/L D.NH3为0.4mol/L ‎【答案】B ‎【解析】A、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N2的范围是0-0.2mol·L-1,H2的范围是0-0.6mol·L-1,NH3的范围是0-0.4mol·L-1,不能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故A错误;B、氮气物质的量浓度在范围内,故B正确;C、虽然氮气和氢气物质的量浓度在范围内,N2和H2都是反应物,浓度要么都增加,要么都减小,故C错误;D、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D错误。‎ ‎16. 已知:(CH3COOH)22CH3COOOH,实验测得不同压强下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随温度(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过程△H<0‎ B. 平衡常数:K (a) =K (b) K2‎ C. 反应处于D点时,一定有v正大于v逆 D. A点的c(Fe3+)比B点的c(Fe3+)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分析题给图像知,随着温度的升高Fe(SCN)2+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化学平衡常数减小,又温度T1<T2,则K1>K2,正确;C、曲线上方的区域未处于平衡状态,c[Fe(SCN)2+]比平衡状态大,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故V正小于V逆,错误;D、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点温度小于B点,所以A点的c(Fe3+)比B点的c(Fe3+)小,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19. 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以下反应:2N2O5(g) 4NO2(g)+O2(g)△H>0,T1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通入N2O5,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s ‎0‎ ‎500‎ ‎1000‎ ‎1500‎ c(N2O5)mol/L ‎5.00‎ ‎3.53‎ ‎2.50‎ ‎2.5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温度下,500s时O2的浓度为0.74mol/L B. 平衡后其他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则再平衡时c(N2O5)>5.00 mol/L C. 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2,若T1>T2,则K1K2,故C说法错误;D、2N2O5(g) 4NO2(g)+O2(g)‎ ‎ 起始: 5 0 0‎ ‎ 变化: 2x 4x x ‎ 平衡: 5-2x 4x x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定义,K= ==125,解得2x=2.5,N2O5的转化率为2.5/5=0.5。‎ ‎20. aX(g)+bY(g)cZ(g)的影响,将X和Y以物质的量之比为a:b开始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H>0,a+b>c B. △H>0,a+bc D. △H<0,a+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