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化学计量及其应用学案(全国通用)(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化学计量及其应用学案(全国通用)(1)

专题二 化学计量及其应用 ‎[最新考纲] 1.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阿伏加德常数(NA)的含义。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3.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量、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溶液的含义。 5.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6.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1.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 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 n M Vm c(B)‎ NA 单位 mol g·mol-1‎ L·mol-1‎ mol·L-1‎ mol-1‎ 换算公式 n===c(B)·V(溶液);‎ N=n·NA ‎2.物质的量与各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应用 若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标准状况下有3.36 L NH3:‎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5_mol,质量为2.55_g,所含氨气分子数为0.15NA。‎ ‎(2)若将该气体溶于水配成50 mL溶液,密度为‎0.9 g·cm-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67%。物质的量浓度为3_mol·L-1。‎ ‎(3)若将上述所得溶液取出10 mL,其质量分数为5.67%,再加水稀释到50 mL,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_mol·L-1。‎ ‎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将15.6 g Na2O2固体加入足量的水中,制成200 mL溶液。‎ ‎(1)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为2.24_L。‎ ‎(2)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总数为0.2NA或1.204×1023。‎ ‎(3)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_mol·L-1。‎ 考点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定律 一、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5个关注点”‎ ‎1.“标准状况”、“常温常压”等外界条件 ‎(1)在标准状况下的非气态物质,如H2O、SO3、戊烷、苯、CCl4等。‎ ‎(2)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粒子个数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2.物质的组成 ‎(1)特殊物质中所含粒子(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目,如Ne、D2O、18O2、H37Cl。‎ ‎(2)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数目,如CO2、CnH2n+2等。‎ ‎(3)最简式相同的物质中的微粒数目,如NO2和N2O4、乙烯和丙烯、O2和O3等。‎ ‎(4)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中的粒子数目,如N2、CO、C2H4等。‎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得失)数目的分析 如Na2O2、NO2与H2O的反应;电解AgNO3溶液、CuSO4溶液的反应;Cl2与H2O、NaOH、Fe的反应等,分析该类题目时还要注意反应产物以及过量计算的问题。‎ ‎4.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可水解的盐溶液中,离子发生微弱水解。如0.1 mol·L-1的乙酸溶液和0.1 mol·L-1的乙酸钠溶液中c(CH3COO-)不相等。‎ ‎5.一些特殊的反应 如一氧化氮和氧气不需要条件即可反应,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合成氨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等。‎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深度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1)“温度、压强相同”、“适用对象是气体”两条件缺一不可,且“气体”既适用于单一气体,又适用于混合气体(气体之间互不反应)。‎ ‎(2)“粒子数”相同是指分子数相同,并不一定是原子数相同。‎ ‎2.记牢用活阿伏加德罗定律的3个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即=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 即= ‎(3)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即= 类型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5)标准状况下,‎2.24 L HF含有的HF分子数为0.1NA(  )‎ 答案:(1)× (2)× (3)× (4)× (5)×‎ 类型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A(  )‎ ‎(2)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 答案:(1)√ (2)√ (3)√‎ 类型三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3.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常温常压下,‎32 g 18O2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 ‎(2)‎17 g —OH与‎17 g OH-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 ‎(3)相同质量的N2O4与NO2中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 ‎(4)m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 ‎(5)‎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 ‎(6)‎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答案:(1)× (2)× (3)√ (4)√ (5)√ (6)√‎ 类型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数目为0.3NA(  )‎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和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 ‎(4)‎25 ℃‎时,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 答案:(1)× (2)× (3)× (4)×‎ 类型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答案:(1)× (2)× (3)× (4)×‎ 类型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 ‎(2)0.1 mol Zn与含0.1 mol 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答案:(1)× (2)× (3)√ (4)×‎ ‎7.(2017·吉林长春二模)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它们的温度和密度均相同,试根据甲、乙的摩尔质量(M)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甲)>M(乙),则气体体积:甲<乙 B.若M(甲)乙 C.若M(甲)>M(乙),则气体的摩尔体积:甲<乙 D.若M(甲)乙,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体积相同时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气体的压强:甲>乙,B正确;根据n=m/M,若M(甲)>M(乙),气体的物质的量:甲<乙,根据Vm=可知,气体的摩尔体积:甲>乙,故C错误;根据n=m/M,若M(甲)n(乙),气体的分子数:甲>乙,故D错误。‎ ‎8.(2017·重庆江津模拟)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B.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 D.O2比O3的质量小 解析:选B。相同体积、相同密度时,两容器中气体的质量相等,故D错误;O2、O3都由O元素组成,两种气体的质量相等,则O原子的质量、个数以及物质的量相等,O原子个数相等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O2)∶n(O3)=3∶2,则p(O2)∶p(O3)=3∶2,N(O2)∶N(O3)=3∶2,故A、C错误,B正确。‎ ‎9.(2017·辽宁大连模拟)同温同压下,x g的甲气体和y g的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B.x∶y等于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 C.x∶y等于同温同压下甲与乙的密度之比 D.y∶x等于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压强之比 解析:选B。同温同压下,气体的Vm相同,x g的甲气体和y g的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由n=可知甲、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由m=nM可知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A正确;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应为y∶x,故B错误;二者体积相同,质量之比为x∶y,则密度之比为x∶y,故C正确;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y∶x,则压强之比为y∶x,故D正确。‎ 考点二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溶液的配制步骤及各步关键点和仪器 计算(固体质量或浓溶液体积)→称量(托盘天平称或量筒量)→溶解(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移液(调至室温转移到容量瓶中)→洗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加蒸馏水离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反复振荡摇匀。‎ ‎2.误差分析流程 ‎3.误差分析典型“10例”‎ 进行误差分析的依据是c==,根据公式,分析各个量的变化,判断可能产生的误差。‎ 用“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填空:‎ ‎(1)砝码生锈:偏高。‎ ‎(2)定容时,溶液温度高:偏高。‎ ‎(3)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偏高。‎ ‎(4)称量时物码颠倒且使用游码:偏低。‎ ‎(5)未洗涤烧杯、玻璃棒:偏低。‎ ‎(6)称量易吸水物质时间过长:偏低。‎ ‎(7)转移时,有液体溅出:偏低。‎ ‎(8)滴加蒸馏水超过容量瓶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偏低。‎ ‎(9)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偏低。‎ ‎(10)容量瓶内有少量水:无影响。‎ ‎4.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关键及其注意事项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c=求算时,关键要找出溶质的n和溶液的体积V。求谁的浓度就用谁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注意 (1)溶液的体积不是水的体积,也不是水与溶质的体积之和。(2)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否发生变化,如Na2O、NH3、SO2等溶于水后溶质发生变化。(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换算:c=。特别注意的是,溶质可为某化合物,也可为某离子,公式中摩尔质量为对应的溶质(化合物或离子)的摩尔质量。‎ ‎5.由“守恒”的观点可求算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得:c1·V1=c2·V2,“溶质的质量”守恒得:V1·ρ1·w1=V2·ρ2·w2;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守恒。‎ ‎6.同一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设两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 ‎(1)若两溶液等质量混合,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a%+b%)。‎ ‎(2)若两溶液等体积混合,若溶液的密度小于‎1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小(如酒精、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w<(a%+b%);若溶液的密度大于‎1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如H2SO4、NaOH等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w>(a%+b%)。‎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配制0.10 mol·L-1NaOH溶液(  )‎ ‎(2)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NO3溶液(  )‎ ‎(4)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 ‎(5)配制溶液的定容操作可以用下图表示(  )‎ 答案:(1)× (2)× (3)× (4)√ (5)×‎ ‎2.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解析:选B。称量固体样品时,应将固体样品放入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入右盘,A错;转移溶液时,为防止液体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C错;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容量瓶中,D错。‎ ‎3.实验室需要480 mL 0.4 mol·L-1的NaCl溶液,有如下操作步骤:‎ A.把称量好的NaCl晶体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B.待A中溶液调整至室温后,把A所得溶液小心转入一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C.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 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入容量瓶 E.将容量瓶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F.计算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3)本实验用到的基本实验仪器除容量瓶、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外,还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实验中该仪器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重新配制 ‎(5)误差分析:(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称量NaCl时,物码倒置(‎1 g以下用游码):________。‎ ‎②某同学观察液面的情况如右图所示:________。‎ ‎③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将多余的水吸出:________。‎ 解析:(1)配制480 mL 0.4 mol·L-1 的NaCl溶液应选择规格稍大的500 mL容量瓶,故m(NaCl)=0.5 L×0.4 mol·L-1×58.5 g·mol-1=11.7 g;(2)根据配制溶液步骤即可得出正确实验顺序为FABDCE;(3)遗漏仪器为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和引流;(4)多出的溶液中有溶质NaCl的物质的量不知多少,A项错;小心加热,则溶液和容量瓶的体积发生变化,B项错;需要重新配制是最好的方法,C项正确;(5)进行误差分析时,应结合c=,分别分析错误操作对n和V的影响,进而确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1)0.5 L×0.4 mol·L-1×58.5 g·mol-1=11.7 g ‎(2)FABDCE (3)玻璃棒 搅拌和引流 (4)C (5)①偏低 ②偏高 ③偏低 ‎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流程 ‎4.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气态化合物V L(标准状况),溶于m g 水中,得到质量分数为w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密度为ρ g·cm-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M= B.物质的量浓度c= C.溶质的质量分数w= D.溶液密度ρ= 解析:选C。由c=知D项正确;由c==知B项正确;由w==知C项错误,将此式变形后即可得到A项中的式子。‎ ‎5.体积为V、密度为ρ的某溶液中,含有摩尔质量为M的溶质m g。若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则下列各表示式中正确的是(  )‎ A.c=       B.m=Vρw C.w= D.ρ= 解析:选A。已知:c=1 000或c=。‎ A项,c=,正确;B项,=,m=1 000ρwV,错误;C项,w=,错误;D项,ρ=,注意w与w%的区别,错误。‎ ‎6.取100 mL 0.3 mol·L-1的硫酸溶液和300 mL 0.25 mol·L-1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至500 mL,该混合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21 mol·L-1 B.0.42 mol·L-1‎ C.0.56 mol·L-1 D.0.26 mol·L-1‎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可知,混合溶液中n(H+)=(0.1 L×0.3 mol·L-1+0.3 L×0.25 mol·L-1)×2=0.21 mol,所以c(H+)==0.42 mol·L-1。‎ ‎7.实验室常用98%(ρ=‎1.84 g·mL-1)的浓H2SO4配制1∶4 的稀H2SO4,此稀H2SO4的密度为‎1.23 g·mL-1,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 A.4.6 mol·L-1 B.5.7 mol·L-1‎ C.3.88 mol·L-1 D.18.4 mol·L-1‎ 解析:选C。实验室配制1∶4溶液的含义是指取1体积的浓硫酸与4体积的水混合。‎ 求算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1 mL×1.84 g·mL-1×98%)/(1 mL×1.84 g·mL-1+4 mL×1 g·mL-1)×100%≈30.9%,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2SO4)=(1 000 mL×1.23 g·mL-1×30.9%)/(98 g·mol-1×1 L)≈3.88 mol·L-1,故选C。‎ ‎8.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0.1(b-‎2a) mol·L-1‎ B.10(‎2a-b) mol·L-1‎ C.10(b-a) mol·L-1‎ D.10(b-‎2a) mol·L-1‎ 解析:选D。根据题意,500 mL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为100 mL。每份中n(Ba2+)=a mol,n(Cl-)=b mol,根据电荷守恒关系得n(K+)=(b-2a) mol,则c(K+)==10(b-2a) mol·L-1。‎ ‎9.把V 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解析:选D。 L溶液中n(MgSO4)=a mol,n(SO)=n(BaCl2)=b mol,n(K2SO4)=(b-a) mol,n(K+)=2n(K2SO4)=(2b-a)mol,c(K+)=== mol·L-1。‎ ‎10.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碳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的pH________(填“>”“<”或“=”)7。‎ ‎(2)‎4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 ‎(3)大于‎3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 ‎(4)‎40 ℃‎时,碳酸钠和氯化钠均形成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 ℃‎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为检验(4)中析出的物质,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再加入几滴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析:(1)由于CO+H2OHCO+OH-,所以Na2CO3和NaCl混合溶液的pH>7。(2)根据溶解度曲线,40 ℃时Na2CO3的溶解度为50 g。(3)根据溶解度曲线,大于30 ℃时,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4)由于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所以40 ℃的Na2CO3、NaCl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 ℃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Na2CO3。(5)用稀HNO3检验Na2CO3,用AgNO3溶液检验NaCl。‎ 答案:(1)> (2)50 (3)> (4)Na2CO3 (5)HNO3‎ AgNO3‎ ‎11.根据下列各组溶解度曲线图,判断分离提纯方法。‎ ‎(1)根据图1中Na2SO4和Na2SO4·10H2O的溶解度曲线(g/‎100 g水),由Na2SO4溶液得到Na2SO4固体的操作:将溶液升温结晶、________、用乙醇洗涤后干燥。用乙醇洗涤而不用水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2所示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实验室中提纯过硫酸钾粗产品的实验具体操作依次为将过硫酸钾粗产品溶于适量水中,______________,干燥。‎ ‎(3)根据图1中红矾钠(Na2Cr2O7·2H2O)和Na2SO4的溶解度曲线。从Na2Cr2O7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提取红矾钠的操作:先将混合溶液蒸发浓缩,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将滤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析出红矾钠。‎ 解析:本题结合各物质溶解度曲线图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由图1中Na2SO4和Na2SO4·10H2O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较低时析出晶体为Na2SO4·10H2O,温度较高时析出的晶体为Na2SO4,可知由Na2SO4溶液得到Na2SO4固体,应将溶液升温结晶后趁热过滤,为防止水洗过程中温度降低形成Na2SO4·10H2O,故选用乙醇洗涤而不用水洗。(2)由图2可知,过硫酸钾溶解度较小,将过硫酸钾粗产品溶于适量水中,在不超过‎80 ℃‎的条件下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用冷水洗涤,干燥即可提纯。(3)由图1可看出红矾钠(Na2Cr2O7·2H2O)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而Na2SO4的溶解度在‎50 ℃‎以下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当温度超过‎50 ℃‎,温度越高,溶解度反而越小,所以先将混合溶液蒸发浓缩,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除去析出的Na2SO4晶体,又能防止Na2Cr2O7·2H2O结晶析出而损失;然后将滤液冷却结晶,从而析出红矾钠。‎ 答案:(1)趁热过滤 防止形成Na2SO4·10H2O ‎(2)在不超过‎80 ℃‎的条件下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用冷水洗涤 ‎(3)有利于Na2SO4结晶析出,又能防止Na2Cr2O7·2H2O结晶析出 冷却结晶 ‎  ‎ ‎1.熟记常见物质溶解度曲线变化 ‎2.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结晶的方法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如NaCl)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 ‎(3)带有结晶水的盐,一般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应特别注意的是若从FeCl3溶液中结晶出FeCl3·6H2O晶体,应在HCl气氛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7·高考江苏卷,12D)常温常压下,锌与稀H2SO4反应生成‎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6.02×1023(  )‎ ‎(2)(2017·高考全国卷Ⅲ,9D改编)配制浓度为0.010 mol·L-1的KMnO4溶液可以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 ‎(3)(2016·高考浙江卷,8D)为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 ‎(4)(2015·高考福建卷,‎8A)称取‎2.0 g NaOH固体,可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 ‎(5)(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12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 ‎(6)(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12D)‎ 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 答案:(1)× (2)× (3)√ (4)× (5)× (6)×‎ ‎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0.1 mol·L-1 NH4Cl溶液中,NH的数量为0.1NA B.‎2.4 g 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D.0.1 mol H2和0.1 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A 解析:选D。NH4Cl溶液中,NH易水解生成NH3·H2O,1 L 0.1 mol·L-1 NH4Cl溶液中,NH的数量小于0.1NA,故A错误;2.4 g Mg的物质的量为0.1 mol,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故B错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 L·mol-1,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1NA,故C错误;H2+I22HI,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0.1 mol H2和0.1 mol I2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A,故D正确。‎ ‎3.(2017·高考全国卷Ⅲ)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 mol的11B中,含有0.6NA个中子 B.pH=1的H3PO4溶液中,含有0.1NA个H+‎ C.‎2.24 L(标准状况)苯在O2中完全燃烧,得到0.6NA个CO2分子 D.密闭容器中1 mol PCl3与1 mol Cl2反应制备PCl5(g),增加2NA个P-Cl键 解析:选A。11B中含有6个中子,0.1 mol 11B中含有0.6NA个中子,A正确;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氢离子个数,B错误;标准状况下苯是液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 L苯完全燃烧产生的CO2分子数,C错误;PCl3与Cl2生成PCl5(g)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1 mol PCl3与1 mol Cl2反应制备PCl5(g),增加的P—Cl键的数目小于2NA,D错误。‎ ‎4.(2016·高考全国卷Ⅰ)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 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解析:选A。A项,乙烯和丙烯的分子式分别为C2H4、C3H6,二者的最简式均为CH2,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含有“C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故所含氢原子数为2NA,正确;B项,N2和H2合成氨的反应为N2+3H2 2NH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小于2 mol,故生成的NH3分子数小于2NA,错误;C项,Fe与过量的硝酸反应生成Fe(NO3)3,故1 mol Fe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3NA,错误;D项,标准状况下,CCl4为液体,2.24 L CCl4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1 mol,故含有的共价键数远大于0.4NA,错误。‎ ‎5.(2015·高考全国卷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解析:选C。A.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18 g D2O的物质的量为18 g/20 g·mol-1=0.9 mol,则含有的质子数为0.9 mol×10NA=9NA,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18 g H2O的物质的量为18 g/18 g·mol-1=1 mol,则含有的质子数为1 mol×10NA=10NA,不正确;B.亚硫酸是弱电解质,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2SO3H++HSO,HSOH++SO,所含H+离子数小于2 L×0.5 mol·L-1×2=2NA,不正确;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根据电子转移情况得关系式O2~2e-,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电子数为0.2NA,故正确;D.2 mol NO与1 mol O2发生反应2NO+O2===2NO2,生成2 mol NO2,因为存在2NO2N2O4,则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A,不正确。‎ ‎6.(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溴酸银的溶解是放热过程 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60 ℃‎时溴酸银的Ksp约等于6×10-4‎ 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解析:选A。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溴酸银的溶解度逐渐增大,因此AgBrO3的溶解是吸热过程,故A错误;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B正确;由溶解度曲线可知,60 ℃时AgBrO3的溶解度约为0.6 g,则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025 mol·L-1,AgBrO3的Ksp=c(Ag+)·c(BrO)=0.025×0.025≈6×10-4,C正确;若KNO3中含有少量AgBrO3,可通过蒸发浓缩得到KNO3的饱和溶液,再冷却结晶获得KNO3晶体,而AgBrO3留在母液中,D正确。‎ ‎7.(2017·高考天津卷改编)将称得的AgNO3配制成250‎ ‎ mL标准溶液,所使用的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 答案:250 mL(棕色)容量瓶、胶头滴管 ‎8.(2017·高考全国卷Ⅱ节选)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________;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________及二氧化碳。‎ 解析:配制溶液时还需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煮沸可以使蒸馏水中的氧气挥发,达到除去氧气的目的。‎ 答案:量筒 氧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