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苏州五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化学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科学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极大地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化学的突出贡献在于 A. 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B. 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 C. 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D. 提取了治疟药物青蒿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揭示了燃烧本质的是拉瓦锡,A不选;‎ B. 开发了合成氨生产工艺的是哈伯,B不选;‎ C.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化学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元素周期律,C选;‎ D. 提取了治疟药物青蒿素是屠呦呦,D不选;‎ 答案选C。‎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个 B. 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 C. 碳元素位于第2周期IVA族 D. 氢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共价键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均为8个,例如He是2个,A错误;‎ B. 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B正确;‎ C. 碳元素的原子序数是6,位于第2周期IVA族,C正确;‎ D. 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氢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共价键,D正确;‎ 答案选A。‎ ‎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CH4分子的球棍模型: B.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氮气的电子式: D. 水分子的结构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球棍模型是以线代表共价键,连结以球型表示原子中心,A选项所示为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B所示为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第三电子层应为6电子;C选项中氮气的电子式中两个N原子还应各有一对孤对电子。‎ 考点:化学用语 点评:对化学用语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知识点,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 ‎4.与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 B. 核内中子数 C. 次外层电子数 D.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周期表中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周期数=电子层数,所以与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的是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答案选D。‎ ‎【点睛】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熟悉了解程度,明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排列依据是解答的关键。‎ ‎5.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出被称为第五形态的固体碳,这种新的碳结构称作“纳米泡沫”,他外形类似海绵,比重极小,并具有磁性。纳米泡沫碳与金刚石的关系是 A. 同素异形体 B. 同分异构体 C. 同一种物质 D. 同位素 ‎【答案】A ‎【解析】‎ 不同结构的同种元素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6.在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B. 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 C.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均很高 D. 稀有气体的原子能形成分子晶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是离子晶体,因此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A正确;‎ B、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原子晶体,因此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B正确;‎ C、金属晶体的熔沸点不一定均很高,例如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错误;‎ D、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因此稀有气体的原子能形成分子晶体,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含义、构成微粒以及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选项C是易错点,注意金属晶体的熔沸点相差很大,答题时要学会举例排除法。‎ ‎7.下列变化中,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A. 加热金属铝使之熔化 B. 液氨受热蒸发 C. 加热碘化氢气体使之分解 D. 加热硅晶体使之熔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铝属于金属晶体,熔化时克服金属键,故A错误;B、液氨受热蒸发,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B正确;C、碘化氢分解,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克服的是共价键,故C错误;D、硅晶体是原子晶体,微粒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融化时破坏共价键,故D错误;故选B。‎ 考点:考查了物质发生变化时断键方式的相关知识。‎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H+ 、Cl-,所以氯化氢是离子化合物 B. 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热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作用力 C. 氧气和臭氧是同分异构体 D. 有机化合物CH3—CH2—NO2和H2N—CH2—COOH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氯化氢溶于水电离产生氢离子和氯离子,但HCl是共价化合物,错误;B、碘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受热转变为碘蒸汽时,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分子间的作用力,不是碘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错误;C、氧气与臭氧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错误;D、有机化合物CH3-CH2-NO2和H2N-CH2-COOH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对离子化合物、微粒间的作用力的判断,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的判断 ‎9.硼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A. H2BO4 B. H3BO3 C. HBO2 D. H2B4O7‎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硼为第二周期ⅢA族元素,最外层有3个电子,故在化合物中一般显示+3价,如B、C、D化合物;A中的B显示+6价。‎ 考点:元素周期律 点评:元素周期规律是高考必考知识点,考生在备考中应牢牢把握各规律的递变,并注意积累掌握短周期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10.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 X原子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答案】C ‎【解析】‎ 考查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时,可以借助于元素周期律,或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或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也可以是相互间的置换能力。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弱,A中说明X的非金属性弱于Y的,不正确。稳定性和沸点无关,B不正确。D中说明Y的非金属性强于X的,不正确。答案是C。‎ ‎11.已知M2+有2个电子层,则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 第2周期0族 B. 第2周期Ⅷ族 C. 第2周期ⅡA族 D. 第3周期ⅡA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M2+离子有2个电子层,则M原子的质子数为12,所以M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ⅡA族,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H < Al < Mg < Na B. 热稳定性:HCl > H2S > PH3 > AsH3‎ C. N、O、F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D. P、S、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A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B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大,C错误;P、S、Cl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大,故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D正确。‎ 考点:元素周期律 点评:元素周期规律是高考必考知识点,考生在备考中应牢牢把握各规律递变,并注意积累掌握短周期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13.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B.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 金属钠与水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A选;‎ B.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B不选;‎ C.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C不选;‎ D. 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D不选;‎ 答案选A。‎ ‎【点睛】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答的关键,归纳如下: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 ‎14.下列关于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任意化学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都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相同条件下,大小相等的铝片与浓硫酸反应比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大 C.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且都为0‎ D. 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A错;铝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B错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此时是动态平衡,及速率不为0,C错;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温度、压强、浓度等是影响因素,D正确。‎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点评:利用反应速率的公式判断、计算反应速率的大小是高考必考知识点,考生应掌握并灵活应用。‎ ‎15.已知反应A(g) + 3B(g)2C(g) + D(g),若在某时间段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1·min-1,则在此时间段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 0.5 mol·L-1·min-1 B. 2 mol·L-1·min-1‎ C. 3 mol·L-1·min-1 D. 1 mol·L-1·min-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来计算v(C)。‎ ‎【详解】对于反应A(g)+3B(g)2C(g)+D(g),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根据方程式可知v(C)=2×1 mol·L-1·min-1=2 mol·L-1·min-1,答案选B。‎ ‎16.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 KCl B. NH4Cl C. H2O D. CH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含有离子键;C中含有共价键;D中含有共价键;B中N、H以共价键结合,再与Cl以离子键结合。‎ 考点:化学键 点评:化学键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知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充分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实质。难度不大,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进行考查。‎ ‎17.下列过程放出热量的是 A. 冰的融化 B. 水的分解 C. 浓硫酸稀释 D. 硝酸铵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冰的融化需要吸热,A不选;‎ B. 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需要吸热,B不选;‎ C. 浓硫酸稀释放热,C选;‎ D.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D不选;‎ 答案选C。‎ ‎18.下列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铝热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B. H2→H+H的变化需要吸收能量 C. 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若某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铝热反应发生时需加热到一定温度,但它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属于放热反应,A、C错;破坏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B正确;若某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错。‎ 考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点评:判断一个反应为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是历年高考的常考题型,考生可根据反应基本类型进行判断,并注意积累特殊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9.如图是反应Br+H2→HBr+H的能量随反应历程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该反应的逆反应是吸热过程 C.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D. 从图中可以看出,HBr的能量一定高于H2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正反应为吸热反应,A正确;‎ B.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过程,B错误;‎ C.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C错误;‎ D. 从图中无法得出HBr的能量一定高于H2的能量,D错误;‎ 答案选A。‎ ‎20.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序数,可组成化学式为AB2型共价化合物是 A. 9和1 B. 11和8 C. 12和17 D. 6和8‎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为F和H,形成AB型共价化合物;B为Na和O,形成AB2或A2B2型离子化合物;C为Mg和Cl,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D为C和O,形成AB型和AB2型共价化合物。‎ 考点:元素周期律 点评:元素周期规律是高考必考知识点,考生在备考中应牢牢把握各规律的递变,并注意积累掌握短周期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21.已知0.5mol甲烷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可放出445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H4(g)+2O2(g)=CO2(g)+2H2O(g) ΔH=-890 kJ B. CH4(g)+2O2(g)=CO2(g)+2H2O(l) ΔH=-445 kJ·mol-1‎ C. CH4+2O2=CO2+2H2O ΔH=+445 kJ·mol-1‎ D.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知0.5mol甲烷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可放出445kJ的热量,因此燃烧1molCH4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445kJ=890kJ,放出热量△H<0,即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g)+2O2‎ ‎(g)=CO2(g)+2H2O(l) △H=-890kJ·mol-1,答案选D。‎ ‎【点睛】注意掌握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观察点:“一观察”: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二观察”:状态是否标明;“三观察”:反应热ΔH的符号和单位是否正确;“四观察”:反应热的数值与物质的系数是否对应。‎ ‎22.镓(Ga)是1871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预言的“类铝”元素。镓的原子序数为31,属IIIA族,熔点为29.78℃,沸点高达2403℃。由此判断下列有关镓的性质及其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B. 镓是制造高温温度计的上佳材料 C. Al(OH)3和Ga(OH)3均是两性氢氧化物 D. 常温常压下镓完全能够熔化手心里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镓属于第ⅢA族,最外层电子数为3,A正确;‎ B、镓的沸点很高,故能用于制作高温温度计的材料,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Ga的金属性强于Al,则Ga(OH)3不是两性氢氧化物,C错误;‎ D、镓的熔点为29.78℃,低于人的体温,故能熔化在我们的手心里,D正确;‎ 答案选C。‎ ‎23.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是一个裸露的质子,X和Z处于同一主族,Y、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Q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W的最内层电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次外层电子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Y分别与X、Z、W形成的化合物都不止一种 B. 原子半径:rQ>rW>rZ>rY>rX C. 化合物XQ和ZQ中化学键的类型不同 D. W的一种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 是一个裸露的质子,X是H;X和Z处于同一主族,因此Z是Na;W的最内层电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次外层电子数,因此原子序数是2+8+6=16,W是S,则Q是Cl;Y、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Q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所以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1=6,则Y是O,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Y、Z、W、Q元素分别为H、O、Na、S、Cl。则 A、Y与X可形成H2O、H2O2;Y与W形成SO2、SO3;Y与Z形成Na2O、Na2O2,A正确;‎ B、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rZ>rW>rQ>rY>rX,B错误;‎ C、化合物XQ和ZQ分别是HCl和NaCl,其中化学键的类型分别为共价键和离子键,C正确;‎ D、W的一种氧化物即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D正确。‎ 答案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1分。)‎ ‎24.请按要求填空:‎ I.现有:①126C与146C、②白磷与红磷、③正丁烷与异丁烷、④O2与O3、⑤二氧化碳与干冰、⑥乙醇与二甲醚、⑦H2O与D2O。请用序号填写对应的分类:‎ ‎(1)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 (4)属于同一化合物的是_____。‎ II.现有下列五种物质:①Na2S ②CO2 ③SiO2 ④KOH ⑤Ne ⑥NH4Cl,请按要求用序号填空:‎ ‎(1)属于离子晶体的是_____,属于原子晶体的是_____,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 ‎(2)只含共价键(不含分子间作用力)的是____,只存在离子键的是____,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_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 ‎【答案】 (1). ① (2). ②④ (3). ③⑥ (4). ⑤ (5). ①④⑥ (6). ③ (7). ②⑤ (8). ③ (9). ① (10). ④⑥ (11). ⑤‎ ‎【解析】‎ ‎【分析】‎ I.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性质和结构都完全相同的是同一种物质,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Ⅱ.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是离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原子晶体,据此解答。‎ ‎【详解】I.(1)126C与146C是碳元素的两种核素,互为同位素,答案选①;‎ ‎(2)白磷与红磷、O2与O3分别是磷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单质,分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答案选②④;‎ ‎(3)正丁烷与异丁烷、乙醇与二甲醚的分子式分别都相等,结构不同,分别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选③⑥;‎ ‎(4)二氧化碳与干冰属于同一化合物,答案选⑤。‎ Ⅱ.①Na2S中只有离子键,属于离子晶体;‎ ‎②CO2中只有共价键,形成的是分子晶体;‎ ‎③SiO2中只有共价键,形成的是原子晶体;‎ ‎④KOH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是离子晶体;‎ ‎⑤Ne是稀有气体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形成的是分子晶体;‎ ‎⑥NH4Cl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是离子晶体。则 ‎(1)属于离子晶体的是①④⑥,属于原子晶体的是③,属于分子晶体的是②⑤;‎ ‎(2)只含共价键(不含分子间作用力)的是③,只存在离子键的是①,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④⑥,不存在化学键的是⑤。‎ ‎25.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F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E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只有一个电子,且A和E可形成离子化合物;B是组成有机化合物的核心元素;C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F和D同主族。请回答:‎ ‎(1)A、D、E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 ‎(2)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由它组成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属于原子晶体,其名称为___。‎ ‎(3)C、D的简单氢化物中热稳定性较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 ‎(4)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1). (2). 第二周期第IVA族 (3). 金刚石 (4). H2O (5). H+ + OH-= H2O ‎【解析】‎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F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E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只有一个电子,且A和E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因此A是H,E是Na;B是组成有机化合物的核心元素,B是C;C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C的N;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D是O;F和D同主族,F是S,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F分别是H、C、N、O、Na、S。则 ‎(1)A、D、E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氢氧化钠,电子式为。‎ ‎(2)B元素是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ⅣA族,由它组成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属于原子晶体,其名称为金刚石。‎ ‎(3)氧元素非金属性强于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C、D的简单氢化物中热稳定性较强的物质是水,化学式为H2O。‎ ‎(4)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和硫酸,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26.下表标出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 ‎2‎ A B C ‎3‎ D E F G H I J K ‎4‎ M ‎(1)在上表用字母标出的12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___,除稀有气体外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属于过渡元素的是___(该空格用表中的字母表示)。‎ ‎(2)J的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 ‎(3)为比较元素A和G的非金属性强弱,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溶液B应该选用_____溶液,作用是_____,能说明A和G非金属性强弱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 (1). Ar (2). Na (3). Cl (4). M (5). (6). HClO4 (7). 饱和NaHCO3 (8). 除去CO2中的HCl杂质 (9). Na2SiO3 +CO2 +H2O = H2SiO3 ↓+ Na2CO3(生成NaHCO3也可)‎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首先判断出元素名称,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以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是C,B是O,C是F,D是Na,E是Mg,F是Al,G是Si,H是P,I是S,J是Cl,K是Ar,M是Mn。则 ‎(1)在上表用字母标出的12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元素Ar,金属性最强的是N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除稀有气体外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属于过渡元素的是M;‎ ‎(2)J的氢化物是共价化合物HCl,电子式为,氯元素的最高价是+7价,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ClO4;‎ ‎(3)要比较元素C和Si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判断,由于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会干扰实验,需要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即溶液B应该选用饱和NaHCO3溶液,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杂质,能说明C和Si非金属性强弱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