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九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实验探究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九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实验探究学案(1)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4.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5.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6.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和收集方法)。7.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1)设计实验方案;(2)正确选用实验装置;(3)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4)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5)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考点一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突破实验选择题 ‎(一)基本仪器与基本操作 ‎1.识别四类仪器 ‎(1)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①试管 ②蒸发皿 ③坩埚 ④圆底烧瓶 ⑤平底烧瓶 ⑥烧杯 ⑦蒸馏烧瓶 ⑧锥形瓶 ⑨集气瓶 ⑩广口瓶 ⑪燃烧匙 ‎(2)用于提纯、分离和干燥的仪器 ‎①漏斗 ②分液漏斗 ③球形干燥管 ‎(3)常用计量仪器 ‎①量筒 ②容量瓶 ③滴定管 ④温度计 ⑤托盘天平 ‎(4)其他仪器 ‎①冷凝管(球形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 ②表面皿 ‎③滴瓶 ④胶头滴管 ‎2.熟记十五大基本操作 ‎(1)测定溶液pH的操作 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上,用清洁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中央,待变色稳定后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 ‎①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适量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3)洗涤沉淀操作 将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4)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试剂),若没有……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5)容量瓶检漏操作 向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 把容量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6)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操作 ‎①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将活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②碱式滴定管: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轻轻挤压玻璃球,放出少量液体,再次观察滴定管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7)滴定管赶气泡的操作 ‎①酸式滴定管:右手将滴定管倾斜30°左右,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从而使溶液充满尖嘴。‎ ‎②碱式滴定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向上倾斜,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即可赶出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 ‎(8)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简易装置: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捂热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到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有长颈漏斗的装置(如下图):用止水夹关闭烧瓶右侧的导气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过一段时间后,若漏斗中的液柱不变化,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答题模板]‎ 形成密闭体系―→操作―→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9)气体验满和检验操作 ‎①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收集的氧气已满。‎ ‎②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放开手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纯净。‎ ‎③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气体已满。‎ ‎④氨气验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气体已满。‎ ‎⑤氯气验满: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气体已满。‎ ‎(10)焰色反应的操作 先将铂丝蘸取盐酸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反复几次,直到与酒精灯火焰颜色接近为止。然后用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若为黄色,则说明溶液中含Na+;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则说明溶液中含K+。‎ ‎(11)萃取分液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塞上塞子,用右手心顶住塞子,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置,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烧杯,先打开上口塞子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2)浓H2SO4稀释操作 将浓H2SO4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3)粗盐的提纯 ‎①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过滤。‎ ‎②若过滤时发现滤液中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出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边弄破滤纸。‎ ‎(14)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将烧杯取下,停止加热。‎ ‎(15)从某物质稀溶液中结晶的实验操作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蒸发→结晶→过滤。‎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或带结晶水的:‎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二)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物质鉴别 ‎1.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 ‎(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 CO:加入BaCl2或C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 SO:先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沉淀生成,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SO: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 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 I-:滴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蓝色(或加入氯水和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2.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H+―→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3.离子检验实验操作的答题模板 操作      ⇒ 现象    ⇒ 结论 取样,加入…… ⇒ 有……生成 ⇒ ……的是……‎ 例如:检验某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的方法是取适量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H2O2(或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 ‎4.常见易错的物质、离子检验举例 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判断 解释 ‎(1)‎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一定是钠盐,该溶液中一定不含K+‎ ‎(2)‎ 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 该气体是乙烯 ‎(3)‎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无NH ‎(4)‎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Y,试纸变蓝 Y是Cl2‎ ‎(5)‎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6)‎ 向溶液Y中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Y中一定含有SO ‎(7)‎ 往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8)‎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溶液X有白烟产生 X一定是浓盐酸 ‎(9)‎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10)‎ 将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该沉淀是BaSO3‎ ‎(11)‎ 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SO2和BaCl2不反应 ‎(12)‎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Fe(NO3)2晶体已氧化变质 答案 (1)错 也可能含K+,钠盐进行焰色反应,火焰是黄色,而检验K+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若火焰呈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有 ‎(2)错 挥发出的乙醇、生成的乙烯及副反应生成的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错 NH3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不加热时NH3不会逸出 ‎(4)错 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气体 ‎(5)错 O3、Cl2等也能使品红褪色 ‎(6)错 若溶液Y中含有SO,滴加稀硝酸时能被氧化成SO,加入BaCl2也会有白色沉淀产生;若溶液中含有Ag+,也会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7)错 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用KMnO4溶液无法证明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8)错 只要是挥发性的浓酸遇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都能产生白烟,浓盐酸、浓硝酸都符合 ‎(9)正确 Fe2+的检验方法正确 ‎(10)错 H2SO3是中强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NO能将SO氧化成SO,故该白色沉淀是BaSO4‎ ‎(11)正确 H2SO3是中强酸,而HCl是强酸,不能由中强酸制强酸 ‎(12)错 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NO(两者同时存在相当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扰实验 ‎(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原理 ‎(1)“四原则”‎ ‎①不增,不得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尽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③易分,使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跟其他物质易分离;④复原,被提纯的物质要易被还原。‎ ‎(2)“三必须”‎ ‎①除杂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除去过量试剂带入的新杂质,同时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③选择最佳的除杂途径。‎ ‎2.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1)升华法;(2)过滤法;(3)蒸馏法;(4)萃取分液法;(5)洗气法;(6)燃烧法。‎ ‎3.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见类型 ‎(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4)“气+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4.常见混合物的除杂举例 ‎(1)常见固体混合物的除杂 固体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Na2CO3(NaHCO3)‎ 加热或加 适量NaOH NaHCO3(Na2CO3)‎ CO2和H2O NaCl(NH4Cl)‎ 加热分解 FeCl2(FeCl3)‎ 过量铁粉 过滤 FeCl3(FeCl2)‎ Cl2‎ I2(SiO2)‎ 加热 升华 Fe2O3(Al2O3)‎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NH4Cl(FeCl3)‎ 适量氨水 过滤 KNO3(NaCl)‎ 水 结晶、重结晶 炭粉(CuO)‎ 稀盐酸 过滤 镁粉(铝粉)‎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铁粉(铝粉)‎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2)常见混合气体的除杂 混合气体(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H2(NH3)‎ 浓硫酸 洗气 Cl2(HCl)‎ 饱和NaCl溶液 洗气 CO2(HCl)‎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CO2(SO2)‎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CO2(CO)‎ 灼热CuO CO(CO2)‎ 石灰乳或NaOH溶液 洗气 NO(NO2)‎ 水 洗气 N2(O2)‎ 灼热铜网 CH4(C2H4)‎ 溴水 洗气 酸性高锰酸钾和石灰乳 角度一 仪器识别与基本操作 ‎1.(2018·全国卷Ⅲ,10)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燃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 B 解析 用标准盐酸滴定NaHCO3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溶液呈弱酸性,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B项错误;加几滴CuSO4溶液发生反应:Zn+Cu2+===Zn2++Cu,Zn与置换出来的Cu及稀H2SO4构成Cu—Zn原电池,加快了放出H2的速率,A项正确;黄色是Na+的焰色,C项正确;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既不能太少,也不能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D项正确。‎ ‎2.(2018·全国卷Ⅱ,1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 g 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 B 解析 Fe3+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溶液发生颜色变化,B项正确;NaOH溶于水放热,应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A项错误;H2最后通过KMnO4溶液,H2中含有水蒸气,C项错误;NaHSO3与双氧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 ‎3.(2017·海南,12改编)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不需要检漏 C.蒸馏完毕时,先关闭冷凝水,再停止加热 D.分液时,下层溶液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上口倒出 答案 D 解析 滴定前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造成所测浓度不准确,故A错误;容量瓶和 滴定管使用前都需要检漏,否则对实验的数据产生干扰,故B错误;蒸馏完毕时,先停止加热,后关闭冷凝水,故C错误;分液时,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D正确。‎ ‎4.(2017·全国卷Ⅲ,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目的 操作 A 取20.00 mL盐酸 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 mol·L-1的KMnO4溶液 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答案 B 解析 A项,滴定管最大刻度至尖嘴部分液体不在刻度内,若把30 mL刻度处的液体全部放出,其放出液体体积大于20 mL,错误;B项,碘易溶于酒精,故可用酒精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的试管,正确;C项,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被稀释,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错误;D项,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应在烧杯中溶解固体,不能直接把固体放在容量瓶中溶解,错误。‎ ‎5.(2016·海南,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答案 B 解析 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应竖直悬滴,滴管的尖嘴不可接触试管内壁,否则再取试剂时会污染试剂,另外也会使试剂粘到试管壁上,B项错误。‎ ‎6.(2016·天津理综,5)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SO2中的少量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 HCl K2Cr2O7标准溶液 答案 C 解析 A项,电石与水反应速率过快,应采用分液漏斗滴加饱和食盐水来控制反应速率,错误;B项,锥形瓶与接收器之间应与环境相通,以平衡压强,这样构成密闭环境使液体无法流下,会造成危险,错误;C项,HCl可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而被除去,SO2难溶于饱和Na2HSO3溶液,正确;D项,K2Cr2O7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乳胶管,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错误。‎ ‎7.(2016·全国卷Ⅱ,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答案 D 解析 A项,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生成Fe(OH)3沉淀,而Fe(OH)3胶体的制备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溶液出现红褐色,错误;B项,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MgCl2水解产生的HCl易挥发,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生成Mg(OH)2,故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要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干,错误;C项,铜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错误;D项,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利用反应的现象:反应剧烈的是水,反应平缓的是乙醇,可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正确。‎ ‎8.(2016·全国卷Ⅲ,9)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答案 D 解析 A项,配制稀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否则由于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引起酸液飞溅伤人,错误;B项,应先移出导管,后熄 灭酒精灯,否则会引起倒吸而使试管炸裂,错误;C项,操作时应先将气体产物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然后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否则在通过饱和食盐水时又引入水蒸气,错误;D项,萃取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 ‎9.(2014·海南,6)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实验中,不必用到的是(  )‎ A.酚酞 B.圆底烧瓶 C.锥形瓶 D.碱式滴定管 答案 B 解析 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所需仪器:带滴定管夹的铁架台、碱式滴定管、烧杯、锥形瓶、漏斗(可用来向滴定管中加入液体),用不到圆底烧瓶。滴定终点用指示剂酚酞来判断。‎ ‎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0)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项,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中玻璃棒悬在漏斗上方,没有靠在三层滤纸上,且漏斗下端长管口应紧贴烧杯内壁,故不正确;B项,加热分解碳酸氢钠时,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否则容易炸裂试管,故不正确;C项,该装置为洗气装置,导管口应该是长进短出,故不正确;D项,由教材中的实验可知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及药品都正确。‎ ‎1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2)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答案 B 解析 A项,锥形瓶和容量瓶都是定量实验仪器,洗净后自然晾干,不能放进烘箱中烘干;B项,酸式滴定管用于准确量取溶液的体积,先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否则将导致待装溶液的浓度偏小,影响实验结果;C项,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待滴定溶液,若用待滴定溶液润洗,所含溶质的量增大,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增大,测得实验结果偏高;D项,配制溶液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应重新配制,若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所得溶液的浓度将偏低。‎ 角度二 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 ‎12.(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 B 解析 “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说明该操作为升华。‎ ‎13.(2016·北京理综,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答案 C 解析 A项,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操作,错误;B项,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操作,错误;C项,箅渣取液应属于过滤操作,正确;D项,灌装是转移液体操作,错误。‎ ‎14.(2016·全国卷Ⅱ,12)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 答案 C 解析 A项,NaHCO3、Al(OH)3 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生成硫酸钠、硫酸铝、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无固体存在,错误;B项,AgCl不溶于酸,固体不能全部溶解,错误;C项,亚硫酸钠和碳酸钡加入水,碳酸钡不溶于水使部分固体不溶解,加入稀盐酸,碳酸钡与 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另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正确;D项,Na2CO3、CuSO4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后无固体存在,错误。‎ ‎15.(2015·天津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答案 B 解析 A项,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说明一定含有Fe3+ ,还可能含有Fe2+,因为Fe2+遇KSCN不变红,错误;B项,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是因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了蓝色的CuSO4·5H2O,所以可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正确;C项,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说明原粉末中一定含有Na+ ,不能确认有无K+,若要进一步确认可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进行观察,如果火焰呈紫色,则含有K+ ,错误;D项,若为SO2 气体也有相同的现象,所以不能确定该气体一定是CO2 ,错误。‎ ‎16.(2014·海南,5)下列除杂操作可行的是(  )‎ A.通过浓硫酸除去HCl中的H2O B.通过灼热的CuO除去H2中的CO C.通过灼热的镁粉除去N2中的O2‎ D.通过水除去CO中的CO2‎ 答案 A 解析 A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HCl发生反应,所以除去HCl中的H2O可以通过浓硫酸进行,正确;B项,H2和CO均能与CuO发生反应(H2+CuOCu+H2O、CO+CuOCu+CO2),错误;C项,N2和O2均能与镁粉发生反应(3Mg+ N2 Mg3N2、2Mg+ O22MgO),错误;D项,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用水来除去CO中的CO2。‎ ‎1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答案 D 解析 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A项错;乙醇和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方法分离,B项错;除去KNO3中NaCl杂质是利用二者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差别很大,使用重结晶法,C项错;分离两种沸点差别较大的互溶液体,一般使用蒸馏操作,D项正确。‎ 角度三 简单实验方案析设计与评价 ‎18.(2018·天津,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Ksp(ZnS)‎ 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答案 B 解析 B对:符合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A错:可以证明含有Fe2+,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Fe3+;C错:由于ZnS难溶而Na2S易溶,且浓度未知,向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不能比较ZnS和CuS的Ksp大小;D错:若原溶液中存在SO,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 ‎19.(2017·天津,4)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答案 D 解析 A项,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a2CO3,达不到除去Na2CO3的目的,错误;B项,蒸干AlCl3溶液,最终得到Al(OH)3而不是无水AlCl3,错误;C项,苯甲酸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大,重结晶提纯苯甲酸的步骤为①加热溶解、②趁热过滤、③冷却结晶、④洗涤晶体,错误;D项,NaBr和NaI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Br-+ Cl2===2Cl-+ Br2和2I-+ Cl2===2Cl-+ I2,反应得到的溶液分别用CCl4萃取,溶液均分层,下层为紫红色的为I2的 CCl4溶液,下层为橙红色的为Br2的CCl4溶液,故可鉴别,正确。‎ ‎20.(2015·全国卷Ⅰ,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 mol·L-1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答案 D 解析 A项,因铁粉过量,发生的反应为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错误;B项,发生的反应为2Fe3++Cu===2Fe2++Cu2+,无黑色固体出现,且只能说明Fe3+氧化性强于Cu2+,错误;C项,加热时铝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Al2O3的熔点高不会熔化,包裹着液态铝,所以液态铝不会滴落,错误;D项,先生成Mg(OH)2白色沉淀,加入CuSO4溶液又转化为Cu(OH)2浅蓝色沉淀,说明Cu(OH)2的溶度积更小,正确。‎ ‎2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 A 稀硫酸 Na2S AgNO3与AgCl 的浊液 Ksp(AgCl)>‎ Ksp(Ag2S)‎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稀盐酸 Na2SO3‎ Ba(NO3)2‎ 溶液 SO2与可溶性 钡盐均可生成 白色沉淀 D 浓硝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酸性:硝酸>‎ 碳酸>硅酸 答案 B 解析 分析①和②中物质发生的反应以及所产生的气体与③中物质的反应,根据相关现象得出实验结论。A项,Na2S与稀硫酸发生反应:Na2S+H2SO4===Na2SO4+H2S↑,H2S气体通过导管进入③,产生Ag2S黑色沉淀,可能是H2S与AgNO3反应的结果,不能得出Ksp(AgCl)>Ksp(Ag2S);B项,浓硫酸使蔗糖发生脱水炭化,并与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2、SO2和H2O,混合气体通过导管进入③,其中SO2与溴水发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该过程中浓硫酸体现脱水性和强氧化性;C项,稀盐酸与Na2SO3发生反应:Na2SO3+2HCl===2NaCl+SO2↑+H2O,SO2与Ba(NO3)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BaSO4沉淀,若③中为BaCl2等可溶性钡盐,则不能生成沉淀;D项,浓硝酸与Na2CO3发生反应:Na2CO3+2HNO3===2NaNO3+CO2↑+H2O,说明HNO3的酸性强于H2CO3;③中Na2Si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但不能据此证明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其原因是浓硝酸具有强挥发性,挥发出的HNO3气体与CO2一并进入Na2SiO3溶液,且均能与其发生反应而产生H2SiO3沉淀。‎ 题组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量瓶和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并干燥 B.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入混合液 C.焰色反应时,铂丝需用稀硫酸洗净,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D.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 答案 D 解析 具有塞子或活塞的仪器使用前需要查漏,容量瓶和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均不需要干燥,故A错误;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错误;焰色反应时,铂丝需用稀盐酸洗净,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故C错误;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配得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D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量瓶也可以用作物质反应和溶解的容器 B.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 C.利用蒸发结晶可以提纯混有少量KCl的KNO3‎ D.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静置后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答案 D 解析 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作物质反应和溶解的容器,A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值,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了,测酸性溶液pH值会偏大,测碱性溶液pH值会偏小,B错误;KCl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都较大,所以不能利用蒸发结晶提纯混有少量KCl的KNO3,C错误;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与水分层,可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碘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D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碘水中加入苯或酒精,均可从碘水中萃取碘 B.蒸馏操作时,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到液面以下 C.容量瓶使用前需进行润洗 D.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答案 D 解析 苯与水互不相溶,可以从碘水中萃取碘,但酒精与水互溶,不能萃取碘水中的碘,故A 错误;蒸馏是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高低不同进行分离的一种操作,所以需要用温度计测量蒸气的温度,因此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支管口处,故B错误;容量瓶使用前不能进行润洗,否则使溶液中的溶质增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C错误;丁达尔效应是利用胶体微粒对光的散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这是一种物理方法,而溶液中的微粒太小,没有这种现象,故D正确。‎ 题组二 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4.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氨气不能用氯化钙干燥,因为会得到CaCl2·8NH3,且导管应伸入试管底部,选项A错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需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才能得到氯气,选项B错误;二氧化硫溶于水 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是二元中强酸,酸性强于碳酸,所以二氧化硫会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达到除去二氧化硫杂质的目的,选项C正确;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在支管口处,选项D错误。‎ 题组三 表格实验中逻辑关系的考查 ‎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0.1 mol·L-1和0.01 mol·L-1的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前者的导电性强 醋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B 向Co2O3固体中滴加浓盐酸,有黄绿色气体生成 氧化性:Co2O3>Cl2‎ C 向淀粉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向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 淀粉未发生水解 D 常温下,分别测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2S溶液和NaClO溶液的pH,前者的pH大 酸性:HClO>H2S 答案 B 解析 A项,导电能力由离子浓度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决定,而电离程度由已电离量与起始总量之比决定,错误;B项,氧化剂Co2O3的氧化能力强于氧化产物Cl2,正确;C项,向淀粉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向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仍有淀粉,不能说明它未水解,错误;D项,常温下,分别测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2S溶液和NaClO溶液的pH,前者的pH大,只能说明酸性HClO强于HS-,错误。‎ ‎6.(2017·长沙市高三调研)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B 向1 mL 0.1 mol·L-1 MgSO4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1 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2滴0.1 mol·L-1CuSO4溶液,白色沉淀逐渐变为蓝色 Ksp[Cu(OH)2]>Ksp[Mg(OH)2]‎ C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甲醛溶液和Na2SO4饱和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D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含钠元素 答案 D 解析 A项,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也能与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错误;B项,向1 mL 0.1 mol·L-1 MgSO4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1 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存在溶解平衡,再滴入2滴0.1 mol·L-1 CuSO4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导致平衡正向移动,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最终白色沉淀逐渐变为蓝色,说明Ksp[Cu(OH)2]< Ksp[Mg(OH)2],错误;C项,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甲醛溶液,发生了蛋白质的变性,加入Na2SO4饱和溶液,发生蛋白质的盐析,错误;D项,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钠元素,正确。‎ 考点二 综合实验探究——突破实验大题 ‎(一)评价实验题 评价型实验题包括的题型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物质性质探究型、组成成分探究型、物质制备和应用探究型等,该类试题一般以实验装置图的形式给出实验的流程,其实验流程与考查内容一般为 ‎1.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 ‎2.常见的净化装置——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气体 ‎3.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 ‎4.常见的量气装置——通过排液法测量气体的体积 ‎5.有毒气体的处理装置 ‎(二)定量测定型实验题 常见的定量测定型实验题包括混合物成分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以及化学式的确定等。该类试题常涉及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和滴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实验操作。实验过程或问题解答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气体体积的测量 ‎(1)量气装置的改进 ‎(2)量气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量气时应保持装置处于室温状态。‎ ‎②读数时要特别注意消除“压强差”,保持液面相平,同时要注意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如上图(Ⅰ)(Ⅳ)应使左侧和右侧的液面高度保持相平。‎ ‎2.测定实验中要有消除干扰气体的意识 如用“惰性”气体将干扰气体排出,或用溶液吸收干扰气体等。‎ ‎3.测定实验中要有被测量气体全部被测量的意识 如采取反应结束后继续向装置中通入“惰性”气体以使被测量气体全部被吸收剂吸收的方法。‎ ‎4.测定实验中要有“数据”的采集处理意识 实验数据的采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一般来讲,固体试剂称质量,而液体试剂和气体试剂则测量体积。‎ ‎(1)称量固体质量时,中学一般用托盘天平,可估读到0.1 g,‎ 精确度要求高的实验中可以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可精确到0.000 1 g。‎ ‎(2)测量液体体积时,一般实验中选用适当规格的量筒,可估读到0.1 mL,准确度要求高的定量实验如中和滴定中选用滴定管(酸式或碱式),可估读到0.01 mL。容量瓶作为精密的定容仪器,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一般不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 ‎(3)气体除了量取外,还可以称量。称气体的质量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称反应装置在放出气体前后的质量减小值;另一种方法是称吸收装置前后的质量增大值。‎ ‎(4)用pH试纸(测得整数值)或pH计(精确到0.01)直接测出溶液的pH,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溶液中H+或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实验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离子完全沉淀、气体完全被吸收等,必要时可以进行平行实验,重复测定,然后取其平均值进行计算。如中和滴定实验中测量酸或碱的体积要平行做2~3次滴定,取体积的平均值求算未知溶液的浓度,但对于“离群”数据(指与其他数据有很大差异的数据)要舍弃,因为数据“离群”的原因可能是操作中出现了较大的误差。‎ ‎(三)有机制备实验 ‎“有机实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主要涉及到有机物的制备、有机物官能团性质实验探究等。常常考查蒸馏和分液操作、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等问题。‎ ‎(1)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方法 适用条件 实例 说明 萃取 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分离CCl4和水等 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蒸馏 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溶的液体,沸点相差较大 分离酒精和水 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典型装置 ‎①反应装置 ‎②蒸馏装置 ‎③高考真题中出现的实验装置 特别提醒 球形冷凝管由于气体与冷凝水接触时间长,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但必须竖直放置,所以蒸馏装置必须用直形冷凝管。‎ 角度一 “仪器连接”评价型 ‎1.(2018·全国卷Ⅰ,26)醋酸亚铬[(CH3COO)2Cr·2H2O]为砖红色晶体,难溶于冷水,易溶于酸,在气体分析中用作氧气吸收剂。一般制备方法是先在封闭体系中利用金属锌作还原剂,将三价铬还原为二价铬;二价铬再与醋酸钠溶液作用即可制得醋酸亚铬。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将过量锌粒和氯化铬固体置于c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按图连接好装置。打开K1、K2,关闭K3。‎ ‎①c中溶液由绿色逐渐变为亮蓝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时c中有气体产生,该气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K3,关闭K1和K2。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中析出砖红色沉淀。为使沉淀充分析出并分离,需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洗涤、干燥。‎ ‎(4)指出装置d可能存在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去除水中溶解氧 分液漏斗 ‎(2)①Zn+2Cr3+===Zn2++2Cr2+ ②排除c中空气 ‎(3)c中产生H2使压强大于大气压 (冰浴)冷却 过滤 ‎(4)敞开体系,可能使醋酸亚铬与空气接触 解析 (1)由题给信息,(CH3COO)2Cr·2H2O在气体分析中用作O2吸收剂,说明Cr2+具有强还原性,易被O2氧化,故所用蒸馏水需经煮沸除去其中的O2,以免影响(CH3COO)2Cr·2H2O的制备。由仪器的结构特点可知,a为分液漏斗。‎ ‎(2)①Zn将Cr3+还原为Cr2+,离子方程式为Zn+2Cr3+===Zn2++2Cr2+。②Zn+2H+===Zn2++H2↑,H2起到排除c中空气的作用,以防Cr2+被氧化。‎ ‎(3)过量的Zn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H2,使装置c中压强增大,关闭K1和K2,打开K3时,溶液被压入装置d。由题给信息知,(CH3COO)2Cr·2H2O难溶于冷水,因此应用冰浴冷却,以便于(CH3COO)2Cr·2H2O析出,再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即可。‎ ‎(4)装置d的缺点是该装置与大气直接相通,空气中的O2易将(CH3COO)2Cr·2H2O氧化。‎ 角度二 “反应原理”评价型 ‎2.(2017·全国卷Ⅲ,26)绿矾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的一些性质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绿矾样品,加水溶解,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逐渐变红。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含量,将石英玻璃管(带两端开关K1和K2)(设为装置A)称重,记为m1 g。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将装置A称重,记为m2 g。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②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填标号);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恒重,记为m3 g。‎ a.点燃酒精灯,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关闭K1和K2 d.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e.称量A f.冷却到室温 ‎③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x=________(列式表示)。若实验时按a、d次序操作,则使x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为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2)中已恒重的装置A接入下图所示的装置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 ‎①C、D中的溶液依次为________(填标号)。C、D中有气泡冒出,并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品红  b.NaOH  c.BaCl2  d.Ba(NO3)2  e.浓H2SO4‎ ‎②写出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样品中没有Fe3+ Fe2+易被氧气氧化为Fe3+‎ ‎(2)①干燥管 ②d、a、b、f、c、e ③ 偏小 ‎(3)①c、a 生成白色沉淀、褪色 ‎②2FeSO4Fe2O3+SO2↑+SO3↑‎ 解析 (1)绿矾溶于水电离出Fe2+,滴加KSCN溶液后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没有Fe3+,通入空气之后,空气中的氧气把Fe2+氧化为Fe3+,Fe3+与KSCN反应而使溶液显红色,说明Fe2+易被氧气氧化为Fe3+。‎ ‎(2)①仪器B的名称是干燥管;②实验时先打开K1和K2,缓慢通入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将绿矾中的Fe2+氧化为Fe3+,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使绿矾中的结晶水变为水蒸气并被N2排出,然后熄灭酒精灯,将石英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后关闭K1和K2,防止空气进入石英玻璃管中,最后称量A;‎ ‎③由题意可知FeSO4的物质的量为 mol,水的物质的量为 mol,则绿矾中结晶水的数目x===;若先点燃酒精灯再通N2,则石英玻璃管中原有的空气会将绿矾中的Fe2+氧化,最终剩余的固体质量会偏大,则计算得到的结晶水的数目会偏小。‎ ‎(3)①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的红色粉末为Fe2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必然有SO2产生,根据元素守恒可知还会生成SO3,检验的试剂应选择品红溶液、BaCl2溶液,不能选择Ba(NO3)2溶液,因为SO2会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干扰SO3 的检验,由于SO3可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故应先检验SO3,再利用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检验SO2;②由题意可以得到硫酸亚铁分解的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 角度三 滴定实验在定量测定实验中的应用 ‎3.(2018·全国卷Ⅲ,26)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M=248 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K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 现象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 ‎②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⑤静置,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2)利用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称取1.200 0 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________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 mL的________中,加蒸馏水至________。‎ ‎②滴定:取0.009 5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Cr2O+6I-+14H+===3I2+2Cr3++7H2O。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I2+2S2O===S4O+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________,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 mL,则样品纯度为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答案 (1)③加入过量稀盐酸 ④出现乳黄色浑浊 ⑤(吸)取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 ⑥产生白色沉淀 ‎(2)①烧杯 容量瓶 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 ②蓝色褪去 95.0‎ 解析 (1)Na2S2O3·5H2O晶体样品中含有SO,在SO的检验过程中应防止加入氧化剂,如H2O2会把S2O氧化为SO,也要防止加入稀H2SO4而引入SO,所以样品加水溶解后应加入过量稀盐酸,发生反应:S2O+2H+===S↓+SO2↑+H2O。取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a2++SO===BaSO4↓,证明溶液中存在SO。‎ ‎(2)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应该在烧杯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转移至100 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②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淀粉遇I2变蓝色,加入的Na2S2O3样品与I2反应,当I2消耗完后,溶液蓝色褪去,即为滴定终点。‎ 由反应Cr2O+6I-+14H+===3I2+2Cr3++7H2O I2+2S2O===S4O+2I-‎ 得关系式:Cr2O ~ 3I2 ~ 6S2O ‎      1          6‎ ‎0.009 50 mol·L-1×0.02 L 0.009 50 mol·L-1×0.02 L×6‎ 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的浓度=,‎ 样品的纯度为×100%≈95.0%。‎ ‎4.(2017·全国卷Ⅰ,26)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已知:NH3+H3BO3===NH3·H3BO3;NH3·H3BO3+HCl===NH4Cl+ H3BO3。‎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清洗仪器:g中加蒸馏水;打开k1,关闭k2、k3,加热b,蒸气充满管路;停止加热,关闭k1,g中蒸馏水倒吸进入c,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开k2放掉水,重复操作2~3次。‎ ‎(4)仪器清洗后,g中加入硼酸(H3BO3)和指示剂,铵盐试样由d注入e,随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冲洗d,关闭k3,d中保留少量水,打开k1,加热b,使水蒸气进入e。‎ ‎①d中保留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某甘氨酸(C2H5NO2)样品m克进行测定,滴定g中吸收液时消耗浓度为c mol·L-1的盐酸V mL,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样品的纯度≤______%。‎ 答案 (1)平衡气压,避免b中压强过大 (2)防止暴沸 直形冷凝管 (3)c中温度下降,管路中形成负压 ‎(4)①液封,防止氨气逸出 ②NH+OH-NH3↑+H2O 保温使氨完全蒸出 ‎(5)  解析 (1)a管作用是平衡气压,防止b中压强过大。(2)碎瓷片可防止液体加热时暴沸。f为直形冷凝管。(3)停止加热,管路中气体温度下降,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形成负压,g中蒸馏水倒吸入c中。(4)①d中保留少量水,起液封作用,防止NH3逸出。②e中NH 与OH-加热反应放出NH3。因为加热水蒸气充满管路,双层玻璃瓶中也充满水蒸气,起保温作用,有利于NH3完全逸出。(5)C2H5NO2~NH3~NH3·H3BO3~HCl,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00%=%。样品的纯度≤×100%=%。‎ ‎1.亚硝酰氯(NOCl)常用作催化剂和合成洗涤剂,其熔点:-64.5 ℃,沸点:-5.5 ℃,是一种黄色气体,液体状态呈红褐色,遇水易水解。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具有类似氯气和氮氧化物的毒作用。冰水中加入NaCl可降低温度。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NOCl。已知:H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AgNO2微溶于水,能溶于硝酸,AgNO2+HNO3===AgNO3+HNO2。‎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K1、K2,关闭K3,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适量稀硝酸,当观察到C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关闭K1、K2。向装置D(三颈烧瓶)中通入干燥纯净Cl2,当瓶中充满黄绿色气体时,再打开K1、K3。‎ ‎(3)实验过程中,若学习小组同学用酒精灯大火加热制取NO,对本实验造成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4)查阅资料,得知配制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酸)时会生成亚硝酰氯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在0~10 ℃下,NOCl与水反应生成HNO2和HCl。设计实验证明NOCl与水的反应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同学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装置进行尾气处理。烧瓶底部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和NOCl,不能被吸收的NO与烧瓶内的氧气反应后生成的NO、NO2混合气体被烧瓶瓶颈处的NaOH溶液吸收,达到处理尾气的目的。但乙同学认为烧瓶内空气有限,仍可能造成污染气体逸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乙同学设计了新的方案②,请在虚线方框内补充完整。‎ ‎ 答案 (1)蒸馏烧瓶 除去NO中的HNO3、NO2气体 ‎(2)红棕色完全消失 ‎(3)温度过高造成HNO3分解;生成NO气体速率过快来不及反应就大量逸出 ‎(4)HNO3(浓)+3HCl(浓)===NOCl↑+Cl2↑+2H2O ‎(5)取1.0 mL三颈烧瓶中的产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H2O充分反应,向烧杯中滴加足量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搅拌,仍有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滴加少量KMnO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6)‎ 解析 (1)仪器a的名称为蒸馏烧瓶,装置B装有水,其作用是除去NO中的HNO3、NO2气体。(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K1、K2,关闭K3,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适量稀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且烧瓶中有氧气遇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当观察到C中红棕色完全消失时关闭K1、K2。(3)实验过程中,若学习小组同学用酒精灯大火加热制取NO,对本实验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温度过高造成HNO3分解;生成NO气体速率过快来不及反应就大量逸出。(4)配制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酸)时会生成亚硝酰氯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浓)+3HCl(浓)===NOCl↑+Cl2↑+2H2O。(5)设计实验证明NOCl与水的反应产物中含有HNO2和HCl:取1.0 mL三颈烧瓶中的产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H2O充分反应,向烧杯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搅拌,仍有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滴加少量KMnO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6) NO、NO2混合气体被烧瓶瓶颈处的NaOH溶液吸收,为达到处理尾气的目的,结合气体的溶解性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补充氧气使氮氧化物吸收完全,设计如下:‎ ‎。‎ ‎2.青蒿素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中,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56~157 ℃。青蒿素是有效的抗疟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之一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取法和汽油浸取法。乙醚浸取法的主要工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青蒿进行干燥破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青蒿素的分子式,将28.2 g青蒿素放在硬质玻璃管C中充分燃烧:‎ ‎①装置E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装置F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 ‎②该实验装置可能产生误差,造成测定含氧量偏低,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已知青蒿素是烃的含氧衍生物,用合理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称得:‎ 装置 实验前/g 实验后/g E ‎22.6‎ ‎42.4‎ F ‎80.2‎ ‎146.2‎ 青蒿素的最简式是________。‎ ‎(4)某学生对青蒿素的性质进行探究。将青蒿素加入含有NaOH、酚酞的水溶液中,青蒿素的溶解量较小,加热并搅拌,青蒿素的溶解量增大,且溶液红色变浅,说明青蒿素与________(填字母)具有相似的性质。‎ A.乙醇 B.乙酸 C.乙酸乙酯 D.葡萄糖 答案 (1)增大青蒿素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的浸取率 (2)过滤 蒸馏 ‎(3)①无水CaCl2(或P2O5) 碱石灰(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除去装置左侧通入的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在装置F后加一个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 ③C15H22O5 (4)C 解析 (1)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和增大青蒿素的浸取率,可以对青蒿进行干燥剪碎以增大青蒿素与乙醚的接触面积。‎ ‎(2)根据流程图,经过操作Ⅰ得到了残渣,故操作Ⅰ为过滤;乙醚和青蒿素是互溶的液体,可以通过蒸馏分离。‎ ‎(3)①该实验是测定青蒿素的分子式,需要测定其中碳、氢、氧的含量,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需要测定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因此装置E中盛放无水CaCl2或P2O5吸收生成的水,装置F中盛放碱石灰固体,吸收二氧化碳。‎ ‎②装置左右两侧都可能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造成误差,改进方法是除去装置左侧通入的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在装置F后加入一个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 ‎③E管质量增加42.4 g-22.6 g=19.8 g,说明生成了19.8 g水,可得氢元素的质量:19.8 g×=2.2 g,F管质量增加146.2 g-80.2 g=66 g,说明生成了66 g 二氧化碳,可得碳元素的质量:66 g×=18 g,从而可推出含氧元素的质量:28.2 g-2.2 g-18 g=8 g,设最简式为CxHyOz,则:12x∶y∶16z=18∶2.2∶8,故x∶y∶z=15∶22∶5,故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15H22O5。‎ ‎(4)A项,乙醇易溶于水,错误;B项,乙酸易溶于水,错误;C项,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加入含有NaOH、酚酞的水溶液后水解生成乙酸,溶液的碱性减弱,溶液红色变浅,正确;D项,葡萄糖易溶于水,错误。‎ ‎3.(2018·北京,28)实验小组制备高铁酸钾(K2FeO4)并探究其性质。‎ 资料: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1)制备K2FeO4(夹持装置略)‎ ‎①A为氯气发生装置。A中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锰被还原为Mn2+)。‎ ‎②将除杂装置B补充完整并标明所用试剂。‎ ‎③C中得到紫色固体和溶液。C中Cl2发生的反应有 ‎3Cl2+2Fe(OH)3+10KOH===2K2FeO4+6KCl+8H2O,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K2FeO4的性质 ‎①取C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得溶液a,经检验气体中含有Cl2。为证明是否K2FeO4氧化了Cl-而产生Cl2,设计以下方案:‎ 方案Ⅰ 取少量a,滴加KSCN溶液至过量,溶液呈红色 方案Ⅱ 用KOH溶液充分洗涤C中所得固体,再用KOH溶液将K2FeO4溶出,得到紫色溶液b,取少量b,滴加盐酸,有Cl2产生 ⅰ.由方案Ⅰ中溶液变红可知a中含有________离子,但该离子的产生不能判断一定是K2FeO4将Cl-氧化,还可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用方程式表示)。‎ ⅱ.方案Ⅱ可证明K2FeO4氧化了Cl-。用K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K2FeO4的制备实验得出:氧化性Cl2________FeO(填“>”或“<”),而方案Ⅱ实验表明,Cl2和FeO的氧化性强弱关系相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资料表明,酸性溶液中的氧化性FeO>MnO,验证实验如下:将溶液b滴入MnSO4和足量 H2SO4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后溶液呈浅紫色。该现象能否证明氧化性FeO>MnO。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进一步设计实验方案。‎ 理由或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②‎ ‎③Cl2+2KOH===KCl+KClO+H2O ‎(2)①ⅰ.Fe3+ 4FeO+20H+===4Fe3++3O2↑+10H2O ⅱ.排除ClO-的干扰 ‎②> 溶液酸碱性不同 ‎③能,理由:FeO在过量酸的作用下完全转化为Fe3+和O2,溶液浅紫色一定是MnO的颜色 或不能,方案:向紫色溶液b中滴加过量稀H2SO4,观察溶液紫色快速褪去还是显浅紫色 解析 (1)①KMnO4被HCl还原为MnCl2,HCl被氧化为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②应在装置B中装入饱和食盐水,以除去混在Cl2中的HCl。洗气时,气体应长管进、短管出。‎ ‎③过量的KOH还能与Cl2发生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l2+2KOH===KCl+KClO+H2O。‎ ‎(2)①ⅰ.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3+。有Fe3+生成,不能判断FeO一定与Cl-发生了反应,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K2FeO4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会快速产生O2,FeO会与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和O2,离子方程式为4FeO+20H+===4Fe3++3O2↑+10H2O。‎ ⅱ.用KOH溶液洗涤可除去混在C所得固体中的ClO-。‎ ‎②碱性条件下,氧化性Cl2>FeO;而在酸性条件下,FeO的氧化能力增强,氧化性Cl2C>Si D.图4装置可用于除去Cl2中的水蒸气 答案 A 解析 图1操作可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中的气泡,故A正确;图2装置不可用作蒸馏时的接收装置,因为锥形瓶口加活塞,无法排除气体,蒸馏液无法流入,故B错;图3可证明酸性:HCl>H2CO3>H2SiO3,无法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故C错误;图4装置不可用于除去Cl2中的水蒸气,因为浓硫酸是液体,Cl2无法通过,故D错误。‎ ‎6.(2018·泰安市高三第二次模拟)对于下列所示实验,实验现象、预测或操作均正确的是(  )‎ A.实验甲:匀速逐滴滴加稀盐酸时,试管中没气泡产生和有气泡产生的时间段相同 B.实验乙: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为无色 C.实验丙:由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 D.装置丁: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答案 D 解析 先发生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开始没有气泡,然后有气泡,但反应时间前短后长,故A错误;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大,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为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故B错误;由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需要在氯化氢氛围中进行,故C错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蔗糖变为C,然后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观察到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乃至褪去,故D正确。‎ ‎7.(2018·青岛市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实验的图示及分析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图示 实验分析 A 实验室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溶液 摇瓶时,使溶液向一个方向做圆周运动,勿使瓶口接触滴定管,溶液也不得溅出 B 石油分馏时接收馏出物 为收集到不同沸点范围的馏出物,需要不断更换锥形瓶 C 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 实验中,需测定的物理量是反应时间和生成氢气的体积 D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充分振荡后静置,待溶液分层后,先把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再让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答案 A 解析 A项,实验室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草酸溶液,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用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瓶时,使溶液向一个方向做圆周运动,勿使瓶口接触滴定管,溶液也不得溅出,A项正确;B项,分馏时接收馏出物的锥形瓶不能塞橡胶塞,B项错误;C项,稀硫酸盛放在长颈漏斗中不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不能准确测量生成H2的体积,应盛放在分液漏斗中,C项错误;D项,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充分振荡后静置,待溶液分层后,先放出下层液体,再把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项错误。‎ ‎8.(2018·重庆市彭水一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及分离方法或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或操作 A BaCO3(BaSO4) ‎ 饱和Na2CO3溶液 搅拌、过滤 B CO (CO2) ‎ CuO粉末 ‎ 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 C SO2[SO3(g)]‎ 饱和Na2SO3溶液 ‎ 洗气 D 苯(Br2)‎ 水 分液 答案 A 解析 加饱和Na2CO3溶液,Q(BaCO3)>Ksp(BaCO3),生成BaCO3沉淀,然后过滤从而除去BaSO4,A正确;CO与CuO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没有除去杂质CO2,主要成分CO 变为CO2,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洗气,B错误;SO2能够与饱和Na2SO3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主要成分减少了,应该用浓硫酸或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进行洗气除杂,C错误;溴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不能达到除去溴的目的,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溴,然后分液,D错误。‎ ‎9.(2018·烟台市高三模拟)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B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 C 向某盐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氯水、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D 室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Ksp(BaCO3)< Ksp(BaSO4)‎ 答案 B 解析 该钠盐除了为Na2SO3和NaHSO3外,还有可能是硫代硫酸钠,A错误;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可与水壶中的水垢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B正确;先加入少量氯水、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不能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若原溶液中含有Fe3+,也会有一样的现象,C错误;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c(Ba2+)·c(CO)>Ksp(BaCO3),有沉淀生成,不能说明Ksp(BaCO3)‎ Ksp[Cu(OH)2]‎ 答案 A 解析 向NaAlO2溶液中持续通入气体CO2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现象正确,但是不能说明CO2是酸性氧化物,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显一定的酸性,A不正确;向某溶液中加入Cu和浓H2SO4,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该红棕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氮,所以原溶液中含有NO,B正确;将镁片投到NH4Cl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说明NH4 Cl水解使溶液呈酸性,C正确;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说明Ksp[Mg(OH)2]>Ksp[Cu(OH)2],D正确。‎ ‎12.(2018·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模拟)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Ksp(BaSO4)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C 验证酸性:HCN< CH3COOH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00 mol·L-1 CH3COOH溶液的pH约为3,0.100 ‎ mol·L-1 HCN溶液的pH约为5‎ D 验证Fe3+能催化H2O2分解,且该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 向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30%的H2O2溶液,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FeCl3溶液颜色加深 答案 A 解析 A项,说明BaSO4转化成BaCO3沉淀,不能证明Ksp(BaSO4)I2,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00 mol·L-1 CH3COOH溶液的pH约为3,0.100 mol·L-1 HCN溶液的pH约为5,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HCN,能证明酸性:HCN
查看更多